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主张浅谈古典文学名著阅读的策略与方法——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主张浅谈古典⽂学名著阅读的策略与⽅法——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
例
⽂/李勇
摘要
本论⽂以古典⽂学名著《西游记》为例,探讨了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策略与⽅法问题,通过跳
读、批注、推想、图像化、⽐较、戏剧、读写结合等阅读策略与⽅法,引导学⽣开展整本书阅
读,带领学⽣进⼊⼴阔的阅读空间,掌握了阅读要领,在习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收获阅读
的快乐与幸福。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古典名著;阅读策略
新课程改⾰以来,“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已然成为⽼师、家长、学⽣,乃⾄全
社会的共识。
阅读作为⼀种个性化的⾏为,需不需要教,⼀直以来存在争议。
《义务教育语⽂
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教学的总⽬标与内容中提到:具有独⽴阅读的能⼒,学会运⽤多
种阅读⽅法。
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
展⽰与交流的机会,营造⼈⼈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
⽆独有偶,教育家叶圣陶先⽣也曾说:“阅读⼀事的本⾝,教师没有给⼀点⼉帮助,就等于没有
指导。
”阅读虽然是⼀个个性化的⾏为,但他是有技巧、有⽅法可循的。
教师的作⽤,不仅仅局
限于组织学⽣连滚带爬地阅读,更应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地慢下来,教给学⽣阅读的策略和⽅
法。
本着这⼀指导思想,笔者在教学⼈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近中国古典⽂学名著”单元
时,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积极激发学⽣的阅读兴趣,由《猴王出世》⼀课引导学⽣阅读古典
名著《西游记》整本书,在班级共读的过程中摸索前⾏,探索出⼀点古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策
略与⽅法。
⼀、在跳读的过程中持续保持阅读的兴趣
整本书阅读,兴趣为上。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学四⼤名著之⼀,是⼀部古代⽩话⼩说,语
⾔⽂字上与我们使⽤的⽩话⽂有较⼤差异,⼩学⽣读起来可能有⼀定障碍。
为了消除这个障
碍,我们在选择阅读版本的时候,就选择了封⾯上标明了“注⾳解词释意,⽆障碍读原著”的版
本。
⽐如书中“⽆已”这个词,对我们今天的孩⼦来说就⽐较陌⽣,⽽这样的版本在⽂中就已经注
释了“⽆已”就是“不得已”的意思。
再⽐如“遂⾏”这个词语中第⼀个字对有的孩⼦来说⽐较困难,书
中标明了读⾳“suì”。
这样的版本选择,有效降低了学⽣的阅读障碍,对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我们还可以引
导学⽣通过查字典、问长辈等⽅法解决。
但《西游记》全书七⼗多万字,全都这样做,⽆疑会
影响阅读速度和兴趣,我们推荐跳读策略。
跳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跳过那些与主题关系
不密切或暂时⽆法理解的地⽅,以最快的速度,披沙拣⾦,寻找出⾃⼰所需要的那些细节。
在哪些地⽅跳读呢?⽐如《西游记》中常常会有对当地景⾊和⼈物外貌的描写,对于这种⼀见
便知的内容,我们可以跳过不读。
《西游记》是⼀部古典⼩说,⽂中⼀定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地
⽅,我们也可以忽略过去。
《西游记》的⼀⼤特征是故事中常常会采⽤⼀些诗词来总结、提⽰
等等,⼀般会出现“有诗为证,诗⽈”等明显的标志,像这些地⽅,也可以跳过不读。
阅读时适当地采⽤跳读策略,能有效提升阅读速度,帮助提取关键信息,持续保持阅读兴趣。
这就好像钱伟长所说的那样:这好⽐你⾛路的时候,发现路⾯上有坑坑洼洼,⼜有⽯头挡路,
你不可能把坑洼都填平了,把⽯头都拣⾛了,你再⾛着条路吧。
坑洼你跳过去,⽯头你绕过
去,就完事了。
有什么⼤不了的!路⾛远了,回头⼀看都不是问题。
你要把每块⽯头拣完了再
过去,那你这条路永远⾛不完……
⼆、借助推想策略读懂故事内容
⽬录表⽰⼀本书的眉⽬,有提要的性质,所以看书必须养成先看⽬录的习惯。
《西游记》是⼀
部⽐较成熟的章回体⼩说,基本上是每个章回⼀个故事,每个故事的篇幅都很长,有的同学在
阅读后不能准确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对此,我们教给学⽣推想策略。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借助⾃⼰已经知道的⽂本中的信息,利⽤⾃⼰的⽣活和阅读积
累,对尚未知道的信息进⾏推测和猜想,这就是推想。
