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 第9章复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
R
ɺ IL
C
P L C= (tgφ1 − tgφ2 ) 2 ωU 10×103 (tg53.13 − tg25.84 ) = 557µ F = 2 314×220 P 10×103 未并电容时: 未并电容时: I = IL = = = 75.8A U cosϕ1 220×0.6 P 10×103 并联电容后: 并联电容后: I = = = 50.5A U cosϕ2 220×0.9
Z2 = R2 + jωL = 10 + j157 Ω
Z = Z1 + Z2 = 92.11− j289.13 + 10 + j157 = 102.11− j132.13 = 166.99∠ − 52.3 Ω
ɺ I1
+ ɺ U _
ɺ I2 R1
1 ɺ I3 − j ωC
R2
jωL ω
Z1
Z2
ɺ U 100∠0 ɺ I1 = = = 0.6∠52.3 A Z 166.99∠− 52.3
3. 无功功率 (reactive power) Q
Q = UI sinφ
def
Q = UI sinφ = I 2 Z sinϕ = XI 2
表示交换功率的最大值,单位:var (乏)。 表示交换功率的最大值,单位: 乏。 Q>0,表示网络吸收无功功率;Q<0,表示网络发出无功功率 ,表示网络吸收无功功率; , Q 的大小反映网络与外电路交换功率的大小。是由储能元件 、 的大小反映网络与外电路交换功率的大小。是由储能元件L、 C的性质决定的 的性质决定的
并联电容也可以用功率三角形确定: 并联电容也可以用功率三角形确定: QC
ϕ1 ϕ2
P
Q
Q = QL − QC = P(tgφ1 − tgφ2 ) QC = ωCU2 QL ∴ C = P 2 (tgφ1 − tgφ2 ) ωU
从功率这个角度来看 :
并 联 电 容 后 , 电 源 向 负 载 输 送 的 有 功 UIL cosϕ1=UI cosϕ2 不变 , 但是电源向负载输送的无功 不变, UIsinϕ2<UILsinϕ1 减少了 , 减少的这部分无功就由电 减少了, 产生”来补偿,使感性负载吸收的无功不变, 容“产生”来补偿,使感性负载吸收的无功不变,而 功率因数得到改善。 功率因数得到改善。
结论
1. 引入相量法,把求正弦稳态电路微分方程的特解 引入相量法, 问题转化为求解复数代数方程问题。 问题转化为求解复数代数方程问题。 引入电路的相量模型,不必列写时域微分方程, 2. 引入电路的相量模型,不必列写时域微分方程, 而直接列写相量形式的代数方程。 而直接列写相量形式的代数方程。 引入阻抗以后, 3. 引入阻抗以后,可将所有网络定理和方法都应用 于交流,直流( 是一个特例。 于交流,直流(f =0)是一个特例。
S=
S
P +Q
2
2
ɺ UR _ +
ϕ
P
Q
Z
ϕ
R
X
U
ϕ
UR
UX
º + ɺ U _ º
R
+ ɺ UX _
X
功率三角形
阻抗三角形
电压三角形
6. 功率因数提高
S 负载 75kVA
P=UIcosϕ=Scosϕ ϕ cosϕ =1, P=S=75kW cosϕ =0.7, P=0.7S=52.5kW
额定) 设备容量 S (额定)向负载送多少 有功要由负载的阻抗角决定。 有功要由负载的阻抗角决定。 空载cosϕ =0.2~0.3 满载cosϕ =0.7~0.85
一般用户: 一般用户: 异步电机 日光灯 功率因数低带来的问题: 功率因数低带来的问题:
cosϕ =0.45~0.6
设备不能充分利用,电流到了额定值,但功率容量还有; (1) 设备不能充分利用,电流到了额定值,但功率容量还有; (2) 当 输 出 相 同 的 有 功 功 率 时 , 线 路 上 电 流 大
视在功率S 4. 视在功率
