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传统节日”单元教学与民俗文化探索——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论文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传统节日”单元教学与民俗文化探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
元为例
摘要
民俗文化属于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主体部分是通过过去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属于民族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历史的发展,也积淀了民族发展流传下来的历史精华。

小学生学习民俗文化,有利于知识素材的积累;有利于拓广学生的文化视野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如何让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大程度地渗透与传播,这一问题值得探索。

本课题首先简要阐述此课题的研究缘起以及研究意义;其次,以文献阅览为主,通过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采取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传统节日”单元为例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尝试从语文教学和民俗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向来解决民俗文化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学校、语文教师和学生方面提出相对应的理论建议,希望为今后的民俗文化教育能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能使优秀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俗文化;传统节日;语文教学;民俗文化学习
ABSTRACT
Folkways culture is a part of folk culture, the main part of which is formed in the past and belongs to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Folk culture is the treasure of human civilization. Folk culture, as a treasure of human civilization, has witnessed the glorious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enriched the essence of the history that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has handed dow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 folk culture, conduciv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materials; It is beneficial to broaden students' cultural vision and enrich their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It is beneficial to enhance children's national pride and cultural identity. How to make folk culture permeate and spread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s worth exploring.
Firstly,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Secondl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literature materials,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case analysis are adopted, and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case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by taking "traditional festivals" unit 1 in the second volume of the sixth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dition as an example, trying to combine Chinese teaching and folk culture educ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ow to permeate and disseminate folk culture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Chine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opinions for the future folk culture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excellent folk culture.
Key words: folk culture; traditional festival; Chinese teaching; folk culture learning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目录 (3)
第1章绪论 (5)
1.1 研究背景 (5)
1.2 研究意义 (5)
1.2.1理论意义 (5)
1.2.2实践意义 (6)
1.3 研究内容 (6)
1.4 研究方法 (7)
1.4.1 文献法 (7)
1.4.2 案例研究法 (7)
第2章文献综述 (8)
2.1 概念界定 (8)
2.1.1 民俗 (8)
2.1.2 民俗文化 (8)
2.1.3 传统节日 (8)
2.1.4 语文教学 (8)
2.2 国内研究现状 (8)
第3章“民俗文化”单元教学设计和分析 (10)
3.1 “民俗”单元举例和分析 (10)
3.1.1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0)
1 (14)
2 (14)
3 (14)
4 (15)
3.1.2 《腊八粥》教学设计 (15)
1 (21)
2 (21)
3.1.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1)
1 (28)
2 (28)
第4章小学民俗文化教育的启示与建议 (29)
4.1 启示 (29)
4.1.1 有利于学生知识素材的积累 (29)
4.1.2 有利于拓广学生的文化视野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30)
4.1.3 有利于增强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0)
4.2 建议 (31)
4.2.1 语文教师应增强民俗文化教育意识 (31)
4.2.2 学生应该树立自觉学习民俗文化和弘扬民俗文化的意识 (32)
4.2.3 学校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优秀文化继承和传播的责任 (33)
4.2.3.1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其传承和弘扬意识 (33)
4.2.3.2 以当地民俗文化为内容制作专栏 (33)
结论 (35)
参考文献 (36)
致谢 (37)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文化深
度交融的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生活经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这些生活经验以人为载体沿袭和传承了下来,就演变成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而民俗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经过劳动人民的传递与几千年历史演变的洗礼,延续并传承了下来。

因此,身处当代多元文化交织、传播的我们,是时候思考:面对这些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能做些什么,才能使之历久弥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具有以下最基本的目标: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语文教学应能够发挥积极的效用,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①。

我们应该对小学生学习民俗文化有所重视,将民俗文化的传播与渗透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因此,本文以此为契机,主要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对其中涉及到的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及背后的民俗文化与语文教育相结合,希望能为当前教育提供帮助,也能引起教师对小学生学习民俗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能够体会优秀的民俗文化的魅力。

1.2 研究意义
优秀的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五千年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和产物,体现着民族凝聚力,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小学生学习民俗文
化,可以丰富文化素养,提升精神境界。

1.2.1理论意义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其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他们就应该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②。

将优秀的民俗文化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本课题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相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结合为主要内容,主要探讨在小学阶段,如何将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以
此来引起小学生学习和了解民俗文化的积极性。

小学生学习民俗文化,有利于知识素材的积累;有利于拓广学生的文化视野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
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1.2.2实践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曾发出号召:“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那么,应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希望通过对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传统节日教学进行研究分析,能找到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之间的纽带,将两者结合起来讨论探究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意义,使教师认识到小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为今后的民俗文化教育能够提供一些参考建议,能使优秀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1.3 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论述,小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的必要性以及通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民俗文化”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希望能为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传播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提出为今后的民俗文化教育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

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和方法。

总结当前民俗文化所面临的处境和人们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主要对语文教学和民俗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关于民俗文化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基本概述,为自己后续关于民俗文化教育的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第三章,分析《民俗文化》单元教学案例。

