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2章 章太炎[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章太炎[视频讲解]
2.1 复习笔记
章太炎(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因仰慕顾炎武之为人而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以号行,浙江余杭人。

一、以太阿屯说和真如说
1.以太阿屯说
(1)阿屯
①在前期哲学思想中,章太炎根据近代西方自然科学成果,认为“以太”“阿屯”(即原子)是宇宙万物的始基。

②这是将“阿屯”作为万物的本原,而将“以太”作为更为基本的粒子;无论“以太”还是“阿屯”,都具有质量,是物质性的存在。

章太炎这种观点,是近代哲学本体论走向自
然科学化的表现。

③章太炎还对“性海即以太”一类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超越了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将物质与精神、科学与思辨相混淆的本体观。

(2)物质和运动
①基于“以太”“阿屯”观,章太炎认为宇宙万物无非物质和运动。

他认为天体均为自然造化之物,彼此因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运动,并不依赖神格之“天”即“苍苍者”的主宰。

②作为一切生命基元的细胞乃以“原形质”作为其存在的物质基础,本身具有新陈代谢(同化)和自我繁殖(增殖)的机能。

③再就人本身来看,人体不过是氮、氧、碳、氢、盐、铁、磷、钙诸种物质元素的合成体,人生则以其物质性的肌体承载其精神性的人性;而一旦死亡,则构成其肌体的诸种物质元素即发生分解和转化,精神性的人性也就不复存在。

这就明确指出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一概统一于物质。

④从物质性的“以太”“阿屯”观出发,章太炎断然否定神鬼之类的谬论。

章太炎否定了上帝、造物主、神鬼、灵魂等虚谬观念,坚持无神论的主张。

2.真如说
(1)真如
①章太炎认为,阿赖耶识永恒存在于无限时空之中,像玉米状包含着宇宙万有的一切种子,是宇宙万有的真实本原,即“舍阿赖耶识而外,更无他物。

此识是真,此我是幻”。

②唯识学又有“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说。

前二性乃是诸识妄加分别而产生的幻象或假象世界,唯有圆成实性才是幻象或假象背后的真实本体。

③章太炎认为,圆成实性乃是自然而然、自在自为的存在,也是阿赖耶识脱离主体复归
涅槃寂灭的存在。

由此又表明,圆成实性与阿赖耶识最终是等值的,由性而言谓圆成实,由识而言则谓阿赖耶。

章太炎将其统称为“真如”,将“真如”作为“绝对实在”的终极本体。

④“真如”本体虽然是一种精神性的本体,但却并不具有神格。

章太炎始终反对有神论,认为一切鬼神迷信都“卑鄙恶劣”,“可笑可丑”。

坚持“欲使众生平等,不得不先破神教”。

他主张建立的是一种“自贵其心,不以鬼神为奥主”的无神论新宗教。

(2)否定阿屯
①根据“真如”本体观,章太炎否定了他自己前期所主张的“以太”“阿屯”本体观。

②章太炎认为,原子(阿屯)终究还是依于主观“见分”的“相分”,终究是缘起而非终极本体。

③章太炎否定“以太”“阿屯”本体观而改崇“真如”本体观的用意,在于建立革命道德。

他认为,当时人们,包括许多革命者,都有“畏死心”“拜金心”“奴隶心”“退屈心”“德色心”。

“五心”之生,在于“我见”“我执”。

④只有通过唯识“真如”教义,使人们认识到“一切有形的色相,无形的法尘,总是幻见幻想,并非实在真有”,才可能“制恶见而清污俗”,达到“人无我”的境界,从而确立自尊无畏、敢于牺牲的革命道德。

(3)评价
①章太炎由前期“以太”“阿屯”本体观转变为后期“真如”本体观,有其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②从社会根源看,这一转变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缺乏革命的依靠力量而不得不诉诸主观道德精神。

③从认识论根源看,则与章太炎从经验论、唯理论趋向于非理性主义的直觉论具有内在联系。

二、经验论、唯理论和直觉论
1.经验论
(1)章太炎肯定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对于对象的色、声、味、嗅、触等属性的认识,须分别通过眼、耳、舌、鼻、身来获得。

