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中心对称》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1《中心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1《中心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1《中心对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1《中心对称》是中心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主要介绍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能运用中心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际运用中心对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把握不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能运用中心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2.难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的证明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总结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制作PPT。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剪纸、城市规划等,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分析其性质,并制作PPT进行展示。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中心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中心对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中心对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2.2节《中心对称》是中心对称图形部分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中心对称来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数学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平面几何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和运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逐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3.能够运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中心对称图形的判定方法。

3.如何运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中心对称图形的课件,包括图片、实例和动画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中心对称图形的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有什么特殊性质?”让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23.2.2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3.2.2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 数学抽象: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图形中抽象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能够将这些性质抽象成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3. 数学建模:学生能够将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即图形中心有一个点,称为对称中心,使得图形上的任意一点关于对称中心都有对应的一点,这两点距离对称中心相等,且连线垂直平分。
- 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困难,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与反馈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对中心对称图形概念、性质的理解程度。
6. 学生自我评价与反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7.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家长反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8. 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作业
1. 请学生运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设计一个简单的几何作图,并说明作图步骤和原理。
4. 已知一个矩形ABCD,点E是CD边上的中点,点F是对称中心,求证:AE=BF。解答:通过中心对称性质,点F是对称中心,因此F是AE和BF的中点,所以AE=BF。
5. 已知一个正方形ABCD,点E是对角线AC的中点,点F是对称中心,求证:AE=BF。解答:通过中心对称性质,点F是对称中心,因此F是AE和BF的中点,所以AE=BF。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心对称》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心对称》

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中心对称》教材简析本节教学主要学习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中心对称是旋转变换的特殊形式,所以之前学习的图形轴对称和旋转的概念及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节课的知识也为即将学习的中心对称图形,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以及利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夯实了基础。

教学目标1、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感受中心对称,发展绘图能力。

3、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体会对称的美丽,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关键点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应用中心对称的性质绘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程序一、对话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旋转及其性质,今天我们学习一类特殊的旋转——中心对称及其性质。

二、学习新知1、一个图案绕中心点O旋转180°,你发现了什么?旋转前和旋转后的图案互相重合。

2、如图,线段AC,BD两线交于点O,OA = OC,OB = OD,△OCD绕点O旋转180°,你发现了什么?旋转前△OAB和旋转后△OCD的图案互相重合。

3、中心对称的关联概念一个图形绕着一点旋转180°,如果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两个图形关于点对称或中心对称。

该点是对称中心。

两个图形旋转后能重合的对应点是关于对称中心的对称点。

图中,△OCD和△OAB关于点O对称,点C与点A是关于点O的对称点。

4、如图,三角尺的一个顶点是O,以点O为中心旋转三角尺,可以画出关于点O中心对称的两个三角形。

①画△ABC;②以三角尺的一个顶点O为中心,把三角尺旋转180°,画出△A’B’C’;③移动三角尺。

因为中心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可以互相重合,所以△ABC与△A’B’C’是全等三角形。

因为点A′是点A绕点O旋转180°后得到的,线段OA绕点O旋转180°得到线段OA′,所以点O在线段AA′上,且OA = OA′,即点O是线段AA′的中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1中心对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1中心对称(教案)
2.教学难点
-理解中心对称的实质:学生往往容易将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混淆,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
-判断中心对称图形:学生可能在判断复杂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时遇到困难,需要教授一些识别技巧和辅助方法。
-应用中心对称解决实际问题:将中心对称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时,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需提供具体的案例和指导。
-中心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学生可能缺乏创新意识,难以独立设计出具有中心对称美的图案。
举例:
-对于难点的突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对比中心对称和轴对称,通过直观演示和图例分析,强化学生对中心对称实质的理解。
2.提供一系列图形,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折叠、标记等方法判断其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3.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平面坐标系的图形变换、建筑物布局等,指导学生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进行求解。
-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中心对称图形的每一点关于对称中心都有对应的另一点,且两点之间的线段被对称中心平分。
-学会识别中心对称图形:能够识别常见的中心对称图形,如正方形、圆形、线段等。
-应用中心对称进行图形变换:掌握如何利用中心对称对图形进行旋转、翻折等变换。
举例:讲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时,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教具或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心对称的过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区别,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中心对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坐标平面上找到对称中心。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通过折叠和旋转正方形,观察中心对称的基本原理。

