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51.0分)
1.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发生先沉淀后溶解现象的是()
①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
②向Na2SiO3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稀硫酸
③向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
④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2.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单质最稳定
B. Y的氢化物为HY
C. Z单质常温下是淡黄色固体
D. 能生成HXO
3.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它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总和等于Z的原
子序数,由这四种元素组成一种化合物M具有如下性质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Z>Y>X>W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Y>X
C. 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Z>W
D. W、Y、Z组成的化合物只含共价键
4.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元素X的信息.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过渡元素元素
B. 质量数为74.92
C. 位于第4周期第ⅢA族
D. 非金属性比氮弱
5.下列关于 11H、 12H、 13H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它们的中子数相同
B. 它们是相同的原子
C. 它们的性质相似
D. 它们是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
6.短周期主族元素W、R、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分别占三个不同的周期。
W与X同
主族,R与Z同主族,R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W、X是金属元素
B. 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R
C. 原子半径:R<Y<Z
D. X、Y、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7.下列各组大小关系判断正确同时又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①酸性:HCl>HF②氧化性:Br2>I2③碱性:KOH>NaOH
④酸性:HCl>H2CO3⑤热稳定性:HCl>HBr⑥沸点:H2O>H2S
A. ①②⑤
B. ②③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8.X、Y、Z、W、M为短周期主族元素,25°C时,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浓度均为0.01mol·
L−1,硼酸除外)溶液的pH和原子半径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W
B. 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为:
C. W的气态氢化物是强酸
D. X、M两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大小顺序:X>M
9.下列关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ⅡA族元素
B. 34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ⅥA族
C.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3的元素一定都是非金属元素
D. 元素所在的周期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1的主族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10.下列能说明氯元素比硫元素非金属性强的是()
①HCl比H2S稳定;②HClO4酸性比H2SO4强;③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④Cl原子最外层有7
个电子,S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⑤Cl2比S更易与H2化合生成相应气态氢化物;⑥盐酸是强酸,而氢硫酸是弱酸.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⑥
C. ①②③⑤
D. ②④⑥
11.Y、Z、M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
已知,Z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与
M同主族,且可形成MY2、MY3两种分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M>Y
B. 铁与M的单质化合生成三价铁化合物
C. 电解Z的氯化物溶液制备Z的单质
D. Z、Y的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数比为1:2
12.A,B,C,D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
戊是由其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辛是由C元素形成的单质,
常温常压下乙为液态。
常温下,0.1mol·L−1丁溶液的pH为13。
上述各物
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条件下元素A、B所形成化合物的状态一定是气态
B. 1.0L0.1mol·L−1戊溶液中阴离子的总物质的量小于0.1mol
C. 1mol甲与足量的乙完全反应共转移了约6.02×1023个电子
D. 元素B、C、D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r(D)>r(C)>r(B)
13.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根据同浓度的两元素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可判断该两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B. 根据同主族两非金属元素氢化物沸点高低,可判断该两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C. 根据相同条件下两主族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可判断两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D. 根据两主族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可判断两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14.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W、X、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W、
Y同主族;X、Y形成的化合物常用作供氧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X>Z>W
B. 最高化合价:X>Z>Y
C. W与Y可形成离子化合物YW
D. 常温下,Z的单质能溶于浓硝酸
15.下列物质是共价化合物的是()
A. H2SO4
B. MgCl2
C. N2
D. NH4Cl
16.化合物A、B、C都只含有两种元素,且A、B均含X元素.已知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A+B=
D+C,D是由X组成的单质,由此可知X元素()
A. 一定是金属元素
B. 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C. 可能是金属元素,也可能是非金属元素
D. 无法确定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三周期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B. ⅦA族元素从上到下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来越强
