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问题、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社会问题、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社会问题
二、偏差行为
三、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四、社会秩序
五、对社会秩序的理论解释
六、社会控制
一、社会问题
1、意义:
@社会问题因文化相对论的存在,界定问题的规范的变迁,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在界定上有所困难。

@从客观上来看,认为社会好比一个有机体,社会问题就是这个有机体的病态,是整体社会中某部份运作不良或功能失调所造成
@从主观上来看,强调的重点摆在究竟什么叫做社会问题上;通常是透过社会建构过程所形成,其中行动者主观认定的不想要的状况称为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在这种关照下,指的是对社会构成威胁底一种行为模式或社会情境;这种行为模式或情境,被社会中某些具有影响力者认为是不可容忍的,或需要透过团体行动加以改善的。

2、社会问题的特性:
@普遍性
@复杂性
@替换性
@时空特殊性
3、对社会问题的认定,有四种影响力的来源:
@政府
@专家学者
@受害者本人
@大众传播媒介
4、社会问题的种类
@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是社会问题中最显著的,也是一般社会学家研究的焦点。

一般所谓的偏差行为,指的是不服从社会规范,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是一种非常态行为。

譬如:药物滥用、吸毒、酗酒、犯罪、偏差行为等。

@结构性的社会问题--
因为社会结构的因素,如性别差异、种族歧视…等社会结构机会的不均造成不平等的社会问题。

或因社会变迁的急遽产生的社会解组,或由于价值观冲突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如贫穷、种族隔离、人口问题、老人问题…等均是。

@制度性的社会问题--
因为原本社会制度运作不佳,或根本缺乏一套制度,或制度的设计缺乏支持性因素均可称为制度性的社会问题。

诸如: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司法问题、环保问题、社会福利问题…等均是。

5、社会问题的改革途径
@个别的处遇
@立法来解决
@政府的行政措施
二、偏差行为
1、界定上的困难
没有一个社会能成功地使所有成员均符合社会所期望,作出完全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而且,根据Durkheim的讲法偏差行为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可藉由这些行为的惩处,张显出社会的集体意识,告诉社会成员社会的强制性及存在。

但如同对社会问题的界定一样,由于对偏差是什么,或什么程度才叫做偏差,在界定上有其相对性,而且社会期望的模糊性,以及行为规范的可变性,使界定上十分困难。

2、社会争议
所谓的社会争议是指那些行为模式,从客观看来并未威胁到社会的运作;但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说,却不愿其蔓衍,并认为这是一种不被社会赞同的行为。

诸如:同性恋、卖淫、买卖色情媒体、飚车、六合彩、自力救济…等均是。

3、偏差行为的成因
@无知,不知社会规范的存在,或不认为违反了规范
@社会化失败
@急切的渴求达到某种目标,而不循合法正当的管道
@被贴上偏差行为者的标签而难以翻身
4、偏差行为的特质
@文化上认可的偏差行为
@变相的规范(norms of evasion)
有些违反社会规范的偏差行为,会形成一种社会上众所容忍、默许,并且事实上成为文化中的一部份的行为。

诸如盛行于台湾社会的逃税、赌博、贪污…等均是。

@偏差行为对于社会的稳定性,既是一种威胁,也是一种防护。

5、偏差行为的种类:
@偏差行动
@偏差习性
@偏差心理
@偏差文化
6、偏差行为的功能:
@提高一个组织或团体的效率
@给社会提供一个缓冲的余地
@验证社会规范的明确性
@团体因偏差者的出现而更形团结
@是一种警示的讯号,代表某种社会问题的产生
三、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1、生物学的解释:
@遗传基因的驱动论--Lombroso的天生犯罪人说(隔代遗传)
@性染色体异常
@体形与身体结构说
@脑功能障碍说
2、心理学的解释:
@心理分析学派--
#本我的反社会冲动
#偏差是为减轻内心冲突,故意犯法以被惩罚
@刺激/反应与增强作用--
#偏差是为得到快乐
#偏差是为减少痛苦
3、结构紧张理论(又称无规范理论)
@Durkheim的理论--
指出偏差行为的产生,是由于整个社会结构矛盾、对立或冲突等情况下所诱发的。

