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分重要的作⽤。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教案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教案:草原
教学⽬标
1.熟读课⽂,了解课⽂内容,能联系上下⽂,理解⽂章中含义深刻的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草原、热爱草原⼈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8个⽣字,理解课⽂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中优美的句⼦,背诵课⽂第⼀⾃然段。
教学重点
1.读懂课⽂,在草原⾃然美与⼈情美的熏陶感染下,接受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字展开想象,在脑海⾥再现课⽂所描写的⽣动情景。
教学难点
联系课⽂,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法
设置情境,师⽣共同披⽂⼊境,⾛进⽂本,与⽂本对话,师⽣对话、⽣⽣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把情感体验充分表达出来。
学⽣学习⽅法
学⽣⾃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课时
⼀、创设情境,揭⽰课题
1.课前交流:
你见过草原吗?请见过草原的同学描述⼀下草原的风景,说⼀说在草原上的感受。
2.让我们来到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
出⽰草原风光图⽚,播放凤凰传奇的歌曲《我从草原来》。
(设计意图:⽤⾳乐和图⽚导⼊的新颖⽅式将学⽣带⼊草原⾼远辽阔的境界,从⽽吸引学⽣的注意⼒,使他们对学习课⽂产⽣浓厚的兴趣)
3.导⼊新课: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舍⼀起,⾛进内蒙古⼤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由通读课⽂,注意把句⼦读通顺,⽤⾃⼰喜欢的⽅式解决⽣字,扫除阅读障碍。
2.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否⽤⼀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语⽂学科的性质应尊重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题导⼊后,让学⽣说⼀说⾃⼰对课⽂的印象,促使学⽣主动地进⼊学习课⽂的氛围之中)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
将学⽣的回答进⾏归纳并板书:
草原
⼈情美
(沿着作者的思路,紧紧抓住课⽂中景⾊美、⼈情美两⼤部分,引导学⽣⾛进⽂本,和作者产⽣共鸣,体会作者的感情,是设计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简洁有效的理解课⽂的⽅法)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作者简介:
舒庆春(1899年2⽉3⽇-1966年8⽉24⽇),字舍予,笔名⽼舍,满族⼈,本名舒庆春,⽣于北京,中国现代⼩说家、作家,杰出的语⾔⼤师、⼈民艺术家,中华⼈民共和国第⼀位获得“⼈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著有长篇⼩说《⼩坡的⽣⽇》《猫城记》《骆驼祥⼦》等,⽼舍的⽂学语⾔通俗简易,朴实⽆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多媒体出⽰草原风景,要求学⽣⼀边听⽼师范读,⼀边在脑海中勾勒画⾯。
(教学中通过各种⼿段创设情境,引导学⽣⾛进语⾔⽂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幅⽣动形象的画⾯,再及时切⼊朗读,引导学⽣把⾃⼰想象到的画⾯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3.提问:这⼀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风景美)
4.句⼦感悟:这段⽂字⾮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仿佛置⾝于辽阔的⼤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学⽣汇报,教师重点指导:
(1)“在天底下,⼀碧千⾥,⽽并不茫茫。
”
①理解“⼀碧千⾥”(出⽰图⽚,让学⽣直观感受后,再让学⽣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②“茫茫”就是模糊不清,结合图画,让学⽣说说“并不茫茫”的意思。
(2)“那⾥的天⽐别处的更可爱,空⽓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歌⼀曲,表⽰我满⼼的愉快。
”
①体会⽤词的准确,想⼀想把“清鲜”换成“清新”,把“明朗”换成“晴朗”好不好,为什么?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远辽阔的意境。
③如果此时你就置⾝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歌⼀曲什么?谁愿意上来⾼歌⼀曲?)