C. 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都能达到8(或2)电子稳定结构
D. 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8.不同浓度的硫酸与锌反应时,硫酸可以被还原为SO2,也可被还原为氢气。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
拟设计实验验证这一事实,并进行数据测定和相关计算。
(1)该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向量气管右侧的球形管中加入水,
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分液漏斗与烧瓶间的橡胶管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3)若1.30g锌粒完全溶解,氢氧化钠溶液洗气瓶增重0.64g(烧瓶中残留气体忽略不计,下同),
则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烧瓶中投入a g锌且完全反应,氢氧化钠溶液洗气瓶增重b g,量气管中收集到V mL气体(标
准状况),请用一个代数式表示出a,b,V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
(5)若撤走盛有无水氯化钙的U形管,则的数值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
“无影响”)。
(6)反应结束后,为了准确测量气体体积,读数时除了视线与液面最低处相平外,还应注意的事
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
19.已知A、B、C、D、E、F、G为七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已知:A、F的最外
层电子数分别等于各自的电子层数,其中A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
C与B、G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位置,这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质子数之和为31。
D与F同周期,且在该周期中D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B、C、G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G的某种氧化物能使溴水褪色,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D、E、F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
离子符号表示)。
(3)D、A、C和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呈______性,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元素①∼⑧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1)元素⑥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
(2)④、⑤、⑥三种元素原子的失电子能力从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
表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原子结构角度回答)
(3)表中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①、②、
⑧三种元素形成的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④形成的化合物属于______ (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
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甲、乙、丙为三种单质,A、B、C 是三种常见化合物,A为淡黄色固体.它
们之间的
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完成下列空白:
(1)写化学式:A______ ;B______ ;
(2)写化学方程式:
甲+B→C+乙______ A+B→C+甲______
(3)写出A物质的一种重要用途______ .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22.将9.4克的铜铝合金,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氢气6.72升,计
算:(不用书写过程)
(1)参加反应的H2SO4的物质的量;
(2)合金中金属铜的质量。
【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元素化合物知识,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性质,注意有的物质之间发生反应时滴加顺序不同反应不同。
①中有Na2CO3+CO2+H2O=2NaHCO3↓,NaHCO3比Na2CO3溶解度小,且反应中消耗H2O,故有沉淀析出且不溶解;
②中生成硅酸沉淀,不溶解,硅酸不能溶于H2SO4,所以沉淀不溶解
③向石灰水中通CO2,反应有:Ca(OH)2+CO2=CaCO3↓+H2O;CaCO3+H2O+CO2=Ca(HCO3)2,现象为先沉淀后溶解;
④反应刚开始会生成氢氧化铝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碳酸,所以不会发生“先沉淀后溶解”现象;
所以不溶解的是①②④。
故选C。
2.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由短周期元素的位置,可知X为He元素,Y为F元素,Z为S元素.
A.X为He,原子最外层为稳定结构,性质最稳定,故A正确;
B.Y为F元素,其氢化物为HF,故B正确;
C.Z为S元素,其单质常温下是淡黄色固体,故C正确;
D.X为He,不能形成HHeO,故D错误,
故选:D.
3.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应用,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目难度中等,根据M的性质正确推断物质的组成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由分析可知,W、X、Y、Z四种元素分别为H、C、N、S;M为NH4SCN。
A.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X>Y,一般而言,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原子半径大小为:Z>X>Y>W,故A错误;
B.非金属性:C<N,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X,故B正确;
C.非金属性越强,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则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W>Z,故C错误;
D.W、Y、Z组成的化合物可能为NH4HS,其中含离子键、共价键,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图中信息、元素的位置与原子结构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A.As最后填充p电子,位于主族,为ⅤA族元素,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原子的质量数一定是整数,故B错误;
C.由价电子排布可知,有4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5,位于第四周期ⅤA族,故C错误;
D.位于P元素的下方,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则非金属性比N弱,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解析:解:A、代入关系式:中子数N=质量数A−质子数Z求得, 11H、 12H、 13H的中子数分别为0、
1、2,故A错误;
B、 11H、 12H、 13H的中子数不同,因此属于三种不同的原子(核素),故B错误;
C、结构决定性质, 11H、 12H、 13H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故化学性质相似,中子数不同,物理性质有差异,故C错误;
D、 11H、 12H、 13H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故D正确;
故选:D.