本文通过对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册“传统节日”单元的几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案例分析,试图将小学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相结合,使民俗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从而阐述小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第四章,民俗文化学习启示和传播策略。

在总结小学生民俗文化学习启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教学经验总结,从语文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个不同层面上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传播策略和建议。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通过查阅、分析、整理中国知网上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和民俗文化教育的相关文献内容,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

从而筛选得到有研研究价值的相关信息。

1.4.2 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相关课文的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小学生学习民俗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将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第2章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民俗
民俗,历时久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统一人文共同体,是民族的标志,也是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成分。

2.1.2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之一,沟通着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联系传统和现实、反映社会意志和集体意志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主要以人作为载体进行实践和传承的活的文化现象①。

2.1.3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由中华民族丰厚的民俗文化孕育而出,它作为民族情感的纽带,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和象征。

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国家的年节体系,因其显著的民族性、集体性、传承性与稳定性,被视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

2.1.4 语文教学
“优秀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汉语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一体。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它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所以,语文教学我们可以理解为进行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而开展的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我们要做的不仅是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和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还要求在学习结束后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和发展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2.2 国内研究现状
以前,我国学者大多是在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化研究。

近年来,我们国家关于语文教学和民俗文化结合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如朱慧莹在她的硕士论文中提出了民俗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建议:一是挖掘文本内容;二是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三是开设民俗文化选修课;四是提高教师民俗文化
①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40.
②刘立吾,吴清晖.试析民俗文化角度下我国传统节日法定化[J].老区建设,2019(24):64-66.
素质①。

孙玮在其硕士论文中将传统文化的传播渗透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家庭教育、小学语文社会教育进行融合,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应该倚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的通力②。

任静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中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渗透的意义,还提出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通过识字、诵读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文化内容、习俗③。

谢春芳在《亲近民俗文化丰富人文素养》(《语文学刊》,2014年第72期)中提出,可以将乡土民俗作为课程资源,可以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④。

赵文博在《小学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研究——以张家口张北县二台镇中县小学为例》(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中认为,要想强化文化教学成果,首先学校要形成文化氛围;其次要以教师为主导提升其文化自觉;最后还应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民俗文化⑤。

李子璇在《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民族文化功用的策略》(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年第5期)中提出,只有教师提高对民俗文化的掌控能力和实行多方位教学,才能发挥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功用⑥。

张晓波在《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才智》2016年第18期)中认为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参与地方民俗交流活动,关注蕴含其中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关注“非遗”⑦。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会有选择性地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以便帮助我完成课题研究。

①朱慧莹.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探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6:1.
②孙玮.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5:I.
③任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7:15-42.
④谢春芳.亲近民俗文化丰富人文素养[J]语文学刊,2014(10):72-74.
⑤赵文博.小学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9:I.
⑥李子璇,李宗生.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民俗文化功用的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5):247-248.
⑦张晓波. 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2016(18):64.
第3章“民俗文化”单元教学设计和分析
3.1 “民俗”单元举例和分析
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息;56个民族过着各具特色的多彩生活。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编排是围绕主题“中华民俗民风”安排的。

选取的三篇课文,根据不同的角度分别介绍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同时反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俗文化。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流畅通顺,作者用不事雕琢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温馨美好的节日习俗,也表现了老北京人重视春节和他们春节庆祝活动的隆重和热闹。

《八宝粥》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腊八粥”的民俗。

沈从文先生以娴熟细腻的笔墨描绘了腊八节丰富的民俗风情,向读者呈现出一幅和谐淳朴的画面。

《古诗三首》通过描写中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和中秋节,向人们描绘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课文《藏戏》向读者介绍了藏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有哪些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紧扣单元主题,“习作板块”编排了“家乡的风俗”这一内容,要求学生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或者描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语文园地”板块包含“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等四个部分。

此次研究主要以前三篇课文为例,通过对他们进行教学设计和分析尝试将民俗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体会、感悟民俗文化的价值,以及民俗文化代表的民族文化魅力和民族精神。

3.1.1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春节,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一个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庆祝春节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体现着代表自己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

老舍先生用其细腻、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人生动、喜庆、热闹的春节画卷。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老北京人对春节的重视;有利于激发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以及民俗文化的兴趣;有利于民俗文化在青少年学生(小学生)中的传播与传承。

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春节这一人们最为重视的传统民俗节日,相信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丰富有趣的,但是关于老北京的春节、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讲究、老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他们就不那么了解了,因此,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应该较高。

教学设计(以第1课时为例)
案例分析
1.该教学计划的设计结构合理流畅,教材掌握充分。

在厘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

2.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这一案例的设计重点在于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自己对新年的感受。

学生们也渴望尝试说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对内容总是有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很热烈。

3.人们用“人民艺术家”来形容老舍,表明他的作品俗白易懂。

在该案例的设计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去了解、感受文中通俗、易懂的语言,从而实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4.如果是我来上这节课,首先在授课之前,我会让学生通过上网或翻阅书籍资料提前去总结、积累描绘春节的诗词、歌曲、文章和对联等等。