如何推想呢,我们从章回体⼩说的题⽬⼊⼿。
章回体⼩说的题⽬有两个显著特点,⼀是以主谓⽅式概括主要⼈物和中⼼事件,⼆是在⼈物和中⼼事件的基础上指明地点。
我们在读这个章节的时候,就可以先借助章回题⽬,推想故事的主要经过,然后再读故事,了解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就能对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清⼆楚了。
⽐如学⽣在读“⼫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个章节的时候,看到题⽬,我们可以推想出“⼫魔三次戏弄唐僧,唐僧驱逐孙悟空”这样⼀个主要经过,然后再读故事内容,加上起因和结果,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了。
学⽣带着这样的⽅法,⼀看⽬录,就能⼤致知道这本书依序讲了哪些故事,清楚梳理整本书的脉络了。
学⽣学会了这些,也就掌握了阅读章回⼩说的关键能⼒,获得了终⾝受⽤的知识。
三、运⽤批注策略让阅读⾛向个性化理解
批注是运⽤简洁、精炼的书⾯语⾔或以圈点、勾画的⽅式把⾃⼰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记录在书页的空⽩处,以帮助理解、深⼊思考的⼀种阅读策略。
根据批注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眉批、旁批、夹注、尾批等。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设置阅读推进题,学⽣根据推进题的要求,每⽇阅读1-2个章节,并进⾏相应的勾画批注。
例如学⽣在阅读《西游记》第⼆⼗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时,印象最为深刻的就属猪⼋戒的⼈物形象了。
他贪图美⾊,明明⾃⼰想取漂亮的姑娘,还⾮要撺掇师⽗先答应下来,唐僧拒绝了之后,⾃⼰⼜借⼝去喂马,跑到后院去主动喊娘,要⼈家把⼥⼉嫁给⾃⼰,在介绍⾃⼰的时候,⼜少说⾃⼰的缺点,夸⼤⾃⼰的优点。
这样,⼀个可爱的猪⼋戒形象就呈现在眼前。
学⽣阅读时就作了如下批注(如图):
学⽣⽤⾃⼰的真实感受亲近名著,亲近⼈物,使读与思结合起来,思与写结合起来,突出了阅读个体的⾃主性,思维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当然,如果要想学⽣的批注⾛向深⼊,离不开⽼师的引领,只有⽼师⾃⾝熟悉读本,对读本有了丰富的阅读积累和较⾼的鉴赏⽔平,才能将学⽣带往语⾔⽂字的深处。
因此,教师在组织阅读交流之前都会和学⽣共读这本书,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连结著作中前后不同的内容,跳出⽂本,通过⾃⼰的思考,去辨别、鉴赏与质疑,进⾏深⼊的阅读实践,进⽽获取个性化的理解与体验。
四、运⽤图像化策略化繁为简
1.⽤流程图理清故事脉络和线索
《西游记》是⼀部长篇章回体⼩说,主要部分就是师徒四⼈西天取经经历九九⼋⼗⼀难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物、时间、地点等错综复杂,如果不好好梳理,很难对整本书的故事脉络有个清晰的了解。
我们在教学中采⽤流程图的⽅式,帮助学⽣解决这⼀难题。
所谓流程图,就是对过程、算法、流程的⼀种图像表⽰,主要在技术设计、交流及商业简报等领域有⼴泛的应⽤,它通常⽤⼀些图框来表⽰各种类型的操作,在框内写出各个步骤,然后⽤带箭头的线把它们连接起来,以表⽰执⾏的先后顺序。
我们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借鉴这⼀简单的操作⽅法,绘制⼀张“唐僧师徒取经路线图”,⽤简明的⽅式、直观的形象、描述取经的主要过程,不仅能促进读者与读本交流,还能促进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帮助我们查漏补缺,避免阅读情节上出现遗漏,确保故事的完整性。
借助这个流程图,还能让孩⼦们在阅读交流的时候思路更清晰、逻辑更清楚,表达更精彩。
2.⽤思维导图理清⼈物关系
像《西游记》这种⼤部头的⼩说,⼈物众多,关系复杂,如果不理清楚⼈物关系,阅读时难免会云⾥雾⾥,乱七⼋糟,⼀⽚混乱,导致⼩学⽣望⽽却步。
对此,运⽤思维导图,围绕中央核⼼词,让分⽀、⽂字和图⽚形成⼀个有机整体,组成⼀个发散图像,借助内部联系,⽤连线、图像、箭头、代码或者颜⾊将这些关系表现出来就是最好的解决路径。
⽐如,阅读实践过程中,我们借鉴当下最流⾏的“朋友圈”的话题,建⽴以孙悟空为核⼼的朋友圈,发散开去,对⼈物关系进⾏梳理,整本名著中的⼈物关系很快就清清楚楚,了然于胸了,学⽣⾃然更容易亲近名著。
3.⼈物⾝份证具化单个的⼈物形象
⼈物是⼩说三要素之⼀,阅读⼩说,离不开对⼈物的分析。
这个⼈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通过给⼈物制作⾝份证这样⼀个活动,把⼩说中⼈物描写的段落在学⽣的头脑中形成图像,丰富其⾊彩,把⽣动的⽂字描述变化成直观可感的图像,增添了阅读的乐趣,训练了学⽣的阅读理
解和艺术表现能⼒。
⽐如,有学⽣制作了“孙悟空的⾝份证”:
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同样是这个⼈物形象,不同的孩⼦选择了不同的外貌描写,画出了不同的⼈物肖像,做出了不同的结果。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书本中不同时期的孙悟空,穿着打扮本就是不⼀样的,这个不⼀样,背后所反映的⼈物性格特征也就有了区别。