A、根据关系式:中子数N=质量数A−质子数Z,求算;
B、 11H、 12H、 13H的中子数不等;
C、 11H、 12H、 13H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但中子数不同;
D、 11H、 12H、 13H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本题考查核素、同位素概念,互为同位素的不同核素之间具有几乎相同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难度不大.
6.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元素位置结构性质的判断,熟悉元素周期表结构是解本题关键,根据原子结构来推断元素,再结合物质的结构、性质来分析解答。
短周期主族元素W、R、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分别占有三个不同的周期,则W应为H 元素,R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原子核外应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应为O元素,R与Z同主族,Z应为S元素,W与X同主族,X应为Na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应为Al元素,
A.由以上分析可知W为H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非金属性O>S,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简单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故B错误;
C.Al和S位于同周期,原子半径Al>S,故C错误;
D.X、Y、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铝和硫酸,氢氧化铝具有两性,可与酸、强碱反应,氢氧化钠和硫酸发生中和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应用,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元素或物质的很多性质都能体现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如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强弱,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难易、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难易等。
但氢化物沸点与元素周期律无关。
①酸性:HCl>HF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可以;
②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③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④无氧酸酸性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⑤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好,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⑥简单氢化物沸点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故选C。
8.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把握酸碱溶液的pH、原子半径来推断元素,注意规律性知识的应用,综合性较强,题目难度中等。
X、Y、Z、W、M 均为常见的短周期主族元素,由常温下,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溶液(浓度均为0.01mol/L)的pH,X的pH=2,为一元强酸,则为硝酸,X为N元素,Y的半径大于N,且酸性较硝酸弱,应为C元素;Z的原子半径大于C,Z的最高价含氧酸为一元强酸,则Z为Cl,W 的原子半径大于Cl,且对应的酸的pH小于2,应为硫酸,W为S元素;M的原子半径最大,且
0.01mol/L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溶液的pH为12,可知为M为Na。
A.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强,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Z>W,故A正确;
B.Y为碳元素,Y的最高价氧化物为CO2,电子式为:,故B正确;
C.W为S元素,氢硫酸属于弱酸,故C错误;
D.X、M两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大小顺序:X>M,N3−和Na+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D正确。
故选C。
9.答案:B
解析:解:A.He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位于0族,则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不一定是ⅡA 族元素,故A错误;
B.34号元素为Se,原子结构中有4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ⅥA 族,故B正确;
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3的元素,可能为金属元素,如IVA元素Pb,故C错误;
D.元素所在的周期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1的主族元素,可能为H或Al,不一定为金属元素,故D错误;
故选:B。
A.He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
B.34号元素为Se,原子结构中有4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
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3的元素,可能为金属元素;
D.元素所在的周期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1的主族元素,可能为H.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原子结构与元素的位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族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C为解答的难点,题目难度不大.
10.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非金属性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注意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以及比较非金属性的角度。
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简单氢化物越稳定,HCl比H2S稳定,可说明非金属性Cl>S,故①正确;
②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HClO4酸性比H2SO4强,可说明非金属性Cl>S,故②正确;
③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硫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故③正确;
④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与核外最外层电子的多少无关,故④错误;
