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脘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胃脘痛
胃脘痛即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因此,常有人称心疼、
心口窝疼。
其发作多与饮食、情绪、酗酒及季节变化等密切相关,是临床常见病症。
胃脘痛
既是中医病名又是临床症状表现,因此,如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神经症等表现有上腹胃
脘部近心窝处疼痛时均可按祖国医学之“胃脘痛”进行相应的辨证施治及遣方用药。
常可伴见
其他症状,如烧心、胸骨后热感、反酸、口中酸腐、口疮、腹胀、进食后堵塞感、食欲减退
或欲进食但食后胃脘部不适、或腹中冷喜温敷,也可伴有大便的异常,或便秘或腹泻等。
一治疗方法
1.肝气犯胃证
主证:胃脘胀痛,胀甚于痛,或以胀为主,引及两胁、胸背、腹部,痛无定形,时作时止,
攻窜移动,每因情绪变化诱发或加剧。
胸闷、叹息、嗳气,或有返酸、嘈杂、心烦易怒,口
干口苦。
舌苔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四逆散合香苏散加减。
柴胡6~10g,枳壳3~6g,白芍10~15g,香附10g,青陈皮各6g,苏梗10g,生甘草3~6g。
加减:引及脐腹作痛者,加乌药、木香;引及两胁者,加郁金、降香;引及胸背者,加瓜蒌、
薤白;有痰滞、食积者,加半夏、神曲;兼火郁口苦吞酸、嘈杂不舒,舌红者,加姜汁炒山栀、黄连;兼寒湿呕吐清稀者,加吴萸、干姜、姜半夏;疼痛较剧者,加延胡索、川楝子。
2.肝胃郁热证
主证:胃脘灼热,疼痛急迫,泛酸嘈杂,呕吐酸苦,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黄。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肝利胆,和胃止痛。
方药:大柴胡汤合左金丸加减。
柴胡6g,黄芩9g,黄连6g,炒山栀6~10g,吴萸2~3g,丹皮10g,白芍10~15g,金钱草15g,败酱草15g,枳实9g,生大黄6g。
加减:痰热互结者,表现为脘痞阻塞,喜长吸气,局部按之疼痛,不按不痛,可伴见呕吐、
食欲不振,知饥但不欲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脉弦滑合小陷胸汤加减;泛酸
嘈杂、口黏口苦者,加乌贼骨、蒲公英;胸脘痞胀疼痛,时引两胁,加降香、郁金。
3.瘀血阻滞证
主证:疼痛日久不愈,呈持续性或无规律可循,痛剧如刺如锥,痛处固定且拒按,或引及胸背,谷食俱减,食后疼痛更甚,大便秘结。
舌质紫黯,有瘀点(斑),脉弦、涩而细。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下瘀血汤合失笑散加减。
制大黄6g,桃仁12g,土鳖虫6g,炮姜6g,桂枝9g,炙乳香8g,炙没药6g,川楝子15g,
生蒲黄10g(包),五灵脂10g,延胡索10g。
加减:疼痛重者,加三七粉(吞服),或用炙刺猬皮、九香虫;大便秘结,加当归、柏子仁、
杏仁润肠通便。
4.脾胃虚寒证
主证:胃痛隐隐。
饥则尤甚,可夜半痛醒,得食则缓,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局部有冷感,
泛吐清水,或胃脘有振水声,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萎黄,大便溏薄。
舌淡胖,
苔白润,脉虚细、沉迟。
治法:建中通阳,温胃散寒。
方药:①理中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15g。
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干姜6~12g,大枣5枚,党参9g,炒白术24g。
②如兼有血证者,可见面色白光白,大便色褐或黑,乏力
气短,或有心悸,头眩等症,可选用黄土汤加减。
甘草9g,干地黄9g,白术15g,附子9g,阿胶10g,黄芩6g,灶中黄土半斤先煎(或赤石脂代)。
③如兼有寒饮留中者。
见胃脘部怕冷,甚至畏凉风,喜以衣物裹之或热水袋温之则痛减,胃部振水声,便溏为特点,舌质淡苔白滑
腻脉滑,可选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减。
茯苓15g,桂枝9g,白术15g,甘草6g,吴茱萸
3g,半夏12g。
加减:局部冷痛者,加干姜、吴萸、细辛温散;有嘈杂吞酸,胃酸过多者,加吴萸、黄连、