S = UI
反映电气设备的容量。 反映电气设备的容量。
def
单位 : VA (伏安)
有功,无功,视在功率的关系: 有功,无功,视在功率的关系: 有功功率: 有功功率: P=UIcosϕ 无功功率: 无功功率: Q=UIsinϕ 视在功率: 视在功率: S=UI 单位: 单位:W 单位: 单位:var 单位: 单位:VA
阻抗的阻抗角。 阻抗的阻抗角。
cos ϕ :功率因数。 功率因数。
cosϕ
1, 纯电阻 0, 纯电抗 ,
≤cos ≤1 一般地 , 有 0≤ ≤ ϕ≤ X<0, ϕ <0 , 容性
2 2
X>0, ϕ >0 , 感性
P = UI cosφ = I Z cosϕ = RI
平均功率实际上是电阻消耗的功率, 亦称为有功功率 。 平均功率实际上是电阻消耗的功率 , 亦称为有功功率。 表示电路实际消耗的功率, 它不仅与电压电流有效值有关, 表示电路实际消耗的功率 , 它不仅与电压电流有效值有关, 有关,这是交流和直流的很大区别, 而且与 cosϕ 有关 , 这是交流和直流的很大区别 , 主要由 于电压、电流存在相位差。 于电压、电流存在相位差。
p(t) = UI[cosφ + cos(2ωt − φ)]
p
u i 有时为正, • p有时为正 有时为负; 有时为正 有时为负; 电路吸收功率: UIcosϕ • p>0, 电路吸收功率: • p<0,电路发出功率; ,电路发出功率;
O
ωt
UIcos(2ω t-ϕ )
第二种分解方法: 第二种分解方法: p(t ) = UI cosφ(1 + cos2ωt) +UI sinϕ sin2ωt UIcosϕ (1+cos2ω t) UIcosϕ(1+cos2ω t)为不可逆分量。 为不可逆分量。 为不可逆分量 UIsinϕ sin2ω t为可逆分量。 为可逆分量。 为可逆分量 O
已知: 例1: 已知:R1 = 1000Ω , R2 = 10Ω , L = 500mH , C = 10µF , 各支路电流。 U = 100V , ω = 314rad / s , 求:各支路电流。 R1 i2 i1 i3 + _ u L C R2
ɺ I1
+ ɺ U _
ɺ I2 R1
ɺ I3
−j
1 ωC
R2
jωL ω
Z1
Z2
解
画出电路的相量模型 R1(− j 1 ) 1000×(− j318.47) 318.47×103 ∠ − 90 ωC = Z1 = = 1000 − j318.47 1049.5∠−17.7 R1 − j 1 ωC = 303.45∠ − 72.3 = 92.11− j289.13 Ω
p(t ) = ui = 2U cosωt ⋅ 2I cos(ωt − φ)
第一种分解方法; 第一种分解方法; = UI[cosφ + cos(2ωt − φ)] = UI cosφ(1 + cos2ωt ) +UI sinϕ sin2ωt 第二种分解方法。 第二种分解方法。
第一种分解方法: 第一种分解方法:
−j1 ωC I = − j318.47 ×0.6∠52.3 = 0.181∠− 20 A ɺ = ɺ I2 1 1 1049.5∠−17.7 R1 − j ωC 1000 R1 ɺ = ɺ = I1 I3 ×0.6∠52.3 = 0.57∠70 A 1 1049.5∠−17.7 R1 − j ωC
9.6 复功率
1. 复功率
U I来计算功率,引入“ 功率” 功率” 为了用相量ɺ和ɺ来计算功率,引入“复
ɺ I
+ 定义: 定义: 负 载
ɺI * 单位 VA S = Uɺ
ɺ U
_
S = UI∠(Ψ −Ψ) = UI∠φ = S∠φ u i = UIcosφ + jUIsinφ = P + jQ
复功率也可表示为: 复功率也可表示为:
ɺɺ ɺ ɺ S = UI* = ZI ⋅ I * = ZI 2 = (R + jX)I 2 = RI 2 + jXI 2
