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诗词与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浅谈诗词在《旅游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着诗词与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浅谈诗词在《旅游
杭州市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311400
[摘要]诗词文化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基因,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神和心灵的智慧结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它的渴望愈加明显。
同时随着中国的强大,世界目光更加聚焦中国,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而诗词文化就是我们对外展现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我们现在社会发展一个需求。
为此,本人结合课程专业特色,把诗词文化和《旅游文化》进行了有益的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尝试,使得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内涵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关键词] 诗词旅游文化教学
一、诗词文化的背景分析
诗词文化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基因,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神和心灵的结晶!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可为人们排解忧愁、宣泄心忧;还可以令人心旷神怡、心花怒放。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会越高,势必会带来一场文化溯源。
《中国诗词大会》开播,引起国内外诗词爱好者强烈的反响,也是展现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窗口。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文化作出重要阐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的繁荣昌盛,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唤起国人对既往传统的回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典诗词,当我们再次回味时发现,它的美深隐于我们的文化基因之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动力。
(二)当地特色文化的需求
2019年10月,浙江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提出要打
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
并表示将举全省之力,构建诗路文化带,充分挖掘诗路历史人文、故事传说等各
种文化形态,精心提炼出当地最为核心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符号,让广大游客充分
体验诗意的感受和文化的魅力。
我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到: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厚植匠心文化,强化专
业技能,培植双创意识,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旅游
服务类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杭州中等旅游专业要以“懂文化、会表达、能服务”的复合型旅游人才。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旅游文化》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浙江省
高职统考的核心课程之一,包含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诗
词文化等,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教材以项目为体系,“诗词文化”作为最后
《旅游文化》的最后一个项目而又以“语文”方式的呈现在文中,再加上会考和
高考均不考此项目内容,所以更得不到重视。
而作为一个旅游专业的学生,却又
是很有必要掌握的,他们将来不仅仅只是一个导游者,更是一个文化传播的窗口,一个文化的传承者,所以笔者在教学中针对诗词进行了一些尝试。
三、诗词在《旅游文化》中的应用
在国家提倡的文化自信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背景下,依据课程特色和学校的
学科安排,我在教学中把“诗词”分成两块,一块是在《旅游文化》教学中;二
是在教学个性化背景下的社团课中。
下面我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操作。
(一)课程教学中——诗画浙江,醉在西湖
在国家提出文化自信和省里提出《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背景下,在
课堂的设置中,我做了较多的尝试。
现已“杭州西湖”为例,谈谈“诗词”在我
的课堂具体运用。
1.西湖设计框架
打破教材原有“一山、二堤、三岛、五湖”
的构架,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十景的格局”;结合西湖地图,增加了解各景观位置分布关系;结合专业特色和“诗画浙江”的大背景下,
充分挖掘诗路历史人文、故事传说等各种文化形态,精心提炼出当地最为核心的
文化基因和文化符号,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诗意和文化的魅力。
把项目八中的“诗词”内容添加,课程项目化重构,形成西湖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动人的故事”的文化内涵,重点挖掘了西湖诗词的文化魅力,并把诗词文化运用到导游讲
解中。
教学内容框架如下:
2.诗词在“西湖”教学运用
(1)诗词导入
故垒()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
——唐·白居易《春题湖上》
由诗词填空导出“西湖”并拉开“西湖”的序幕,给人意犹未尽。
(
2)看图猜诗词
这里是从“西湖是一首诗”引出,引用描写西湖的非常
有名三首诗词,它们分别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来猜诗词。
(3)导游诗词讲解
因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的需求,教学中加入导游讲解,导游讲解从“西湖是
一幅天然的图画”中引出,以“春”、“夏”、“秋”“冬”为线索,选择“西
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进行
导游讲解,但在导游的讲解中包含诗词,于是我把乾隆的《苏堤春晓》:“通守
钱塘记大苏,取之无尽适逢吾。
长堤万古传名姓,肯让夷光擅此湖”;陈璨的
《曲院风荷》:“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
莲房爱子多”;孙锐的《平湖秋月》:“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
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王洧的《断桥残雪》:“望湖亭外半青山,
跨水修梁影亦寒。
待伴痕旁分草绿,鹤惊碎玉啄栏干”这四首诗放在导学案中,供学生导游讲解运用。
(4)故事讲解
故事的讲解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把西湖的文化
传播出去。
为此,在“西湖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引出西泠桥“苏小小”故事
和长桥的“梁祝”故事。
在“苏小小”爱情故事中需加入:“妾乘油壁车,郎骑
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又或是“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
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才能将一代奇女子苏小小深情又脱俗
的特质表现出来。
在讲“梁祝”时需加入越剧的“十八相送”,才能感受到他们
是在用生命来歌颂爱情。
这样能增加学生们的才艺,传达美好的爱情,加强了西