⑤非金属性越强越易形成氢化物,Cl2比S更易与H2化合生成相应气态氢化物,所以非金属性Cl>S,故⑤正确;
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应比较最高价含氧酸或氢化物的稳定性,而不是氢化物的酸性,故⑥错误;故C正确。
11.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常考题型,难度一般。
关键是依据元素的性质合理的推断元素,侧重推断能力的考查。
依据Z的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所以Z是ⅠA族元素;Y与M同主族,且可形成MY2、MY3两种分子,所以M是硫元素,Y是氧元素,依据Y、Z、M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所以Z 是钠元素,据此答题。
A.依据元素周期律,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M,故A错误;
B.由于硫的氧化性较弱,所以铁与M的单质化合生成二价铁化合物,故B错误;
C.电解Z的熔融氯化物,可以制备Z的单质,故C错误;
D.Z、Y的化合物为氧化钠或过氧化钠,阴阳离子数之比为1:2 ,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
本题为元素化合物推断,题目难度中等,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对学生的逻辑推理有一定的要求。
0.1mol/L丁溶液的pH为13,丁是一元强碱,其含有的金属元素在短周期,则丁应为NaOH,发生反应:甲+乙=丁+辛,根据元素守恒可知,甲、乙两种物质至少共含有H、O、Na元素,辛是由C 组成的单质,由发生反应可知,辛不能是Na,结合原子序数可知,辛为氧气,可知甲是Na2O2、乙是水,再根据反应:甲+丙=戊+辛,可知丙是二氧化碳,戊是碳酸钠,则B为碳元素。
A.A、B形成的化合物是烃,含碳原子较多的烃常温下为液体或固体,故A错误;
B.戊是碳酸钠,在碳酸钠溶液中,CO32−离子水解生成HCO3−离子和OH−离子,溶液中阴离子总的物质的量大于0.1mol,故B错误;
C.甲与足量的乙完全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1molNa2O2反应转移的电子为1mol,故C正确;
D.原子半径Na>C>O,故D错误。
故选C。
解析: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知识,题目难度不大,可以根据周期律的递变规律解答。
A.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则该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故A错误;
B.氢化物沸点高低是物理性质,和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没有必然联系,故B错误;
C.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的越容易,则该元素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故C正确;
D.当元素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时,才可以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判断金属性的强弱,故D错误。
故选C。
14.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元素推断及元素周期律、物质性质的应用,依据原子结构特征推断元素是关键。
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X、Y形成的化合物常用作供氧剂,则X是O,Y是Na,W、Y同主族,所以W是H或Li,W、X、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则Z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0−1−6=3,Z是Al;
A. 根据原子半径变化规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相同时原子序数大半径小,则原子半径:Z>X>W,A错误;
B. 氧元素没有最高价,B错误;
C.W与Y可形成NaH,为离子化合物,C正确;
D. 常温下铝在浓硝酸中钝化,D错误。
15.答案:A
解析:解:A.硫酸分子中S−O、H−O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故A正确;
B.氯化镁中镁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为离子化合物,故B错误;
C.氮气分子中N−N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但氮气是单质,故C错误;
D.氯化铵中铵根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铵根离子中N−H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为离子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只含共价键的化合
物是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判断,为高频考点,明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是解本题关键,注意不能根据是否含有金属元素判断离子键,为易错点.
16.答案:B
解析:解:根据题意:(1)A、B、C都是化合物;(2)A、B均含X元素;(3)反应生成单质X,可以推知该反应为“归中型”氧化还原反应。
即化合物A、B中X元素的化合价“一高一低”(一个高于0价、一个低于0价),两者共同作用生成X单质(化合价为0)。
由于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呈现正价态,不可能有负价态,因此可以肯定X不是金属元素;只有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才既可呈正价态,又可呈负价态,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归中反应。
例如:2H2S+SO2=3S↓+2H2O,4NH3+6NO= 5N2+6H2O,所以X应该是非金属,即该题的答案为B。
故选:B。
根据题意:(1)A、B、C都是化合物;(2)A、B均含X元素;(3)反应生成单质X,可以推知该反应为“归中型”氧化还原反应.即化合物A、B中X元素的化合价“一高一低”(一个高于0价、一个低于0价),两者共同作用生成X单质(化合价为0).由于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呈现正价态,不可能有负价态,因此可以肯定X不是金属元素;只有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才既可呈正价态,又可呈负价态,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归中反应.
本题考查无机物推断,属于开放性题目,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等,若对“归中型”氧化还原反应及元素性质的认识不够深入,本题易错选C或D.
17.答案:D
解析:解:A.同周期自左而右阳离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减小,但阳离子半径小于阴离子半径,故A 错误;
B.ⅦA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其氢化物稳定性减弱,故B错误;
C.氢离子核外没有电子,故C错误;
D.含有离子键,一定是离子化合物,故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离子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键,如NaOH等,故D正确,
故选D.