(3)“那些⼩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绿⾊渲染,不⽤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云际。
”
①拿出⼀张中国画,向学⽣演⽰讲解“绿⾊渲染”“墨线勾勒”。
②图⽚展⽰,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4)“这种境界,既使⼈惊叹,⼜叫⼈舒服,既愿久⽴四望,⼜想坐下低吟⼀⾸奇丽的⼩诗。
”
①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上“既……⼜……既……⼜……”说⼀句话。
②这句话是从哪⼀⽅⾯来写的?(感受)
③不同的⼼情会对周围环境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从学⽣的感悟⼊⼿,通过抓重点词语切⼊朗读体会,想象情景切⼊朗读体会,联系⽣活实际切⼊朗读体会,是培养学⽣⾃主学习,凸显语⽂特点的有效途径】
(5)“在这境界⾥,连骏马和⼤⽜都有时候静⽴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限乐趣。
”
①骏马和⼤⽜会回味吗,这是什么写法?(当然不会,这是联想的写法)
②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骏马和⼤⽜是在回味草原的乐趣呢?(这是作者描写的技巧,借⽜马来表达⾃⼰的感受)
5.读读背背
①从天到地,从⼩丘到⽺群,再到骏马、⼤⽜,草原的⽆限乐趣令⼈愉快,令⼈惊叹,令⼈回味⽆穷。
让我们⼀起仔细品味、⽤⼼赏读吧。
②多么优美的景⾊,多么⽣动的语⾔,让我们把这⼀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
2.背诵课⽂第⼀⾃然段。
第⼆课时
⼀、复习导⼊,重温“风光美”
1.⽤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图⽚。
3.引导学⽣在图⽚欣赏中背诵课⽂第⼀⾃然段。
⼆、⾛进草原,感受“辽阔美”
“汽车⾛了⼀百五⼗⾥,才到达⽬的地。
⼀百五⼗⾥全是草原。
再⾛⼀百五⼗⾥,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车⼗分洒脱,只要⽅向不错,怎么⾛都可以。
初⼊草原,听不见⼀点⼉声⾳,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鸟。
”
(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重点理解“洒脱”:
①你能想出可以⽤什么词语替换“洒脱”吗?(潇洒从容放松……)
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车⼗分洒脱”?(只要⽅向不错,怎么⾛都可以)
③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车辆的拥堵,只有⼀路翠⾊欲流,尽收眼底和那忽飞忽落的⼩鸟相伴,这是令多少⼈向往的呀!
④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通过学⽣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受,引导学⽣⾛进⽂本,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既体会了草原的景⾊美,⼜习得了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达的,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语⾔表达的⽣动优美,揣摩语⾔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从⽽受到感染、熏陶)
三、深读悟情,感受“⼈情美”
1.⾃由朗读课⽂,找⼀找草原的“⼈情美”表现在哪些地⽅,画出相关句⼦。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丘上出现了⼀群马……车跟着马飞过⼩丘,看见了⼏座蒙古包。
”
①这段话描写了⼀个什么场景?(迎接远客)
②“⼀群马”“男⼥⽼少”说明了什么?(来迎接的⼈很多)
③“像⼀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说明了什么?(来得真快)为什么⽤“彩虹”来⽐喻?(⼀是因为穿着各⾊的⾐服,⼆是⽐喻热情)
④“⽴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来迎接的⼈群为什么⽴刻拨转马头,⽽不是在这⾥交谈⼀会⼉?(想早⼀些把客⼈请进蒙古包)
⑤⾯对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
⼤家的语⾔不同,⼼可是⼀样。
”
①读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部向我们敬酒,七⼗岁的⽼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我们同⾏的歌⼿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什么语⾔都更响亮,都更感⼈,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的微笑。
”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
②理解“会⼼”,“会⼼的微笑”⾥包含着什么?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绿⾊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民情深似海,哪⾥忍⼼离别呢?所以到了⼣阳已经落下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写⾃⼰的⼼情和想对草原⼈民说的话。
四、回顾课⽂,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前⾯写了草原的景⾊美,后⾯写了⼈情美,从风光美到⼈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课⽂内容。
2.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教案:丁⾹结
【学习⽬标】
1.整体感知,学会多⾓度描写景物的⽅法。
2.品读优美句⼦,理解丁⾹结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本⽂多⾓度描写景物的⽅法,仿写作⽂。
4.⽐较古⼈寄寓在丁⾹结中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
【学习重难点】
1.品读优美句⼦,学会多⾓度描写景物的⽅法。
2.理解“丁⾹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结中的情感。
3.培养⾃⼰以豁达胸怀对待⼈⽣中“结”的能⼒。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洁,牡丹代表富贵,松柏喻指长青。
试着再举出⼏例。
今天我们来学习《丁⾹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结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介绍:
宗璞,1928年⽣,⼥,原名冯钟璞。
主要作品有短篇⼩说《红⾖》《桃园⼥⼉嫁窝⾕》《不沉的湖》等,中篇⼩说《三⽣⽯》。
三、词语:
缀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看看作者是从哪⼏个⽅⾯描写丁⾹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花、许多⼩花形成⼀簇;
(2)颜⾊:紫⾊、⽩⾊;
(3)⽓味:淡淡的优雅的甜⾹。
从感观⾓度分析,形状、颜⾊、⽓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了丁⾹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圈画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瑕可爱芬芳
2.朗读课⽂4—6段,思考什么是丁⾹结?
