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一中2023届高三第二次阶段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A.政治平等是商业平等的前提B.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C.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D.商业上的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2.苏格拉底认为雅典公民法庭判决其有罪是不公正的,但审判他的法律是雅典民主政府颁布的法律,而服从法律是个人的责任,因此当他有机会逃跑时,他明确拒绝逃跑而是接受了判决。

这体现苏格拉底
A.不赞同陪审法庭制度B.认同法律至上的原则
C.宣扬公民应服从城邦D.开启了理性主义先河
3.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

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

”上述材料反映出
A.罗马成文法的起源B.公民法逐渐取代万民法
C.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D.以习惯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
4.公元前18年奥古斯都颁布《尤里乌斯法》。

法令规定:“罗马男子如果有三个孩子则可以免除公民劳役;禁止独身者接受遗产和遗赠,无子嗣者只能继承留给他们的遗产和遗赠的一半。

”这说明罗马法
A.重视保护私有财产B.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C.压缩了公民的权利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5.有学者指出:(罗马)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

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B.行政官掌握最高司法权
C.判例法体现权力来源D.法律实践中的理性色彩
6.16世纪欧洲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有学者提出,在16世纪前半期物价上涨率最高,16世纪中叶金银流入量不断扩大;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西班牙金银输入量最大,其物价是相对稳定的。

这一认识
A.表明商业革命刺激了货币需求B.否定了贵金属流入欧洲的影响
C.反映了价格革命成因的复杂性D.证实了欧洲对美洲殖民的残酷7.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规定:(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

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受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

由此可知,东印度公司A.适应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B.垄断了英国与东方的海外贸易
C.是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工具D.巩固了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8.1526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下令,每艘远航船队必须携传教士同行,否则不得离港;此后,几乎每条船上都会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改变异教徒的迫切心情不亚于寻找一个新贸易港口的船长。

这表明,早期殖民活动
A.开启异域文明的融合B.致力寻找新贸易港口
C.受到宗教精神的推动D.以传教士为主要力量
9.有学者指出,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诸国对海岸线与大陆轮廓的测量日益精准,并在地图上用边界线和色块区分不同国家或政治体,且以物产和民族志图像作为装饰。

据此推知,欧洲近代地图学的发展
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复兴
C.反映了殖民扩张的需要D.发挥了科技革命的作用
10.中世纪欧洲曾掀起研究罗马法的热潮,12世纪罗马法渗透到了欧洲许多学校,例如1170年前后桑斯大教堂附近的学校里,罗马法与教会法一并被教授。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统治确立B.人文主义的复兴
C.工商业经济的发展D.民族国家的形成
11.相关研究表明,14、15世纪欧洲成立的新寄宿学校,并不培养牧师而是培养商人的子弟。

学校课程注重古典作品研究和体育运动,学校课程的宗旨是要教育学生快乐、健康地生活,成为有责任的公民。

这反映出在当时
A.人们宗教信仰淡薄B.商业发展成为主流
C.资产阶级政治追求D.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12.茨维坦·托多罗夫在《个人的颂歌》中点评文艺复兴:“正是因为这些变革,个体形象进入了绘画的图像之中,我们在绘画中看到的不再是简化为线条、符号的人物;我们看到的是如同我们走出家门,每天都会碰到的普通人。

”据此可推知,当时A.科学发展影响绘画艺术B.欧洲绘画格局已被打破
C.文艺复兴彰显理性思维D.基督教神学受到了冲击
13.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时,将一段话译为,“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仅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但在实际上,原文并没有这个“仅”字,因而引起了一些天主教徒的强烈反对,路德一生屡次修改他的译本,但始终不取消此“仅”字。

马丁·路德此举旨在A.反抗世俗王权统治B.建立廉价教会
C.倡导教随国定原则D.维护教皇权威
14.马丁·路德认为:“正如那些现在称为‘属灵’的人——神甫、主教或教皇——和其他的基督徒并没有差别,也并非更为优越,他们不过受了委托,以传道并举行圣礼为务;同样俗世掌权者也一样,他们不过受了委托,拿着刀和杖来惩罚恶人、保护善人。

