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5.同一个世界,不同的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儒林外史》5.同一个世界,不同的妈:王冕妈妈VS范进妈妈

世界很大,人有各色。

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然而,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又像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儒林外史》是清朝人写的书,写的是明代读书人的故事,然而,我们现在来看,也能看到很多现代人的影子。

刚好今天是母亲节,咱们把目光投向书中的妈妈。

王冕和范进,家庭背景相似度极高。

王冕,七岁父亲死了,母亲靠做针黹供养他读了三年书。

范进,出场时就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书中就没有出现过他的父亲。

王冕和范进,作者也都没有交代他们有兄弟姐妹。

这两个命运底牌差不多的人,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王冕自学成才,一生隐居不仕,吟诗卖画,心灵自由;范进潦倒穷困,热衷功名,老来中举,喜极而疯,从此一头扎入名利场。

也许命运冥冥中自有安排——比如,给了他们安排了不同的妈。

这两位妈妈有很多不同,我们可以来比对一下:

首先是对孩子读书的态度:

父亲死后,王冕读了三年书,母亲和他商议:

“儿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的;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着我替人家做些针指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间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

这段话几层意思,王冕妈说得很清楚:一是表明自己主观上并不想这样;二是说明情况:有寡妇持家只出不进的原因,也有年岁不好柴米贵社会通货膨胀的原因,还有自己付出的努力,典当变卖,做针黹,入不敷出,供养不起了;三是提供出路,给人放牛。

孩子读书是大事,王冕妈无力承担,并不焦虑忧愤;与儿商议,也并不隐瞒,如实告知家庭面临的困难;让儿子给人家放牛,也是教他去承担起家庭和生活的责任。语言表达拿捏得很精准,态度上不仅有母之难,也有母之慈,更有刚强和豁达,同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的生命

联结感很强烈,就是说,给我们的感觉,这对母子的命运和感情,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范进呢?出场的时候五十四岁了,还在读书考秀才。

可能他早期家境稍好一点,也可能父亲死得晚些,他得以多读几年书。中了秀才,丈人叫他收心,赶快就业,去“寻一个馆”教书,可见他此前一直未曾谋事,只专业在家读书。他去参加乡试回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把老母亲“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叫他赶快去集上卖鸡买米煮粥吃。

困窘至此,一家子柴米油盐吃穿用度问题谁来解决?老母亲可能养几只鸡换点钱,妻子可能会做点针线,这些小打小闹不济事,很大程度上,范进一家的生活,要靠老丈人胡屠户接济。

且看范进中了秀才后,胡屠户来贺他,却是居高临下教训了他一顿:“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范进向他盘缠去乡试,又被他一通骂:“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在当时,屠户的社会地位比读书人低贱得多,是谁给了他这样的勇气?历年来不断接济,才会这样以救世主的姿态来教训女婿。

这样的生活背景下,范进的妈,对儿子读书是什么态度?

书中没有写,但很多时候,不写也是一种写。读者稍微动脑子想想,就能得出自己的判断,因为,现实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范进一直在读书考试,考了二十多次秀才(明代考童生,三年能考两次,也就是说,他考了三十多年),范进妈是没有干涉的。

也可能是干涉不了。有读者说,古代不是很讲究孝道吗?孩子能不听妈妈的话?

有道理,但是古代妇女地位低,“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男人死了,其实还不能当家做主,还要听儿子的。所以,也可能是范进自己一心求功名,不顾他妈死活。

人生有很多不得已,家庭的牵制就是其一,然而,当命运把你摆在那个位置上,如果只考虑自己也说不过去。家庭遇到困难,总有人要做出牺牲,不是你,那就会是你的亲人。所以,如果这个时候只考虑自己,显然是自私的。

如果范进是自私的,那么,范进的妈为儿子做出了牺牲,她就是伟大的吗?

也并不一定。

范进能大半辈子不工作专业读书,是付出了人格尊严为代价的(常被屠户丈人骂得狗血喷头),而且,是连带着家人一起承受歧视。世间事其实很公平,要想得到接济,就要忍受精神上的凌辱。孰轻孰重?要看自己怎么想,怎么选择,这就是人不同的价值观。

想想现实生活中那些“苦孩求学”的故事,极端的做法背后,往往是一个极端的父母。孩子对父母的压榨,大多是得到了父母的溺爱和允许,深究起来都源自父母内心的贪欲。

如果为了遥不可知的功名,就允许孩子把一家人的生活拖入困境,就情愿仰人鼻息、受人凌辱,那么,天长日久,必定内心扭曲,即便功名到来,也不见得就能享受得住。范进中了举,高兴得发了疯,要靠丈人打嘴巴子才醒转来;范进的妈享受了三天富贵,如在梦中,竟然高兴得死去了。范进后来做官,作者没有多写,但很大程度上,范进不会是一个好官,他的灵魂早已经扭曲,你看他收受张乡绅送来的银子、房子,应对多么圆滑自如——这个人内里已经坏掉了。

所以,在对待孩子读书的问题上,两位妈妈的不同,根源还在于贪欲上。

再看看待人接物。

县令来访王冕,老太太一个贫寒的农妇,大大方方回话,帮儿子拒绝,不卑不亢。

范进中举发疯,他妈就在家里哭。

最根本的,还是对待功名的态度:

王冕要出门避祸,他妈大力支持,说儿子卖画积聚了几十两银子柴米不愁,身体还硬朗,叫他不必牵挂。临终之际,了解王冕性情高傲,一再吩咐他不要出去做官。

范进一家搬到张乡绅送的新房子里,丫鬟仆妇都有了,摆了三天酒。第四天老太太还如在梦中,“把细磁碗盏和银镶的杯盘逐件看了一遍”,确认了这一院子的东西和仆人都属于自己了,哈哈大笑道:“这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竟然就欢喜死了。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作者在开篇就已经揭破对功名的态度。

母亲节来了,母亲在接受儿女的祝福之余,也要想想,自己是个怎样的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