当社会体系没有提供清晰的规范,或根本没有规范时,社会中的行动者无所适从,
缺少指导行为的规则。

于是人人追求自我的满足,无视于他人的存在,所以偏差行为就在这种无规范,或规范间互相对立、矛盾的结构紧张、脱序状态下产生。

@Merton的理论--
Merton将「无规范」界定为当社会文化中所认可的价值及追求的目标,与社会中核定的合法手段间发生冲突,或根本无合法手段可循时,特别容易发生偏差行为。

Merton依文化目标、社会合法手段两个面向将偏差行为分为四类:
#创新型:如挪用公款、走私、诈欺…
#仪式型:如官僚作风、医院没有保证金、家属没有签同意书前不开刀…
#逃避型:如吸毒、酗酒、乞食…
#反叛型:如革命分子…
4、社会解组论
@本理论认为偏差行为的产生是由于文化价值、规范及社会关系的缺乏、减弱或冲突所致。

通常强调的是偏差行为的小区及环境的构成因素,最著名的是芝加哥学派的犯罪地带研究。

认为偏差行为的存在,在人际关系欠缺的小区里特别明显,且许多贫穷地区由于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可能形成犯罪地带。

@Shaw & Makay认为美国城市的犯罪,大多集中于贫民区及城中心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物理环境之衰退,人口过于拥挤、流动人口多,且异族人口杂居,加上经济破败、失业率高、游民充斥,故犯罪率居高不下。

5、Sutherland的差别结合理论
@本理论强调偏差行为是学习来的,主要是与亲密团体(家庭、同侪团体…)的社会互动中学习来的。

在长久与偏差团体强化式的接触学习后,会进一步肯定偏差比不偏差更有利。

而偏差行为之差别结合的趋向及学习,会随着接触次数的频率、接触时间长短、优先级、强度等的不同而异。

@差别结合理论有八个基本要素:
A.偏差行为是一种学习得来的行为
B.偏差行为是与其它人在互动中学习得来的行为
C.偏差行为学习的场所,主要是亲密的初级团体
D.偏差行为学习的内容为:偏差的技巧、偏差行为合理化的借口以及偏差的态
度等
E.已知规范对于何者合法、何者非法的界定,会影响到偏差行为的特殊动机和
驱力之方向
F.偏差行为的产生,受偏差者所在环境的偏差趋向影响极深
G.与偏差者接触的频率、持久性、优先性、强度上的不同,导致有不同的偏差
行为产生
H.偏差行为的学习与学习其它行为的机制一样,但表现出的外貌则是偏差次文
化的价值与需求,与大社会的一般价值与需求不同
6、文化冲突论
Selling & Taft所提出,本学说认为偏差行为的形成,是与文化的内部冲突、传统社会关系的解体,有问题、矛盾的社会结构,以及一般价值观的改变等有关。

由于文化差距而形成的冲突,包括对于规范的接受与价值判断等的冲突,均足以促成偏差行为。

7、机会理论
Cloward & Ohlin所提,认为偏差行为的产生,乃因偏差者之机会被剥夺,以致没有机会合法地达成其意愿或目的,而使用非法的方式,以致陷入偏差行为中。

8、中立化理论
Matza认为解释偏差行为的各种理论中,最重要的是偏差者对偏差行为合理化之技巧,或偏差者是如何对其偏差行为自以为是的态度。

这种偏差行为合理化方式如下:
@责任之否认
@损害之否认
@被害人之否认
@对非难者之非难
@高度效忠其团体
9、冲突论
本理论认为偏差的界定,并非是全民公共意志的表现,而是有权力者(如统治阶级、资本家…)的价值观与信仰的体现而已。

所以,对偏差行为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在偏差行为被政府界定为偏差的过程,以及不同的权力与利益团体对刑事立法及刑事执法的影响等。

也就是说,冲突论认为法律并非被设计用来维持社会的安定与进步,偏差行为者亦非蓄意侵犯他人权利之邪恶的人,偏差行为必须在社
会之政治经济环境中去寻找答案。

10、标签理论
Lemert & Becker认为偏差行为有初级、次级两个阶段:
@初级偏差指的是任何直接违反社会规范之行为,通常是情境式的,受瞬间刺激事件所激发,一般人多少都曾经犯过此初级偏差。