”马丁·路德意在
A.否定教皇绝对权威B.引导民众信仰虔诚
C.凸显君主至高权力D.强调信徒身份平等
15.卢梭认为:“自然的感情会指引人们去满足公共利益,而理性则鼓励自私,会引导人们误入歧途。

……人类最好的美德,如同情心、无私和诚实都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产物。

但是理性却会窒息人类的天性和自然本能,导致邪恶。

”卢梭的这一认识A.突出了感性的认识功能B.全面诠释了理性主义的内涵
C.意在维护私有制的基础D.推动了资本主义秩序的建立
16.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
把中国理想国度,将其作为法国政治改革蓝图描绘成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的现实依据。

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B.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C.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D.认为中国落后在于封建专制
17.有学者指出,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建构的未来社会图景有三个层面:自由、平等和宽容,后来发展为自由、平等和博爱。

而同时期英国思想家则提出了“商业社会”、“文明社会”的概念,论述了未来社会的基础架构是市场、法律、道德这三大基础要素。

两国思想家构建理想蓝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两国工业革命的基础不同B.两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同
C.两国历史传统上的差异性D.两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同
18.18世纪的英国成功地建立起一套稳健的公共财政体系,这时没有任何特权群体可以免税、没有税收承包人,不准出售公共职位。

也不存在税收自滑的管辖区,而此时的法国财政收入主要源于第三等级。

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A.政府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B.政治制度的优势
C.取消了贵族政治经济特权D.工人运动的斗争
19.1701年,英国颁布的《王位继承法》规定:“法官在正当执行职务期间,有权获得确定的薪金和报酬,法官任职终身制,只有在上、下议院同时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才能撤销其职务。

”“国王的赦免权对议会下院的弹劾案无效。

”这些规定
A.确立了英国议会主权原则B.有助于实现司法权独立
C.表明英国国王“统而不治”D.通过立法巩固民主政治
20.从1830-1837年,英王威廉四世曾经三次解散内阁,两次解散议会,他还是最后一位违背议会意愿来任命首相的英国君主。

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议会君主制尚未完善B.议会、内阁受国王控制
C.民主政体仍在发展之中D.国王仍是国家权力中心
21.1694年,托利党人在英国下院竞选中获得多数席位,但国王威廉三世拒绝托利党人进入内阁,反而以清一色的辉格党人组成内阁。

这说明
A.威廉三世的行为严重违宪B.议会的地位低于国王
C.英国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D.国王执掌国家行政权
22.19世纪上半期,英王乔治四世在位期间,英国内阁越来越独立于王权,并向议会下议院靠拢,实际上,内阁才是当时英国行政决策主管。

首相与内阁之间的微妙而紧密的关系让他们同享利益、共担风险,而拥有皇室血统的国王却越来越被疏远。

据此可以得出,此时英国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B.内阁开始成为权力中心
C.议会主权原则开始确立D.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
23.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召开时,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只有一个由人民专门为此目的而选举出的、独立于议会的制宪会议,才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议会也无权修改宪法。

这反映出制宪会议认同
A.人民主权理论 B.联邦制度C.三权分立构想D.直接民主24.美国《邦联条款》规定:“除非经过合众国国会同意,并经过所有州的议会确认,任何时候都不得对任何条款进行任何修改。

”而1787年宪法第7条规定,只要得到9个州的批准,法律即可生效。

据此可知,1787年宪法
A.体现了各州人民的意愿B.肯定各州的独立性
C.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D.强调了国家的统一
25.依据美国宪法,理论上立法、行政和司法是分立的、互相平等的政府部门。

但实际在美国历史上,政府公共管理所涉重大事件不少是在司法干预下完成的。

据此可知,美
A.政府权力膨胀诱发结构性变动B.三权分立体制具有内部调节能力
C.最高法院可利用职权压制政府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一定程度破坏26.在美国政治领域有这样一段论述:人们把政治家送上政治舞台,不是让他们做抽象原则的讲演,而是要他们表演怎样解决实际政治问题。

