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中,茶与禅宗佛家的密切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茶文化中,茶与禅宗佛家的密切联系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中,儒家、道家最早与茶相结缘,并深深地植入自己的文化当中。
而作为后期进入华夏大地的佛教,也迅速地和茶紧密的联系起来。
本文下面简要叙述一下茶与佛教的联系。
佛教修行中常常需要坐禅,坐禅闭目静思,而且时间又长,有时甚至要通晓坐禅,因此,茶成为消除坐禅疲劳的重要手段。
同时,佛教在饮食方面戒律严格,佛教徒们要戒酒、戒荤、吃素,而茶叶恰好符合佛教戒律,茶叶营养丰富,能补充人体营养,因此,饮茶自然成了僧人们最佳的饮品。
佛家认为,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抑制性欲。
因此佛教讲究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
随着佛教茶事活动的发展,禅宗与茶道在思想内涵方面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共同之处,所谓“茶禅一味”。
茶与禅相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苦、静、凡、放。
茶叶味略苦涩,素有“苦菜”之称。
佛家认为茶有“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这可以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品味到人生的苦甜。
佛法主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通过参禅修行,佛教徒可以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最终则可脱离苦海。
“静”是茶道修身养性、追求自我的必由途径。
而佛教坐禅最需
要的是安静,因此“静”成为茶道和佛教的共通之处。
历代的禅师都把静坐思考当成参悟佛理、明心见性的重要手段。
“凡”是禅宗根据平凡的生活中来感悟人生哲理,通过独处静坐,以小见大,在平凡的小事中顿悟大道。
而“放”则是指人在品茶中放松身心的享受。
放下眼前的凡事,放下手头的工作,忙中偷闲,松弛神经,舒缓身体,其乐无穷,其实,在当代的我们,更需要“放”来缓解各种压力。
佛教特别强调“放”,近代高僧虚云法师曾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
”
到唐宋时期,我国佛教盛行,那时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
尤其是南方寺庙,几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之风。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交谈语。
他最著名的一句口头语“吃茶去”,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就是禅门的一句著名的偈子。
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
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悟性了。
其实,佛教讲究顿悟,我们平常人何尝不是需要凡事都要顿悟呢?坚持读到最后的你,顿悟到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