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夹在胃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钛夹在胃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钛夹在胃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对86例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息肉切除术后钛夹夹闭创面预防性止血,以86例胃肠息肉切除术后无活动性出血未予钛夹处理患者为对照组。

结果:治疗组术后24小时内出血率0%低于对照组术后24小时内出血率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胃肠息肉切除术后经内镜下钛夹夹闭创面可有效预防术后出血,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胃肠息肉术后出血钛夹
近年来随着临床上消化内镜的普及,胃肠息肉的检出率有增高趋势。

消化道息肉起源于黏膜上皮细胞,为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并向消化道腔内突出的病变。

新进的研究又表明许多原发为非肿瘤性息肉仍有一定恶变倾向,经内镜切除是胃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直径0.5cm-2.0cm的消化道息肉多采用高频电凝圈套摘除技术治疗,主要是利用电灼热效应产生局部高热,使组织水分汽化蒸发,蛋白凝固变性而被切除,已成为消化道息肉首选治疗方法。

然而因其热凝固效应高,对组织损伤大,易引起组织粘连,仍有引起胃肠出血和穿孔的风险,术后出血是其主要的并发症,术中出血可通过局部注射、热活检钳、氩激光电凝器等及时止血,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发生术后出血,因不能被及时发现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采用钛夹夹闭创面对术后出血疗效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我院胃肠息肉收住消化内科患者172例(男100例,女72例),年龄35-65岁。

胃肠息肉直径0.5-
2.0cm,山田I-II型息肉。

入选对象均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病等基础疾病。

治疗组86例,男49例,女37例,年龄(45.8±2.2)岁;对照组男51例,女35例,年龄(46.2±
3.6)岁;两组胃肠息肉患者性别比、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胃肠息肉均采用高频电切治疗,主要器械:日本OLYMPUS 公司电子胃肠镜,OL YMPUS高频电工作站,OLYMPUS圈套器,金属止血夹推送器HX-5LR-1,MD-850型金属止血夹。

1.2.1对照组应用高频电凝输出功率40W,圈套器收至只剩先端部分,经内镜钳道伸出套住息肉,电凝与电切电流交替使用,使高频电流接触套环的组织差生高热而烧灼切除息肉,术后内镜下观察确定无活动性出血。

1.2.2治疗组应用高频电凝圈套摘除息肉后,经内镜钳道将止血夹推送器送出内镜前端,伸出金属钛夹,旋转至最佳位置,张开至最大,通过推送器上的旋转装置调整方向,使张开的钳叉对准创面,按压上钳叉后收紧,金属止血夹夹住基底部并与推送器断离,退出推送器。

使用一至数个钛夹夹闭整个创面或显露血管预防性止血。

1.2.3术后处理所有病例经治疗后均禁食24h、抑酸、保护胃黏膜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呕血、黑便量与次数、24小时尿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尿素氮等判断有无术后出血及出血量。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均顺利切除息肉,对照组术后24小时内出血率6%(5例),高于治疗组0%(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任何突出于胃、肠粘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均称为息肉,一般根据息肉的病理形态对息肉进行分型,其中包括增生性、炎性、肿瘤性以及错构瘤性,从其外形上常难以确定息肉的组织学类型,早期发现息肉同时及时对其切除可有效降低消化道肿瘤的病死率。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不断发展,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治疗消化道息肉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采用内镜高频电切术的优点在于,患者创面小,忍受的疼痛少,术后预后较快,费用较外科手术少,然而因其热凝固效应高,对组织损伤大,易引起组织粘连,仍有引起胃肠出血和穿孔的风险,术后出血是其主要的并发症,特别是I-II型息肉较III、IV型息肉基底部宽,热凝面积较大,可能发生术后出血,影响术后愈合,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内镜止血夹最早在1975年由Hayashi 以及Kuramata等设计并提出的[2],至1988年,Hachisu等[3]将止血夹进行了改进并再次提出。

钛夹的止血原理是利用钛夹闭合创面、血管及其周围组织以阻断血流,其独特的旋转装置使其具新型内镜止血设备和技术起着决定性、辅助性和过渡性治疗作用,其使用的简易性、效果、安全性、成本和作用,最终决定了其在内镜止血设备中的使用。

息肉切除术后,直接夹闭血管及创面技术是最好、最为可靠的止血方法,其机理与外科血管缝合或结扎相同,由于推送器有旋转装置调整方向,使结扎位置易于选择、定位较精确。

间接夹闭血管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抓住创面边缘同时钳夹闭合出血血管以及创面。

内镜止血夹得机械止血只引起伤口周围黏膜最小限度的损伤,可直接夹闭肉眼可见的出血性血管和病灶,尤其适用于小动脉破裂出血。

使用金属止血夹钳夹止血后,病灶局部炎症过程形成肉芽肿组织,通常在1-3周后止血夹自行脱落,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不影响病灶修复和愈合,不会造成肠道损伤。

廖嘉忠[4]等报道经内镜金属止血夹治疗Dieulafoy病止血有效率为96%。

内镜止血夹治疗消化道出血具有速度快、创伤小、有效率高、安全性高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

高频电凝电切术切除消化道息肉已经在临床普遍应用,但对宽基底或粗蒂息肉可能会有消化道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5]。

Liaquat[6]等做了一项524个病例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内镜下息肉切除后,夹子闭合组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不用夹子闭合组。

对于创面较大,钛夹缩小创面也可预防出血的发生使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但是如果患者术中出血量大,视野不清晰,上钛夹止血难达到理想效果,仍需外科手术。

本研究中未发现钛夹组术后出血发生,可能与采用的样本例数较少有关。

预防性使用止血夹后,术后1年患者复查仍发现有止血夹残留,可能不能完全自行脱落,部分留置体内会不会对机体造成影响无相关报道。

目前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已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若所有息肉切除患者均使用钛夹预防性止血会增加医疗投入,增加患者费用,是否值得大力推广值商榷,本研究认为应根据息肉局部供血情况、切除术后创面大小,是否有血管残端裸露等来决定是否需术后用止血夹预防性止血。

参考文献:
[1]贾俊先.金属钛夹在大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4):37.
[2]Raju GS,Gajula L.Endoclips for GI endoscopy.Gastrotest Endosc,2004,59:267-279.
[3]Hachisu T.Evaluation of endoscopic homeostasis using an improved clipping apparatus.Surg Endosc,1988,2:13-17.
[4]廖嘉忠,黄培宁,彭乃宝.经内镜金属止血夹治疗Dieulafoy病25例疗效观察.广西医学.2010.32(2):177-179.
[5]王皓,周宇.套扎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胃肠道息肉的疗效评价.[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69-71.
[6]Liaquat H,Rohn E,Rex DK.Prophylactic clip closure reduced the risk of delayed postpolypectomy hemorrhage:Experience in 277 clipped large sessile or flat colorectal lesions and 247 control lesions.Gastrointest Endosc,2013,77:401-4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