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城市设计概论课程论文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以广州市城市建设实践为例
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以广州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摘要:本文从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入手,分析该思潮在中国城市规划方面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设计的启示。
从而进一步分析广州如何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并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指
导方针,探讨广州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可行性,为今后城市可持续
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社区启示广州新型城市化
1 对“新城市主义”的分析
新城市主义的创造和复兴城镇的思想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筑师在针对美国的城市蔓延问题上提出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城市住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新城市主义倡导用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新型社区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对汽车依赖的蔓延型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组成一个整体,即将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等设施结合在一起[1]。
1.1“新城市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城市主义”指西方国家基于对住宅郊区化蔓延的深刻反思而形成的城市在发展、规划和建筑上的一种思潮。
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城市人口和建筑的急剧膨胀造成城市中心区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及环境恶化,而在20世纪50年代,汽车、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的普遍使用,在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却出现了人口大批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并随着这种蔓延趋势逐渐显现出不可调和的弊端:1)低密度的独户住宅,浪费土地资源;2)对交通工具的过分依赖,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3)居民脱离城市,配套服务娱乐设施匮乏,缺少公共交往空间,人们邻里关系冷漠,缺乏必要的交流,都市概念和都市感受淡漠;4)
城市人口大量迁出,造成了城市和郊区的发展失衡,中心区日渐衰落,社区瓦解以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2]。
60年代以后,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总结出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在推崇功能分区的同时,忽视了传统高密度、小尺寸街坊空间和开放交往空间对于城市设计的重要性,破坏了城市的亲切感与历史文脉,以此掀起了对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的批判。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的城市设计理论——“新城市主义”被提出来,其理论的来源是霍华德的花园城市,通过塑造具有城市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以新理念和新形态来创造和重新复兴城市社区,力图构筑更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成更优化的与原有城市互动的、具有新意念的城市社区[3]。
1.2“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
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特点是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复合、可支付性及重视环境,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
新城市主义代表了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是人类都市梦想的精华。
新城市主义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又是60年代各种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成果。
它汲取了人文主义,历史主义、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精华,向人们展示了一个
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理想蓝图[4]。
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这一原则首先体现在对城市规模的限定上。
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城市和地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自然生态条件限制,城市的规模、选址都应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制约,一旦突破这一限定,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
其次,在城市和郊区关系以及城镇体系结构的构想上,新城市主义将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成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主张建立多中心的有机城镇体系结构,而中心城市、普通城镇和郊区则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
第三,在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上,新城市主义采取填充式、再开发和新城建设三种模式,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建设[5]。
1.2.2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
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
“新城市主义”关于邻里和社区组织方式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一种是由安德雷斯·杜安伊与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提
出的“传统邻里单元开发”(简称TND)模式;另一种是由彼得·卡斯洛普倡导的以公交系统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简称TOD)。
