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精品教案(全套打包)(新人教必修一)[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数学:精品教案(全套打包)(新人教必修一)(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一数学:精品教案(全套打包)(新人教必修一)(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一数学:精品教案(全套打包)(新人教必修一)(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
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210
x+=的解;
(5)某校2007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1)8 N;(2)0 N;
(3)—3 Z;(;
(5)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美国 A,印度A,英国 A。
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2
--, 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m m m
1,,33
(三)课堂练习:
课本P5练习1;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
1,第1— 2题;
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课后记: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2)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集合和元素的定义;元素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的数集及表示。
2.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和图形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如:{1,2,3,4,5},{x2,3x+2,5y3-x,x2+y2},…;
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
3.元素不能重复;
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
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
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
{}
1,2,3,4,5,......
例1.(课本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4)方程组20;20.
x y x y +=⎧⎨
-=⎩的解组成的集合.
思考2:(课本P4的思考题)得出描述法的定义: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
具体方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一般格式:{}()x A p x ∈
如:{x |x-3>2},{(x,y )|y=x 2+1},{x ︳直角三角形},…;
说明:
1.课本P 5最后一段话;
2.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 ,y)|y= x 2+3x+2}与 {y|y= x 2+3x+2}是不同的两个集合,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x ︳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 }也是错误的.
例2.(课本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 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3)方程组3;1.
x y x y +=⎧⎨
-=-⎩的解。
思考3:(课本P6思考)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二).课堂练习:
1.课本P6练习2;
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
∈Z,x∈N},则它的元素是。
3.集合A={x|4
x
3
4.已知集合A={x|—3<x〈3,x∈Z},B={(x,y)|y=x2+1,x∈A},则集合B用列举法表示是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
1,第3.4题;
2.课后预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后记:
课题: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4)了解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能利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楚属于与包含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提问: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 如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10以内3的倍数; (2)1000以内3的倍数
2。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0 N ; Q ; -1.5 R 。
思考1: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一). 子集、空集等概念的教学:
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1){1,2,3}A =,{1,2,3,4,5}B =;
(2){}C =汝城一中高一 班全体女生,{}D =汝城一中高一 班全体学生;
(3){|}E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F x x =是等腰三角形
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
1. 子集的定义:
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 记作:
()A B B A ⊆⊇或
读作:A 包含于(is contained in )B ,或B 包含(contains )A
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
用Venn 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如:(1)中A B ⊆
2. 集合相等定义:
如果A 是集合B 的子集,且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则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即若A B B A ⊆⊆且,则A B =。
如(3)中的两集合E F =。
3. 真子集定义:
若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x A ∈∉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
记作:
A B(或
B A)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
如:(1)和(2)中A B ,C D ;
4. 空集定义: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 ),记作:∅。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 {}0; 0 ∅; ∅ {}∅; {}0 {}∅
思考2:课本P 7 的思考题 5. 几个重要的结论:
(1)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4) 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且B C ⊆,那么A C ⊆.
说明:
1. 注意集合与元素是“属于"“不属于"的关系,集合与集合是“包含于”“不包
含于”的关系;
2. 在分析有关集合问题时,要注意空集的地位.
(二)例题讲解:
例1.填空:
(1). 2 N ; {2} N ; ∅ A ;
(2).已知集合A ={x|x 2-3x +2=0},B ={1,2},C ={x|x 〈8,x ∈N },则
A B ; A C ; {2} C; 2 C
例2.(课本例3)写出集合{,}a b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例3.若集合{}{}
260,10,
=+-==+= B A,求m的值。
A x x x
B x mx
(m=0或11
或-)
32
例4.已知集合{}{}
A x x
B x m x m
=-<≤=-+≤≤-且A B
25,121
⊆,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3
m≥)
(三)课堂练习:
课本P7练习1,2,3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图直观地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注意包含与属于符号的运用.