ɺɺ ɺ ɺ or S = UI* = U(UY )* = U⋅ U* Y* = U2Y *
电阻电路与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比较: 电阻电路与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比较:
电阻电路: KCL : ∑i = 0 KVL : ∑u = 0 : 元件约束关系 u = Ri 或 i = Gu
可见,二者依据的电路定律是相似的。 可见,二者依据的电路定律是相似的。只要作出正弦 电流电路的相量模型, 电流电路的相量模型,便可将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推广应 用于正弦稳态的相量分析中。 用于正弦稳态的相量分析中。
10×103 I= = 47.8A 220×0.95
显然功率因数提高后,线路上总电流减少, 显然功率因数提高后,线路上总电流减少,但继 续提高功率因数所需电容很大,增加成本, 续提高功率因数所需电容很大,增加成本,总电流减 小却不明显。因此一般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9即可 即可。 小却不明显。因此一般将功率因数提高到 即可。
9.5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无源一端口网络吸收的功率( 关联) 无源一端口网络吸收的功率 u, i 关联 + u _ i 无 源
u(t ) = 2U cosωt i(t) = 2I cos(ωt − φ) φ为u和i的相位差 =Ψu −Ψi φ
1. 瞬时功率 (instantaneous power)
并联电容的确定: 并联电容的确定:
IC = IL sinϕ1 − I sinϕ2
P , 将I= U cosϕ2 P IL = U cosϕ1 代入得
ϕ1 ϕ2
ɺ I
ɺ IC
ɺ U
IC = ωCU2 = P (tgϕ1 − tgϕ2 ) U
ɺ IL
C = P 2 (tgϕ1 − tgϕ2 ) ωU
补偿容 量不同 欠 不要求(电容设备投资增加 经济效果不明显) 全——不要求 电容设备投资增加 经济效果不明显 不要求 电容设备投资增加,经济效果不明显 使功率因数又由高变低(性质不同 过——使功率因数又由高变低 性质不同 使功率因数又由高变低 性质不同)
正弦稳态电路的 电路的分析 第9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重点: 重点: 阻抗和导纳; 1. 阻抗和导纳; 2.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分析; 3.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分析; 并联谐振的概念; 4. 串、并联谐振析
正弦电路相量分析 : • KCL : ∑I = 0 • KVL : ∑U = 0 • • 元件约束关系 U = Z I : • • 或 I =YU
I=P/(Ucosϕ),线路损耗大。 线路损耗大。
解决办法:并联电容,提高功率因数 (改进自身设备)。 解决办法:并联电容, 改进自身设备)
分析
+
ɺ I
ɺ IC
R L
ɺ IL
C
ϕ1 ϕ2
ɺ I
ɺ IC
ɺ U
ɺ U _
ɺ IL
特点: 特点:
并联电容后,原负载的电压和电流不变, 并联电容后,原负载的电压和电流不变,吸收的有功 功率和无功功率不变, 负载的工作状态不变。 功率和无功功率不变,即:负载的工作状态不变。但 电路的功率因数提高了。 电路的功率因数提高了。
ɺ U _
若要使功率因数从0.9再提高到 若要使功率因数从 再提高到0.95 , 试问还应增加多少 再提高到 此时电路的总电流是多大? 并联电容,此时电路的总电流是多大?
