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精品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风景谈》课件(共24张PPT)

语文《风景谈》课件(共24张PPT)

请通读全文,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指出划分依据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沙漠驼铃)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高原晚归)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延河夕照)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石洞读书) 第五部分:第7、8自然段(桃林小憩) 第六部分:第9、10自然段(黎明剪影)
沙漠驼铃
延安军民生产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第二、三幅写“人的活动”比较具体人形出现还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也可看到他愉悦的神情,窥见他们的内心的世界来,大自然正是因为充满了崇 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才会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进一步突出文章主旨。
在第4幅画中,作者认为公园里的一对和山洞这
一对儿“颇有点儿味不同”指什么?为什么?
指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 前者平庸,后者生命力旺盛,明白生活的意义,具有高贵的精 神,反映了延安青年男女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的理想。
分析1、2幅画,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幅画的背景是在延安吗?为什么要放到这里写?
文章第一段并不是延安的“风景”、是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写沙漠的好处是 其一,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谅、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 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可见人的伟大。 其二,这样写也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其三,使文章别具一格,在它的基础上,下文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 环环紧扣的特色。
石洞读书
桃林小憩
学习进步
休闲
高原晚归
延河夕照
劳动
生活
黎明剪影
警戒抗日
文章主要内容概括
本文通过对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 限热爱与向往。

7.1《风景谈》课件(共21张PPT)

7.1《风景谈》课件(共21张PPT)

解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风景”字面释义是“风光景色”。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在本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在学习文中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赏析。
矛盾在回忆录中说道: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风景谈》
1940年,矛盾途径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
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而且第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要写?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及贯穿全文的五处议论。这五处议论逐层深入,象一条红线把六幅画面串联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既然说到文眼,那么请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呢?
特点:形散神不散
分类:记叙散文:写人记事议论散文:论题类、哲思类、随想类、寓言类抒情散文:写景状物、直抒胸臆
散文
常用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联想与想象、引用、渲染烘托等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风景谈》一文写于一九四〇年十二月,此时的茅盾已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

《 风景谈》ppt课件

《 风景谈》ppt课件
时间: 下雨天 地点: 山壁上的石洞 景物: 沉闷雨天、寂寞荒山、天然石洞 人物: 一对在石洞读书,怡然自得的年轻人
人们表现出怎样的精神状态?
青年男女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票高理想
文本研读
“石洞雨景”,写的是雨天石洞中 一对男女促膝而坐,认真学习的“风 景”。
一对青年男女被雨赶到了石洞,他 们促膝而坐,“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 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利用大 自然恩赐的石洞,在躲雨间隙,争分夺 秒地学习,这不仅反映人与自然、人与 人之间和谐共处的重要,更表现出根据 地青年不同于一般城市青年的崇高精神 境界。
接着采用由静而动、由远而近的笔法, 描绘了人类驾驭驼队的出现。当驼铃在微风 中轻柔地击响,仙乐般回响在空中,当骆驼 的方阵安详坚定地走近,生命的气息春风似 的迎面拂来,这沉寂而单调的沙漠顿时生动 美好起来,“庄严”而“妩媚”。
文本研读
2、赏读第2段和第4段请同学们来自考:高原归耕图表现的是什么时 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人们表现出怎样的精神状态?
创作背景
1940年,茅盾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抵达延安。 在延安他亲身感受到了延安抗日军民的火热的战斗生活 和平等民主的自由气氛,官兵平等所爆发出来热情使延 安到处弥漫着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同年年底茅盾回到 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劫派发动第 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 谈》。
文本研读
5、赏读第7段 请同学们描绘一下桃林小憩这幅风景画。 “桃林小憩”,描绘了一片小桃林里,“半
盘旧石磨”“几尺断碑”“一截旧阶石”,还有 远处粉红色地似的荞麦及屏风似的玉米,组成了 茶社独特的风景。
茶社里的人们有喝茶吃枣子的、有静静看书 的、有热烈讨论哲学问题的、也有躺着休息的, 整个氛围轻松愉快、和谐宜人。