其次可以抓住学生刚过完春节还沉浸其中的心理,让学生分享自己和家人春节的细节。

3.1.2 《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腊八粥,是一种人们在腊八节(也就是农历腊月初八)用多种石材熬制出来的粥。

又称“七宝五味粥”、“大家饭”等等。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民俗专家介绍说,“腊八”最早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腊日”,原本是佛教节日,后来经过历史演变,逐渐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用大米、小米、红枣、红豆、桂圆等食材熬制腊八粥,食用过节,寓意庆祝丰收,并一直流传至今。

本篇课文选自作者沈从文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面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故事的内容大意,简要的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细节和场景,同时表达自己的喜欢。

教材的编写选用较多的中国风插图,使学生不经意间就受到了文化感染;教材中录入越来越多的古诗词,说明国家也开始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学生学习民俗文化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发扬他们的爱国精神。

教材更多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认识和尊重多元文化,也更能完善学生“三观”的发展。

选文的质量和美感都堪称典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①。

脚注到底肿么加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方法,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在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课文的对话内容较多,可以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切身体验文中角色,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2.通过猜测人物的心理变化,可以引导学生深情地阅读文本,实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设计
①陈玉芬.小学五年级语文《腊八粥》教材解读[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6(07),87-87
案例分析
1.作者通过刻画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和动作以及对其心理变化进行描写来表现他在吃腊八粥的过程中迫不及待等丰富的心理变化活动来构成本文的行文线索。

该教案设计者抓住文章的中心线索来展开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他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分析,并认识到:“巴儿是什么样的孩子”?
2.这篇文章的内容相对简单。

它不仅抓住了八儿的心理变化,而且抓住了孩子的同理心,抓住了学生对他的喜爱。

它所用文字符合孩子心理,将天真可爱的八儿这一形象深深印字他们的心中!也激发起了孩子们喜爱腊八粥的情感!当然了更重要的还是内容要吸引到孩子的注意力,抓住他们的心!如果可以再加入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跟随“八儿”的思想畅游腊八之中,学生应该会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

3.1.3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中国古代三大节日:寒食节、七巧节(今七夕节)、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优秀民俗文化。

人们常说的寒食节就是冬至后的第105天。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长安城的晚春时节,白天百花飞舞,夜晚宫中点上蜡烛,烟雾缭绕的情景,展示了冷食节期间长安城独特而迷人的风景。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写作时间大约是东汉末年。

农历七月七日是诗中的七巧节,也是我国七夕的传统节日。

这首诗运用了牛郎织女银河两隔无法相见的故事,表现了织女对牛郎织女的深深思念。

这也反映了汉末战争是人们处于长期分离痛苦的社会现实。

第三首古诗《十五夜望月的主要内容是中秋月夜。

这是一首清冷、孤寂的七言绝句,是诗人思念家乡和想念亲人的情感“宣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了不少古诗词后,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这三首古诗主要是关于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

虽然学生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有限,但探究古人有哪些习俗以及他们是如何庆祝这些节日的,对学生来说还是
很有吸引力的。

相信他们对学习古诗兴致勃勃。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1.古诗词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说明如今对古诗词所长达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也越来越重视。

而它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以古汉语为语言表达模式;所写内容离我们的现实社会很远;表达形式具有含蓄、简洁和跳跃等特点。

因此,在这篇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在营造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注重不同层次的阅读和朗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语境,重振古诗词的生命力和人文精神。

2.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蕴含其中的古人对社会现实、人生遭遇、风景变幻和文化意蕴的思考,深刻理解前人向我们传递的积极力量,以及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记录和赞扬。

感受他们赋予笔下文字的力量,更应思考如何将这力量传递给学生,使其感受到祖国发展历程的久远和流传下来的文化的悠久。

第4章小学民俗文化教育的启示与建议
语文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得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语文课程对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华夏文化传统具有很大优势,同时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民族团结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如此,也赋予了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育,需要我们一直面对的话题。

语文,是我们终身使用的语言交际工具,我们无时无刻不置身其中。

在信息技术运用越来越多的今天,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汉语也越发受到世界的关注,更多的外国朋友开始热爱中华文化、学习汉字。

在当今社会,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对个人的成长和民族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4.1 启示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绵延五千年,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随之流传几千年,为我们华夏子孙留下了极其珍贵、极为丰硕的历史遗产,其中不乏璀璨夺目、悠久深远的民风、民俗文化遗产。

在漫长的惊涛骇浪的历史长河中,民风、民俗文化经过千百年风霜雪月的锤炼淘洗,她的精髓始终流传在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嬉戏中,在体现一个民族远古历史的同时,也有昭示今朝、期待明天的作用。


将这些优秀的民风、民俗文化渗透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不仅丰富了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也能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卓越辉煌与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

学习民俗文化,可以熏陶、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素材、增加文化底蕴;同时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

4.1.1 有利于学生知识素材的积累
中国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精神智慧和生活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间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内容。


①林瑞希.语文教学要重视民俗文化教材[J].学园,2015(2),102-103
②林瑞希.语文教学要重视民俗文化教材[J].学园,2015(2),102-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