瓦楞子、乌贼骨止酸。
5.胃阴亏虚证
主证:胃痛隐隐,有灼热感,嘈杂似饥,食不知味,纳呆食少,干呕口渴,手足烦热,大便
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无苔,脉细数或弦细无力。
治法:养胃生津止痛。
方药:竹叶石膏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淡竹叶9g,沙参15g,麦冬15g,白芍15~30g,生甘草 10g,生石膏15g,山药15g,木瓜
12g。
加减:疼痛加延胡索、川楝子;嘈杂、吞酸、呕吐,胃阴虚而肝气旺者,加乌梅、吴萸、黄连;大便秘结者,加柏子仁、瓜萎仁、火麻仁、黑芝麻润肠通便;兼气滞者,加绿萼梅、玫
瑰花、佛手片、厚朴花、枇杷叶等。
6.寒热夹杂证
主证:胃病日久不愈,时作时止,胃脘疼痛可因寒、热、饮食、气候、情绪各种因素诱发,
无一定规律。
伴见吐清涎或酸水,腹胀肠鸣,便溏久泄,食纳不佳等。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
舌苔薄黄而润,脉沉弦带数,或虚缓带数。
或胃脘疼痛或腹胀腹痛,喜温按,但心烦,身热。
心胸部扪之灼手。
舌质红苔黄腻,脉沉,为热郁胸膈、寒结脘腹。
治法: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方药:①半夏泻心汤加减。
姜半夏15g,干姜6g,党参15g,黄连6g,黄芩6g,生甘草6g,生姜3g,大枣10枚。
②栀子干姜汤加味。
栀子12g,干姜9g,豆豉12g。
加减:脘痛腹胀者,加白芍、厚朴;呕吐清涎或酸水者,加吴萸、黄连;胃内有振水声或肠
鸣者,加白术、桂枝、茯苓;大便溏泻者,加白术、茯苓、扁豆、苡仁。
二名医经验
1.李克绍辨治胃痛经验涤痰止痛法:胃痛伴见口干、黏腻,或呕吐黏液者,辨为胃中痰浊,
胶着难消。
轻者当清热化痰,仿丹溪海蛤丸方(海蛤壳、瓜蒌仁)加减;如兼胸满气粗、大便
秘结者则改用小胃丹(芫花、甘遂、大戟、大黄、黄柏)。
《金匮要略》中之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治痰饮痹阻的胃痛,都有很好的效果,不可看作是单纯治心绞痛的专方而
弃之不用。
消瘀止痛法:凡中医辨证为胃肠淤滞的病人,大多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存在。
在对症用药后,有的泻下白冻状物、烂肉状物,或黑色坚硬的粒状物,以及异常坚硬的粪块等。
胃肠道淤滞
形成之后,则疼痛加剧,且因胃肠蠕动迟缓,出现便秘、嗳气、食少、腹痛等症或伴胃脘部
怕风冷、畏冷食等。
如舌苔白腻,湿偏重,可选用遇仙丹(黑丑、槟榔、三棱、莪术、大黄、
木香、大皂荚);若大便秘结,脉象沉紧,肢冷舌淡,寒象明显的用大黄附子汤。
用大黄附子
汤要注意:一是必须其人不呕。
如呕则病机向上,不宜下法;二是细辛用量宜重,常用至
6~9g。
细辛与附子合用,促进肠管活动,提高大黄泻下的作用。
活血止痛法:瘀血性胃痛,多针刺样,舌上见瘀点、瘀斑,脉多涩,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失笑散最常用,方中五灵脂和蒲黄,既能活血,又能燥湿化瘀,对于痰血混杂者最为对证。
解热止痛法:时痛时止,痛重时不敢吃冷食、喝冷水,甚至额上自汗,或全身冷汗、手足发
凉等。
治疗胃热疼痛,以栀子、黄连为主药。
热极出现假寒症状时,须加辛热走窜药以反佐,如《医彻》之仓促散(炒栀子、生姜汁)内用生姜汁即是。
胃热疼痛,却胃部怕凉风,不敢吃
冷食、喝凉水,只有在寒凉药中加入一点温热药或走窜药,才能纠正热邪对寒凉药的格拒之性,从而发挥其解热的作用。
不敢吃冷者,配干姜;胃脘部怕凉风的,配白芷。
胃热疼痛而
兼胀,连及两胁,脉象弦数的,当泻肝火,金铃子散效果最好。
还有温中止痛法,方如理中汤。
建中、养胃止痛法,以当归建中汤为好,养胃以叶氏养胃汤为佳。
(李克绍.胃痛证治经
验谈.中医杂志,1987,28(10):739~740)
2.陈亦人教授治疗胃脘胀痛之经验陈老认为胃脘部胀满隐隐作痛者,不可一味消导疏利,法
当滋柔缓通。
分析胃脘胀满疼痛,在治疗上,伴嗳腐吞酸者,治以消导和中,以保和丸主之;攻撑作痛者,治以疏肝理气,宜柴胡疏肝散等。
然临床上另有胃脘胀满疼痛者,屡用辛香走
窜则毫无效验,甚或愈治愈烈。
经反复推敲,仔细揣摩,认为胃脘胀痛病机有二:一为肝木
暴亢,郁而横逆犯胃,以致气机痞阻,发为胃院胀满疼痛,此即《医学正传?胃脘痛》所云:“木气被郁,发则太过,故民病有土败木贼之候。
”治则以疏肝理气为主,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疗效甚佳。