cosφ2 = 0.95 ⇒ φ2 = 18.19o 解 cosφ1 = 0.9 ⇒ φ1 = 25.84
o
P C= (tgφ1 − tgφ2 ) 2 ωU 10×103 (tg25.84 − tg18.19 ) = 103µ F = 2 314×220
ωt
UIsinϕ sin2ω t
2.平均功率 2.平均功率 (average power)P
1 T = 1 T [UI cosϕ +UI cos( t +ϕ)]dt ω P = ∫ pdt ∫0 T T 0
= UIcosφ
P 的单位:W(瓦) 的单位:W(
P = UI cosφ
ϕ =ψu-ψi:功率因数角。对无源网络,为其等效 功率因数角。对无源网络,
例 已知:f=50Hz, U=220V, P=10kW, cosϕ1=0.6,要使功率 已知: ,
因数提高到0.9 , 求并联电容C,并联前后电路的总电流 因数提高到 求并联电容 各为多大? ɺ 各为多大? ɺ IC I
解
cosφ1 = 0.6 ⇒ φ1 = 53.13o
cosφ2 = 0.9 ⇒ φ2 = 25.84
+
R
ɺ IL
C
P L C= (tgφ1 − tgφ2 ) 2 ωU 10×103 (tg53.13 − tg25.84 ) = 557µ F = 2 314×220 P 10×103 未并电容时: 未并电容时: I = IL = = = 75.8A U cosϕ1 220×0.6 P 10×103 并联电容后: 并联电容后: I = = = 50.5A U cosϕ2 220×0.9
Z2 = R2 + jωL = 10 + j157 Ω
Z = Z1 + Z2 = 92.11− j289.13 + 10 + j157 = 102.11− j132.13 = 166.99∠ − 52.3 Ω
ɺ I1
+ ɺ U _
ɺ I2 R1
1 ɺ I3 − j ωC
R2
jωL ω
Z1
Z2
ɺ U 100∠0 ɺ I1 = = = 0.6∠52.3 A Z 166.99∠− 52.3
3. 无功功率 (reactive power) Q
Q = UI sinφ
def
Q = UI sinφ = I 2 Z sinϕ = XI 2
表示交换功率的最大值,单位:var (乏)。 表示交换功率的最大值,单位: 乏。 Q>0,表示网络吸收无功功率;Q<0,表示网络发出无功功率 ,表示网络吸收无功功率; , Q 的大小反映网络与外电路交换功率的大小。是由储能元件 、 的大小反映网络与外电路交换功率的大小。是由储能元件L、 C的性质决定的 的性质决定的
并联电容也可以用功率三角形确定: 并联电容也可以用功率三角形确定: QC
ϕ1 ϕ2
P
Q
Q = QL − QC = P(tgφ1 − tgφ2 ) QC = ωCU2 QL ∴ C = P 2 (tgφ1 − tgφ2 ) ωU
从功率这个角度来看 :
并 联 电 容 后 , 电 源 向 负 载 输 送 的 有 功 UIL cosϕ1=UI cosϕ2 不变 , 但是电源向负载输送的无功 不变, UIsinϕ2<UILsinϕ1 减少了 , 减少的这部分无功就由电 减少了, 产生”来补偿,使感性负载吸收的无功不变, 容“产生”来补偿,使感性负载吸收的无功不变,而 功率因数得到改善。 功率因数得到改善。
结论
1. 引入相量法,把求正弦稳态电路微分方程的特解 引入相量法, 问题转化为求解复数代数方程问题。 问题转化为求解复数代数方程问题。 引入电路的相量模型,不必列写时域微分方程, 2. 引入电路的相量模型,不必列写时域微分方程, 而直接列写相量形式的代数方程。 而直接列写相量形式的代数方程。 引入阻抗以后, 3. 引入阻抗以后,可将所有网络定理和方法都应用 于交流,直流( 是一个特例。 于交流,直流(f =0)是一个特例。
S=
S
P +Q
2
2
ɺ UR _ +
ϕ
P
Q
Z
ϕ
R
X
U
ϕ
UR
UX
º + ɺ U _ º
R
+ ɺ UX _
X
功率三角形
阻抗三角形
电压三角形
6. 功率因数提高
S 负载 75kVA
P=UIcosϕ=Scosϕ ϕ cosϕ =1, P=S=75kW cosϕ =0.7, P=0.7S=52.5kW
额定) 设备容量 S (额定)向负载送多少 有功要由负载的阻抗角决定。 有功要由负载的阻抗角决定。 空载cosϕ =0.2~0.3 满载cosϕ =0.7~0.85
一般用户: 一般用户: 异步电机 日光灯 功率因数低带来的问题: 功率因数低带来的问题:
cosϕ =0.45~0.6