章太炎甚至一言以蔽之曰:“以知识之全体,亦不能出乎官骸之外也。

”在这一意义上,他推重颜元的经验论。

(2)受洛克“白板”说影响,章太炎的经验论具有唯物的成分。

他肯定事物的客观性,即使感官没有接触事物,事物仍然存在,例如“不见其火,而不得谓之无色”。

这也就肯定了只有当事物移人如同“白纸”般的人的“精神”,方才形成认识。

2.唯理论
(1)受休谟“但许感觉所得”的影响,章太炎的经验论又有唯心的成分。

章太炎认为见量既不执相在外,故知所感定非外界,即是自心现影。

(2)人的感官机能是非常有限的。

声波的次声与超声不是听觉可以听到的,太阳和闪电的光热辐射也不是视觉可以看到的。

(3)为了突破感官的有限性所导致的经验认识的狭隘性,就需要运用理性思维,通过“譬称”即比较、推理,抽象出与具体经验有别的普遍概念,以获得更为广泛的认识。

在这方面,章太炎十分赞同荀子从“天官簿类”到“心有征知”的认识原则。

(4)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章太炎在主张通过“譬称”(比较推理)而获得“大共名”(普遍概念)的同时,强调了这种“譬称”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成极”),这个标准就是所以至于“不合”的事物与感官之“所合”。

就这一点看,章太炎关于理性思维的观点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唯理论。

3.先验论
章太炎受康德先验论影响,又认为理性思维所以可能,是因为“原型观念”的作用。

概念、法尘,非由彼外故生,实由阿赖耶识原型观念而生。

这就割断了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否定了概念形成的客观基础,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的唯理论。

4.直觉论
(1)如果说从经验论到唯理论表现了章太炎关于认识论问题的深化,那么,其认识论乃是非理性主义的直觉论。

(2)章太炎认识论的终极指向在于把握“真如”本体,而“真如”是无法通过感性或理性加以把握的,于是他提出了“有分别智”和“无分别智”两个概念。

(3)他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归于“非诚证”的“有分别智”,均属“妄法”;唯有非理性的“无分别智”才可能冥契“真如”,是为“真证”。

(4)基于这种观点,章太炎认为,认识在终极意义上正确与否,不取决于外物,而唯在内心。

这样,章太炎的认识论与他的“真如”观达到了一致,而陷入彻底的唯心论。

三、科学进化论和俱分进化论
1.科学进化论
(1)科学进化观
①章太炎早年接受了严复宣传的近代西方进化论思想,用以观察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化过程,形成了科学的进化观。

②章太炎描述了一个由无生物以至于人类的进化链,将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进化过程贯串起来,各环节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动与植有汗漫而无畔者也”。

③章太炎肯定一切进化的原因都在于物种内在的竞争倾向。

物苟有志,强力以与天地竞,此古今万物之所以变。

(2)科学历史观
人类社会一旦形成,其进化过程便不完全同于自然界,而是一种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①考古者根据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判断历史分期,实际上也肯定了工具或器具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②基于这一观点,章太炎叙述了工具或器具的改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如神农时代的人们“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黄帝时代的人们“以玉为兵”,伐树木为宫室;大禹时代的人们“以铜为兵”,已能决江导河,使天下通畅;再往后,人们便“以铁为器”,更能使江河“折扬”,显示了超越前代的伟大力量。

③由此,章太炎提出“人之相竞也以器”的命题,表现了科学历史观的思想因素。

(3)章太炎还看到了“合群”在人类社会进化中的作用
①既合群而又按合理的社会政治秩序加以组织,是人类在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中得以保存和发展的有效方式。

②单个人的能力有限,因此他所能和所不能都是确定的;群体的力量则是无限的,可以在各种斗争中取得主动权。

③章太炎这一观点是对荀子“明分使群”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4)基于进化历史观以及“合群则得丧在我”的观点,章太炎认为,在社会领域,与其说是“天演”,不如说是“人演”,因而倡言革命实践。

在章太炎那里,科学的进化观最终落实为以推翻清王朝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践。

2.俱分进化论
(1)“俱分进化”
章太炎承认随着社会进化,人类的道德(善)也在进化,但同时恶也在扩张。

善恶如此,苦乐也是如此,“乐之愈进者,其苦亦愈进”。

章太炎归结道:进化之所以为进化者,非由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