这种偏差是不严重、轻微的偏差行为,对行动者影响不大,不会导致自我意像的重大修正,偏差行为者仍自认为一般正常社会的成员。

如:无照驾车、打架、破坏公物、赌博、顺手牵羊…等。

@次级偏差指的是初级偏差行为者被社会控制机构赋予某种卷标,如前科记录、同性恋、坏学生、害群之马…等。

使这些初级偏差者开始修正自我意像,确认其不属于一般人,而归类自己为偏差行为团体的一份子。

很不幸地他将踏入一种自我实现预言式的恶性循环。

开始会以偏差行为作为对社会非难的防卫、攻击或适应的手段。

相对的,社会将予以严厉的否定与处罚,因此偏差者将会作出更严重的偏差行为,来回应社会的处罚。

最后,社会透过正式的法律行动予以逮补,并套上偏差行为者的烙印,于是偏差的标签将永难去除掉。

@从初级偏差到次级偏差有下面八个历程:
初步偏差——社会处罚——进一步偏差——强烈处罚与拒绝——再进一步偏差,并对处罚者怨恨并表现敌意——社会采取正式行动责难此偏差行为——偏差者以更严重的罪行来回复——社会认定此人已无药可救
11、理性选择理论:
认为偏差行为是偏差行为者理性选择下所产生,偏差行为评估风险及投资报酬率,进而认为偏差比不偏差对其较为有利,所以选择偏差行为。

⏹法律惩罚的漏斗状效果:从报案数开始,向下以逮捕数、起诉数、判刑数、
关进监狱数、适当刑期呈现漏斗形态口径逐渐缩小。

⏹政府犯罪统计资料低估,系因为
✧各地治安机关统计资料搜集不确实
✧犯罪黑数的存在,特别是财产型犯罪及受强暴者通常未报警
✧检察官直接起诉,未经警政机关
✧情治单位的黑箱作业掩藏了一些案子
⏹犯罪黑数指的则是未出现在官方犯罪统计上的案件数。

主要产生原因为:
✧行为人与(或)被害人根本不知有犯罪的发生
✧当事人为庇护罪犯或不敢报案而不愿提出告诉
✧被害人担心遭抱负而不敢提出告诉
✧被害人对司法机关缺乏信心而不愿提出告诉
✧社会大众缺乏正义感不去举发犯罪
✧警察机关吃案不登录
✧警察机关不能破案使犯罪案件成为悬案
⏹研究犯罪黑数的方法:自陈报告与被害者调查
⏹犯罪的类型
․无受害人犯罪
․组织化犯罪
․白领犯罪
四、社会秩序
1、意义:
社会秩序指的是一种和谐、均衡、稳定的社会状况,在这样的社会中社会关系是和平相处的,价值、规范是不相冲突的。

整体社会的制度、组织是彼此相互关连,但这不代表社会是死气沉沉的,仍然有变迁与不均衡的现象。

所以,社会秩序讲的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而非一种静态的存在。

2、Hobbes问题--「社会秩序如何可能?」
●造成社会秩序脱轨的三大因素:人口数量增加、社会分化、不平等。

3、偏差行为、社会控制与社会秩序的形成
在决定社会控制之前,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均有权力的运作,用以达到社会秩序的要求。

这五个社会控制的阶段和历程如下:
@依据法律、规范及行为期望来界定什么是偏差,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
@察觉并辨识出这些行为来
@决定是否要进行社会控制
@诊断偏差行为的本质
@处置偏差行为,完成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
五、对社会秩序的理论解释
1、功利主义的解释--
认为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依据自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此为社会行动衡量的基准,理性的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于是在考虑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理性抉择下,社会秩序好比自由竞争的市场一样,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操控,自然形成某种和谐状态。

2、规范功能论的解释--
认为只有透过价值、规范的共识,让社会形成生命共同体的集体意识,藉由社会成员的他律、自律促使社会秩序状态保持不变。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完善的社会
化过程,使社会主体的价值观深植人心,透过外在规范的遵守,与个人内在的自律,努力达到社会的均衡。