中心对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中心对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中心对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知识点概述中心对称是初中数学中非常基础的一个知识点,也是几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变换。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中心对称,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在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中,中心对称作为一种重要的几何变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档将会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和定义,并通过教案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的概念和定义中心对称是指通过一个已知点作为对称中心,将平面图形上的每一个点沿直线对称轴将其映射到其相对的位置,而使得平面图形上原来不对称的部分能够重合。

具体而言,若点P关于对称中心O对称的点为P’,则OP为对称轴。

这里可以参考下面的图片。

symmetry.gifsymmetry.gif课堂教学实施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和定义。

2.学会如何通过对称中心和对称轴将平面图形进行对称。

3.通过例题掌握中心对称的基本操作和技巧。

教学内容1.中心对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中心对称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解释。

3.中心对称的例题讲解和演示。

教学步骤步骤一:温习前置知识(5分钟)在进入中心对称的具体讲解前,先通过轴对称、点对称等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为学生铺设一个知识储备基地,为后续的具体操作和技巧提供过渡。

步骤二:中心对称的概念和定义(10分钟)1.向学生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和定义,讲解中心对称所包含的核心要素。

2.示例展示中心对称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了解中心对称所具有的对称性和自我复制特征。

步骤三:中心对称的基本操作和技巧(30分钟)1.通过对具体图形的讲解和演示,了解中心对称的具体操作方法。

2.给学生几道基础例题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对中心对称基本技巧的熟练度。

3.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四:中心对称的应用拓展(15分钟)1.通过讲解中心对称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中心对称对现实世界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2《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2《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2《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心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几何变换》中的一个知识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学会用旋转的方法来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并能运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几何变换的相关知识,他们对几何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认识。

但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在概念上容易混淆,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旋转操作的熟练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了解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学会用旋转的方法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

2.难点: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以及如何运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交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中心对称图形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中心对称图形的实例,如圆、正方形等。

3.练习题:设计一些有关中心对称图形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如圆、手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心对称图形的美观和实际应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并用课件展示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1《中心对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1《中心对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1《中心对称》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中心对称》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和运用。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中心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操作来巩固。

此外,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2.能够运用中心对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2.中心对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学生对中心对称的应用。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重要的概念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天安门、蝴蝶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的共同特点,引发学生对中心对称的思考。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引入中心对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将一张纸折叠后,对折线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引导学生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如对称轴的性质、对称点的性质等。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中心对称》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中心对称》是旋转变换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学生已掌握旋转变换的基础上,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归纳引出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的。

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知识,这里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探究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时,要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归纳等活动过程,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中心对称概念和性质的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审美体验。

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中心对称的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的对称点等概念;2. 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并能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利用图形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中心对称性质及运用。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1 观察下面9个图案并回答问题:(1)上面的9个图案中,每个图案都有相同的部分,如果把每个图案都绕着各自的中心点旋转,旋转多少度后,其中相同的部分能够重合?(2)以上9个图形绕中心点旋转180°后,其中相同的部分能够重合的有哪些?(3)如果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这两个图形称之为什么图形呢?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中心对称是特殊的旋转,为学习中心对称概念和性质打下基础。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问题2 (1)如图,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后,你有什么发现?(2)如图,线段AC,BD相交于点O,OA=OC,OB=OD。

把△OCD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归纳中心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点旋转180º,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点O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九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2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2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究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3.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安排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如绘制中心对称图形、制作中心对称模型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中心对称性质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
4.例题讲解,突破难点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在运用中心对称性质时还存在一些误区。这里,我要提醒大家,要注意区分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区别,避免混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对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心对称的定义、性质以及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今天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3.教师结合课本例题,讲解中心对称性质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题,通过这个题目,我们来学习如何运用中心对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围绕中心对称的性质和应用展开讨论。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结合我们刚刚学到的知识,讨论一下中心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的作用。"
7.课后作业,分层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分层作业。基础题旨在巩固概念和性质,提高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8.教学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作业批改、小组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1《中心对称》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1《中心对称》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1《中心对称》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章《中心对称》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和运用,能运用中心对称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能运用中心对称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中心对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黑板、粉笔。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直尺、圆规、三角板。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如天安门、蝴蝶、脸谱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你想到了什么几何概念?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给出中心对称的定义,并用几何画板展示中心对称的性质。

同时,让学生尝试解释中心对称的概念,并找出生活中的中心对称现象。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中心对称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关系,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1《中心对称》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1《中心对称》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1《中心对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2.1节《中心对称》是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这一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生后面学习对称变换、坐标与图形的变换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变换、对称性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可能会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能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软件,展示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对称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3.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