对社区的规划设计,TND模式侧重于内部街坊社区层面,强调交往空间、邻里单元和传统街坊的重要性,TOD 模式偏重整个都市区域层面,强调住宅与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的混合,并以利用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
但两者都是把建立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城市社区作为理论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新城市主义的完美邻里单元,“人的尺度”、“美感”、“安全”、“舒适”、“有情趣”贯穿其始终[6]。
1.2.3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新城市主义强调,城市、社区主体与功能的多样性是其持续发展的基础,新城市主义设计理念的多样性原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体人的多样性。
新城市主义主要是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角度,寻求解决社会阶层隔离和分化等社会问题的方法。
它认为在城市、邻里和社区内应该具有多种类型和价格水平的住宅,以满足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水平的阶层的需求,
从而达到保持主体人多样性的目的。
此外,它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合作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
2)功能的多样性。
新城市主义将城市或社区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组织在一起,以促进社区生活多元化的形成及社区生命力的增长。
它反对现代主义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而是将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到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去,并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成邻里生活的舞台。
3.)物质环境的多样性。
体现在对城市历史遗存的尊重上。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历史遗存是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强调城镇的开发和再开发应当是一个维持地方传统和特色的过程,以实现城市文明的持续发展[7]。
1.2.4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
新城市主义主张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反对因小汽车的发展而导致的城市无序蔓延和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其次,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是大运量、快速、节约能源的公共交通系统,还更要建立低能耗
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各种需求。
新城市主义强调,城市内其他车行系统应对公共交通系统、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表现出充分的尊重[8]。
1.3“新城市主义”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启示
当前,中国正进入快速城市化的新阶段,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等城市建设工程量宏大。
在我国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较严重的背景下,既要解决小城镇的大规模建设问题,也要解决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和郊区化的趋势[9]。
新城市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美国高科技发展和大规模郊区开发背景下的产物,但它所表达的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原则,对于中国新世纪的城市建设仍有着各种启示。
1.3.1从自然生态系统容量的角度确定城市规模和等级体系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规模主要受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城市规模以自然生态环境容量来确定的方式比单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确定城市规模更合理。
而我国城市生态的矛盾是由于过度强调城市个体的经济发展要求,忽略
区域生态系统的容量限制,导致生态系统恶化及城市的等级模糊。
所以,从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容量的角度确定城市规模和等级体系的方法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发展来说是有着很大必要性的。
1.3.2应用公共快速交通系统,加强中心城市的紧凑发展
汽车的使用成为决定人类居住环境规划的技术因素,它决定了城镇的形态、街道的尺度及建筑物间的关系。
甚至,它导致了城市文脉的最终隔离,使工作与居住用地脱离,贫富隔离。
然而,人性化且高速的公共交通系统创造了高密度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确定的路线,并结合步行系统,既能满足高效交通的要求,又使建筑整合延续发展,创造了富有人情味的空间,还减少了汽车对能源、空间的浪费。
就TOD模式而言,如果涉及了有效的公交体系,快速交通能将乘客快速送到市中心,不需要建停车场,避免了破坏性的高速公路的建设。
1.3.3土地混合使用,继承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保持城市特色
城市的特色来自对土地及生活环境进行丰
富的混合使用,使居住、工作、商业活动等融入到邻里和地区的生活中。
其次,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继承城市文脉、保持城市的地方特色,也是我们该借鉴的策略,以维持城市社会生活网络的活力,促进城市文化及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1.3.4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坚持公平与公正的原则
新城市主义注重社会的公正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城市规划与设计应着重处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资源的分配不公现象,以减少与消除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在设计过程中,多采用公众参与的方式,让使用者能表达自己的想法[10]。
2广州的“新城市主义”
广州根据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做出了规划思路的转变,2012年年底广州的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广州新型城市化的五个内涵:“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动力,优化发展空间和城乡规划发展。
”广州在运用新城市主义的理念时,应注重在旧城再开发和新城建设这两方面都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内涵中的紧凑性、人性化、多样性等理念。
2013年,广州构筑高效配置空间资源新平台,推进“三规合一”,将国土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规划局的城市总体规划汇总成一张图,并做到信息共享,优化审批流程。