A.同周期元素形成的阳离子半径小于阴离子半径;
B.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氢化物稳定性减弱;
C.氢离子核外没有电子;
D.离子化合物可能含有共价键.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等,难度不大,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18.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
(2)平衡压强,便于液体顺利滴下,减小误差
(3)2Zn+3H2SO4=2ZnSO4+SO2↑+H2↑+2H2O
(4)
a
65
=
b
64
+
V
22400
(5)偏小
(6)量气管左右两边液面齐平,待冷却后读数
解析:
本题以硫酸的性质为载体综合考查化学实验设计,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为高考常见题型,难度中等,注意把握实验原理。
(1)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向量气管右侧的球形管中加入水,可通过观察球形管中液面是否下降用以检查装置气密性;
(2)分液漏斗与烧瓶间的橡胶管可以平衡压强,便于液体顺利滴下,保持压强恒定,减小因压强变化造成的误差,所以作用为平衡压强,便于液体顺利滴下,减小误差;
(3)n(Zn)= 1.30g
65g/mol
=0.02mol,氢氧化钠溶液洗气瓶增重0.64g即m(SO2)=0.64g,n(SO2)=
0.64g
64g/mol
=0.01mol,根据Zn+2H2SO4=ZnSO4+SO2↑+2H2O可知消耗Zn为0.01mol;Zn+H2SO4= ZnSO4+H2↑,生成氢气消耗的Zn为0.01mol,则n(H2)=0.01mol,n(SO2):n(H2)=1:1,总化学方程式为2Zn+3H2SO4=2ZnSO4+SO2↑+H2↑+2H2O;
(4)反应的方程式Zn+2H2SO4=ZnSO4+SO2↑+2H2O、Zn+H2SO4=ZnSO4+H2↑,则n(Zn)=
n(SO2)+n(H2),所以a
65=b
64
+V×10−3
22.4
,即a
65
=b
64
+V
22400
;
(5)若撤走盛有无水氯化钙的U形管,则导致氢氧化钠溶液中增加的质量除了SO2外还有H2O,则计算时SO2的质量偏大,n(SO2)偏大,则的数值将偏小;
(6)反应结束后,为了准确地测量气体体积,读数时应注意的事项是①待冷却后读数、②读数前使量气管左右两边液面相平、③眼睛视线与液面最低处相平。
19.答案:(1)H2O;SO2+Br2+2H2O=H2SO4+2HBr
(2)N3−>O2−>Na+>Mg2+>Al3+(3)碱;HCO3−+H2O⇌H2CO3+OH−
解析:
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的应用,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理解影响微粒半径大小的因素。
A、B、C、D、E、F、G为七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A、F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等于各自的电子层数,其中A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可知A为氢元素,结合原子序数可知F只能处于第三周期,故F为Al。
C与B、G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为:,这三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质子数之和为31,设C的原子序数为x,则B的原子序数为x−1、G的原子序数为x+8,故x−1+x+x+8=31,解得x=8,故B为N元素、C为O
元素、G为S元素。
D与F(Al)同周期,且在该周期中D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故D为Na;E的原子序数介于Na、Al之间,故E为Mg。
(1)B、C、G分别为N、O、S,氧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故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强的是H2O。
G的某种氧化物能使溴水褪色,该氧化物为: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Br2+2H2O=H2SO4+2HBr,故答案为:H2O;SO2+Br2+2H2O=H2SO4+2HBr;
(2)B、C、D、E、F形成的简单离子分别为:N3−、O2−、Na+、Mg2+、Al3+,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大小顺序为N3−>O2−>Na+>
Mg2+>Al3+,
故答案为:N3−>O2−>Na+>Mg2+>Al3+;
(3)Na、H、O和碳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NaHCO3,NaHCO3的水溶液存在:HCO3−+H2O⇌H2CO3+OH−,溶液呈碱性,
故答案为:碱;HCO3−+H2O⇌H2CO3+OH−。
20.答案:(1)
(2)Na>Mg>Al;Na、Mg、Al三种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大,越不容易失去电子;
(3)HClO4;氯化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