《风景谈》课件ppt

《风景谈》课件ppt

人与自然 揭示"画"旨
2.文章题目为《风景谈》,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
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

答:①精神内涵:
沙漠驼铃,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 对自然的改造。
延河夕照,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议 3.下列语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由于用了不同的语气,表达效果也有
所不同,请分析。
(1)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2)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 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3)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 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 有什么值得怀念?
③每一幅风景画的结构布局和谐统一: 自然景观→人的活动→揭示"画"旨。 舒展自如,谨严有序,"形散而神不散"。

自然景观

人的活动
~~~~~~~~~~~~~~~~~~~~~~~~~~~~ ~~~~~~~~~~~~~~~~~~~~~~~~~~~~~~~~~~~~~~~~~~~~~~~~~~~~~~~
2.请寻找角度,赏析“北国晨号”描绘的场景。

①动静结合:“嘹亮的喇叭 声”“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 是动景,“万籁俱静”、战士 “犹如雕像一般”是静景,动静 结合,描绘了一幅庄严的画面。 ②注重色彩的搭配。粉红的朝霞、 红绸子、刺刀的寒光交融在一起; 朦胧的与鲜艳的、冷色的与暖色 的、柔性的与刚性的色彩的相互 融合,构成了表现抗日战士严肃、 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形象的画 面。 ③结尾直抒胸臆,赞美了如雕像 一般挺立在山巅的高度警觉的战 士,歌颂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 的伟大精神。

《风景谈》ppt课件

《风景谈》ppt课件
有关人的活动,有关人的精神。
纵向关联
抓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第一个画面之后,“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 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 更伟大。” 第二、第三个画面之后,“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 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第四、第五个画面之后,“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 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 了第二自然!” 第六个画面之后,“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 中之最伟大者!”
补充:了解1940年代的解放区
● 沦陷区:抗战发生后,大体上是日军从 东往西攻,占领中国大片土地,把中国 从北到南割成两片。日军控制的区域, 中国人称之为沦陷区。
● 国统区:日军全面进攻,中国土地上从 南到北形成一条很长很长的战线,长线 以西、由中央政府有效治理的这一半, 当时被称为“国统区”,也叫大后方。
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北国的山峰上,一个普通的 号兵和荷枪的 看见了民族精神化身为他们两个。这
晨景
战士
“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
任务二:再读文章,分析茅盾写景方法
选择一幅风景的段落,进行文本细读,找出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 通过景色体现了怎样的人生状态?
写景技巧梳理:
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②观察的角度(视角):远近高低俯仰:从高到低(高低结合),从远到近(远近结 合),俯仰结合。 ③感知(感官)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 视听结合、声色结合、色彩绚丽、色彩鲜明、色彩黯淡、明暗对比,富有层次感 ④综合的角度: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正侧结合。

7.1《风景谈》课件(2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7.1《风景谈》课件(2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五幅:桃林小憩
桃林、石磨、断碣、阶台、大小石块,便是“茶社”;荞麦、大麻、玉米 等,便是“茶社”的地毯屏风;“一杯清茶”“二毛钱的枣子”便是茶客们 的享受。桃林中简陋乃至破败的茶社,成了青年休息小聚的最好场所,即便 在这里,他们也不忘读书和争论哲学问题。那些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的 男女青年在这里聚会、读书、畅谈、休息。这轻描淡抹的一幅茶社图飘送 下来的却是人们高尚的生活情趣。只有“内生活极其充满”、有着高贵精 神的人,才能让原本黯淡的自然灿然生辉,才能填补自然的贫乏,创造出 “第二自然”。
第六幅:北国晨号
这幅画面的主角是两个晨风里严肃,坚决,勇敢的士兵,“霞光射住他 ,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东方, 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在粉红色的霞光中,显现出严肃和刚 毅”。动静和色彩的调配,使粉色的霞光与喇叭的金黄色、绸子的大红色、 军装的土黄色及刺刀的寒光相交融,柔性的与刚性相融合,构成了表现抗日 战士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形象的画面,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抗日战士 保卫新社会、新生活的坚决、勇敢、高度警觉的赞美之情。
