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教案(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教案2(师生互动型)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三节课。
西汉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本课简要介绍了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块内容互为因果关系,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前两块的结果。
汉初七十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下一课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三、学情分析
在认知能力上,七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得到较快发展,但对于抽象概念不易理解透彻,例如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故而要化抽象为具体,利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和生动的故事帮助其掌握知识。
在知识现状上,学生对“楚汉之争”及有关汉朝的课外书籍的学习对汉高祖刘邦有所了解,但对于汉朝建立初期的社会现状、政策稍显陌生,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学习。
四、教学目标
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知道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学习、发扬他们的这种简朴作风。
五、重点难点
重点:“文景之治”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难点: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及影响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学生:齐声朗诵《大风歌》,体会刘邦此时的心情。
教师:这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
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最后一句却也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担心,惆怅。
坐着刘邦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心情?让我们通过这节课学习来了解刘邦和他的子孙是如何安邦定国,将大汉王朝推向巅峰,最终实现大一统的。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刘邦创作的诗歌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这节课。
)
【讲授新课】
(一)西汉的建立
教师: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教师展示图片,介绍“汉并天下”瓦当。
学生认识、了解“汉并天下”瓦当,知道是为纪念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
——班固《汉书·食货志第四上》根据这一史料,分析说明汉初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甲: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西汉初年经常了发生饥荒,饿死了许多老百姓,甚至人吃人,物价也很不正常,飞涨到一石米五千钱。
这个时候的人民生活的民不聊生,人民得不到温饱,人口是锐减的。
学生乙: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生活得不到温饱。
面对这种残破的局面,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已迫在眉睫。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史料和课文,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
教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教师:秦朝的事业是在短短十几年中完成的,这使秦的统治存在急政暴虐的弊端。
秦始皇在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条件下,完成了他的统一大业,但已经埋下了统治被颠覆的因素。
秦二世即位,进一步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生产力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接踵而至的是漫长的楚汉战争。
这场战争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口减少,土地荒芜,经济凋敝,人民流离失所,物价飞涨。
教师:面对这种残破的局面,汉高祖刘邦把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作为自己首要的任务。
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设计意图:休养生息的背景,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让学生讨论做出明确的解释:一是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二是秦亡的经验教训。
)
(二)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我们看看汉高祖采取了哪些休养生息的政策?
学生甲:“兵皆罢归家”;
学生乙: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学生丙:轻徭薄赋。
教师:“兵皆罢归家”,从军者归农;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因饥荒沦为奴婢的人各归本土,一律免为庶人;发展农业,减免田租,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及兵役等。
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国家统治秩序得到稳定,另一方面使曾经脱离生产的农民回到了土地,并得到了相应的生产条件,这样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
教师:汉高祖死后,到了他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大家通过表格比较一下汉高祖时期和文景时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设计意图:能化繁为简,对知识作对比,便于学生识记和理解。
)
(三)“文景之治”
教师:到了文帝和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注重农业生产,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 废除酷刑,勤俭治国等。
教师: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与民休息,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他们劝民力农,进一步减轻租税和赋役,慎于用法,主张“官统治于民,本应导之为善”。
他们不仅在政治上宽厚,在生活上也是恭俭廉洁。
文景时期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使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经济、政治、生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白文景时期发展的原因。
)
教师: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都大力提倡节俭,他们这种简朴的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在今天我们还不够强大的中国,更要提倡节俭。
(插叙汉文帝节俭的相关史事。
)文帝提倡节俭,并要求官员不得以任何形式扰民。
在他继位的第二年,他就责成审计部门清点长安的公用马匹,将多余的畜力划拨到驿站。
他自己则身体力行,厉行节约,宫殿是旧的,不再装修;苑林很小,不再扩建。
当时的宴游之所,地方不够用,需要再建一个露台,但他一看预算,需用“百金”,眉头就皱了起来,说:“这等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太奢侈了,不建了。
”
(设计意图:倡导节俭,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大国,更要提倡。
意在教育青少年节俭不仅是古代的治国美德,也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提倡的美德。
)
教师:“文景之治”在历史上被后人称颂,那么它有什么影响?
学生: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教师: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块内容互为因果关系,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前两部分的结果。
汉朝对秦朝的继承是一种发展性的继承,吸取了秦亡的教训,继承了其优长,使汉朝各方面的发展更加完善,创造了盛世,使政治、经济、文化、疆域进一步发展。
总结:展示“汉”篆书,讲述“汉”对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意义。
引导思考汉初统治者政策调整的重要性以及对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课后活动】
(1)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
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学生集体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教师: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的主要财源。
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国库亏空。
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2)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教师: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的统治进一步得到巩固。
七、板书设计
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刘邦
二、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秦亡的教训。
2.内容:“兵皆罢归家”;鼓励耕织;轻徭薄赋。
3.结果:经济逐渐恢复,社会局势稳定。
三、“文景之治”
1.注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2.重视“以德化民”
3.提倡勤俭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