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酶原时间
▪ 缩短: 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 及血管损伤等)。 3.口服避孕药。 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凝血酶原时间
▪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 其过程是在经过一系列交联后完成,此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性质 稳定,一般不再溶解,即真正意义上的血栓。
▪ 但可被纤维酶所降解,纤溶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多种复合物, 这种多种复合物总和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它是 原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
D-二聚体
▪ 正常参考值(日本Sysmex系列血凝仪):0~0.55 mg/L FEU(60岁以下 人群)。
D-二聚体临床应用
5.溶栓的监测及评估 ▪ 血栓发生后,及时给预溶栓治疗,使血流复通,阻止病情恶化,
及早解除患者痛苦,更快缓解症状而痊愈,但溶栓是一种很危险 很急切的治疗方法,而给药的浓度又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及患者的 安危。 ▪ 因此药物的用法、用量是至关重要的。D-二聚体作为血凝块被降 解的特异性物质,它随着血栓被溶解,其血浆含量会不断增加。
纤维蛋白原
▪ 增加: 1.机体感染;毒血症、肝炎、轻度肝炎、胆囊炎及长期局部炎症。 2.无菌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尿毒症、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关节炎。 3.糖尿病酸中毒。 4.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症、脑血栓、血栓静脉炎、心肌梗塞、放射治疗。 5.妇女经期、妊娠晚期、妊高症及剧烈运动后。 6.放疗后,灼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瘤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正常参考值:20~40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
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 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 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 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 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D-二聚体临床应用
▪ D-二聚体的升高,可特异的指示体内有血栓形成或溶栓治疗有效。 因此,在溶栓的过程中,D-二聚体含量先升高,而后又降低,说 明溶栓已达疗效;
▪ 若升高后维持在一个高水平,则提示用药量不足。所以,D二聚体 的变化有助于溶栓疗效的观察,指导用药的浓度。
抗凝血酶III
▪ 正常参考值(活性):80%~120% 1.遗传性ATⅢ缺乏可分两型: (1)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 (2)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D-二聚体临床应用
▪ 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较急性期下降,提示预后良好;较急性期上升者, 预后不良。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溶栓后1 h血浆D-二聚体水平 急剧升高至峰值,维持6 h,24 h后基本恢复至溶栓前水平,48 h后明 显下降,基本恢复正常,与溶栓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中,随着血栓溶解,D-二聚体含量急剧上升, 当血栓完全溶解,血管再通后,D-二聚体含量迅速下降。如果持续较 高水平不降,提示血栓未完全溶解或有继发性血栓形成。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监控: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算期为正常值的1.5~2.5倍。
凝血酶时间
▪ 参考值:11~14秒。 ▪ 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
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TT缩短,否则延长。可用于肝素 用量的检测。
凝血酶时间
▪ 延长:>3秒 1.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肝素、肾病)以及AT-Ⅲ 显著提高。 2.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纤溶期)。 3.纤维蛋白原减少。 4.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 5.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 6.尿毒症。
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 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 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 功能的检测。
凝血酶原时间
▪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 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 豆素等抗凝剂。
D-二聚体临床应用
4.脑梗死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 目前,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疗效的观察,头颅CT是最重要的手段,但
多数患者发病24 h内CT变化不显示密度变化。发病后2~3周,脑梗死区 处于吸收期,由于水肿消失和吞噬细胞的侵润,病灶与脑组织密度相等, 从而导致CT上见不到病灶。 ▪ 反复CT检查,加重患者负担,延误时间。近年报道D-二聚体检测可填补 这一缺憾。在脑梗死急性期,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监控:溶栓治疗的监控范围:1.2 g/L~1.5 g/L,1.2 g/L时引起患者 出血。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 正常参考值:0~5 mg/L(0~5 ug/ml)。 ▪ 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在被凝血酶水解后,相继释放出纤维
蛋白肽(FPA)A和肽B(FPB),剩余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 (SFM),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经凝血因子XIIIa和钙 离子的作用后,形成不溶性稳定的纤维蛋白,继而血液凝固。
▪ 随年龄增高,D-二聚体有增高趋势,一般每增长十岁,D-二聚体增加 0.1 mg/L。D-二聚体有超过30种检测方法和20多种单抗被使用,目前尚 无统一的国际标准,不同厂商的正常参考范围可能不同。
▪ 报告方式有FEU(纤维蛋白原当量)和DDU(D-Dimer),FEU是将D-二 聚体的量用降解前纤维蛋白原分子的量来表达,用FEU表达的D-二聚体 的量相当于用DDU表达的1.7倍。
凝血七项的 临床意义
副标题
凝血途径
凝血途径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三、凝血酶时间(TT)。 四、纤维蛋白原(FIB)。 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六、D-二聚体(D-Dimer)。 七、抗凝血酶Ⅲ(AT-Ⅲ)。
