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采集技术之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介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45°斜线法
将该观测系统置上坐标,如图。图上炮点与第1道距离称 为最小炮检距,为50m;炮点与第24道距离称为最大炮检 距,为1200m;每个三角形顶点代表地下面元,相邻面元 间距为25m;地面上施工测线长度为1200m,地下观测范 围为600m (12.5~612.5m)。
。。。。。。
1234 。。。。。。。。。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图上有4种线:深棕色45°斜线表 示共炮点道集,24道;蓝色135°斜线表示共检波点道集, 12道;垂线表示共CDP道集,6道;蓝色水平线表示共炮 检距道集,道数与炮数相等。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参数设汁 CMP点距,由地质任务确定; 道间距,等于2倍CMP点距; 炮间距,等于道间距的整数倍,与覆盖次数直接相关; 最小炮检距,主要考虑因素为最浅目的层深度和多次波压制; 最大炮检炬,受多种因素制约,通常主要考虑最深目的层深度、 动校正拉伸畸变、多次波压制等因素; 覆盖次数,取决于本工区原始资料信噪比,通常为数十次;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2 胜利油田地质模型及胜利地震物理模型的二维偏移 剖面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3 炮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何理解?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3 炮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何理解?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排列形式表示法 经过多年实际应用,国内在二维多次覆盖排列表示方法上基 本得到统一,介绍如下。 二维观测系统排列参数:CDP间距25m,中心放炮,排列总 道数80道,道距50m,偏移距125m。 写成排列形式:2075―125―50―125―2075m,其中50表示 道间距50m,125表示偏移距,2075为最远道检波点与炮点之 间的距离,即最大炮检距。显然,这种表示形式简明扼要。 二维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炮点距200m,即排列向前滚动4个 道距,根据公式计算,80/2/4=10,覆盖次数10次。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基本术语 CMP:共中心点,指公共的炮检连线中心点,学术用语。 CDP:共深度点,实质与CMP相同,工业用语。 CMP与CDP面元:两者所指相同,均为地下反射面元。 面元大小:相邻CDP或CMP点距。 覆盖次数:野外数据采集中,对地下反射点(面元)进行重复 观测的次数。 满覆盖次数:实际观测次数与原先设计的覆盖次数相等。 不满覆盖次数:实际观测次数小于原先设计的覆盖次数。
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 收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 态,必须连续追综地下反射界面的地震波,即要 进行连续观测,因此就要沿测线在多个激发点上 分别激发,并在多个接收点上多点接收,而且激 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必须保持一定关系,以 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层界面。
40米 40米
40米 40米 检波点1 检波点12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基本术语 叠加次数:室内资料处理中,CDP道集内的道数即为叠 加次数,通常指满覆盖范围内的CDP道集叠加次数。 共炮点道集:是指同一炮点激发、多道检波点排列接收 的地震道集,通常为野外原始记录。 共检波点道集:是指不同炮点激发,同一检波点接收的 地震道集。要作一次选排,从不同炮点的野外记录中挑 出指定检波点接收的地震道。 共中心点道集:是指不同炮点、不同检波点、但炮检连 线具有公共中心点的地震道集。要作一次选排。 共炮检距道集:是指不同炮点、不同检波点、但炮检距 相同的地震道集。要作一次选排。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基本术语 单端放炮、两头放炮、中间放炮:都是指炮点与排列的相 对位置关系,顾名思义,容易解释。
小号放炮、大号放炮:单 端放炮分两种,炮点靠近 小号检波点为小号放炮, 靠近大号为大号放炮。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基本术语 最小炮检距:炮点与排列中最近检波点之间的距离,在二维 地震中又称偏移距(习惯用语)。 最大炮检距:炮点与排列中最远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野外施工范围:野外全部炮点和检波点的分布范围,对二维 而言即施工测线长度。 地下覆盖范围:所有CMP面元的分布范围,包括满覆盖与不 满覆盖的全部CMP面元。 满覆盖范围:所有覆盖次数CMP面元的分布范围,直接关系 成果剖面的有效区域。 覆盖次数渐减带:不满覆盖次数CMP面元的分布范围,也称 覆盖次数斜坡。
