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B 解析 材料内容体现了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祝 岁习俗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排除A项;祝岁习俗根植于农业,排除C项; 材料反映出民间也有祝岁习俗,排除D项。
2.(2021·天津卷)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韩非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 统治者( )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第 二
ຫໍສະໝຸດ Baidu
②孔子提出,统治者要“_为__政__以__德___” ②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 保护_新__兴___地__主__阶__级__的权益
次
耗民力
③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
③孟子建议统治者“施___仁__政___于民, 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主张
《宋刑统》《天圣 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 宋元
令》;元朝在司法 范;宋朝以后,儒学士人 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
实践中广泛援引唐 乡里;《 吕氏乡约 》,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律
是一种在乡村开展道德教化的形式
时期 法律
教化
乡约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
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 明朝 中重视“ 例 ”,《问刑条例》 “
——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唐律的基本精神,请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 想三方面说明唐律基本精神的成因。
提示 基本精神: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小农经济,维护封建伦理。 成因: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儒学的重视。
视角2宋代法律的发展 材料 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 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 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 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仅在契约的有效期内与 主人维持主仆名分;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相当于 现在城镇户口),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强调要身正,韩非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 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主张,B项 是法家的主张,排除A、B两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两宋时期,私修礼书大量出现,最为重要的家礼著作是朱熹的《家礼》,因 其进一步简化了繁杂的古礼,将传统的“贵族之礼”,修改成适应性更广的 “庶民之礼”。《家礼》在社会上的传播( ) A.扼杀了百姓的个人欲望 B.强化了乡村的道德教化 C.打破了贵族的教育垄断 D.完成了儒学的重建任务
[方法突破] 1.宋元至明清 的教化
2.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方法 (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 这一办法,即所谓“上行下效”。 (2)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一条途径。 (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在古代中国,还有一条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 途径,那就是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 (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 道德教育读本。它们既不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也不是学校教育的课本,但却 在整个社会教育中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 (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 社会教化的建设作用。
省刑罚,薄税敛”
“____以__法__为__教_____”“以吏为师”
民本思想
评 价
儒家通过_道__德__礼__义___教化民众,重视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 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 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_君__主__专__制___
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 的愿望
时期
(3)结果: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 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说明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 认为哪家思想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 (1)秦以 法家思想 “ 律 ”命名。
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
(2)汉承秦制,制成《 九章律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
和令都具有 法律效力 。
2.魏晋时期
(1)特点:律令儒家化。 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 (2)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 主流思想 ,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魏明帝命令专用 儒家思想 来解释律令。
——摘编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 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原因。
提示 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教化
[问题探究] 视角1儒家的德治思想 材料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 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 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
(2)过程
项目 德治
法治
第一次
官员叔向反对__刊__布__法__律_____, 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 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 而不顾道德礼义
限制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 的利益
春秋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 国历史上最早的__成__文__法________
项目 德治
法治
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
[应用体验] 【例1】(2021·全国Ⅰ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 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 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善书”的内容主要强调忠孝节义,奉劝世人“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这体现了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主导地位在南 宋后期逐步确立,排除A项;“善书”的流行有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 C项;“善书”完善了儒学经典,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 1.(2021·北京卷)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 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 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 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
历史概念 判一判
陈述
判断
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 《大唐开元礼》 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 的标志
《唐律疏议》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时期 法律
教化
宋朝制定法律多以 南宋后期, 程朱理学
逐步确立统治地位,在
唐律为蓝本,著有 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
六谕
”,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乡约变成了统治阶级教化的工具
清朝
沿袭《大明律》,制定了 《 大清律例 》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 正帝《圣谕广训》。乡约经政府利用 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 法律 合流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学思之窗”,说明乡约教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君主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 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性。 中国德治的起源
宗法
为核心的礼制,
3.东周:德治与法治之争
(1)背景: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
响最大的是儒家的 德治思想 与法家的 法治思想
(3)表现: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 维护儒家提倡的 三纲五常 。
3.唐朝
(1)法律
①唐初对先朝法律多次删繁就简。《 唐律疏议 》继承了汉魏以来法