4.应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布置作业:结合生活实际,寻找身边的中心对称现象,并思考如何运用中心对称性质解决问题。
4.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几何图形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
1.必做题:
(1)课后习题第1、2、3题,巩固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及运用。
3.创新实践:
(1)利用中心对称性质,设计一个简单的游戏规则,要求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2)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个中心对称的实物模型,如剪纸、折纸等,展示中心对称的美。
4.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确保解题过程的正确性和书写的规范性。
(2)创新实践作业可以与家长、同学共同完成,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表达、沟通,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激发创新思维。
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围绕以上三个目标展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和空间想象力,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入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并掌握相关知识。然而,由于中心对称与轴对称在性质和表现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学生在区分和运用时可能会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中心对称图形》教案《中心对称图形》教案1一、学习目标1、理解圆的描述定义,了解圆的集合定义.2、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以及如何确定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3、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运动、集合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学习重难点会确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二、知识准备:1、说出几个与圆有关的成语和生活中与圆有关的物体。

思考: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2、爱好运动的小华、小强、小兵三人相邀搞一次掷飞镖比赛。

他们把靶子钉在一面土墙上,规则是谁掷出落点离红心越近,谁就胜。

如下图中A、B、C三点分别是他们三人某一轮掷镖的落点,你认为这一轮中谁的成绩好?三、知识梳理:本节你有何收获?四、达标检测1、⊙O的半径10cm,A、B、C三点到圆心的距离分别为8cm、10cm、12cm,则点A、B、C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A在;点B在;点C在2、⊙O的半径6cm,当OP=6时,点A在;当OP 时点P在圆内;当OP 时,点P不在圆外。

3、到点P的距离等于6厘米的点的集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已知AB为⊙O的直径P为⊙O 上任意一点,则点关于AB的对称点P′与⊙O的位置为( ) (A)在⊙O内 (B)在⊙O 外 (C)在⊙O 上 (D)不能确定5、如图已知矩形ABCD的边AB=3厘米,AD=4厘米(直接写出答案)(1)以点A为圆心,3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2)以点A为圆心,4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3)以点A为圆心,5厘米为半径作圆A,则点B、C、D与圆A的位置关系如何?6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D中,角C为直角,AC=4,BC=3,E,F分别为AB,AC的中点。

以B为圆心,BC为半径画圆,试判断点A,C,E,F与圆B的位置关系。

7已知:如图,BD、CE是△ABC的高,为BC的中点.试说明点B、C、D、E在以点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中心对称图形》教案2(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本课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的前后联系《中心对称图形》是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

中心对称(教案)-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中心对称(教案)-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23.2 中心对称23.2.1 中心对称【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心对称的有关定义,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能利用中心对称性质画出与已知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过程与方法】经历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索出中心对称的性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审美意识,体验几何美,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利用中心对称的有关定义和性质解决具体问题.【教学难点】中心对称与图形旋转的关系.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如图,将△ABC绕点O旋转,使点A旋转到D处,你能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吗?说说你的理由.问题2 如图,将△ABC绕点O旋转180°,你能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吗?说说你的做法,并指出这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中你有何发现?【教学说明】设置上述问题的目的一方面对前面所学过知识进行回顾,另一方面又为新知的探索作好铺垫.教学时,应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画图,并进行思考,初步认识图形的旋转与中心对称之间的关系.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 (1)如图(1),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2)如图(2),线段AC、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OCD 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在问题情境中画图的初步认识,并在观察图(1)、(2)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认真分析图形特征,相互交流体会,感受图形之间的对称美,从而总结出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必要时,教师可给予适当引导.中心对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称为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教学说明】师生共同总结出中心对称定义后,教师应强调定义的三个特征:(1)反映了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2)关于旋转中心旋转180°;(3)互相重合.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探究2旋转三角尺,画关于点O对称的两个三角形.第一步:画出△ABC如图(1);第二步:以三角尺的一个顶点O为中心,把三角尺旋转180°,画出△A′B′C′如图(2);第三步:移开三角尺如图(3).这样,画出的△ABC与△A′B′C′关于点O对称.试问:(1)在图(3)中,点O在线段AA′上吗?如果在,在什么位置?对于线段BB′、CC′呢?(2)△ABC与△A′B′C′有什么关系?【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可获得结论为:点O在线段AA′,BB′,CC′上,且OA=OA′,OB=OB′,OC=OC′;△ABC≌△A′B′C′.然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理由.教师边巡视,边听取学生间的交流,对于描述不准确的应给予提醒,帮助学生完善认知.【归纳结论】(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平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选择点O为对称中心,画出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如图(1);(2)选择点O为对称中心,画出与△ABC关于点O对称的△A′B′C′,如图(2).分析:在(1)中,可利用“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这一性质,画出点A关于O点的对称点A′(即延长AO,并在AO 延长线上截取OA′=AO,则A′点即是A关于点O的对称点);在(2)中,可仿(1)分别得到点A、B、C关于点O的对称点A′、B′、C′,连A′B′、A′C′、B′C′,则△A′B′C′是△ABC关于点O的对称三角形.解:略.【教学说明】让学生经历画图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中心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并师生共同分析后,可由学生自己画图,完成解答.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①旋转后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是中心对称的;②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形状一样、大小相同;③全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是中心对称的;④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A.1个B.2个C.3个D.4个2.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请以点O为中心,画一个四边形,使之与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教学说明】由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获得结论,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作图是否准确规范,对作图出现较大偏差的同学给予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答案】1.B2.略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教师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本节知识要点归纳回顾;(2)中心对称的性质及其应用;(3)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4)相互交流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和收获,谈谈学习中有哪些困惑.【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回顾思考,相互交流.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3.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时作业”部分.1.本课设计通过问题导入,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2.教师要以更为丰富的教学语言激励学生,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3.2.1中心对称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3.2.1中心对称