设备不能充分利用,电流到了额定值,但功率容量还有; (1) 设备不能充分利用,电流到了额定值,但功率容量还有; (2) 当 输 出 相 同 的 有 功 功 率 时 , 线 路 上 电 流 大
视在功率S 4. 视在功率
S = UI
反映电气设备的容量。 反映电气设备的容量。
def
单位 : VA (伏安)
有功,无功,视在功率的关系: 有功,无功,视在功率的关系: 有功功率: 有功功率: P=UIcosϕ 无功功率: 无功功率: Q=UIsinϕ 视在功率: 视在功率: S=UI 单位: 单位:W 单位: 单位:var 单位: 单位:VA
阻抗的阻抗角。 阻抗的阻抗角。
cos ϕ :功率因数。 功率因数。
cosϕ
1, 纯电阻 0, 纯电抗 ,
≤cos ≤1 一般地 , 有 0≤ ≤ ϕ≤ X<0, ϕ <0 , 容性
2 2
X>0, ϕ >0 , 感性
P = UI cosφ = I Z cosϕ = RI
平均功率实际上是电阻消耗的功率, 亦称为有功功率 。 平均功率实际上是电阻消耗的功率 , 亦称为有功功率。 表示电路实际消耗的功率, 它不仅与电压电流有效值有关, 表示电路实际消耗的功率 , 它不仅与电压电流有效值有关, 有关,这是交流和直流的很大区别, 而且与 cosϕ 有关 , 这是交流和直流的很大区别 , 主要由 于电压、电流存在相位差。 于电压、电流存在相位差。
p(t) = UI[cosφ + cos(2ωt − φ)]
p
u i 有时为正, • p有时为正 有时为负; 有时为正 有时为负; 电路吸收功率: UIcosϕ • p>0, 电路吸收功率: • p<0,电路发出功率; ,电路发出功率;
O
ωt
UIcos(2ω t-ϕ )
第二种分解方法: 第二种分解方法: p(t ) = UI cosφ(1 + cos2ωt) +UI sinϕ sin2ωt UIcosϕ (1+cos2ω t) UIcosϕ(1+cos2ω t)为不可逆分量。 为不可逆分量。 为不可逆分量 UIsinϕ sin2ω t为可逆分量。 为可逆分量。 为可逆分量 O
已知: 例1: 已知:R1 = 1000Ω , R2 = 10Ω , L = 500mH , C = 10µF , 各支路电流。 U = 100V , ω = 314rad / s , 求:各支路电流。 R1 i2 i1 i3 + _ u L C R2
ɺ I1
+ ɺ U _
ɺ I2 R1
ɺ I3
−j
1 ωC
R2
jωL ω
Z1
Z2
解
画出电路的相量模型 R1(− j 1 ) 1000×(− j318.47) 318.47×103 ∠ − 90 ωC = Z1 = = 1000 − j318.47 1049.5∠−17.7 R1 − j 1 ωC = 303.45∠ − 72.3 = 92.11− j289.13 Ω
p(t ) = ui = 2U cosωt ⋅ 2I cos(ωt − φ)
第一种分解方法; 第一种分解方法; = UI[cosφ + cos(2ωt − φ)] = UI cosφ(1 + cos2ωt ) +UI sinϕ sin2ωt 第二种分解方法。 第二种分解方法。
第一种分解方法: 第一种分解方法:
−j1 ωC I = − j318.47 ×0.6∠52.3 = 0.181∠− 20 A ɺ = ɺ I2 1 1 1049.5∠−17.7 R1 − j ωC 1000 R1 ɺ = ɺ = I1 I3 ×0.6∠52.3 = 0.57∠70 A 1 1049.5∠−17.7 R1 − j ωC
9.6 复功率
1. 复功率
U I来计算功率,引入“ 功率” 功率” 为了用相量ɺ和ɺ来计算功率,引入“复
ɺ I
+ 定义: 定义: 负 载
ɺI * 单位 VA S = Uɺ
ɺ U
_
S = UI∠(Ψ −Ψ) = UI∠φ = S∠φ u i = UIcosφ + jUIsinφ = P + jQ
复功率也可表示为: 复功率也可表示为:
ɺɺ ɺ ɺ S = UI* = ZI ⋅ I * = ZI 2 = (R + jX)I 2 = RI 2 + jXI 2
ɺɺ ɺ ɺ or S = UI* = U(UY )* = U⋅ U* Y* = U2Y *
电阻电路与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比较: 电阻电路与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比较:
电阻电路: KCL : ∑i = 0 KVL : ∑u = 0 : 元件约束关系 u = Ri 或 i = Gu