第二幅:月夜归耕
在三五明月之夜,“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 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可谓丰收在望。这时候 ,晚归的种田人掮着犁,赶着牛,后面还跟着小孩,哼着粗朴的短歌,姗 姗而归。多么优美的一幅乡村风俗画。尤其感人的是“粗朴的短歌”和“ 优美的旋律”,正是这些突出这一画面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乐观、豁达,以 苦为乐的人激活了荒凉、沉闷的大自然,使之获得了盎然的生机。
下画面标题改写成八字短语。
《风景谈》用“镜头语言”捕捉了六幅风景画面,请你分析这六幅风景画 的主景和背景分别由什么元素构成,并根据画面特点把以下小标题改写成八

7.1《风景谈》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7.1《风景谈》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旅游打卡点4:石洞雨景
《风景谈》沿途打卡点:
旅游打卡点5:桃林小憩
旅游打卡点6:北国晨号
活动二:讲解景区特色
为更好地服务同学,请你结合文本, 总结这六个景点的地点、景、物。
段落 画面
地点
景观
人的活动
1
沙漠驼队 猩猩峡外的沙漠中
茫茫一片的沙漠
驼队的出现
2
月夜归耕
黄土高原
秃山、蓝的天、黑的
土、明月、作物等
艺术特色
1.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相结合,并在写景的 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
2.运用对比和烘托手法
3.语言含蓄、洗练、细致、清新、富有色 彩。
本文深情礼赞那些坚持抗战、克服物质生活贫乏的 困难,保持人类高贵的精神,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为 民族解放而奋斗不息的人们。这些人就是延安解放区的 人们,他们和他们生活的地方,他们昂扬的精神风貌和 斗争精神,构成了当时中国一道最绚烂的风景。
• 第一个场景:沙漠驼队(荒凉单调,生机庄严) • 第二个场景:月夜归耕(朴素自然,生机盎然) • 第三个场景:延河夕照(静穆和谐,奋发向上) • 第四个场景:石洞雨景(和谐共生,智慧勇敢) • 第五个场景:桃林小憩(宁静雅致,诗意盎然) • 第六个场景:北国晨号(万籁俱寂,清冽寒冷)
任务二:探究景点背后的 精神内涵
晚归的农人和孩子
3-4 延河夕照
5-6 石洞雨景 7-8 桃林小憩 9-10 北国晨号
延安 延安 延安 延安
晚霞、河水、大山黄 欢歌笑语的来自五 土、山坡、野火等 湖四海的知识分子 雨天、荒山、石洞等 促膝长谈的青年男女 桃林、茶社、作物等 学习与休息的青年 晨光、朝霞、山峰等 号兵、荷枪的战士
《风景谈》主要描绘了六个场景,并分别说说这些场景有什么特点。

《风景谈》ppt课件

《风景谈》ppt课件
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能把事物表现得鲜明醒目, 但要为强化题旨服务。
主题归纳
著名戏剧家张光年评价茅盾作品,是“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 , 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请就此进行分析。
①文学性: 《风景谈》则更富于生活的情趣和新生活中所闪出的诗情画意。 文章从《塞上风云》影片引起的联想开篇,借助丰富的艺术联想,纵横驰骋, 给我 们描绘了六幅和谐优美、寓意深邃的风景画。
课文赏析
2.运用对比和烘托,是本文写作上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①“石洞雨景”中写公园中的一对和石洞中的一对,是“人”与“人”的
对照,突出后者是“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也是“场面”与“场面”的对 比,两个不同场面,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风貌。
② “延河夕照”中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作“物” 与“人”的对比,表现了人的“高贵精神”。
②革命性: 《风景谈》通过描绘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深深地表 达了作者对解放区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迫求,讴歌了延安军民为创造和谐生活 表现出的崇高精神。
同学们下课
讲课老师:
日 期 : 2 0xx.08
③“北国晨号”中用“晨风中吹着喇叭的红绸子”、□战士枪尖的刺刀 闪着寒光”、 “粉红的霞色”等来烘托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抒发 了作者对英雄战士由衷敬仰之情,所以既是“物”烘托“人”,同时也是“景 ”烘托“情”。
课文赏析
④“沙漠驼铃”中用沙漠的“纯然一色”来烘托“那一 杆长方形腥红大旗”,是驼队的出现显得格外庄严和妩媚 ,这是色彩的烘托;用“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来烘托 驼铃的“丁当、丁当”的声音,使人倍感铃声的和谐动人 ,这是声音的烘托。
· 颀(qí, 高)
姗(shān, 走路缓慢从容的样

《 风景谈》课件

《 风景谈》课件

桃林小憩 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北国晨号 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 “真的风景”?
自然景物 + 崇高的人类活动 = 真的风景
赞美延安军民火热的 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 神境界。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 嘉兴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 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发起成立 “文学研究会”,接编改革《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 ”的艺术,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一、作者简介