我们带着学⽣这么⼀对⽐,学⽣的阅读体验就更深⼊了。
五、在⽐较阅读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对于⼩学⽣来说,⽐较是这样⼀种阅读策略:把⼀篇或多篇内容或形式上有⼀定联系的⽂本集中起来,通过横向⽐较或纵向⽐较,从内容、主题、表达等多个⾓度进⾏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辨析,以明确表达的内容,理解表达的中⼼,掌握表达的⽅法,或揭⽰⼀般规律的⼀种阅读⽅法。
我们在流程图梳理故事情节的基础之上,结合学习单,对⾃⼰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进⾏再次梳理,详细分析,通过纵向⽐较,学⽣很快就会发现:师徒四⼈取经过程中经历的“难”总是有那么惊⼈的相似的结构——总是先写遇到困难(或唐僧被抓),然后写徒弟去救(主要是孙悟空),⼜总是不能顺利地解决困难(⼀般要经历三次),再写出现⼀个神仙来帮忙,最后解决了困难。
这样,⼩说写作中常⽤的“⼀波三折”的技巧在孩⼦们⼼中建构了起来,也就掌握了“⼀波三折”的表达⽅法。
再⽐如,学⽣对妖精结局的纵向对⽐会发现,凡是没本事的妖精都被打死了,凡是有本事的妖精都被收编了,凡是神仙⾝边派下来作难的妖精都被收回去了,学⽣对此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呢?其中有什么深意呢?通过⽐较,⼜促进了学⽣的质疑思考能⼒。
叶圣陶先⽣指出:“阅读⽅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句,研究⽂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是多做⽐较、多归纳。
”通过表格梳理,然后⽐较,不仅帮助学⽣全⾯了解了课⽂内容,理解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较理解了⽂本所采⽤的表达⽅法,甚⾄会去评价这个表达⽅法,从⽽全⾯提⾼了学⽣的阅读和表达的能⼒,有效训练学⽣的思维能⼒,为其终⾝发展创造条件。
六、读写结合让阅读⾛向深度理解
学⽣在阅读的过程中产⽣了疑问,如何解决?是漠视孩⼦的提问还是教师直接告诉其答案?或许有时候教师也不知道呢?按照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本书》的整本书阅读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相当于现在的研究性阅读)”这样的理念,我带领孩⼦们对⾃⼰提出的问题尝试通过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解决。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单元,就有指导学⽣学习写研究报告,我们对教学内容进⾏整合,⽤教材教孩⼦们学习写研究报告的⽅法,⽤《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练习写研究报告,⼤家写出了《关于唐僧三逐孙悟空原因的研究报告》《<西游记>是“西游戏”吗?》《我们为什么称⽩⾻夫⼈叫⽩⾻精?》《关于<西游记>中妖精的不同结局原因的研究报告》等,通过研究,学⽣的阅读不再是浅层次的,⽽是⼀种深度的阅读,并获得个性化的理解与体验。
七、戏剧表演让阅读表达更⾃然真实
从⼩到⼤,哪个⼩⼥孩没有玩过“过家家”?哪个⼩男孩不曾挥舞棍棒,⾼喊“吃俺⽼孙⼀棒”?我们从⼩就在排戏,在塑造着⾃⼰喜欢的那个⾓⾊。
⼈教版语⽂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我们安排了⼀篇剧本《半截蜡烛》,借助这篇课⽂,学⽣初步学习了课本剧的编写⽅法,我们在读完整本《西游记》之后,分⼩组创编课本剧,⾃⼰选导演,选主⾓,选服装设计师,选报幕员,选化妆师等等然后⾃⼰组织了“读西游庆六⼀”活动,学⽣在⼀场游戏的过程中演⾃编⾃导的课本剧,唱有关《西游记》的影视歌曲,将阅读积累直接转化为表达输出。
活动结束后,我们评选了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编剧、最佳⾳乐制作等奖项,学⽣在演⼀演的过程中,过了⼀把明星的瘾。
著名的⼉童戏剧表演家朱曙明说:“⼉童戏剧的本质就是游戏。
”这样阅读积累后的游戏让学⽣有了真实的阅读输出,加深了阅读理解,增强了阅读兴趣,提升了表达能⼒。
课堂⼩天地,阅读⼤课程。
我们以《西游记》这样的经典作品为例,在⼀个学期的时间⾥,以课程的⽅式完整关注⼉童阅读的全过程,从古典⼩说本⾝的特点出发,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持续激发阅读兴趣,有机渗透阅读策略,引导学⽣阅读建构,帮助学⽣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收获了阅读的快乐与幸福。
参考⽂献
[1]周步新.⼩学适性阅读策略的学与教
[2]向⾃⼒.阅读教学中推想能⼒的培养[J].零陵学院学报,2005(02):120-121.
[3]王永兰. 初中语⽂教学中对《西游记》、《⽔浒传》的阅读指导研究[D].延边⼤学,2010(作者单位:重庆外国语学校森林⼩学)
(点击图⽚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