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1-09-03T02:21:42.542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8期作者:郭丹妮
[导读] “文气说”是曹丕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气”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曹丕以前人对“气”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建安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即突出作家的个性气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文气说”作为曹丕文学和美学思想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文气说”的产生、内容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的《典论·论文》反应了汉魏之交美学思想的变化,他提出的文艺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通过研究建安七子的才能之所长,辨析各种文体的特征,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他开创了从作家的精神世界这一层面来把握文学作品特色的基本思路,从作家的个性入手来研究文学创作的基本风格。
“文气说”是曹丕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曹丕“文气说”的理论来源
曹丕的“文气说”这个命题的提出,有极其深厚的思想渊源。
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气”论。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从对作为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到作为世界本源的哲学本体再到对文学艺术品评的一个审美范畴,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演变。
根据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气”的阐述,大致可以把“气”的内涵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
富有代表性的是先秦时期老子的观点,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就是指代“气”,老子认为是“道”产生了混沌的“气”;混沌的“气”又在此基础上分化为“阴”和“阳”两种气;“阴”和“阳”二气又互相交通而形成一种和合的状态;万物就从这里产生。
可见“气”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一个基本要素,是万物生成的本源。
(二)“气”是一种生命力
具有代表性的是管子,《管子·心术下》曰:“气者,身之充也。
”管子认为,气是一种生命体现,世间万物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体内有一种天然之气。
对于一般的生物如此,对于人来说就更是如此,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也。
”这里的“气”能维持生命,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
(三)“气”是人特有的精神
古代哲学发展到了汉朝时,学者对“气”这一理论范畴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充,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元气自然论”。
王充认为天地万物皆由元气构成,他曾提出:“人禀元气于天,各受寿天之命,以立长短之形。
俱禀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兽。
并为人,或贵或贱,或贫或富,富或累金,贫或乞食,贵至封侯,贱至奴仆,非天禀施有左右也,人物受性有厚薄也。
”万物之所以有不同的形态,就是因为它们所受的元气各有不同,而人所受的是元气中最精华的部分,所以人是有智慧的,但这并不说明人是一样的,人的才情深浅也是由所受的元气多少来决定的。
王充提出来的“元气自然论”间接地影响了曹丕“文气说”的提出。
二、“文气说”的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论发展到魏晋时期,才开始逐渐转化成一个美学范畴,曹丕的“文气说”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曹丕是这样论述“文气”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他在此特别强调作家的个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文以气为主
曹丕所说的“气”应当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气”指作家本身的个性特征和内在特质,也就是作者先天所具备的个性禀赋。
王充认为人之所以拥有智慧,就是因为人接收了元气中最为精华的部分。
由于不同的人所接收的元气有厚薄、多少的不同,所以人在很多方面都普遍存在差异,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同的。
具有文学写作方面天赋的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一定会比一般的人更好。
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体性》说到:“才力居中,肈自血气。
”这里说明了作家内在的才气,都是以天赋为基础的。
同时“气”也包含了创作主体在后天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起来的精神特质。
在文学创作中,我们肯定天赋的必要性,但后天的学习同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与作家自身的天赋是互相促进的。
在后天教育过程中,个体的创作要以先天禀赋为基础,这样才能使这两者相互促
进,创造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赞美“建安七子”时就说:“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在此肯定了“建安七子”广泛学习的认真态度,同时曹丕本人也是“精研典籍”,同时也广泛学习当代人的作品。
正由于这样的深入学习,曹丕才能对文章有独到的见解。
这也就驳斥了某些论者的观点,认为曹丕只注重天赋而忽视后天的培养的这种论点。
总而言之,曹丕在探讨“文气”时,认为作家的天赋和后天的学习是相互统一的,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激发作家的天赋。
(二)气之清浊有体
曹丕把文章的“气”大致分为清气和浊气两类,但这不是说所有的文章仅有这两种特征。
一个作品可能以清气为主,也可能以浊气为主,甚至可能二者皆有。
作品里清气或者浊气的成分可多可少,曹丕所提到的清浊,实则就是阴阳二气,“清”是阳刚之气,“浊”是阴柔之气。
自此,曹丕开后世以阳刚、阴柔之美论文学作品之先河。
曹丕还在《典论·论文》中说到,“徐干时有齐气”、“应瑒和而不壮”,这里的“齐气”指的是齐人那种舒缓散漫的习性在作品中的表现。
由此我们可以把徐干、应瑒二人的作品归结为“阴柔之美”。
评说“孔融体气高妙”、“刘桢壮而不密”,这两人的文章是一种“阳刚之美”。
他给予了孔融、刘祯肯定,而对于徐干作品中的“齐气”则蕴含贬义,这也反映了建安时代文学创作的基本倾向和美学追求。
孔融和刘祯的作品中的崇高、壮美是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的,因此受到曹丕的肯定。
三、“文气说”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过程中,曹丕的“文气说”意义重大,它意味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美学发展迈入了自觉时期。
这里的“自觉”就是文学创作从伦理学、政治学等意识形态的研究转化到对文学作品本身规律及情感的研究,人们开始研究文艺作品的内在规律,重视情感的表达。
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提的“文气说”,正是包含着对作家内在情感的充分肯定。
无论“文气”是指作家的才情还是作品本身呈现出来的风格,真正能打动人的,就是作品中充盈着的真实的情感。
而这正是文学的美学价值之所在。
曹丕的“文气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诗言志”说。
先秦时期,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知仅停留在教化伦理的层面,这一影响直到汉代都还在继续。
直到魏晋时期曹丕的“文气说”才开始以理论的形式将作家的个人情感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进行了叙述,并充分肯定了情感的作用,这在美学史上也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
曹丕提出的“文气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标志着儒家经学文艺理论批评的暂时告终,揭开了以玄学思想为主导的新型文艺理论批评的帷幕,为后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夏传才,唐绍忠.曹丕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2]曹丕.典论·论文[M].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吴苏刚.论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7):151-152.
[4]邓惠文.“文气说”的现代意义与价值[J].文学教育(上),2021,(04):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