可见,二者依据的电路定律是相似的。 可见,二者依据的电路定律是相似的。只要作出正弦 电流电路的相量模型, 电流电路的相量模型,便可将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推广应 用于正弦稳态的相量分析中。 用于正弦稳态的相量分析中。
10×103 I= = 47.8A 220×0.95
显然功率因数提高后,线路上总电流减少, 显然功率因数提高后,线路上总电流减少,但继 续提高功率因数所需电容很大,增加成本, 续提高功率因数所需电容很大,增加成本,总电流减 小却不明显。因此一般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9即可 即可。 小却不明显。因此一般将功率因数提高到 即可。
9.5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无源一端口网络吸收的功率( 关联) 无源一端口网络吸收的功率 u, i 关联 + u _ i 无 源
u(t ) = 2U cosωt i(t) = 2I cos(ωt − φ) φ为u和i的相位差 =Ψu −Ψi φ
1. 瞬时功率 (instantaneous power)
并联电容的确定: 并联电容的确定:
IC = IL sinϕ1 − I sinϕ2
P , 将I= U cosϕ2 P IL = U cosϕ1 代入得
ϕ1 ϕ2
ɺ I
ɺ IC
ɺ U
IC = ωCU2 = P (tgϕ1 − tgϕ2 ) U
ɺ IL
C = P 2 (tgϕ1 − tgϕ2 ) ωU
补偿容 量不同 欠 不要求(电容设备投资增加 经济效果不明显) 全——不要求 电容设备投资增加 经济效果不明显 不要求 电容设备投资增加,经济效果不明显 使功率因数又由高变低(性质不同 过——使功率因数又由高变低 性质不同 使功率因数又由高变低 性质不同)
正弦稳态电路的 电路的分析 第9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重点: 重点: 阻抗和导纳; 1. 阻抗和导纳; 2.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分析; 3.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分析; 并联谐振的概念; 4. 串、并联谐振析
正弦电路相量分析 : • KCL : ∑I = 0 • KVL : ∑U = 0 • • 元件约束关系 U = Z I : • • 或 I =YU
I=P/(Ucosϕ),线路损耗大。 线路损耗大。
解决办法:并联电容,提高功率因数 (改进自身设备)。 解决办法:并联电容, 改进自身设备)
分析
+
ɺ I
ɺ IC
R L
ɺ IL
C
ϕ1 ϕ2
ɺ I
ɺ IC
ɺ U
ɺ U _
ɺ IL
特点: 特点:
并联电容后,原负载的电压和电流不变, 并联电容后,原负载的电压和电流不变,吸收的有功 功率和无功功率不变, 负载的工作状态不变。 功率和无功功率不变,即:负载的工作状态不变。但 电路的功率因数提高了。 电路的功率因数提高了。
ɺ U _
若要使功率因数从0.9再提高到 若要使功率因数从 再提高到0.95 , 试问还应增加多少 再提高到 此时电路的总电流是多大? 并联电容,此时电路的总电流是多大?
cosφ2 = 0.95 ⇒ φ2 = 18.19o 解 cosφ1 = 0.9 ⇒ φ1 = 25.84
o
P C= (tgφ1 − tgφ2 ) 2 ωU 10×103 (tg25.84 − tg18.19 ) = 103µ F = 2 314×220
ωt
UIsinϕ sin2ω t
2.平均功率 2.平均功率 (average power)P
1 T = 1 T [UI cosϕ +UI cos( t +ϕ)]dt ω P = ∫ pdt ∫0 T T 0
= UIcosφ
P 的单位:W(瓦) 的单位:W(
P = UI cosφ
ϕ =ψu-ψi:功率因数角。对无源网络,为其等效 功率因数角。对无源网络,
例 已知:f=50Hz, U=220V, P=10kW, cosϕ1=0.6,要使功率 已知: ,
因数提高到0.9 , 求并联电容C,并联前后电路的总电流 因数提高到 求并联电容 各为多大? ɺ 各为多大? ɺ IC I
解
cosφ1 = 0.6 ⇒ φ1 = 53.13o
cosφ2 = 0.9 ⇒ φ2 = 2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