作业布置:
1.习题1。
1,第5题;
2. 预习集合的运算。
课后记:
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㈠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2)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
(3)会求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已知A={1,2,3},S={1,2,3,4,5},则A S;{x |x ∈S 且x ∉A }= 。
2.用适当符号填空: 0 {0}; 0 Φ; Φ {x|x 2+1=0,x ∈R }
{0} {x |x<3且x>5}; {x|x>6} {x |x 〈-2或x>5} ; {x |x 〉-3} {x 〉2} 二、新课教学
(一). 交集、并集概念及性质的教学:
思考1.考察下列集合,说出集合C 与集合A,B 之间的关系:
(1){1,3,5}A =,{}{2,4,6},
1,2,3,4,5,6B C ==; (2){}A x x =是有理数,{}{},B x x C x x ==是无理数是实数; 由学生通过观察得结论。
6. 并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union set )。
记作:A ∪B (读作:“A 并B"),即
{},A B x x A ⋃=∈∈或x B 用Venn 图表示:
这样,
在问题(1)(2)中,集合A ,B 的并集是C ,即 A B ⋃= C
说明:定义中要注意“所有"和“或”这两个条件。
讨论:A ∪B 与集合A 、B 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A ∪A = , A ∪Ф= , A ∪
B B ∪A
A ∪
B =A ⇒ , A ∪B =B ⇒ . 巩固练习(口答):
①.A ={3,5,6,8},B ={4,5,7,8},则A ∪B = ; ②.设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则A ∪B = ; ③.A ={x |x 〉3},B ={x |x 〈6},则A ∪B = 。
7. 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 、B 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 ),记作A ∩B (读“A 交B ”)即:
A ∩
B ={x|x ∈A ,且x ∈B}
用Venn 图表示:(阴影部分即为A 与B 的交集)
常见的五种交集的情况:
讨论:A ∩B 与A 、B 、B ∩A 的关系?
A ∩A = A ∩Ф= A ∩
B B ∩A
A ∩
B =A ⇒ A ∩B =B ⇒ 巩固练习(口答):
①.A ={3,5,6,8},B ={4,5,7,8},则A ∩B = ; ②.A ={等腰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则A ∩B = ; ③.A ={x|x>3},B ={x|x 〈6},则A ∩B = 。
(二)例题讲解:
例1.(课本例5)设集合{}{}12,13A x x B x x =-<<=<<,求A ∪B .
变式:A ={x |—5≤x ≤8}
A B
A(B)
A
B
B
A
B A
例2.(课本例7)设平面内直线
l上点的集合为L1,直线2l上点的集合为L2,试用集合
1
的运算表示
l,2l的位置关系。
1
例3.已知集合{}{}
222
=-+-==-+=
190,560
A x x mx m
B y y y
{}
2280
C z z z
=+-=是否存在实数m,同时满足,
⋂≠∅⋂=∅?
A B A C
(m=-2)
(三)课堂练习:
课本P11练习1,2,3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引出交集、并集的概念及符号;并用Venn图直观地把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要注意数轴在求交集和并集中的运用。
作业布置:
3.习题1。
1,第6,7;
4.预习补集的概念。
课后记:
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㈡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了解全集、补集的意义,
(2)正确理解补集的概念,正确理解符号“
C A”的涵义;
U
(3)会求已知全集的补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补集的有关运算及数轴的应用。
教学难点:补集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提问:.什么叫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符号分别是怎样的?
2.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
3.交集和补集的有关运算结论有哪些?
4.讨论:已知A={x|x+3>0},B={x|x≤-3},则A、B与R有何关系?
二、新课教学
思考1. U={全班同学}、A={全班参加足球队的同学}、
B={全班没有参加足球队的同学},则U、A、B有何关系?