茅盾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 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
高原归耕 延河生产队 雨洞共读 桃林小憩
(2)
(3-4) (5-6) (7-8)
北国晨号 (9-10)
画面名称
描述性文字
沙漠驼队
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而且大小叮当 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
高原归耕
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就成了一幅剪影; 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议论性文字
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自然是伟大的, 然而人类更伟大。
——茅盾《茅盾 关于 《风 景 谈 》 的一 封信》
深入探究 探寻余韵·山村兴衰 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画,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画面
精神内涵
沙漠驼队 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

《风景谈》ppt课件

《风景谈》ppt课件
• (2)与议论的关系:这一描写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是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 就大为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面的议论,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可见人的伟大。
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第一幅画面并不是 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还要写?
• (1)作者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 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 (2)作用:文中议论性的语句,都在画面的末尾,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与总结,体现 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从结构上看,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起六幅画面; 从内容上看,这些议论语句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并且"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层层递进, 深化了主旨,深情表达了对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军民身上体现的 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扬。
请总结作者描述的六幅风景画,并指出各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画面
精神涵
沙漠驼铃 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 反映黄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 的改造。
延河夕照 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石洞雨景 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孜孜不倦、勤奋、精神 生活充实。
风景谈
•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读书 • 能够祛除内心的浮躁,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还能祛
除内心的空虚,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盈、充实起来。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 茅盾的散文-《风景谈》,品味其中隐含的延安精神。
• (2)本文的核心内容不在“谈”,而在“风景”。文中的六幅风景画不是“谈”出来的,而是 “画”出来的。作者通过绘形、绘声、绘色的风景画,展示并赞颂了大西北自然风光的美、 延安社会生活的美、延安人精神境界的美,“风景”的精髓是“美”。作者展示“美”、赞 颂“美”的层次是由自然风光到社会景象再到人的精神境界。

《风景谈》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风景谈》课件(共2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明“风景” 二、赏“风景” 三、悟“风景”
一、明“ 风景”
参考“ 沙漠驼铃” ,为其 他五幅画面各拟一个小标题, 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
根据风景的内 涵,修改小标 注意:要体现“ 风景” 的特点,要有诗意。
题。
示例:高原晚归,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第一幅画面“ 沙漠驼铃” 写了哪些内容?
大家所描绘的画面中既有自然风光,也有人物活动,那么, “ 风景” 到底指什么?课文中是否有语句点出了“ 风景” 的内涵?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第六幅
赏析六幅画面,说说其中
所体现的自然风光和人的
活动。 茫茫苍苍、寂静无声、纯然一色的沙漠
高步的驼队成点、成线、成队走近, 发出谐和的声音