课题:中心对称【学习目标】1.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中心对称的本质.2.理解中心对称的性质,并可以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成中心对称.3.会画某图形关于某点对称的图形,会确定对称中心.【学习重点】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成中心对称.【学习难点】画某图形关于某点对称的图形,确定对称中心.【导学流程】一、情景导入感受新知问题1:把图①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问题2:如图②,线段AC,BD相交于点O,OA=OC,OB=OD.把△OCD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图①图②由此导入课题:中心对称.(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64,回答下面的问题:①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简称中心).这两个图形在旋转后能重合的对应点叫做关于对称中心的对称点.②中心对称是指几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就是中心对称吗?两个.不一定,必须是绕一点旋转180°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才是中心对称.③在下列四组图形中右边数字与左边数字成中心对称的有(1)(2)(3)(4).【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64倒数第一段至P65“归纳”,回答下面问题:a .△ABC 与△A′B′C′关于O 对称吗?对称.b .△ABC 与△A′B′C′全等吗?为什么?全等.由图形旋转的性质可知△ABC≌△A′B′C′.c .线段AA′,BB ′,CC ′有何关系?相交于点O.d .点O 在线段AA′,BB ′,CC ′的什么位置?点O 在线段AA′,BB ′,CC ′的中心处.归纳:中心对称的性质:(1)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2)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师生活动:①明了学情:观察学生能否在探究提纲的指引下,顺利完成相应内容的学习.②差异指导: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③生生互助:小组内相互交流、协作,共同探究、归纳结论.三、典例剖析 运用新知【合作探究】典例: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CB =90°,BC =20 cm ,如果以AC 的中点O 为旋转中心,将这个三角形旋转180°,点B 落在B′处,求点B′与点B 的距离.解:连接BB′,由中心对称可知,BB ′必过O 点.∵△ABC 为等腰三角形,∴AC =BC =20.∴CO =12AC =10. ∴OB =OC 2+BC 2 =102+202=105 . BB ′=2×105 =205 (cm ).答:点B′与点B 的距离为205 cm.变式:如图,△ABC 与△A′B′C′是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 .AB =A′B′,BC =B′C′B .S △ABC =S △A ′B ′C ′C.AB∥A′B′,BC∥B′C′D.△ABC≌△A′OC′师生活动:①明了学情:观察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何困难.②差异指导: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③生生互助:小组内相互交流、协作,共同讨论、归纳结论.四、课堂小结回顾新知(1)中心对称及其相关概念.(2)中心对称的性质.五、检测反馈落实新知1.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A.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一定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B.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中心到两对称点的距离相等C.成中心对称的两图形,对称中心在两对称点的连线上D.成中心对称的两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2.如图,△ABC与△A1B1C1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下列说法:①∠BAC=∠B1A1C1;②AC=A1C1;③OA=OA1;④△ABC与△A1B1C1的面积相等.其中正确的有( D)A.1个B.1个C.3个D.4个(第2题图)(第3题图)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ABC与△A1B1C1关于E点成中心对称,则对称中心E点的坐标是(3,-1).六、课后作业巩固新知。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设计 旋转《中心对称图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设计 旋转《中心对称图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旋转《中心对称图形》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的“旋转《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心对称图形,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2.利用数形结合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