作一个底角45°的等腰三角形,三角形顶点在底边的投影就
是地面炮检连线的中点。该图形所表示的物理意义为:在水
平层地质模型前提下,野外该炮、该道记录,反映的是中点
这一坐标由浅到深、垂直向下的地层介质的地震波响应。
炮点
检波点
一、45°斜线法
假设有24个检波点(地震道),道距为50m,一炮激发,24 道接收,利用45°底角的等腰三角形法,可以画出二维观测 系统图如下。 不同的检波点有不同的炮检距,相应地有大小不同的等腰三 角形,全部24个等腰三角形顶点就组成图上的深棕色斜线。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
观测系统
野外采集的系统构成
激发系统、接收系统、观测系统三部分组成野外资料采 集系统。 地面震源系统激发地震波,地面接收系统接收并记录从 地下界面反射上来的地震波,观测系统是描述激发点和 接收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其在地面上连续观测所应 遵循的几何分布图形。
激发系统
接收系统
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1 Z字物理模型的二维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总道数120道、道 距12m 、偏移距60m 、 炮点距48m (排列滚动4道),由南向 北小号放炮71炮,由北向南大号放炮71炮CDP面元6m,覆盖 次数30次(2×120∕2×4 = 30)。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实例1 Z字物理模型的二维偏移剖面
第一节 二维观测系统
一、45°斜线法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综界面上各个反射点 (面元)的地震波,因此就要沿测线在多个激发点上分别激 发,进行连续的多次观测,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层界面。 多次覆盖方法 在野外地震数据采集中,采用一定的观测系统,对地下界面 上各个反射点进行连续的多次重复观测,称为多次覆盖工作 方法。 水平叠加理论:假设地层为水平层地质模型,则炮检连线的 中点即为地下反射点在地面测线上的投影,野外该炮该道地 震记录即为该炮检线中点对应的地下反射点地震响应;如果 不同炮点、不同检波点的炮检连线具有公共的中心点CMP, 则它们的地震道记录都反映同一地下反射点的地震响应,因 此在室内处理中可以叠加起来,称为水平叠加剖面。 水平叠加有两大优点:1、压制随机噪声;2、压制多次波。
第一节 二维观测系统
一、45°斜线法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一、45°斜线法
反射波法二维地震勘探示意图
震源
检波器
地表面
成像范围
地下反射界面
一、45°斜线法
二维地震观测系统最通用的表示方法为45°斜线图示法,因 为它具有图形简单、明了,含义准确、全面等特点,而且易 学、易懂。 基本方法:在一张厘米方格纸上,以炮点和检波点为底边,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下图是最简单的二维一次覆盖野外观测系统示意图。
第1炮
第2炮
第3炮
地面
第1炮观测段 第2炮观测段 第3炮观测段
地下反射界面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用45°斜线法画出的二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次覆盖观测系统图
排列24道,道距50m,炮 点距600m,共放3炮。测 线长度2400m,地下面元 25m,一次覆盖,覆盖范围 1800m。
24
一、45°斜线法
斜线上的每一点均有确定的物理意义和数值。例如图中B点代 表以下几个含义:1、它对应的是第12道检波点接收的地震记 录;2、第12道的炮检距为600m ;3、表示对位于CDP12(坐 标为300m)的地下反射层的一次地震观测(覆盖) 。 该观测系统图将野外施工测线坐标与室内成果剖面CDP坐标统 一起来了,一目了然。这就是45°图示法的最大优点。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下图是二维多次覆盖野外观测系统示意图。
地面
1 1 2 2 3 3 4 4 4 3 3 2 2 1 1 地下覆盖次数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简介
用45°斜线法画出的二维6次覆盖观测系统图
覆盖次数计算公式: N=排列总道数∕2倍的排列向前滚动道数 本例:排列总道数为24,每次放炮结束,向前滚动2道再放 下一炮,24 ∕2×2 = 6次覆盖。
检波点1
炮 点 1
40米 40米
检波点1
炮 点 1
40米 40米
检波点1
炮 点
1
检波点24 检波点24 检波点24
观测系统的基本概念
观测系统一般用图示法表示。二维地震观 测系统常用45°斜线图示法来表示,简单明 了,而且国际通用;三维观测系统比较复 杂,除了施工设计总图,还须伴有详细的 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