“ 风景画” 的写法:每个画面都构成景物与人的比较,都是先写“ 风景” ,后写人 的活动。“ 风景画” 之后的议论,把各不相同的“ 风景画” 连缀成为一个整体。
“ 风景” 的情感:六个画面都紧扣一个中心,即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 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作者对延安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从而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
桃林的景物+休憩的青年→茶社图
(9─ 10自 然 段 )展 现 北 国 清 晨 山 峰 上 两 个 战 士 的 雄 姿 , 高 度 赞 扬 他 们 是 民族精神的化身, 是伟大中最伟大者。
对象: 北国朝霞的景致。 特点: 朝霞、 山峰、 喇叭声, 由嘹亮的喇叭声带出画面, 塑造了一位 小号兵和一位哨兵, 他们沐浴在霞光之中, 屹立在山峰之上, 英姿飒爽、 严肃、 坚决、 勇敢、 凛然不可侵犯。 这两位战士是民族精神的化身。 粉红的朝霞+荷枪的战士→真正的风景
第三幅:“ 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第四幅:“ 使大自然顿时生色” 第五幅:“ 不知道消磨时间为何物的人们却把这一片简陋的绿荫看得很可爱” 第六幅:“ 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风景谈》PPT

《风景谈》PPT
茅盾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 盾是笔名,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现代杰出文学 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主要作品 有:长篇小说《蚀》、《子夜》;中篇小说,农 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 小说《林家铺子》等。《子夜》是其代表作。
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1940年底在重庆写的。作者于 1940年5月10日访问过延安,亲眼看到了边区军 民的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写了这篇文 章。因为这篇散文发表于国民党统治区,作者不 能不用比较含蓄的写法来表达自己意在言外的 思想感想。
昂然高步,驼铃丁当。 • 人物:带领骆驼的人。 • 画面表现了什么? • 明确:人的活动竟改变了自然景观。
月夜归 耕
蓝的天,绿的 坡,银色的月 光,掮犁的人 形,粗朴的短 歌
高原归耕
*时间:傍晚。 *地点:黄土高原
*景物:三五明月,秃山,梯田, 耕牛,晚归人群的“剪影”
*人物: 晚归的种田人。 *画面表现了什么?
霞刀这吹叭,清 色闪是着声万晨 中着动喇,籁, ,寒的叭破俱

本文充分发挥了散文艺术自由 活泼,不受约束的特点,展示了 多种风景的片断。时而是猩猩 峡外的沙漠风光,时而是黄土高 原上的朴实画面,时而是雨天的 荒山,时而是烈日照射下的桃林 等等。这些画面是否是孤立的,
答案:
1.本文中六幅画紧紧扣隹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和延安军民的 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
词语注释
1.妩媚---姿态美好 2.摇曳---摇荡 3.粗朴---粗犷朴素 4.缭绕---在空中回环旋转 5.静穆---安静庄严 6.濑---沙石上流得很急的水 7.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自己感到满足。

1.2《风景谈》课件(共31张PPT)

1.2《风景谈》课件(共31张PPT)

课文解读
“民族的精神”在课文中指的是怎样的精神? 课文是怎样加以表现的?
“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 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课文中着意写的是一个号兵和一个荷枪的战士在 朝霞中的雄姿,他们的神态是那样的严肃、坚决、勇 敢,具有高度的警觉,给人以希望、信心和力量。课 文正是通过这两个战士形象的塑造,典型而又形象地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整体感知
生字词
妩媚 颀(qí)长 摇曳(yè)
黑魆魆(xū)
缭绕 静穆
偎(wēi)依 温雅
• 调朱弄粉:旧时指妇女美容打扮。
• 百无聊赖:形容一切都不感兴趣,精神无所寄托,
非常无聊。
•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 贻(yí)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
• 万籁俱静:意思是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
“延河夕照”中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 作“物”与“人”的对比,表现了人的“高贵精神”。
“石洞雨景”中写公园中的一对和石洞中的一对,是“人”与 “人”的对照,突出后者是“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也是“场 面”与“场面”的对比,两个不同场面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社会风貌。
“北国晨号”中用“晨风中吹着喇叭的红绸子”、 “战士枪 尖的刺刀闪着寒光”、“粉红的霞色”等来烘托民族精神化身的两 个战士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战士由衷敬仰之情,所以既是 “物”烘托“人”,同时也是“景”烘托“情”。
整体感知
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 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 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 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 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 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

