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目录
第一章综合说明 (1)
1.1项目背景 (1)
1.2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2)
1.3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4)
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4)
1.5施工组织设计 (5)
1.6水土保持监测 (5)
1.7技术支持 (5)
1.8工程管理 (6)
1.9投资概算与资金措施 (6)
1.10效益分析 (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7)
2.1项目背景 (7)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
2.3设计依据 (9)
第三章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10)
3.1项目区选择 (10)
3.2项目区小流域概况 (10)
第四章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18)
4.1建设任务 (18)
4.2建设目标 (18)
4.3建设规模 (18)
第五章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20)
5.1布设原则 (20)
5.2水土保持分区 (20)
5.3总体布置 (21)
5.4工程措施设计 (22)
5.5林草措施设计 (27)
5.6封育措施设计 (34)
5.7措施数量汇总 (36)
第六章施工组织设计 (37)
6.1工程量 (37)
6.2施工条件 (38)
6.3施工工艺和方法 (39)
6.4施工组织形式 (39)
6.5施工进度 (40)
第七章水土保持监测 (41)
7.1监测的目的与原则 (41)
7.2监测范围与时段 (42)
7.3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 (42)
7.4监测单位和设施设备 (42)
第八章技术支持 (45)
8.1技术支持方案 (45)
8.2技术培训 (45)
8.3技术推广 (46)
第九章工程管理 (47)
9.1工程建设管理 (47)
9.2工程运行管理 (48)
第十章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50)
10.1投资概算 (50)
10.2资金筹措 (52)
第十一章效益分析 (53)
11.1经济效益 (53)
11.2生态效益 (53)
11.3社会效益 (54)
11.4经济分析 (55)
附表
附表1工程建设特性表 (59)
附表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及调整表 (61)
附表3项目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表 (62)
附表4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 (62)
附表5小流域现状及治理措施图斑统计表 (63)
附表6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成果表 (68)
附表7工程单价汇总表 (69)
附表8主要材料价格计算表 (70)
附表9施工机械台时费计算表 (71)
附表10砂浆单价计算表 (71)
附表11独立费用计算表 (72)
附表12分部工程概算表 (72)
附表13工程单价分析表 (74)
第一章综合说明
1.1 项目背景
根据2012年2月27日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和区生态建设规划办公室文件《关于做好2012年中央财政预算内水土保持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水保局发[2012]17号),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农业集约化生产、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县着手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

近几年来,根据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的要求,全区各地开展了以水土流失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

县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方式,以突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为重点,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水土流失防治与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等有效结合起来,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更为综合、更大范围地解决流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根据全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县属重点治理区,必须做好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预防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

为与区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相衔接,全面完成总体规划提出的治理任务目标,近几年来,县在区、市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开展了大量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由于受到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限制,要全面完成区、市提出的近期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在未来的几年时间内仍需加快治理步伐。

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切实搞好县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本着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解决群众生活、生产中的困难,确保群众生存发展的需求,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为目标,并为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通过对沟小流域进行的野外调查、勘测,调查了项目区及周边地形地貌、植被、水土流失类型、分布、侵蚀
强度、面积,适宜当地生长的树种、草种及其种植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等,收集了相应的资料,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开展了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于2012年04月编制完成了《县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1.2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1.2.1 项目区选择的理由
(1)水土流失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该区土地及光热资源丰富,水源有保证,但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气候干旱,植被稀少,风力侵蚀严重。

风沙灾害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高。

为早日改变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需要集中物力、财力、人力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基础条件较好,在优选措施、提高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治理,对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提升水保措施效益有一定的典型示范作用。

该区域土地及光热资源丰富。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实施,使该区域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对于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水保效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3)政府支持、群众积极。

地方政府和群众对改变环境面貌的希望迫切,每年以议案的形式提出开展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群众对造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要求迫切,因此该项目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群众的积极性高。