由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集合B是集合U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
(一)。
全集、补集概念及性质的教学:
8.全集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set),记作U,是相对于所研究问题而言的一个相对概念. 9.补集的定义:
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作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记作:U C A ,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
{},U C A x x U x A =∈∉且
用Venn 图表示:(阴影部分即为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
讨论:集合A 与U C A 之间有什么关系?→借助Venn 图分析
,,()U U U U A C A A C A U C C A A ⋂=∅⋃==
,
U U C U C U =∅∅=
巩固练习(口答):
①.U={2,3,4},A={4,3},B=φ,则U C A = ,U C B = ; ②.设U ={x|x 〈8,且x ∈N},A ={x |(x —2)(x-4)(x-5)=0},则U C A = ; ③.设U ={三角形},A ={锐角三角形},则U C A = 。
(二)例题讲解: 例1.(课本例8)设集{}{}{},1233456U x A B ===x 是小于9的正整数,,,,,,,求U C A ,U C B .
例2.设全集{}{}{}4,23,33U x x A x x B x x =≤=-<<=-<≤集合,求U C A , A B ⋂,,(),()(),()(),()U U U U U U A B C A B C A C B C A C B C A B ⋃⋂⋂⋃⋃。
(结论:()()(),()()()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例3.设全集U 为R ,{}{}
22120,
50A x x px B x x x q =++==-+=,若
{}{}()2,()4U U C A B A C B ⋂=⋂=,求A B ⋃. (答案:{}2,3,4)
(三)课堂练习:
课本P 11练习4 归纳小结:
补集、全集的概念;补集、全集的符号;图示分析(数轴、Venn 图)。
作业布置:
习题1。
1A 组,第9,10;B 组第4题。
课后记:
课题:集合复习课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集合、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2)掌握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
(3)运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集合的相关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提问:什么叫集合?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2.提问:什么叫交集?并集?补集?符号语言如何表示?图形语言如何表示?3.提问:什么叫子集?真子集?空集?相等集合?有何性质?
3.交集、并集、补集的有关运算结论有哪些?
4.集合问题的解决方法:Venn图示法、数轴分析法。
二、讲授新课:
(一)集合的基本运算:
例1:设U=R,A={x|—5<x〈5},B={x|0≤x〈7},求A∩B、A∪B、C
U A 、C
U
B、
(C
U A)∩(C
U
B)、(C
U
A)∪(C
U
B)、C
U
(A∪B)、C
U
(A∩B)。
(学生画图→在草稿上写出答案→订正)
说明:不等式的交、并、补集的运算,用数轴进行分析,注意端点。
例2:全集U={x|x<10,x∈N
+},A⊆U,B⊆U,且(C
U
B)∩A={1,9},A∩B={3},(C
U
A)
∩(C
U
B)={4,6,7},求A、B.
说明:列举法表示的数集问题用Venn图示法、观察法。
(二)集合性质的运用:
例3:A={x|x2+4x=0},B={x|x2+2(a+1)x+a2-1=0}, 若A∪B=A,求实数a的值。
说明:注意B为空集可能性;一元二次方程已知根时,用代入法、韦达定理,要注意判别式。
例4:已知集合A={x|x〉6或x<-3},B={x|a<x<a+3},若A∪B=A,求实数a的取
值范围。
(三)巩固练习:
1.已知A={x|—2<x<—1或x〉1},A∪B={x|x+2〉0},A∩B={x|1〈x≦3},求集合B。
2.P={0,1},M={x|x⊆P},则P与M的关系是 .
3.已知50名同学参加跳远和铅球两项测验,分别及格人数为40、31人,两项均不及格的为4人,那么两项都及格的为人。
4.满足关系{1,2}⊆A⊆{1,2,3,4,5}的集合A共有个.
5.已知集合A∪B={x|x〈8,x∈N},A={1,3,5,6},A∩B={1,5,6},则B 的子集的集合一共有多少个元素?
6.已知A={1,2,a},B={1,a2},A∪B={1,2,a},求所有可能的a值。
7.设A={x|x2-ax+6=0},B={x|x2-x+c=0},A∩B={2},求A∪B。
8.集合A={x|x2+px—2=0},B={x|x2-x+q=0},若A B={-2,0,1},求p、q.
9. A={2,3,a2+4a+2},B={0,7,a2+4a-2,2-a},且A B ={3,7},求B.
10.已知A={x|x<-2或x〉3},B={x|4x+m〈0},当A⊇B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归纳小结:
本节课是集合问题的复习课,系统地归纳了集合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及其有关
运算,并进一步巩固了Venn图法和数轴分析法.