风景谈ppt课件

风景谈ppt课件

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1940年底在重庆写的。 作者于1940年5月10日访问过延安,亲眼 看到了边区军民的生活,感受到他们的 崇高精神,写了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散 文发表于国民党统治区,作者不能不用 比较含蓄的写法来表达自己意在言外 的思想感想。Fra bibliotek题目的含义
通过谈“风景”赞美抗日根据地军民 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园小憩
北国晨号
课文结构:
第一段(第1节) 即第一个画面---沙漠风光。揭示了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基本观点。
第二段(第2-4节) 即第二、三个画面---月夜归耕,延河 夕照,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
第三段(第5-8节) 即第四、五个画面---石洞雨景,桃园 小憩,延安儿女的学习休息。
词语注释
1.妩媚---姿态美好 2.摇曳---摇荡 3.粗朴---粗犷朴素 4.缭绕---在空中回环旋转 5.静穆---安静庄严 6.濑---沙石上流得很急的水 7.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自己感到满足。
阅读思考:
本文围绕风景描写了哪几幅画面? 理清课文结构
沙漠驼铃
月夜归耕(高原归耕)
使山峰上小哨兵的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清 晰。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
不仅把对延安军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推向高潮, 而且也充分提示了文章的主旨。
3、概括节选文字的大意。
通过对戍守边疆的英雄哨兵形象的集中描写,讴 歌了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之中 最伟大者”。
作业:
完成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 ..
六幅画后的议论语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这些议论紧紧结合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抒 写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挖掘每幅画 面所体现的思想意义。

7.1《风景谈》课件课件

7.1《风景谈》课件课件
文中六幅风景画先后写了延安军民的劳动、学习、休息 和战斗情景,这是本文的“形”。歌须党领导下的延安军民 崇高的精神境域是本文的“神”。“形”与“神”的结合点
是“风景”。
2、写景与议论相结合,有较强的议论色彩
文章用回忆的方式,描画了几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体 现着不同意义的风景片段。在描写完每一个凤景片段之后,作 者都插入了简短的评论。这些评论并不是抽象地说理,而是紧 密结合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抒写作者的感受,发表作者的看法, 发掘每段景物描写所体现的思想和意义。而每一段评论,作者 都环绕着“人的活动是构成风景的重要条件,赞美人的伟大” 这样一个观点。
1981年3月14日, 茅盾自知病将
不起,将稿费
25万元人民币 捐出设立茅盾 文学奖,以鼓



茅 盾
民产
邮生 九六

政十 周一




励当代优秀长
篇小说的创作。
J.129.(2-2)
1986
写作背景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 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 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 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 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 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 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 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所以,作者所欣赏和赞美的正是每幅画面中的 “人”,作者的思想偏向就是每幅画面后的议论性
文字。
文本探究: 文中的伟大、崇高如何理解?
沙漠驼铃
征服大自然
高原归耕 高原人民吃苦耐劳
河畔声喧 人对社会的改造
石洞趣读
对照小情小爱, 写知识分子崇高 的精神生活

《风景谈》课件

《风景谈》课件



夕照
05 朗读感悟,文本研读 第三自然段
2、概括一下第三段的画面写了什么? 归纳:
这两幅画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 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夕照
05 朗读感悟,文本研读 第三自然段
3、赏析第三个画面中,先描绘“静穆的然”, 再描写“弥满着生命力的人”
“静穆的自然” 延安的山,延河的水。夕阳"将它的余辉…
05 朗读感悟,文本研读 第二自然段
高原
归 3、第二幅画面描绘了什么景色,请为它拟一个标题。
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

作者给人物活动安排了一个非常美的背景:"三五月明之 夜"黑的山,银色的月光"。优美的景色很好地衬托了人物,显 示出了人物之美。种田人的出现,描写得特别富有诗意。一个 "长",一个"掮",还有"姗姗而下",歌声"飘"下来,这些词语 用得准确传神,形象地把种田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了,富有 诗情画意的景和人互相映衬,融为一体。
桃林小憩 05 朗读感悟,文本研读 第七、八自然段 2、总结第五幅画面。