一个只知道顽固坚持所谓“原则”而拒绝一切谈判的政治家被认为不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而只是“狂热分子”。

这一论述体现了美国
A.政治领域中的妥协因素B.精英政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优越性
C.权力部门间矛盾的尖锐D.民主政治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27.1920年,梅隆财团斥巨资支持共和党人哈定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此后安德鲁梅隆连任三届政府的财政部长,并制订了一系列免税、减税政策。

这反映了美国A.三权分立的体制受到破坏B.政商勾结现象开始出现
C.垄断资本政治影响力巨大D.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
28.1832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召开州代表大会,宣布反对联邦政府出台的关税法,并以退出联邦相威胁。

联邦政府一面严厉谴责,向南卡罗来纳施加军事压力,另一面又作出让步,通过法令表示逐步降低关税,南卡罗来纳才撤销了关于反对执行联邦关税法的法令。

这表明
A.联邦制下各州自行其是B.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C.联邦体制存在制衡关系D.扩大联邦权限势在必行
29.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是当时民主制的典范,而美国民主制之所以能够得到相对平稳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民情,……因为它恰恰弥补了民主政体之下一个几乎不可避免的缺陷,即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冷漠和无责任的现象。

这里的“民情”是指
A.地方自治的传统B.自由平等的原则C.启蒙思想的影响
D.三权分立的政体
30.19世纪中后期,酗酒之风在英国日益滋长。

“1872年售酒法”规定,严格限制酒馆的营业时间,对于无照经营、酒水掺假、向来满16岁的青少年出售烈性酒的店主施以罚款乃至没收营业执照的处罚。

这反映了
A.经济的发展推动法律体系走向完善B.工业革命促使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C.售酒法的颁布限制青少年恣意妄为D.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31.下表是1750年--1850年间英国226位大型工业企业创建者的父辈所属社会阶层分布图(注:据F·克鲁泽《第一批工业家的起源》第148页资料编制)。

表中的数据反映出从1750年到1850
A
C.无产阶级分化加速D.社会结构变动明显
32.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

下列关于欧洲人口移民美国的原因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美国近百年处于无战争状态B.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D.美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优势33.1907年,美国钢铁公司巨头在回答其铁丝网线比一般铁丝贵50%的质询时说:“因为我们实际上拥有美国现存的铁丝网线及其制造设备的一切专利,而且我们声明:任何人制造铁丝网都将侵犯我们的权利。

”石油巨头洛克菲勒说:“要红蔷薇含苞待放,必须剪除多余的枝叶。

”这表明垄断企业的行为
A.恶化了劳动人民的生活B.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挑战了政府的行政权力D.损害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34.英国工业革命之初,许多工厂主会雇佣贫困儿童在纺织业、煤矿业等行业中做工,他们的工作非常简单。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棉纺织业等行业技术革新非常快,机器变得越来越复杂,童工很难操作机器。

据此可知
A.科技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更高B.英国社会对人权问题愈加关注
C.工业革命导致劳动力短缺问题加剧D.职业教育未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35.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银行资本虽很发达,但银行家们热衷于把资金投向国外,通过放债取得高额利息,广大中小资产阶级喜欢把钱存入银行或购买万无一失的债券。

这一现象
A.引发英法两国激烈争夺殖民地B.加剧了法国社会贫富分化
C.表明法国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D.延缓了法国工业发展速度
36.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

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来近自然的“田园诗”。

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

这反映了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B.浪漫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
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37.据钱乘旦等所著《世界现代化进程》记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在位20多年,却从来没有读过宪法,也不了解宪法。

威廉二世曾说:“把德意志帝国锤炼出来的是士兵和军队,而不是议会的决议。

”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尚未确立B.德国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C.普鲁士未占据帝国统治地位D.资产阶级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38.为了扭转广大农民对大革命的负面认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初等学校大力开展大革命教育,树立大革命的正面形象。