作业布置:
5.课本P14习题1.1 B组题;
6.阅读P14~15材料。
课后记:
课题:函数的概念(一)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实例,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3)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集合。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讨论: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在此实例中存在哪些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2.回顾初中函数的定义: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此时y是x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表示方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二、讲授新课:
(一)函数的概念:
思考1:(课本P15)给出三个实例:
A.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5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 (米)与时间t(秒)的变化规律是2
=-。
1305
h t t
B.近几十年,大气层中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曲线是南
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变化情况.(见课本P 15图)
C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
质量的高低.“八五"计划以来我们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如下表.(见课本P 16表)
讨论:以上三个实例存在哪些变量?变量的变化范围分别是什么?两个变量之间存
在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三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三个实例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为:对于数集A 中的每一个x ,按照某
种对应关系f ,在数集B 中都与唯一确定的y 和它对应,记作:
:f A B →
函数的定义:
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
(),y f x x A =∈
其中,x 叫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作定义域(domain ),与x 的值对应的y 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值域(range)。
显然,值域是集合B 的子集。
(1)一次函数y=ax+b (a ≠0)的定义域是R ,值域也是R ;
(2)二次函数2y ax bx c =++ (a ≠0)的定义域是R ,值域是B ;当a>0时,值域
244ac b B y y a ⎧⎫-⎪⎪=≥⎨⎬⎪⎪⎩⎭;当a ﹤0时,值域244ac b B y y a ⎧⎫-⎪⎪=≤⎨⎬⎪⎪⎩⎭。
(3)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定义域是{}0x x ≠,值域是{}0y y ≠。
(二)区间及写法:
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b ,则:
(1) 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 ,b ];
(2) 满足不等式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 ,b );
(3) 满足不等式a x b a x b ≤<<≤或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表示为
[)(],,,a b a b ;
这里的实数a 和b 都叫做相应区间的端点。
(数轴表示见课本P 17表格)
符号“∞”读“无穷大”;“-∞”读“负无穷大";“+∞”读“正无穷大"。
我们把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表示为[)(),,,,a a +∞+∞
(](),,,b b -∞-∞。
巩固练习:
用区间表示R 、{x |x ≥1}、{x|x>5}、{x |x ≤-1}、{x |x<0}
(学生做,教师订正)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函数2()23f x x x =-+,求f (0)、f(1)、f (2)、f (-1)的值。
变式:求函数223,
{1,0,1,2}y x x x =-+∈-的值域
例2.已知函数1
()2
f x x =+, (1) 求()()2(3),(),33
f f f f --的值; (2) 当a>0时,求(),(1)f a f a -的值。
(四)课堂练习:
1. 用区间表示下列集合:
{}{}{}{}4,40,40,1,02x x x x x x x x x x x x ≤≤≠≤≠≠-≤>且且或
2. 已知函数f (x )=3x 2+5x -2,求f (3)、f(—
2)、f(a )、f (a+1)的值; 3. 课本P 19练习2。
归纳小结:
函数模型应用思想;函数概念;二次函数的值域;区间表示
作业布置:
习题1.2A 组,第4,5,6;
课后记:
课题:函数的概念(二)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并能用“区间”的符号表示;
(2)掌握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3)掌握判别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教学难点: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函数?其三要素是什么?函数y =x x 23与y =3x 是不是同一个函数?
为什么?
2。
用区间表示函数y =ax +b (a ≠0)、y =ax 2+bx +c (a ≠0)、y =x
k (k ≠0)的定义域与值域。
二、讲授新课:
(一)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 (x ),而没
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用区间表示)
⑴ f(x )=
232--x x
; ⑵ f(x )⑶ f (x )=1+x -x
x -2;
学生试求→订正→小结:定义域求法(分式、根式、组合式)
说明:求定义域步骤:列不等式(组) → 解不等式(组)
*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求法:
(1)已知f (x)的定义域为(a ,b ),求f(g (x))的定义域;
求法:由a 〈x 〈b,知a<g(x )〈b ,解得的x 的取值范围即是f (g (x ))的定义域。
(2)已知f(g(x ))的定义域为(a ,b ),求f (x)的定义域;
求法:由a<x<b ,得g(x)的取值范围即是f (x)的定义域.