其二,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
胃之病变,多为阴虚,
或素体胃阴不足,或过食辛辣,或饥饱失常,或热病伤阴等,以致胃阴不足,而肝木克土之
力相对增强,即《内经》所谓“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之意也。
病变仍在胃,肝克
土之力亦在正常范围,故治疗应重以滋胃阴,降胃气,佐以疏肝理气。
观古今医籍对胃脘胀
满疼痛的治疗,偏重于疏理肝气,调补胃气,这也正是同为胃脘胀痛,临床疗效正误参半甚
或增剧的真正原因所在。
其实,就虚实而言,前者为气滞实证,后者为阴津不足之虚证,故
治法上,前者以行气导滞为主,后者以滋阴柔润为主,不可混淆。
三案例选择
1.王文正医案—理中汤合半硫丸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寒凝气滞证
潘某某,男,46岁。
1985年10月12日初诊。
患者胃脘冷痛十余年,反复发作,经胃镜检
查诊断为胃溃疡病。
近来因工作过累,加之饮食生冷,胃痛加重,嗳气频作,大便溏薄,小
便频多。
长期服用普鲁苯辛无明显疗效。
诊查见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略厚,脉弦。
本例
为素体脾胃虚弱,招致寒邪客胃。
所致胃脘疼痛往往虚、寒并见,因虚受寒,因寒而凝,故
选方用药要遵“非刚而不能苏其阳”的原则,选用理中汤合半硫丸加味温阳散寒,“除积冷,暖
寒脏”。
半夏、硫磺、干姜相配,力在补火助阳,逐寒祛痰。
参术炙草,益气健脾以补虚,川朴消胀宽中,处方为:半夏15g,硫磺0.1g(研细粉冲),台参30g,白术9g,干姜9g,炙甘
草6g,姜川朴9g,熟附子12g。
配服消溃膏(生肌散加减方,蜂蜜调膏)祛腐生肌,活血化瘀,制酸收敛,经临床观察及基础试验,可取得良好效果。
二诊:上方服至两剂后,胃脘痛已止。
六剂服完后,胃痛愈,诸症大减,舌脉同前,嘱照上
方继进药六剂。
三诊:药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舌正常,脉沉细。
遂继服消溃膏,定期复查。
[按语] 本方系《伤寒论》理中汤基础上加减。
临床用于辨证属脾胃虚寒证的胃肠道疾病,疗
效甚好。
2.俞长荣医案—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虚实夹杂证
杨某某,女,17岁,1963年2月初诊。
以胃脘痛4年,食入即吐或朝食暮吐两个月来诊。
俞氏分析痛为宿恙,吐属新病,新病为急,宜先治吐。
方用半夏泻心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吐
平后以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巩固。
3个月以后询知,不但呕吐未再发,且胃脘痛亦消失。
[按语]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临床用治寒热错杂之胃脘痛常收良效,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上热下寒,如既有口干口苦,泛酸,舌红,又见大便溏薄甚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一
是上寒下热,如既有泛吐清水,口淡乏味,又见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等。
(邱德文,沙凤
桐等.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贵州科技出版社,1994,368)
3.沈仲理医案—小建中汤治疗胃气不和,脾阳失展证
李某某,男35岁,1976年1月8日初诊。
患者脘中隐痛,于午后至半夜为甚,有时心嘈。
曾经检查诊为胃窦炎,苔薄白,脉濡。
胃气不和,脾阳失展。
治以小建中汤。
处方:生白芍15g,炙甘草9g,党参9g,干姜3g,炙乌梅3g,娑罗子9g,大红枣5枚,陈皮3g,饴糖(分
2次冲服)90g。
7帖,服药后愈。
[按语] 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中补虚,祛寒止痛之功,治疗虚劳里急,阴阳两虚
之腹中痛。
本例隐痛且夜间重,甚合方义,故以小建中汤治疗,并稍佐干姜以辛甘化阳、温
中助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