3.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便于生动地展示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2.准备一些中心对称图形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中心对称现象,如反射、旋转等,引导学生关注中心对称图形。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可以称为中心对称图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性质。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判断一些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如:“请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并说明理由。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旋转《中心对称图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旋转《中心对称图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旋转《中心对称图形》一. 教材分析旋转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几何变换的基本形式之一。

《中心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几何变换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中心对称与旋转的关系,学会用旋转来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续的旋转变换和其他几何变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象阶段,对中心对称与旋转的关系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旋转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中心对称与旋转的关系。

2.学会用旋转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判断。

2.中心对称与旋转的关系。

3.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旋转的规律,用案例展示中心对称图形的应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中心对称与旋转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和案例。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将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旋转。

2. 呈现(10分钟)讲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呈现一些典型的中心对称图形,如圆、正方形等,让学生判断并解释为什么它们是中心对称图形。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中心对称与旋转的关系,如圆的旋转可以看作是中心对称的运用。

3. 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如绘制中心对称图形,判断给定的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等。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2《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2《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2《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3.2.2节《中心对称图形》是整个初中数学阶段中心对称图形知识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会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发现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并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2.难点:中心对称图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总结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中心对称现象,如轴对称的门、旋转的水龙头等,引导学生发现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

2.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让学生观察、操作,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然后给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正式定义。

3.发现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如对称中心、对称轴等。

4.应用中心对称图形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是旋转变换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学生已掌握旋转变换的基础上,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归纳引出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的。

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知识,这里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探究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时,要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归纳等活动过程,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中心对称概念和性质的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审美体验。

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中心对称的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的对称点等概念;
2. 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并能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利用图形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中心对称性质及运用。

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 观察下面9个图案并回答问题:
(1)上面的9个图案中,每个图案都有相同的部分,如果把每个图案都绕着各自的中心点旋转,旋转多少度后,其中相同的部分能够重合?
(2)以上9个图形绕中心点旋转180°后,其中相同的部分能够重合的有哪些? (3)如果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这两个图形称之为什么图形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中心对称是特殊的旋转,为学习中心对称概念和性质打下基础。

二、探索新知,形成概念
问题2 (1)如图,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 旋转180°后,你有什么发现?
(2)如图,线段AC , BD 相交于点O ,OA =OC ,OB =OD 。

把△OCD 绕点O 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中心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点旋转180º,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点O 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设计意图:从旋转变换的角度引入中心对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即中心对称实际上是旋转变换的一种特殊形式,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3 动手操作——旋转三角板,画关于点O 对称的两个三角形: (1) 画出△ABC ;
(2) 以三角板的一个顶点O 为中心,把三角板旋转180º,画出△A ′B ′C ′。

追问1:分别连接对应点AA ′、 BB ′、CC ′。

点O 在线段AA ′上吗?如果在,在什么位置?
追问2: △ABC 与△A ′B ′C ′全等吗?为什么? 追问3: △ABC 与△A ′B ′C ′有什么关系? 追问4:你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归纳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作图,让学生直观发现中心对称的性质,突破难点。

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设问,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自然得出性质。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例1:(1) 如图(1),选择点O 为对称中心,画出点A 关于点O 的对称点A ′;
(2) 如图(2),选择点O 为对称中心,画出与△ABC 关于点O 对称的△A ′B ′C ′。

问题(1) 引导:一个点绕对称中心旋转180º,对称中心与这两点构成的角应该是什么角?
A
B
C
D
O
O
问题(2) 引导: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几个点?作一个三角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三角形,需要作几个点的对称点呢?你是如何理解“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的?
具体作图如下:
例2: 如图,已知△ABC 与△ A ′B ′C
′中心对称,作出它们的对称中心。

引导学生利用两种方法完成作图:
(1)连接两组对称点,交点即为对称中心;
(2)连接一组对称点,对称点连线的中点即为对称中心。

四、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1 (1)画出△ABC 关于点O 对称的△A ′B ′C ′。

(2)图中的两个四边形关于某点对称,找出它们的对称中心。

练习2 如下图,点O 在三角形的内部和一边上,作出△ABC 关于O 点为对称中心的△A ′B ′C ′。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⒈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⒉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作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会找两个图形的对称中心。

A
B
C
O A
(1)
C (2)
A
⒊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你还有哪些疑惑?
六、布置作业,优化新知
⒈教科书习题23.2第1题,第6题,第7题;(必做题)
⒉教科书习题23.2第9题。

(选做题)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