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中历史 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同步导学 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设计】2013-2014高中历史第一部分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同步导学新人教版必修3(含解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背核心语句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
它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记知识纲要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基础: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文化基础:教育和学术领域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2.表现
(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3)法家:商鞅和韩非子。
3.影响
(1)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
解,互相诘难、批驳,展开争论。
(2)诸子百家冲破了礼法束缚,四处游说,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仁”,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思想:
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主张“克己复礼”。
(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2)历史影响:
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教材P6“学思之窗”问题提示] 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提示:三者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未能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
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异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代表: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影响:
①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
②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探究升华]
下面两位人物在治理国家的主张上有何不同?你认为谁的主张更易被当时统治者接受?为什么?
提示:(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
(2)韩非子的主张易被接受。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统一。
韩非子的主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例1]
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在黑夜的背景下,诸子的身影如群星般闪耀。
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D.人的生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题干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和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因此,其关注的共同点是社会现实。
如儒家的“仁”“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
[答案] B
诸子百家的共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
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诸子百家关注社会现实,均提出不同的社会改革主张;都具有改善民生的愿望。
1.(2012·郑州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 )
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兼相爱,交相利”④“克己复礼”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①是指弃绝聪明和智慧、放弃世俗的仁义,返归天真纯朴,恢复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②强调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③体现了平等,④突出了等级,因此②③符合题意,①④排除。
答案:C
[例2]
( )
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
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比较辨别能力。
只要熟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各派别的基本思想主张即可解答。
四个选项中的A、B两项体现了“法治”和“专制”,这符合法家的主张;C项体现了“德治”思想,这符合儒家的治国主张;D项强调“顺应自然”,是道家的主张。
[答案] C
填充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
(1)特点:填充型选择题与绝大多数的完全陈述式选择题有所不同,其句式在表述上是不完整的。
由于它的求答指向不明确,这就给审题带来了难度,同时使考查的范围和备选项中相似易混的知识点形成干扰项的可能性增大。
(2)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审明题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求答项和限定语),学生对题干中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必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结合选项中所涉及的其他知识点,逐项排除明显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2.2011年7月21日,近200名华裔青少年参加了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在孔子故里曲阜体验了儒家文化。
其中孔子提倡的“仁”() A.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B.就是“和而不同”
C.就是因材施教,言传身教D.认为“过犹不及”
解析:“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故A项正确。
中庸思想认为“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才是中庸,“和而不同”也是中庸思想的一部分,故B、D两项与中庸思想有关,与“仁”无直接关系。
C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
答案:A
[随堂基础巩固]
1.(2012·北京东城期末)“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
解析:由材料可知,“仁义”用于古今的效果不同,说明“世异则事异”,即必须根据客观现实进行政治变革,这反映了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B项正确。
答案:B
2.2011年2月2日晚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山和孔子学院5位学员表演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
该相声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仁”“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故选C项。
答案:C
3.下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
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A.仁者爱人B.人之性恶
C.人性本善D.以人为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人之性恶”论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答案:B
4.有人阅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后,总结了以下内容,你认为可信的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C.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D.若是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A项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项是儒家思想,C 项是法家思想,D项是墨家思想。
故选A。
答案:A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能力。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并不是指一百家,所以①错误。
诸子百家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所以③错误。
答案:C
2.(2012·苏州检测)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的流派( )
A.儒、道、法B.儒、法、道
C.法、儒、道D.道、法、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各派基本观点的理解。
“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与儒家“仁”的思想相吻合,儒家思想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主张;“归服自然的隐士”符合道家思想的要求,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法家提出“法治”,主张君主专制,是“专制君主的参谋”。
答案:A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闻名世界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实质上是指( )
A.教育的内涵要丰富
B.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教育适应现实需要
D.人人都有做教师的资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能力。
“有教无类”是指教育的对象没有贵贱之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机会。
答案:B
4.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法家、道家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D.墨家、法家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能依据漫画材料再现史实、分析判断问题。
图一体现了“威武不能
屈”,出自孟子的言论,属于儒家;图二体现了“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属于道家。
答案:B
5.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
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B.孟子
C.韩非子D.老子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矛盾”和“无为”。
老子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故选D。
答案:D
6.《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
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③老子主张“天道自然”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文化”“和谐”。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及人内心的和谐;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有助于统治者与人民的和谐。
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D
7.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把握,要抓住各派思想的核心主张。
题干中“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强调的是“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的基本主张,所以答案应为D。
答案:D
8.学完“百家争鸣”的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乙: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她就制订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墨子主张“兼爱”,提倡节俭,所以同学乙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3:“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
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1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6分)
(2)据材料2,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6分)
(3)据材料3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6分)
解析:第(1)问“诸子”的含义回忆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
第(2)问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第(3)问的历史影响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
(2)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
墨家“强本节用”。
法家“严而少恩”。
(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核心语句
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记知识纲要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
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②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2)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等。
(3)作用: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背景: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特点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
(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3)“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3.结果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探究升华]
《春秋繁露》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
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
该段引文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你认为作者提出该主张的主要目
的是什么?
