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求实效 创新促发展——石桥镇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实践与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求实效创新促发展
——石桥镇中心小学校本教研实践与探索
石桥镇中心小学创建于1932年,是一所现代化的县级示范学校。

多年来,学校坚持“面向未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教研作风,按照“规范教研管理、落实教研过程、夯实教研基础、突出教研实效”的教研思路,形成了“学训互动奠定教研基础、点面齐动突出教研实效、上下联动拓展教研方式”的教研特色。

一、学训互动奠定教研基础。

教师素质提升最重要的途径是学习,为此我校通过推行“两个制度”、实施“三大工程”促使教师从“适应型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型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为教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

1、两个制度保学。

我校推行“五个一”的制度,即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订阅一份学科教学核心期刊,记一本听课学习议课笔记,上一节研究课,每次教学活动进行一次教学反思。

促使教师将学、教、研结合起来,确立学、教、研相长的工作学习观。

学校每学期还将教师摘录的优秀文章编辑成《奇文共欣赏》一书,作为全体教师的课外读本,促进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

我校在35岁以下教师中推行“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制度,全程记录教师参与学习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情况,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经历和成果。

2、三大工程促训。

我校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来促进教师专业培训:一是“基础工程”,
将教师基本功按内容分四个层面来训练落实:第一层面为职业基本功训练,全体教师打好以三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两话(画)(普通话、简笔画)、一语(英语)、一操作(电教媒体操作)为核心的职业基本功基础;第二层面为专业基本功训练,科任教师提高一标(把握课标)、一案(编写教案)、一课(上课辅导、作业设计与批改)的能力;第三层面为特色基本功训练,在前面两个层面基本功训练基础上,大部分教师形成个人特色和专长;第四层面为科研基本功训练,部分教师能独立承担教育科研课题,撰写科研实验方案、总结、实验报告、实验论文,上好课题实验研究课,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一专多能,成为学术型、科研型的教师。

二是“青蓝工程”,学校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制定成长计划,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为青年教师选择观念新、教法新、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作导师,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教师从“入格”到“合格”再到“出格”,迅速成才。

三是“名师工程”,确定“名苗”,重点培养;评选“名师”,着意包装;“名师”展示,打造精品;宣传“名师”,示范引路;学习“名师”,促进发展。

我校曾组织校内两位名师,面向全县成功举办了以“新课程、新理念、新策略”为主题的名师展示课活动,在全县引起较大反响。

二、点面齐动突出教研实效。

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校本教研持续发展,丰富研究过程的有效载体。

我校立足实际,建立以教研组和单学科组为“点”、多学科为“面”的点面齐动校本日常教研体系,有效地推动校本研究工作。

1、教研组细研交流。

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在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集中研究解决问题。

教研组从细化专题入手,把专题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可以操作的若干小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如教学理论学习,教研组
事先将学习资料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并提出若干思考问题,然后集体讲座、学习、讨论交流;教学实践交流,可能是“一字一析”、“一题一解”、“一课一得”,从评说、评写、评做等方面入手,重视操作和实践环节。

教研组还不定期为组内教师解决教学困惑,教师之间的交流无处不在,体现了教研的灵活性、互助性,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单学科精研推进。

同一学科开展“沙龙式”教研活动,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加同一主题的研讨活动。

活动中,我们将座位排成“开放式”的U字型,围绕学科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通过专题讨论、现场示范、争鸣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场活动结束后,大家写下感悟,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真正切合了教师的实际需要,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

教师经历如此“头脑风暴”式的洗涤,在“惊醒”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3、多学科群研共促。

我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科研月”活动,用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研究。

按照“人人参与——集中展示——专题研讨——质疑答辩”的模式开展活动。

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围绕研究专题上课、展示,针对教学疑难问题研讨、相互质疑答辩。

如13年春季学期的科研月活动主题是“开展案例研究,增强教学效益”,围绕这一主题举行了系列教学研讨活动,举办了“如何开展教学案例研究”专题讲座,开展了网络教研活动,组织了听课评课问卷调查,并进行优质课竞赛。

12年秋季学期,针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校本课程的教学情况,确定的科研月活动主题是:“立足课堂,改进方法,提高质量”,除了开展“自主探究、分组研讨”,人人上好一节研究课外,还隆重地召开了我校教学质量分析会。

多学科同时开展活动,人人
上阵,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三、上下联动拓展教研方式。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不断增多,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无法解决,教研工作仅仅局限于一校之内有可能会是同水平的反复、浅层次徘徊,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

我校在保持现有的校本教研机制的前提下,构建了“上挂横联下辐射”的联动式教研形式,拓展了教研天地。

1、上挂求高度。

我们与中央教科所等科研单位联系,接收他们新理念新思想的熏染;聘请中央教科所田慧生博士为我校专家组组长,定期到我校指导工作;请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支玉恒、邱学华,省、市教研室教研员到校传经送宝。