第五幅画写延安青年的休息与生活的一部分,表现高贵的精 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这一段描写中反复表明这桃林之极其普 通,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 贫乏"这一旨意,这叫"欲扬故抑"的手法。
05 朗读感悟,文本研读 第第九六、自十然自段然段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当时茅盾从延安回来 后住在重庆由于国统区政治环境险恶,他不可能直接描 写党所领导的人民抗日斗争及其英雄,畅谈参观解放区 的感想,所以只能从侧面来表现,以"谈风景"为名,隐 晦曲折地表达自己对解放区军民生产工艺斗争生活和精 神面貌的敬意和赞美。

7.1《风景谈》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7.1《风景谈》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明确: 沙漠驼铃,总领全文,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庄严妩媚。 高原归耕,反映的是黄土高原人民的吃苦耐劳、乐观——人对自然的改造。 延河夕照,赞美了知识分子的崇高革命理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生命力。 石洞雨景,突出知识青年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 ——孜孜不倦、勤奋、内在精神生活充实、生命力。 桃林小憩,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生命力、高尚的精神生活。 北国晨号,突显了革命战士所代表的坚毅、刚强、勇敢等民族精神。
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 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
风景谈
茅盾
学习目标
1.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梳理文本内容,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3.分析对比、烘托手法,
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风景之美的内涵。
解题
“风景谈”即谈风景,“风景” 字面释义是“风光景色”。也就 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 象等。在本文中,作者所说的 “风景”还包括人,作者认为人 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 主宰’.在学习文中六幅画面时 应从课文实际出发赏析。
回顾风景,把握主旨
2.文中有几处议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文中议论性的语句,都在画面的末尾,是对具体场面描写的概括 与总结,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①结构上,这些议论语句如同一根彩线,贯串 起六幅画面; ②内容上,这些议论语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并且层层递进,深化了主旨,深情地表达了对 陕北根据地生活与战斗的讴歌与赞扬,对延安 军民身上体现出的崇高、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 和赞扬。
说明桃林并不是优美舒适的地方。
2.“天下最难走的路”是什么?怎么理解?
①文中的年轻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对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 经历了诸多的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所以说他们走了 “天下最难走的路”。 ②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阻止、迫害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 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种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 命危险,克服自然和人为的许多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日期:
演讲者:蒝味的薇笑巨蟹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2020/12/8
1
风景谈
茅盾
2020/12/8
2
茅盾
(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 命文学家,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领导 人之一。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农 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2020/12/8
7
桃园小憩
人类的高度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2020/12/8
8
北国晨号
民族精神更伟大
2020/12/8
9
试概括文章的中心
步骤 寻找议论抒情的语句 分析其表达作用及思想感情 寻找分析之间的联系 概括中心
2020/12/810感谢你的阅览Thank you for reading
2020/12/8
3
六处风景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学习 桃园小憩 北国晨号
2020/12/8
4
沙漠驼铃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2020/12/8
5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 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2020/12/8
6
石洞学习
内心极其丰富的人是风景的主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