提示:(1)“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2)加强中央集权。
[教材P9“学思之窗”问题提示]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提示:(1)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因此儒家思想在汉武帝的统治思想中占主要地位。
(2)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
如法家主张的重农抑商、严刑峻法等思想也被采纳吸收。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政治上: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上: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③下令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2.影响
(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2)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汉代新儒学的特点
(1)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2)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3)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董仲舒之后儒学的变化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思想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君权神授”。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做“圣经”。
[例1] (2012·临沂检测)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对其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融合了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充满专制迷信,没有多大价值
B.新儒学从根本上摒弃了“为政以德”的先秦民本思想
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主张人君“行仁政以顺天道”
D.“顺天命”与“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符合汉高祖的统治需要
[解析] 解题关键是对董仲舒“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作全面的理解:一方面强调加强君主专制,君主的统治是神圣的;另一方面又认为“天”能干预人事,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就会受到谴责和警告,要求人君应“行仁政以顺天道”,可见答案应选C项。
A项中“没有多大价值”不正确,也不符合题意;B项“从根本上摒弃了……民本思想”不符合董仲舒的思想主张;D项中的“汉高祖”应为“汉武帝”。
[答案] C
最佳选择题的特点与解法
最佳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准确程度和辩证思维能力。
此类题目的题干中,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重要”“最突出”“较为全面”“较为准确”“根本”“主导”等程度限定词。
这类题目,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也没有明显错误,只是相对而言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
解题时应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
逻辑思维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1.(2012·泰州模拟)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对这一思想最准确的理解是( )
A.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在董仲舒看来,人之本性存有“善”的潜“质”,但未有“善”的体现,要使人之善的本性表现出来,就必须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来教化他们,这是“天意”。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民性本善,君权神授,故选A。
答案:A
[例2]
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解析] “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宗教不是主流统治思想,故A、B两项不正确;D项是专制政治发展的结果。
答案为C。
[答案] C
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
(1)汉代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适应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需要。
(2)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汉武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重用儒生,兴办太学,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2.(2012·启东期中)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
A.光大儒家B.恢复礼乐秩序
C.建立教育体系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材料中董仲舒的意思是天子、诸侯等的受命都可以说是受之于天。
由此推而广之,一切下对上的受命都受之于天,这正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
答案:D
[随堂基础巩固]
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
A.墨家思想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D.儒家思想
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答案:C
2.(2012·济南期中)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解析: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
A项为孟子的主张;B项为荀子的主张;C项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思想;D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答案:D
3.西汉时期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时,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33次。
这反映了( )
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说
解析:把握材料基本内容,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是解答本题关键。
西汉时期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认为皇帝是天子,代表天统治人间,其所做所为会受到“天”的褒奖或惩罚,灾害其实就是对人君的惩罚或告诫,为求得宽恕,皇帝只好颁布“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