湖文化的了解,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收效很好。
(二)社团活动中——我和诗词有个约会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得以不断地完善,我校在每周三下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
为此,为了能更好
学《旅游文化》中“诗词文化”,我开设了诗词兴趣课,平时主要讲解诗人的生
平趣事和背诵题库的诗词,到每个月底会有一次“诗词大会”召开,并颁发奖品。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卧薪尝胆,整理诗词做题库
(1)把各项目文中的诗词整理成题库,让学生熟悉理解
首先是把《旅游文化》中出现的所有诗词摘出来编入题库,并做好备注:出自哪个项目,作者是谁,是什么意思……
如项目四中:
例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望岳》,是杜甫登泰山所作,表达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精神。
例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题西林壁》,描绘的是庐山,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
(2)拓展与课文相关的诗词编入题库,让学生知识面更广
例1.“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李白的《游泰山六首》,是作者站在南天门上,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极为爽朗。
例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绘庐山瀑布的壮观。
《游泰山六首》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是对文中“泰山”和“庐山”诗词的拓展,可更好地了解相关景观。
(3)把一些耳熟能详的诗词编入题库中,让“诗词大会”更丰富
除编入与文中景点相关诗词之外,也会把一些耳熟能详的诗词编入题库中,目的是为了在学校的每月“诗词大会”和上课时做到有的放矢,使每月“诗词大会”更加的丰富、有趣、生动。
接下来我就以某一次的“诗词大会”为例,来讲解具体过程。
2.谁与争锋,来一场诗词论英雄
(1)看图猜诗词
看图猜诗词,通过观察认真图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能力,也能提升专注力。
规则:此题为必答题,4组学生通过选择序号进入到相关图片,根据图片背出相关诗词。
图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图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图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图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2)猜诗词谜语
谜语的语言生动、明快、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同时拓展孩子课外知识阅读能力,但不能太晦涩。
规则:此题仍为必答题,4组学生通过选择序号进入到相关谜面,根据谜面和提示说出相关诗词。
(3)诗词猜地名、人名
诗词猜地名
谜语的语言生动、明快、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同时利于拓展孩子课外知识阅读能力。
规则:此题为抢答题,4组学生通过观察相关的题目快速地说出答案。
人
柳
岳
此类型的题也可经常的用到平时的课堂里,如在上“长江”、“黄山”等内
容时,可以用它来作导入之类的。
(4)诗词接龙
诗词接龙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对诗词的了解,丰富学生的视野。
基于课堂局限和学生的基础,这里的诗词接龙,并不一定是我们首尾相连的形式
接龙,是通过相关的提问来完成的接龙。
规则:此题为抢答题,4组学生通过观察相关的题目提示快速地说出答案。
如下面第一个词条:
提示1:这是一个7个字的词条,它的第一个字是“黄”
提示2:它是王之涣《凉州词》里的一句诗
间
提示3:它的下句是“一片孤城万仞山”
再看第二个词条:
提示1:这是一个5个字的词条,它的第一个字是“黄”
提示2:它是王之涣《登鹳雀楼》里的一句诗
提示3:它的上句是“白日依山尽”
这样每个词条通过3次逐一提示,最终完成如下的框架
来
四、诗词在实践后的效果
(一)增添了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
通过系列的诗词讲解,让学生有着一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格局,也更让学生体会到:诗词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的提炼,它有着“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雄心;有着“行至水深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有着“自
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豁达,也有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的豪放。
字字都是那么优美,句句都是那么有韵味,使学生产生了对诗词的浓厚
兴趣,课间时常听到同学们相互猜诗词的上下句。
甚至有学生说:“自己要像李
白一样,潇洒、浪漫,吟诗作赋,云游天下”。
(二)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学习兴趣
诗歌很多描写是高山大川、小桥流水,像《旅游文化》中“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的泰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长江、“姑苏城外
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江南水乡。
诗词能很形象、深刻描绘相关景观,也
更深刻了解景观的文化内涵: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健康的审美情趣,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因为喜欢,所以就会多读、多看、多背。
因为多读、多看、
多背,每月之星、考试成绩就会有他的一席之地,就会促进他更好地学习。
(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旅游文化》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
方式、文学艺术文化等十分的广泛,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通过社团课的方式,把生活中很多有趣、有意义诗词文化参与进来,通过观察、想象,或是讲解
诗词作者的趣闻,更好地了解诗词、更好地了解景观。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
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我们已经步入小康社会,人们对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这势必会带来一
场文化溯源。
《中国诗词大会》开播为什么那么的深受人们喜欢?是因为它很好
地呼应了当代人们的这种内心的渴求,是人们内心的刚需,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古诗词就像花一样那样娇艳、那样婀娜、那样芬芳。
伟大的文化才能支撑伟大的
时代,这是历史的定论。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让我们在
重温那些古诗词,感受她、了解她、欣赏她。
让我们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
营养,涵养了我们的心灵。
让古诗词像花一样,在祖国大地遍地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旅游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15-224.
[2] 王蓓.家访——中职教育不可缺的重要环节[J].高校教育,2012(10).
[3]王文晓.游戏性教学:“游戏下”理念下中职教学改革摭谈[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
[4]李艳红,宋丙水.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教学改革实施过程[J]. 当代职业教育,2016(2).
[5]张向荣.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2-06(8).
[6]刘凡力,金少策等.浙东唐诗之路:经典诗歌浸润人心[N].文化交流,2021-03-28(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