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9月模拟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9月模拟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3月模拟考试历
一、单选题:共30题
最新试卷多少汗水曾洒下,多少期待曾播种,终是在高考交卷的一刹尘埃落地,多少记忆梦中惦记,多少青春付与流水,人生,总有一次这样的成败,才算长大。

1.宗祠是中国民间祭祀祖先的场所。

通过祭祀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该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迁移运用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在宗族内部,大宗享有祭祀祖先的权利,以达到敬宗收族的作用,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而且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才设立的,与题干中的“早期”不符。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犁牛耕的推广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水利工程的兴建
D.国家统一的安定环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原因。

从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变化,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项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水利工程的兴建便于农田的灌溉,C项也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但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
题意,均排除;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秩序不稳定,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但符合题意,正确。

3.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②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③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等级
④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古代选官制度为切入点,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①体现的是西汉的察举制,②体现的是春秋战国及之前的世卿世禄制
度,③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九品中正制,④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为②①③④,只有B项符合题意,正确;A、C、D三项均排除。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做出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元朝的行省制度为切入点,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说明是中央行政机构的派出机构,据此推断应该是元朝的行省,这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干中的“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只有D项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均排除。

5.“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

……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的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

……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分析可知,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管理严格,可以排除A、B两项,故选D 项。

题干与海防无关,排除C项。

6.陈旭麓评价某场战争时说:“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
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

依据材料“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可知,这场战争发生之前两国在军事力量、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是封建社会,而“敌人”是资本主义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只有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均排除。

7.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

”“再进一步”的举动是A.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 B.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创办民族工业
C.为“求富”创办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
D.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

依据材料“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可知,材料中的“他们”是洋务派。

A项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潮,排除;B项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活动,排除;
由“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可知,材料中的“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是指由思想到实践,开办近代军事工业,那么“再进一步”是指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只有C项符合题意,正确;D 项是资产阶级的活动,排除。

8.“冲击—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刺激—机遇—进步”的关系。

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列强侵华。

题干中的模式为外部的冲击挑战,刺激中国的回应,回应又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由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救亡图存,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故本题选C 项。

太平天国在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农民的理想追求,这与鸦片战争无关,故不选A项;“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近代化运动即洋务运动兴起的外在因素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始于鸦片战争后,故不选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其直接目的是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根本目的是实现民主共和制,故与八国联军侵华没有直接关系,故不选D项。

9.下表为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停滞
B.《南京条约》是进口激增的最主要原因
C.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的困境
D.一战爆发促进了中国出口大幅度的增长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表格信息不能直接反映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A项排除;《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略要求是以资本输出为主,但并不能说明进口增多,B项排除;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晚清政府的进出口不平衡,出口小于进口,存在着贸易逆差的严重问题,C项符合题意,正确;“一战”是从1914年开始的,D
项排除。

10.□□□□的目标是消灭军阀和清除帝国主义的特权,随着□□□□的进展,民族主义使革命阵营团结,而社会革命却使革命阵营分裂。

许多城市出现“拥护蒋总司令”“驱逐鲍罗廷”的相同标语。

材料中□□□□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主革命各阶段特征。

国民革命时期的任务为“打倒列强除军阀”,后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出现了“拥护蒋总司令”“驱逐鲍罗廷”现象,故本题选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故不选A;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反抗日本侵略,故不选C;解放战争为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战争,故不选D。

11.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是指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挺进大别山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的十年对峙。

依据材料“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征途漫漫的撤退”可知,材料中的“行军”是指1934—1936年的红军长征。

只有C项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