统筹全市空间资源,划定生态控制线,防止建设无序蔓延,打造枢纽城市,发展新型公交,综合开发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超前谋划土地储备,保障重点项目的落地,加强名城保护,凸显岭南特色。
3广州的城市建设贯彻新城市主义的可行性
3.1土地资源的制约使广州更容易接受新城市主义的思想
广州目前正处于不断向郊区扩展的阶段,然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其无限向外膨胀的构想受到限制,必须走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化道路。
对于目前广州新城区出现的土地利用功能混乱、生活空间质量差、环境恶化以及旧城区交通过度拥挤、土地利用混乱的局面,新城市主义有利于重整和充分利用中心区的各种资源,进而容易被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接受和实践。
2003年广州市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体现了新城市主义所提倡的一些理念,如在交通发展规划上确定了
公交优先原则,确立“行人优先、人车分流”的交通原则,给居民创造更好的步行环境,构筑绿色、休闲和以人为本的交通空间[11]。
而当前国家政策正积极引导各大城市走紧凑型城市发展道路,推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住房调控政策,所以新城市主义思想在广州城市建设决策者中具有很大的推行空间。
3.2广州的城市建设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广州市的城市化存在后发优势,即在城城市建设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通过学习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有效避免城市发展中的失误。
而广州从1985年开始郊区化趋向,但至今尚未形成类似发达国家的郊区化现象,中心城区也并未出现城市空心化,却是正处于郊区不断城市化、中心城区不断发展更新、新城逐步建设的进程中,城市的可塑性较大。
在此基础上,广州因当汲取他国经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运用新城市主义思想来知道城市建设,使都市化、郊区化坚持紧凑性、人性化、多样化、生态化的原则,使广州这一大都市更适合居住和就业[12]。
3.3深入人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有利于推动新城市主义的实践
新城市主义的设计理念是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通过网络等媒体技术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被市民普遍接受并已影响到政府的决策。
如今广州市政府意识到城市盲目蔓延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以区域共同发展与生态优先为前提,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加强政府对生态用地的控制和管理等规划构想。
4广州落实新型城市化的路径
在“2012‘中国地产经济主流企业答谢晚宴暨2013新形势下城镇化发展之道’分析会”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政府规划编辑部易晓峰副主任讲到,2013年广州市落实新型城市化目标的途径是海珠生态城、金融城、智慧城以及创新城的建设[13]。
对于海珠生态城,位于海珠区广州大道以东区域及官洲岛,北至珠江前航道、琶洲地区,东邻长洲岛和大学城,南至珠江后航道,面积53.8平方公里,依据新城市主义的尊重自然,保护历史多样性的思想内涵,以海珠生态城和水城规划为先,构筑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生态城市,塑造出岭南特色的山水城市、滨水地区的新形象。
运用新城市主义中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天河智慧城将被建设成低碳经济先行区、智慧城市示范区、幸福生活演绎区、新型城市化典范,将采用先进的技术,如自动化门的使用、智能化的保安设施等,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而广州国际创新城,则以大学城为依托,打造成亚太地区科技创新枢纽、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更重要的是,2013年广州市总体规划的一大特点是体现了新城市主义中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原则,保持了人主体多样性的思想内涵,规划贴近大众,通过更多的媒体曝光、首次总体规划公示、开通规划官方微博等方式,让公众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中,为规划的切实实施打下基础[13]。
5结语
任何的新理论的实施都是一个漫长且亟待验证的过程,新城市主义不可能很快改变一个城市的面貌,它的价值在于为城市的无序蔓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手段,为我国的新城的建设和旧城的更新朝着更加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在当前广州大力倡导建设生态城市的大背景下,新城市主义对广州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另一方面,新城市主义在广州的实施也会面临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如政策、利益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其中还涉及到从政府、房地产商乃至居民、个人的多方面的利益。
只有从坚持新城市主义的“紧凑性”、“人性化”、“多样化”等积极原则开始,建设尺度宜人、促进邻里关系的社区,使社区具有更良好的生态和高品质的特性,新城市主义才算是被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胡四晓.Duany&Platerzyberk与“新城市主义”[J].建筑学报,1999,(1):59-64
[2]孙一飞,马润潮.边缘城市,美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1997(4):34-38
[3]梁鹤年,城市理想和理想城市[J].城市规划,第23卷,1999(7):59-61
[4]刘昌寿,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J]. 现代城市研究2002(1):55-58
[5]姚秀利,王红扬.新城市主义的逻辑结构与实践性[J].现代城市研究.2007(2):83-88
[6]王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J].国外城市规划.2002(3):13-38
[7]蒋超.新城市主义理论及其生态思想分析[J].南方建筑,2005(3):54-57
[8]吕斌.可持续社区的规划理念与实践[J].国外城市规划,1999(3):23-28
[9]王琳,曹嵘,白光润.新城市主义对我国郊区城市化的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2001,10(4);81-86
[10]桂丹,毛其智.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城市设计的借鉴[J].世界建筑.2000(10):26-30
[11]李京文、张广宁,广州城市经济与城市经营战略[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175-186
[12]刘泽煴,肖玲.新城市主义思想与广州城市建设实践[J] .热带地理.2008(3);第28卷第2期:101-105
[13]易晓峰.广州的新城市主义,2012‘中国地产经济主流企业答谢晚宴暨2013新形势下城镇化发展之道’分析会,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