我们还与全国知名学校光明小学、北京小学、武昌实验小学联谊,从他们那里获得最前沿的教研动态、汲取最先进的教育经验。

通过专家、名校手把手的指导,面对面的交流,开了眼界,少走了弯路,教师们得到了最新教学资讯,同时提升了校本教研的高度。

2、横联求宽度。

石桥镇不大,但每所小学都有自己的特色,本着合作、互动、共享、发展原则,我们积极与城区兄弟学校“联合”;我们还与周边一些县、市实验小学联系,创造机会相互“串门”,让教师在结交中共同提高,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网,把老师的教案、课件、练习设计等发布到网上,与周边兄弟学校实现资源共享。

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灵活方便的优势,引导教师与兄弟学校建立QQ群,在QQ中进行交流,从备课、教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通过跨校交流,实现由校内教研向跨校教研的转变,拓宽了教研渠道,拓展了教研的空间。

3、辐射求厚度。

我校携手部分其他完小组成了“主动发展教育研究协
作体”。

所有成员学校均为自愿参加,实验教师八百多人,实验学生近万名,形成了“理事会——协作体学校——乡镇村小”三级组织结构和“分级管理、层层辐射、多向协作”的教研体系。

协作体本着“发展第一、互相学习、共同研究、成果共享”的原则,开展教研联动,其形式主要有集中研讨和校际联谊。

集中研讨一般每年开展一次,每次一个主题,由一所协作体学校自愿承办,其他学校共同参与,内容包括学术报告、经验交流、论文评比、课例讲评等。

校际联谊有“送教下乡”、“师徒结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

我校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为协作学校送教40多次共80多节课,“师带徒”100多人,指导研究课、竞赛课60多节,做教改讲座20多场。

这是一种大教研的尝试和探索,让多所学校的教师共同成长,让多所学校共同提高。

立足实际追求实效
走特色校本教研之路
沙洋县实验小学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
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沙洋县实验小学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自身实际,借鉴外地外校成功经验,组织教师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以课改促学生全面发展,使学校逐步走上了一条以关注每位学生成功,师生共同成长的内涵发展之路。

一、健全组织,加强校本教研管理
学校对校本教研一是实施网络化管理。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创建了“三横四纵”的校本教研管理网络。

即形成校长室教科室
课题组教师;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教师;校长室
分管年级领导年级组教师这样一个网络体系。

管理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校长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负总责,教科室负责以校为本的课题研究活动,教导处指导并管理教研组的常规教研活动,分管年级领导组织并全程参与管理。

二是实行制度化管理。

学校制定有《校本教研活动个人与教研组职责》和《校本教研活动考评细则》等相关制度,对教师个人和教研组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做到“三有”:有职责任务,学期初就明确具体任务指标;有考评办法,活动过程有检查记载,期末有评比方案;有激励措施,教师个人活动情况与每月绩效工资挂钩,教研组在期末评比中获得先进的有物质奖励。

二、立足实际,丰富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准确选择校本教研的突破口,将常规教研活动与特色教研活动融合,通过集体备课、每周一课、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丰
富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以常规教研活动为基础落实校本教研。

常规教研活动我们主要做到“三抓”:第一,抓好集体备课。

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实行“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程序。

集体备课不仅有利于教师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有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熟。

第二抓好每周一课,每周一课是我校常抓不懈的一项校级教研活动,每周学校提供一节研讨课,通过授课教师说课,同学科教师议课,分管领导评课的形式进行。

每期每学科每周一课都确定有不同的研讨主题和形式,比如本期语文学科确定的主题就是口语交际,采取的形式是同课异构,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很好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第三、抓好教学反思。

学校实行教学反思月月赛,反思既可以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他人授课的评议,既可以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也可以是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既可以是对某节课的评析,也可以是对某阶段的教学的回顾。

学校对教师教学反思作品评定等级,择优推荐评奖和发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工作积极性。

(二)以课题实验为依托推动校本教研。

学校不仅承担有国家、省、市级重点课题研究,而且重视以校为本的微型课题研究。

微型课题来源于教学中的细小问题,直指课堂教学实际,秉承问题即课题的理念,它的研究周期短,难度小,见效快,研究成果不需要长篇大论,可以是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千字小论文等,这样的课题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气力,又能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老师们都热衷于此,乐此不疲。

(三)以协作体活动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

沙洋县为推动城乡联片发展,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将县直小学与乡镇中心小学分成了四个校本教研协作体。

实验小学作为“国道片”协作体龙头学校,积极组织并参与协作体活动,通过送教下乡、案例研讨、校际间教师换岗交流等形式搭建教研平台,实现协作体学校间“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互动交流机制,创新了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

(四)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手段促进校本教研。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为真正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同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也为学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了很好的舞台。

我们学校将课程开发作为校本教研的一条有效途径,成立校本课程管理、开发、审定小组,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通过大量走访座谈、实地调查、搜集资料,自主编写了一本以沙洋本土历史、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沙洋风物》,应该说这是一本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家乡教育的校本教材,也是学校落实校本教研的成果体现。

三、追求实效,总结校本教研经验
学校坚持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总结汇报活动,通过总结促整改,促完善,促规范,促提高。