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
确立的标志。
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
②特点: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 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提示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 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 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提示 (1)不同: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治理国家,儒家认为礼可以治 理国家。 (2)观点:法家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敬天保民”思想是西周统治的基本政治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认 识。( √ ) (2)子产“铸刑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 经验,也为历代王朝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 ) (3)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 行为,建立君主专制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 ) (4)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 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 )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三单元
历史
内容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时空坐标]
1.了解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论,认识先秦思想家德治与法治 之争的影响 课标要求 2.从秦到清按朝代梳理历代王朝有关法律和教化的统治措施,认 识法律和教化对历代王朝加强统治的作用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摘编自姜林祥《中国儒学史》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治国思想。 提示 重建礼制社会,以礼治国;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
视角2乡约教化 材料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 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 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 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年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 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儒学被运用到世俗社会之中,加强了乡村道德教化,B项正确; 扼杀了百姓的个人欲望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出现, 打破了贵族的教育垄断,C项错误;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精神信仰重建的 完成,D项错误。
主题二 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历程
[问题探究] 视角1唐律的基本精神 材料 专设侵犯皇帝而处死刑的不下二十条,以此来特别体现尊君之意。 官民之间,官尊民卑。民置于官的支配之下。《唐律·户婚律》严格禁止自 耕农出卖国家授予的口分田,如农户将口分田私自出卖,要给予笞杖不等的 刑事处罚,但将没收的田地仍交农户耕种。对于买主只没收财物,但不追究 责任。类似的规定还有一些。唐律实行“一准乎礼”的方针,体现了封建伦 理的基本精神,即完全以儒家礼教纲常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 理论依据。
维护了皇权和封建等级
(2)教化
①提倡礼治,《 大唐开元礼 》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在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旁栏边角 练一练 观察教材第二子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图片,说明此汉简出土的意 义。
提示 《二年律令》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和汉律的认识。
提示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 会治理;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唐朝确立了“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法律指导思想。( √ ) (2)程朱理学在宋朝的基层教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以乡约形式面向百姓。 (√ ) (3)乡约由儒学士人在民间发起,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 √ ) (4)汉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控制教育和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 入族规、家训之中。( × )
2.(2021·天津卷)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韩非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 统治者( )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
第 二
ຫໍສະໝຸດ Baidu
②孔子提出,统治者要“_为__政__以__德___” ②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 保护_新__兴___地__主__阶__级__的权益
次
耗民力
③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
③孟子建议统治者“施___仁__政___于民, 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主张
《宋刑统》《天圣 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 宋元
令》;元朝在司法 范;宋朝以后,儒学士人 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
实践中广泛援引唐 乡里;《 吕氏乡约 》,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律
是一种在乡村开展道德教化的形式
时期 法律
教化
乡约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
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 明朝 中重视“ 例 ”,《问刑条例》 “
——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唐律的基本精神,请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 想三方面说明唐律基本精神的成因。
提示 基本精神: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小农经济,维护封建伦理。 成因: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儒学的重视。
视角2宋代法律的发展 材料 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 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 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 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仅在契约的有效期内与 主人维持主仆名分;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相当于 现在城镇户口),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强调要身正,韩非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 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主张,B项 是法家的主张,排除A、B两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两宋时期,私修礼书大量出现,最为重要的家礼著作是朱熹的《家礼》,因 其进一步简化了繁杂的古礼,将传统的“贵族之礼”,修改成适应性更广的 “庶民之礼”。《家礼》在社会上的传播( ) A.扼杀了百姓的个人欲望 B.强化了乡村的道德教化 C.打破了贵族的教育垄断 D.完成了儒学的重建任务
[方法突破] 1.宋元至明清 的教化
2.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方法 (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 这一办法,即所谓“上行下效”。 (2)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一条途径。 (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在古代中国,还有一条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 途径,那就是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 (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 道德教育读本。它们既不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也不是学校教育的课本,但却 在整个社会教育中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 (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 社会教化的建设作用。
省刑罚,薄税敛”
“____以__法__为__教_____”“以吏为师”
民本思想
评 价
儒家通过_道__德__礼__义___教化民众,重视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 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 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_君__主__专__制___
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 的愿望
时期
(3)结果: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 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说明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 认为哪家思想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 (1)秦以 法家思想 “ 律 ”命名。