例2.已知f (x )的定义域为[0,1],求f(x +1)的定义域。
例3.已知f (x —1)的定义域为[-1,0],求f (x+1)的定义域。
巩固练习:
1.求下列函数定义域:
(1
)()f x = (2)1
()11f x x =+
2.(1)已知函数f (x)的定义域为[0,1],求2(1)f x +的定义域;
(2)已知函数f(2x —1)的定义域为[0,1],求f (1-3x )的定义域。
(二)函数相同的判别方法:
函数是否相同,看定义域和对应法则。
例5.(课本P18例2)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
(1)2
y=; (2)y=;
(3)y=(4)2x
=。
y
x
(三)课堂练习:
1.课本 P19练习1,3;
2.求函数y=-x2+4x-1 ,x∈[—1,3)的值域.
归纳小结:
本堂课讲授了函数定义域的求法以及判断函数相等的方法。
作业布置:
习题1.2A组,第1,2;
课后记:
课题:函数的表示法(一)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了解三种表示方法各自的优点;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教学难点: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
2.讨论:初中所学习的函数三种表示方法?试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二、讲授新课:
(一)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结合课本P15给出的三个实例,说明三种表示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点:
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1.2.1的实例(1);优点:简明扼要;给自变量求函数值。
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1.2.1的实例(2);
优点:直观形象,反映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
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1.2.1的实例(3);
优点:不需计算就可看出函数值,如股市走势图; 列车时刻表;银行利率表等。
例1.(课本P19例3)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2元,买x(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 .
例2:(课本P20例4)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六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平均分表:
第一次第二
次
第三
次
第四
次
第五
次
第六
次
甲988791928895
乙907688758680
丙686573727582班平均
分
88.278.385.480.375.782.6请你对这三们同学在高一学年度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分析.
(二)分段函数的教学:
分段函数的定义:
在函数的定义域内,对于自变量x 的不同取值范围,有着不同的对应法则,这样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如以下的例3的函数就是分段函数。
说明:
(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处理分段函数问题时,首先要确定自
变量的数值属于哪个区间段,从而选取相应的对应法则;画分段函数图象时,应根据不同定义域上的不同解析式分别作出;
(2).分段函数只是一个函数,只不过x 的取值范围不同时,对应法则不相同. 例3:(课本P 21 例6)某市“招手即停”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
(1)5公里以内(含5公里),票价2元;
(2)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的俺公里计算). 如果某条线路的总里程为20公里,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例4.已知f (x )=⎩⎨
⎧+∞∈+-∞∈+),0[,12)0,(,322x x x x ,求f (0)、f[f(-1)]的值
(三)课堂练习:
1.课本P 23 练习1,2;
2.作业本每本0.3元,买x 个作业本的钱数y (元)。
试用三种方法表示此实例中
的函数。
3.某水果批发店,100kg 内单价1元/kg,500kg 内、100kg 及以上0.8元/kg ,500kg
及以上0。
6元/kg.试用三种方法表示批发x 千克与应付的钱数y (元)之间的函数y=f (x)。
归纳小结:
本节课归纳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优点;讲述了分段函数概念;了解了函数的图象可以是一些离散的点、线段、曲线或射线。
作业布置:
课本P24习题1。
2 A组第8,9题;
课后记:
课题:函数的表示法(二)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换元法,配凑法,待定系数法,消去法,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重点:求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对函数解析式方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举例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些对应,或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对应实例:对于任何一个实数a,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P和它对应;
对于坐标平面内任何一个点A,都有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y)和它对应;
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确定的面积和它对应;
某影院的某场电影的每一张电影票有唯一确定的座位与它对应;
2.讨论:函数存在怎样的对应?其对应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