首先是责任处室定期开展专题小结,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扬长避短,同时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确保校本教研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其次是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经验交流,通过学科间、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体验成功与成就感,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几年的校本教研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全体教师在引领中发展,在反
思中成长,在互助中进步,教学观念得到了根本转变,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也先后收获了“沙洋县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沙洋县教学质量先进单位”、“荆门市教育科研名学校”、“湖北省写字教学先进学校”、“湖北省网络教研先进单位”等多项集体荣誉。

总之,在今后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立足学校实际,以追求实效为目标,坚持在实践中探求,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让我们的特色教研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让教学反思成为一种常态
新课程呼唤教学新思维,呼唤教学新视野,强调教学行为的反思与跟进。

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一所有着近半个世纪办学历史的“湖北省文明单位”,“荆门市示范学校”,现有学生3000余人,150多名教师的京山县实验小学,在“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全面加特长的学生、做合格加专长的教师”的办学目标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新途径,确立了“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校本教研新思路,构建了反思性校本教研新模式。

几年的实践证明:反思性校本教研已成为促进我校教师参与校本研修,增强自身专业能力,提升实践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探索——制定校本教研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中,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地冲击着教师。

不经历伐毛洗髓的阵痛,就不能获得脱胎换骨的新生。


校在新课改的“阵痛”中冷静的思索,大胆的探索,制定了校本教研策略,要求广大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开展校本教研通过全员参与来改变课堂专业生活方式,提升教育科研的意识。

1、加强培训,把握校本教研的内涵
“校本教研是什么”,“校本教研做什么”,这些问题曾困扰着我们的教师。

为解决这些困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培训。

我们以县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继续教育”为契机,掀起了“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培训活动。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培训目标重实际。

立足学校课改实际,以解决困扰教师的问题,转变教师观念,改进教学行为为基本目标。

二是培训内容重实用。

以教学反思为桥梁,开展“案例分析”、“行为研究”,促进教师由理论向行为的有效转变。

三是培训过程重实效。

为防止出现“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避免培训陷入“虎头蛇尾”的泥潭。

同时,我们坚持“三个确保”(即确保教师全员参与,确保培训时间,确保培训效果)将培训结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作为评先表模,职称等级的必要依据,保证培训的效果。

通过培训,教师理解了“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是一种“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深刻革命,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个性化、特色化学校的重要途径之一。

2、创新制度,加强校本教研的管理
校本教研的开展,完全靠教师自觉是不够的,它需要依靠一些规章来约束和规范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作为,以保证研修活动正常而有效的开
展。

而校本教研制度作为共有信念的自我维持系统,并不是凝固、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学校的发展、课程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进行创新化的适应。

因此,我们建立了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校本教研制度,来加强校本教研的管理。

(1)领导引领教研制度。

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

我校建立了校本教研管理网络,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领导成员是校本教研身体力行者,要参与活动,指导教研,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创造良好的教研环境,使教师工作中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2)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

我们建立了教师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课堂常规制度,作业布置和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校本教研真正为教师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

(3)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课题研究是解决实施校本教研过程中遇到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们采用行为研究的方法,对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在本校有代表性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确立课题进行研究,制定包括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完善等内容的管理制度,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4)校本教研服务制度。

主要从专业支持,校本培训,经费保障,信息交流等方面,为校本教研提供服务保障。

(5)校本教研评价制度。

旨在对教师理论学习、教学反思、活动参与、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适时总结反馈,
规范教师校本教研行为,肯定教师创造性劳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反思——构建校本教研模式
我校在制定出“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校本教研策略,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着力开展这一全新的活动时,又面临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校本教研呢?我们针对学校新课改的实验情况,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和探讨,构建了“反思性教学”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是找准着力点(即加强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

第一,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到是否合理等等。

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教学方式的改变)。

第二,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

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他们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要多问“为什么”。

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反思性教学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二是找准切入点(即找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我校电子教案的使用,无疑为教师们减轻了书写教案的压力,也为教师们提供了自主发挥的广阔空间。

但是,它也存在着一种弊端:原来备课中的小结不见了。


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这样的角色定位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

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

因此,我们很抓教师教学的“行为跟进”,把撰写教学反思作为我校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突破口。

三是找准落脚点(即设计书写教学反思的文本,优化反思教学的载体)。

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初始阶段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反思的:第一部分是让教师对本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填写在文本中的“问题集锦”中;第二部分是选出本周课堂教学的一个教学流程,简单地填写在“教学流程设计”中;第三部分是让教师选取自己本周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片断写在“精彩回眸”中;第四部分是理论结合实践,谈谈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运行,我们又发现上述四部分的教学反思文本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思路发散,教师们的反思没有集中的关注点,问题的收集显得较为零乱,教学流程的设计对教师的操作所起的作用不明显等等。

在书写教学反思的时候,教师们感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所规定的格式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挥。

发现这样的弊端后,我们对设计的教学反思文本做了及时调整,不设定具体的版块让教师们填写,而是建议大家从知识关注点、情境分析、困惑反馈、教学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反思,让教师们自行设计、发挥,给大家留有充分的自主创造的空间,提高了教学反思的质量,促进了反思性教学的开展,并成功承办了“荆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现场会。

三、成长——收获校本教研成果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为了全面了解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信息,加快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