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发展的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1)本框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第一框。

本框分为三目。

第一目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引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关系;第二目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第三目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
《生活与哲学》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

因此,第四单元首先要讲清楚的一个内容就是社会历史观。

本框属于社会历史观的重点内容,主要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目的是为下一框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为下一课讲人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在第二、三单元系统地学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为他们学习本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本框要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用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急发展趋势。

人类在自然观上容易坚持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往往容易陷入唯心主义。

高二学生同样面临着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难题。

三、说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③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五.教学方法:
1、遵循“以生为主,还学于生”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坚决贯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导向作用。

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创设情境,预设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资源,一种手段,避免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4、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展示案例、图片等,既激发了学生兴趣,拓展了教学空间,又节约了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引入历史唯物主义话题。

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十一课就是学习历史观。

学生自主阅读本框内容。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框架和教材的编排思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自主阅读,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基本的了解,获得初步的印象。

(2)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这是本框的重点。

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第一步: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相关案例。

组织学生探究思考问题:这些错误的、歪曲的意识有没有客观的现实根据。

通过探究思考,学生领悟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案例一:有一天,孩子妈妈问我儿子,爸爸叫什么名字?儿子就说:唐应军(他一定不知道怎么写法,他今年四岁)。

她又问:“军是什么军。

”他答:“军刚的军。

”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小子又在创造什么新字了!我就问:“军刚是什么军刚?”他居然说:“军刚就是金刚葫芦娃的军刚。

”他把“金刚”当“军刚”了。

原来,他用他用他自己非常喜欢看、非常熟悉的动漫片《葫芦娃》来理解、同化我的“军”字。

案例二: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

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堆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

”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牛头变成了鱼头,牛尾巴变成了鱼尾巴,牛身上长满了鱼鳞和鱼鳍。

第二步: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相关案例。

组织学生探究思考问题:
①为什么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中国人仍然对日全食有迷信的看法,甚至这种迷信思想影响到我国的股市?
②对彗星的许愿为什么催生了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
通过探究思考,使学生领悟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材料:我国古人不知道日全食发生的原理,把日食看作一种超自然现象,看作某些即将降临的灾难的先兆,认为日食是老天对人间的“严正警告”,要“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

也正是因此,我们可以在典籍中看到大量日食发生后的帝王行为。

但是今天我们仍有人对日全食抱有迷信的看法。

去年7月22日出现了出现了5分钟的日全食。

但据新华社记者了解,目前在部分股民之中流传一种迷信的说法,一旦发生日全食现象,可能会影响股市下跌。

甚至有人认为,日全食当日可能会成为大盘下行的拐点。

该观点在股市里很有市场。

第二部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这是本框的教学难点。

我设计了两步。

第一步,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相关材料。

组织学生探究思考问题:为什么嫦娥奔月在古代只是一个美好的神话梦想?通过探究思考,使学生领悟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材料:“嫦娥奔月”是中国的一个神话故事,也寄托着中国人奔月的梦想。

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

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

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

”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

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当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写照。

第二步,在多媒体屏幕上播发相关视频和显示相关材料。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并联系中国近30年的经济发展探究思考问题:为什么上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说,中国不必上月球,而事隔30年后,中国花14亿巨资让“嫦娥”奔月?通过探究思考,使学生领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播发视频:“嫦娥”三号卫星奔月(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
材料: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但它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就说过,中国不参加太空竞赛,现在不必上月球,要
把力量集中到急用、实用卫星上来。

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出,中国航天这些年一直走得很稳健。

实践证明,中国要以国民经济能承受的限度来发展航天事业。

当年我们搞“两弹一星”,是因为国际环境恶劣;但现在,我国航天的发展要依靠经济的持续繁荣,依靠人民的富裕。

从国外载人航天的实践经验和中国的国情出发,我国从技术要求和成本投入都相对较低的飞船起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三部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本部分不是本框重难点,略讲。

结合事物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两种实现途径。

七、说板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社会力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

本节课充分利用时政热点和生活故事,创设情景,使学生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体验中提高了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说课,有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