3、强制论的解释--
认为社会秩序的获致是透过权力的支配与与武力的强制而造就出来的。

所谓的社会秩序是一种暂时性的统治协调,绝非一种一成不变,持续均衡的和谐状态。

4、张德胜的说法--
遵循规范自发习惯惯性论
价值共识论
被迫非正式控制
正式控制强制论
非遵循规范利害相权衡利益论
六、社会控制
1、意义--社会控制有两个相关但异趣的意义:
@社会控制指团体、小区或社会对其成员实行约束或限制的现象。

这种约束和限制为各个社会单位的主要功能,只要一个人分享社会单位的目标或遵守其规范,即受社会所控制。

@社会控制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社会是互动的体系,这种体系含有控制其成员的机能,赏罚、社会化、内化及符号的使用操作都是执行这种机能的工具。

2、社会控制的分类:
●根据社会控制的来源来分:
#来自个人的控制——指一个人运用其权力来影响别人的行为。

#来自团体的控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集体地运用他们所具有的或团体赋予他们的权力,来管制别人或整个团体的行为。

●从社会控制的目的来分:
#限制性、保守的控制——目的在使个人或团体行为合于社会规范及风俗习惯#剥削的控制——目的在剥削被控制者,社会控制的运用在于满足控制者的利益#建设性、创造的控制——目的在为被控制者谋求福利
●按照社会控制的途径来分:
#内部控制——指人们透过社会化过程而受到社会控制,经由习惯养成、嗜好及期望的培养与实践,完成个人的角色,遵守社会规范达到社会要求。

#外部控制——通常按照控制工具的不同,又分成正式与非正式控制。

@正式社会控制。

一种透过法律成立制裁机构,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社会控制,如
警局、法院、监狱…等司法体系及其它制度对社会行为的要求均是。

@非正式社会控制。

透过无组织及较抽象的控制机构进行的社会控制,如初级团体的非正式控制、风俗、迷信、与论、主义、宗教信条…等。

●按照社会控制的方法来分又有两类:
⏹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
@直接控制为对个人的行动施以直接影响的控制,包括:习俗、教育、武力强制、非武力强制、爱情的撤去、冷漠、处罚、说服等。

@间接控制为对个人的行动施以间接影响的控制,包括:对大众的影响、对团体的影响、操纵或安排情境来影响…等均是。

⏹消极控制与积极控制
@消极的控制是禁止被控制者不要有某些行为,以惩罚、虐待、讥笑、讽刺、记过及各种行为禁忌的方式来进行。

@积极的控制是勉励被控制者要有某些行为的方法,以奖赏、赞扬、记功、升格及赠与荣誉等方式来进行。

3、社会控制的方法:
@博格(Berger)认为社会控制的方法有:身体暴行、经济压力、团体说服、嘲笑和闲话、放逐等几种方法。

@社会控制的手段种类繁多,最明确与具体的首推法律,主要透过孤立、隔离、矫治等工具来执行。

但法律并不是最有效力的社会控制工具,说服性的社会控制工具,如:暗示、模仿、批评、赞许等,往往比法律有较高的效力。

@制裁--社会化不能使所有的成员完全顺服,故需要一些外在的规则与限制,奖励顺服规范者,惩罚违反规范者,这些外在的限制就是所谓的制裁。

@透过团体压力来完成社会控制--
#透过官方或组织规则(警察、法院、监狱等司法刑事体系)来强制人们顺服,诸如:身体监禁、经济制裁及放逐等,均称为正式控制。

#若经由非官方、间接的方式,强制人们服从社会的规范与价值,诸如:舆论的非议、嘲笑、讲闲话、劝导、说服、奖励顺从以抑制偏差、重新定义规范等方式,均称为非正式控制。

4、遵循社会规范的动力来源
@就范(compliance)--专指在威迫或利诱的情况下的遵循社会规范。

@认同(identification)--指个人认同某人或某团体,因而心悦臣服的遵循其所信守的规范。

@内化(internalization)--指通过教化过程,将社会的主体价值、规范根植于个人心中。

5、社会控制的基础:
@人类行为基本上具有模仿的特性
@人类都有逃避处罚,追求快乐的倾向
@人有自我概念,能想象自己是谁,能自觉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自己在别人面前的感受,从而有了自制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