凝血酶原时间
▪ 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缩短: 1.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 2.血小板增多症。 3.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DIC高凝期、不 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死。 4.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 5.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 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血酶III
▪ 血液中的ATⅢ水平降低可能会导致肝素治疗效果无法呈现。因此, 掌握ATⅢ的活性作为对于此类疾病的监测、病态分析、预后判定 以及肝素治疗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
▪ 标本的采集、制备、保存等注意事项: 1.采血:防止组织损伤,避免外源因子进入、尽快送检、避免从输液 管取血,以防稀释,用药、抽血时的压力、时间长短会影响局部血液 的浓缩,可影响血小板释放和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 2.收集管要求:塑料管或聚乙烯试管。
D-二聚体
▪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中有一种片段称为D-二聚体,它是交联 后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的特异标志物之一,是确定体内有无血 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的指标。
▪ 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D-二聚体临床应用
1.排除肺栓塞(PE) ▪ 诊断PE的金标准是肺血管造影,但其具有侵袭性。1999年欧洲心
机体的纤溶状况呈正相关,D-二聚体含量随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增 高,经有效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逐渐降低。若D-二聚体含量>0.5 mg/L,对DIC高危患者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D-二聚体临床应用
3.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 ▪ DVT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
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筛选试验显得尤为重要。D-二 聚体检测是DVT筛选的有效手段。 ▪ 静脉造影确诊为DVT的患者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 疑DVT的患者如果D-二聚体含量正常,可完全排除DVT的诊断,从 而避免静脉造影对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危害。
凝血酶时间
▪ 缩短: 1.高纤维蛋白血症。 2.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及pH呈酸性。 ▪ 监控:可用于粗略检测肝素抗凝治疗。 Nhomakorabea 纤维蛋白原
▪ 正常参考值:2~4 g/L。 ▪ 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
质,FIB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 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 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 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 治疗时。
抗凝血酶III
(4)ATⅢ水平增高:表明血液抗凝活性增强,见于血友病甲和血友 病乙、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等。 ▪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作为血液中活性凝血因子的最重要的阻碍
因子,它控制着血液的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其血液中ATⅢ的 水平根据各种疾病、症状而变化,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 疾患、肾病综合症等降低。
脏病学会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推荐使用D-二聚体 检测作为急诊室肺栓塞诊断的筛选指标。 ▪ 大量研究表明,定量检测D-二聚体对PE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期值均 为100%,当D-二聚体检测值<0.55 mg/L时,可排除PE。
D-二聚体临床应用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 被认为是目前诊断DIC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D-二聚体含量与患者
纤维蛋白原
▪ 减少: 1.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缩。 2.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纤维蛋白原减少。 3.DIC:因纤维蛋白原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呈进行性下降。 4.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5.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 6.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
纤维蛋白原
注意事项
3.抗凝剂选择:推荐用3.8%的枸橼酸钠,能有效阻止Ⅴ和Ⅷ降解、抗 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 4.血浆的保存:取血后应立即做或血浆放冰箱(2 ℃~8 ℃),塑料试 管影响最小。
谢谢观看
抗凝血酶III
2.获得性ATⅢ缺乏: (1)ATⅢ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 肝癌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2)ATⅢ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症。 (3)ATⅢ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 管疾病、DIC高凝期、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梗塞、 妊高症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延长:>10秒 1.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 2.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3.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X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肝脏疾病、 阻塞性黄疽、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及 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 4.血循环中有抗凝药物存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5.系统性红斑狼疮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