本义:⼩⼩的花苞圆圆的,⿎⿎的,恰如⾐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中不顺⼼的事(愁怨)
——知识链接:品读《梨花》,思考象征意义(纯情)
3.作者多年赏花,为何今年突然明⽩丁⾹结的内涵?
⾬后赏花的触动
⾃⾝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作者对丁⾹结持什么态度?
从容、豁达、积极
古⼈对丁⾹结也有⾃⼰的感悟,品读李商隐的《代赠》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体会古⼈对丁⾹结的理解。
代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梯横绝⽉中钩。
芭蕉不展丁⾹结,同向春风各⾃愁。
(问)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内⼼怎样的情感?此处丁⾹结有何寓意?
摊破浣溪沙
[五代]李璟
⼿卷真珠上⽟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空结⾬中愁。
回⾸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1)“春恨锁重楼”中“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原诗句作答)
(2)“恨”传达出了词中⼈物怎样的思想感情?此处丁⾹结有何内涵?
——青鸟不传云外信
没有故⼈⾳信的相思之愁
郁结不散的相思之愁
同样是丁⾹结,不同时代的⼈有不同的理解,古⼈更多的是借丁⾹结抒发愁怨之情,⽽作者笔下的丁⾹结却是⽣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
正如作者所说,⼈⽣中的问题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味了吗?让我们学习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态度,去直⾯⼈⽣中的不顺⼼的事,这样你的⽣活也会变得有滋有味。
五、作业设计
必做:背诵李商隐的《代赠》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选做:阅读《语⽂读本》中的《野草》。
第⼆课时
⼀、作业检测:
1.检查背诵
2.李商隐的“同向春风各⾃愁”中的“愁”体现在哪些景物上?
——⽟梯横绝⽉如钩芭蕉不展丁⾹结
李璟的“丁⾹空结⾬中愁”中的“愁”连绵不断,哪句诗能体现出来?
——风⾥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回⾸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合作探究品味语⾔
1.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惹得⼈⾛过了还要回头望。
运⽤拟⼈的修辞⼿法,“探”“窥”将丁⾹拟⼈化,使⽆意识的丁⾹具有了⼈的思想感情,⽣动形象地描写了丁⾹花可爱的情态。
2.在细⾬迷蒙中,着了⽔滴的丁⾹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渗过来。
让⼈觉得,丁⾹确实该和微⾬连在⼀起。
(问题)⾬中的丁⾹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这幅画⾯,作者为什么说“丁⾹确实该和微⾬连在⼀起”?
丁⾹的美丽、⾼洁、愁怨在⾬中形神毕现。
将丁⾹结化⼊⾬中的境界,使象征愁⼼的丁⾹花蕾更加凄楚动⼈。
3.那⼗字⼩⽩花,那样⼩,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花形成⼀簇,许多簇花开满⼀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思和梦想。
“照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照耀”⼀词写出了花⽩如雪,似有光辉晕出。
写出了花对作者⼼灵的⿎舞和慰藉,启发了作者的⽂思,使她浮想联翩,思如泉涌。
4.“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回来时,最先映⼊眼帘的,也是那⼀⽚莹⽩”,作者在这两句话中
⽤“积雪”和“莹⽩”代替“丁⾹”,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使⾏⽂富于变化。
修辞⼿法上:
积雪是借喻(借⽤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本体和⽐喻词)
莹⽩是借代(借⽤事物特征来代替事物本⾝)
三、作业设计
体会本⽂多⾓度描写景物的写法,选择⼀种你熟悉的花,写⼀个⼩⽚段,100字左右。
友情提⽰:选择⾃⼰真正观察过的,例如:紫藤萝、荷花、迎春花、梨花……
3.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教案:桥
教学⽬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村⽀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为⼈的⾼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物外貌、语⾔、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物的⽅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
3.理解题⽬“桥”的含义和⼩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章中令⼈感动的句⼦,结合⽼⽀书的语⾔、动作等描写,体会村⽀书的性格特点和⾼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物外貌、语⾔、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物的⽅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桥”的深刻含义,了解⼩⼩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课时
教学⽬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初读了解梗概
描述导⼊,孕伏情感:有⼀个村庄,曾经有过⼀座窄窄的⽊桥(板书课题:桥),【课件1、2:出⽰课题】它和村⼦⾥的⼀百多号⼈⼀起经历了⼀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放声读课⽂,注意读准⽣字词,读通句⼦,难读的地⽅多读⼏遍。
⼆、检查预习,导⼊新课
(⼀)检测⽣字词预习和对课⽂的感知情况。
1.出⽰⽣字词,检查学⽣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课件3】
⽣字:咆 哮 嗓 党 淌 哑 揪 呻 废
词语: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放肆
跌跌撞撞 呻吟 搀扶 祭奠
2.课⽂写了⼀件什么事?尝试⽤⾃⼰的话说⼀说。
(深夜,当洪⽔袭来时,⽼党⽀部书记冒着⽣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百多号⼈有秩序地过桥,最后⾃⼰和⼉⼦却被洪⽔卷⾛了。
)
(⼆)谈话导⼊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汉是个怎样的⼈?