第三共和国教育部长保罗·贝尔强调学校应当“满怀敬意、满怀感恩地”向学童讲授“法国大革命的所有成果”,教育学童“热爱八九年原则”。

第三共和国的这种措施是
A.为推翻封建王朝作了舆论准备B.共和政体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C.为共和政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D.农民皇权思想逐渐衰退消亡的根本原因39.在1890年举行的帝国议会选举中,俾斯麦所联合的自由派和保守派议员遭到失败。

对此,俾斯麦提议废除宪法,在不设帝国议会的情况下施行统治,并为此举行全民公决,结果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提议最终被威廉二世所否决。

据此可知
A.民众的政治影响力增强B.帝国议会的地位有所上升
C.民主适用范围不断扩大D.皇帝成为帝国权力的中心
40.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政府直接投资铁路建设达155百万塔勒,并向银行借款达2000多万塔勒用于铁路建设,此外德国政府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将普鲁士银行改为帝国银行,并开设一些新的银行专门为铁路建设服务。

这些做法
A.具有一定专制主义色彩B.加速了德国的统一进程
C.助推德国经济后起直追D.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41题12分,42题12分,43题16分,共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孟德斯鸠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在英国工业化之初的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时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为了防止“坏政府”的出现分别提出了哪些设想;(4分)指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在建国之初的美国是如何践行的。

(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英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革,(2分)并说明英国工业化之初,经济上具备了哪些“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

(3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解读材料信息,提取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之处,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英国传统能源依赖木材。

15、16世纪以来,英国人口增长迅速,传统手工业如啤酒业、煮盐业、玻璃制造业、造船业等迅速发展,而且都以木柴作为生产燃料,木柴短缺危机日益加剧。

16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能源逐渐转型。

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

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

到了19世纪,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

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将近150年。

凭借储量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英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到1899年拥有各类舰艇472艘,总吨位达到约126.6万吨,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材料二美国是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引领者。

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挖掘了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世界现代石油产业的开端。

此后百年间,美国一直都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主导者。

但在最初的半个世纪内,受限于精炼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落后,石油主要用于提炼煤油以作照明之用,一直到1910年左右,石油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才超过5%。

随着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与改进,石油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主导能源。

到1950年左右,石油在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煤炭,成为主导能源。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是第三次能源转型的两大背景。

进入21世纪,第三次能源转型在国际社会中掀起浪潮。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领域正迎头赶上。

2017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

——摘编自吴磊、詹红兵《国际能源转型与中国能源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能源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引领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原因。

(6分)
南阳一中2023届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答案
41.(1)设想:洛克的分权学说;伏尔泰的开明专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论。

(每点1分,共4分)
实践:确立联邦制;建立完善的总统制(总统否决权制度、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制度);确立民主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制。

(任答三点3分)
(2)变革: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奠定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分)
条件: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扩大了资金来源和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和扩
大了国内市场;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每点1分,共3分)42.(12分)参考答案
示例1: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激烈程度不同。

论述:图1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是否信仰国教为标准纵向地把社会分开,但从社会成分来看,两大阵营的组成人员没有区别,都有贵族、商人、乡绅、农民。

因此,无论哪一阵营胜利,社会结构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所以我们说英国革命不是一次彻底的阶级革命,带有极强的妥协色彩。

而图2中法国是横向地把社会切割开来,因此如果国王和贵族这个阵营胜利,那么原有的社会结构会被保留,但是如果是第三等级取得胜利,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被颠覆,将出现一个全新的社会,这意味着法国革命是一场社会阶层的殊死搏斗。

示例2: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存在差异。

阐述:图1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纵向地把社会分开,但从社会成分来看,两大阵营的组成人员没有区别,都有贵族、商人、乡绅、农民,因此从当时的经济力量而言,英国贵族和商人经济力量更为强大,因此英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而图2中法国革命是两大阵营的殊死搏斗,因此第三等级中的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43.(1)特点:开始早,发展快,引领世界;从生活领域逐渐扩大到工业领域。

(4分)
影响:解决能源危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增强了军事力量,促进对外殖民扩张;便利了民众的生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6分)
(2)原因:石油储量丰富;科技进步,炼制技术提高;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汽车等迅速发展,石油需求量扩大。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