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
(2)汉承秦制,制成《 九章律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
和令都具有 法律效力 。
2.魏晋时期
(1)特点:律令儒家化。 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 (2)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 主流思想 ,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魏明帝命令专用 儒家思想 来解释律令。
——摘编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 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原因。
提示 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教化
[问题探究] 视角1儒家的德治思想 材料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 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 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
(2)过程
项目 德治
法治
第一次
官员叔向反对__刊__布__法__律_____, 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 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 而不顾道德礼义
限制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 的利益
春秋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 国历史上最早的__成__文__法________
项目 德治
法治
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
[应用体验] 【例1】(2021·全国Ⅰ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 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 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善书”的内容主要强调忠孝节义,奉劝世人“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这体现了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主导地位在南 宋后期逐步确立,排除A项;“善书”的流行有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 C项;“善书”完善了儒学经典,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 1.(2021·北京卷)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 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 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 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
历史概念 判一判
陈述
判断
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 《大唐开元礼》 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 的标志
《唐律疏议》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时期 法律
教化
宋朝制定法律多以 南宋后期, 程朱理学
逐步确立统治地位,在
唐律为蓝本,著有 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
六谕
”,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乡约变成了统治阶级教化的工具
清朝
沿袭《大明律》,制定了 《 大清律例 》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 正帝《圣谕广训》。乡约经政府利用 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 法律 合流
旁栏边角 练一练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学思之窗”,说明乡约教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夏商:君主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2.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 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性。 中国德治的起源
宗法
为核心的礼制,
3.东周:德治与法治之争
(1)背景: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
响最大的是儒家的 德治思想 与法家的 法治思想
(3)表现: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 维护儒家提倡的 三纲五常 。
3.唐朝
(1)法律
①唐初对先朝法律多次删繁就简。《 唐律疏议 》继承了汉魏以来法
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
确立的标志。
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
②特点: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 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提示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 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 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提示 (1)不同: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治理国家,儒家认为礼可以治 理国家。 (2)观点:法家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敬天保民”思想是西周统治的基本政治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认 识。( √ ) (2)子产“铸刑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 经验,也为历代王朝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 ) (3)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 行为,建立君主专制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 ) (4)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 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 )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三单元
历史
内容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时空坐标]
1.了解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论,认识先秦思想家德治与法治 之争的影响 课标要求 2.从秦到清按朝代梳理历代王朝有关法律和教化的统治措施,认 识法律和教化对历代王朝加强统治的作用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摘编自姜林祥《中国儒学史》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治国思想。 提示 重建礼制社会,以礼治国;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
视角2乡约教化 材料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 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 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 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年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 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儒学被运用到世俗社会之中,加强了乡村道德教化,B项正确; 扼杀了百姓的个人欲望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出现, 打破了贵族的教育垄断,C项错误;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精神信仰重建的 完成,D项错误。
主题二 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历程
[问题探究] 视角1唐律的基本精神 材料 专设侵犯皇帝而处死刑的不下二十条,以此来特别体现尊君之意。 官民之间,官尊民卑。民置于官的支配之下。《唐律·户婚律》严格禁止自 耕农出卖国家授予的口分田,如农户将口分田私自出卖,要给予笞杖不等的 刑事处罚,但将没收的田地仍交农户耕种。对于买主只没收财物,但不追究 责任。类似的规定还有一些。唐律实行“一准乎礼”的方针,体现了封建伦 理的基本精神,即完全以儒家礼教纲常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 理论依据。
维护了皇权和封建等级
(2)教化
①提倡礼治,《 大唐开元礼 》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在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旁栏边角 练一练 观察教材第二子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图片,说明此汉简出土的意 义。
提示 《二年律令》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和汉律的认识。
提示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 会治理;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唐朝确立了“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法律指导思想。( √ ) (2)程朱理学在宋朝的基层教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以乡约形式面向百姓。 (√ ) (3)乡约由儒学士人在民间发起,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 √ ) (4)汉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控制教育和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 入族规、家训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