三、初步理解课⽂
1.默读课⽂。
2.思考、讨论:课⽂⼀共有⼏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发展、⾼潮、结局给课⽂分段。
【课件4】
突遇⼭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感受洪⽔肆虐的危急与⼈们的恐慌:
1.⾃由读⽂,把⽂读通,把⽂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多读⼏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处。
(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句:像泼,像倒,应该⽤怎样的语⽓来读?
(2)第⼆句:把描写洪⽔凶猛的句⼦读出来。
3.洪⽔中的⼈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体会到?
五、拓展延伸
想象⼀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们就是这样被逼⼊了危险的绝境,读⼀读。
【课件5】(出⽰──东西没有路。
只有北⾯那座窄窄的⽊桥。
死亡在洪⽔的狞笑声中逼近。
)
第⼆课时
教学⽬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村⽀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为⼈的⾼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物外貌、语⾔、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物的⽅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
3.理解题⽬“桥”的含义和⼩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听写,回顾前⽂
1.听写词语:【课件7】
咆哮 党员 流淌 呻吟 揪出 沙哑 废弃
2.⽤上以上词语复述课⽂内容,并说说⽼汉是个怎样的⼈。
⼆、感受危情,引⽣⼊境
1.⾃由读课⽂,在课⽂中找出描写洪⽔的凶猛的句⼦?
2.交流:
(1)出⽰句⼦进⾏对⽐:
【课件8】
◇黎明的时候,⾬突然⼤了。
像泼。
像倒。
⼭洪咆哮着,像⼀群受惊的野马,从⼭⾕⾥狂奔⽽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突然⼤了。
⼭洪咆哮着,从⼭⾕⾥狂奔⽽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狂奔⽽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洪——咆哮⽽来势不可当)
(3)指导学⽣读出洪⽔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写出了洪⽔的凶猛?找出来说⼀说,读⼀读。
(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们翻⾝下床,却⼀脚踏在⽔⾥。
惊慌失措的⼈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那座窄窄的⽊桥。
)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重要!因为在当时这不是⼀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躯上将承载⼀百多号⼈的⽣命,整个村庄的⽣命啊!于是,急于求⽣的⼈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桥拥去……
(板书:⼈们——你拥我挤跌跌撞撞)
4.出⽰【课件9】
讨论:如果,⼤家就这样乱七⼋糟、毫⽆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由猜测可能发⽣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书没有因为惊慌⽽失去理智。
他⾯对乱哄哄拥到⽊桥桥头的⼈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找出让你感动的地⽅,读⼀读,说⼀说。
(1)先村民到⽊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持让⾮党员村民先⾏,先⼈后⼰。
(4)舍⼰为⼈,壮烈牺牲。
2.教师指导:
(1)在⽼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理解“依次”的意思。
“依次”的意思就是⼀个接⼀个的,⾮常有序。
②引导学⽣排⼀下过桥的顺序:【出⽰课件10】村民──党员──⽼汉。
3.你觉得这是⼀名怎么样的⽼汉?
