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
商鞅 - 先秦法家代表⼈物(法圣)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家、思想家,法家代表⼈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故⼜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功获封商于⼗五⾢,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地制度、⾏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秦惠⽂王继位。
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众。
商鞅变法的是与⾮
在长达数千年的专制集权体制下,中国⼈的思维和⾏为整体上是趋向于保守,⼤多缺乏敢为⼈先的勇⽓。
以擅长于冷峻解剖国民性⽽著称的鲁迅先⽣曾深刻地发问道:“我独不解中国⼈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平⽓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因此之故,中国历史上勇于改⾰、敢于变法的英雄可谓寥若晨星、少之⼜少。
然⽽,物以稀为贵,惟其稀缺,更感钦佩。
近⽇,读《史记》中“商君列传”和“秦本纪”两篇⽂章,便很为商鞅⼒排众议、⾆战群⾂、把秦国的改⾰、变法进⾏到底的毅⼒所折服。
商鞅的改⾰、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也落得个五马分⼫的结局,但梳理、分析⼀下其改⾰、变法的是是⾮⾮,对于今天的⼈们却不⽆意义。
从司马迁栩栩如⽣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商鞅对于改⾰、变法有坚定的信念、明确的⽬标和周密的⽅案,因此,在遇到反对和阻挠时,能够不为所动、⼀往⽆前。
在改⾰、变法之初,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反对之声不绝于⽿。
⼀些权贵企图⽤“圣⼈不易民⽽教,知者不变法⽽治。
因民⽽教,不劳⽽成功;缘法⽽治者,吏习⽽民安之。
”的⼀套说教阻⽌改⾰、变法。
当朝守旧⼤⾂杜挚反对商鞅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
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
”商鞅则针锋相对地反驳说:“治理国家没有⼀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
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灭亡。
反对旧法的⼈不能⾮难,⽽沿袭旧礼的⼈不值得赞扬!”
最终,在秦孝公的⼤⼒⽀持下,商鞅徙⽊⽴信,⼒推改⾰、变法措施,“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使秦国迅速兵强马壮、民殷国富,⽤司马迁的话说就是:改⾰、变法“⾏之⼗年,秦民⼤悦,道不拾遗,⼭⽆盗贼,家给⼈⾜。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乡⾢⼤治。
”
商鞅在推⾏改⾰、变法过程中另⼀个值得称道的地⽅,就是执法必严,敢打⽼虎。
商鞅始终认为,“法之不⾏,⾃上犯之。
”因此,当太⼦违犯改⾰、变法的律令时,商鞅就对秦孝公
说:“君必欲⾏法,先于太⼦。
”⽽太⼦是国君的继承⼈,依法⼜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商鞅就坚决处罚了监督他⾏为的⽼师公⼦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师公孙贾。
⾃此以后,改⾰、变法措施在秦国全境就⼀路前⾏、畅通⽆阻了。
然⽽,商鞅虽然是我国历史上⼀个不可多得的改⾰、变法英雄,但其⾃⾝却有着致命的弱点并最终导致车裂⼈亡、改⾰流产。
⾸先,商鞅武断专横,他采取的改⾰、变法措施丝毫不容百姓置喙,指责不⾏、赞扬也不⾏,凡是胆敢议论者就被认为扰乱秩序,不但给予严厉处罚,⽽且强制迁往边疆。
如此以来,改⾰、变法也就缺少了民意的基础。
其次,作为改⾰、变法的组织、领导、策划者,商鞅不顾百姓死活、漠视民⽣改善,⾃⼰却⼤造楼堂宫阙,极尽铺张奢华。
据《史记》记载:商鞅每次出门,后边都要跟着数以⼗计的车辆,车上都是顶盔掼甲的卫⼠,⾝强⼒壮的⼈做贴⾝警卫,持⽭操戟的⼈紧靠车⼦奔随。
这些防卫缺少⼀样,商鞅便不出门。
⽤现在话说,如此脱离群众、不接地⽓,改⾰、变法失败也就是预料之中的事了。
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转变,国⼈僵化保守的形象正逐步为改⾰创新的⾯貌所取代。
在此背
景之下,对于我国历史上弥⾜珍贵的⼏次改⾰、变法事件认真总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必将有助于当前改⾰顺利推进。
成功的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
商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因素。
②商鞅本着“治世不⼀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措施。
⽽执⾏起来⼜⾮常坚决,因此变法能够成功。
③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商鞅,开始变法。
秦孝公信任、重⽤商鞅,也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条件。
由于以上原因,商鞅变法获得了成功。
[解题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
商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合乎秦国国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表现,因此,商鞅变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道理。
1.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争霸和兼并弱国的需要,诸侯割据⼀⽅,混战不断。
同时,随着私⽥出现,地主和农民取代了奴⾪主和奴⾪成为两⼤新的阶级,租种⽅式也逐步形成。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制的社会变⾰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
这⼀次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产⼒的发展。
⼟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阶级的产⽣,是这⼀次社会变⾰的历史条件。
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废除奴⾪主贵族特权,确⽴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进⾏的⼤改⾰。
变法运动最⼤的历史作⽤,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的历史特征。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全国奠定了基础。
2. 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或内容是什么?
国家承认⼟地私有,允许⾃由买卖。
奖励耕战,⽣产粮⾷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 商鞅变法的结果和历史意义有哪些?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封建制度在秦国确⽴,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军队战⽃⼒,使秦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为统⼀全国奠定了基础。
4.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场变⾰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的⽣与死,⽽在于变法的⽬的是否达到。
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
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