⽼汉⽤⾃⼰和⼉⼦的⽣命换来了⼀百多号村民的⽣命,⽤⾃⼰的⾏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后⼰、舍⼰为⼈的⾼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板书:⽼汉——忠于职责舍⼰为⼈)
四、重回题⽬,解决难点
1.出⽰:
【课件11】探究:课⽂为什么以“桥”为题⽬?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学⽣汇报。
3.师⽣评价,教师指导:
题⽬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桥。
这位深爱着⾃⼰⼉⼦的⽗亲,这位忠于职责、舍⼰为⼈的⽼汉⽤他的⽣命架起了⼀座桥,⼀座救了群众的⽣命桥呀!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板书: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读课⽂第7~22⾃然段,找到关于⽼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相互交流。
3.引导学⽣汇报⾃⼰感动的描写。
(1)抓住⽼汉的语⾔描写。
【出⽰课件12】
⽼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句语⾔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
引导学⽣理解体会形势危急,⽽⽼汉的喊话像⼤⼭⼀样坚定,是⼀个临危不乱的⼈。
学⽣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描写。
(2)⽼汉⾯临的“危”是什么?
(恶劣的环境,⼈们慌乱的局⾯。
)
①到⽂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谈体会。
抓住运⽤⽐喻、拟⼈等修辞⼿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
②你⼜从哪⾥体会到了⼈们的慌乱呢?
(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
③指导朗读。
师:在凶猛⽆情地洪⽔⾯前,死亡⼀步步逼近,⽼汉镇定地喊话……⽣接读。
师:在⼈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汉焦急⽽⼜坚定地喊道……⽣接读。
④⼩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汉的临危不乱。
(3)⽂中还有对⽼汉的语⾔描写吗?找出来读⼀读。
(4)对于⽼汉这个⼈物的描写,除了语⾔,还有哪些⽅⾯?
(对⽼汉的刻画,⽂中还有动作的描写。
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汉的不徇私情。
因为⼩伙⼦是党员,⼩伙⼦同时也是⽼汉的⼉⼦。
)
(5)引导学⽣从课⽂的最后两个⾃然段了解⼈物关系。
师⼩结:我们读书,就要课⽂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
⽼汉把⾃⼰的⼉⼦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已经让⼈感觉关系不⼀般。
前⾯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
使得这⼀结尾让⼈感觉意料之外⼜是情理之中。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学⽣朗读:【出⽰课件13】五天以后,洪⽔退了。
⼀个⽼太太,被⼈搀扶着,来这⾥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
她丈夫和她⼉⼦。
2.师: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
满⾯泪痕的⽼太太在别⼈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
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学⽣写⼀段话)
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书的怀念。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中,是⽼⽀书──这位清瘦的⽼汉,⼀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的⽣命架起了⼀座桥呀!⽊桥虽然塌了,但相信⽼⽀书这座救了群众的⽣命桥,已经从那⼀刻起永远矗⽴在我们每⼀个⼈的⼼中。
4.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教案:穷⼈
教学⽬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法塑造⼈物形象的写作⽅法,尝试描写渔夫的⼼理活动;进⼀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课⽂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理描写塑造⼈物形象的写作⽅法。
第⼀课时
教学⽬标
1.学习⽣字词,整体感知课⽂。
2.梳理⽂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导⼊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的课⽂,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们记得哪些穷⼈的故事?这些课⽂,⼀⽅⾯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暗,穷⼈⽣活的悲惨,另⼀⽅⾯也表现了穷⼈向往⾃由,追求美好境界的⾼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篇课⽂,题⽬就是《穷⼈》。
(板书:穷⼈)【出⽰课件1:课题】
这篇⼩说是世界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我们来看⼀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
【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写的是穷⼈的什么美德呢?
⼆、初读课⽂,扫清阅读障碍
1.出⽰初读要求:【出⽰课件3、4】
读准每⼀个字,⽣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想想意思;读通每⼀句话,难读的地⽅多读⼏遍。
反馈初读情况。
2.检查朗读朗读课⽂,师⽣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较长,但思路⽐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字。
2.学⽣⾃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法:先将课⽂划分为⼏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交流,适度点评。
【出⽰课件5】
第⼀部分(1--2⾃然段):是事情的发⽣,讲渔夫的妻⼦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部分(3--11⾃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合。
四、三读课⽂,初步扫描⼈物
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物了。
这个故事中有哪些⼈物呢?
学⽣回答,教师板书:桑娜渔夫
五、引导读⽂,了解故事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