1.2.2 项目区概况
1.2.2.1 自然概况
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位于东径105°33′40″~105°46′23″,北纬37°32′24″~37°38′20″范围内,地处县北部沿山地带,靠近工业园区,包兰铁路东西横穿而过,流域总面积71.7km2,水土流失面积70.6km2,地形总趋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沟小流域属低山-中山地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拨1462m,最低海拨1195m,最大高差达267m。

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蒸发强烈。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3099h,多年平均降雨量223mm,蒸发量高达2100mm,最大冻土深度1.34m。

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霜冻、干热风和冰雹等。

土壤类型主要为灰钙土、草甸土、新积土和堆垫土,厚度在1~1.5m之间,下层为沙砾石,适宜种植经果林。

项目地下水储量
少,埋藏较深,开采利用难度较大,区域内主要的灌溉渠系是跃进渠及其所属的斗、农渠。

1.2.2.2 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
1)水土流失状况
根据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结合该地区自然条件,项目区属于荒漠草原带,区域内地面完整性较好,地形波状起伏,冲沟相对较少,属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交错区,土壤侵蚀以风蚀沙化为主,且强度大,风力侵蚀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5月,最大风速达40m/s。

水力侵蚀主要受降水影响,主要发生在7~9月份。

土壤侵蚀模数500-2000t/km2,大部分为微度-轻度水土流失等级。

2)项目区水土保持现状
项目区以南为卫引黄灌区,多年来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在农田基本建设中配套了沟、渠、田、林、路等基础设施,对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项目区一直没有开展过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的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重。

近年来,当地水利部门非常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水土保持宣传及预防监督工作,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也很高,但因资金原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开展较少,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1.2.2.3 土地利用情况
由于项目区位于山地,地形起伏较大,平田整地难度大,加之缺乏水资源,难以将其开发利用种植传统作物,现在是一片裸露的荒地,植被稀少,项目区内耕地较少,以后可以规划为景观生态园。

1.2.2.4 社会经济情况
沟小流域属于县镇管辖区域,县共辖6乡5镇118个行政村。

镇现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36297人,其中农业人口27223人,占全镇总人口的75%,汉族35571人,占98%,农业劳动力25408人。

全县现有耕地53万亩,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7.4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2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90元。

现状林业总面积27.1hm2。

其中:现状经果林面积9.25hm2;现状柠条林17.86hm2。

区域内有较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1.3 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1.3.1 建设任务
沟小流域内主要沟道有沟、张裕沟、狼巴井沟、新寺沟、时庄沟等五条,本次针对沟的一部分(自沟与跃进渠交叉处沿河道向上10km部分)及其一条主要支沟的流域范围进行治理。

1.3.2 建设目标
用5到10年时间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使农、林、牧得到协调发展,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基本要求杜绝人为的水土流失产生。

综合治理目标实现后,项目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9.03hm2,占流域总面积的25.1%,林草面积达到40%以上。

1.3.3 建设规模
沟小流域计划治理面积459.03hm2,主要采用工程、植物和封禁治理三大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理。

工程措施包括:沟头防护围埂3619m、谷坊23座、河道护岸2.3km,植物措施包括:沟头防护林3619m、防风林带13.22hm2、水土保持林48.11hm2、河岸景观绿化长度18005m、护岸种草长度8080m、林草抚育234.524hm2,封育治理措施包括:网围栏5015m、封禁标志碑6个。

1.4 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根据小流域的现状和供需预测及实施目标,合理确定、布设各项措施。

根据沟小流域地形特点和社会经济状况,在总体布局上,本着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以“南治水土,北治风沙”的格局进行,形成布局合理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

防治体系的配置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单项与综合,力争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可操作性强,形成一个科学、完整、严密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北部荒山以封禁治理为主,依靠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在沟缘通过种草,形成一定范围的生物护岸,并在沟道两旁种植水保林,提高项目区的生态功能,一些小的支沟通过修建谷坊、沟头防护等工程措施达到保水保土的目的;项目区南部沟道以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主沟道以工程措施为主,通过修建防洪护岸、浆砌石护坡等工程措施,控制沟道纵横方向侵蚀,保护两岸建筑物及厂区安全,同时在沟缘和河道两旁配置林草绿化措施,使项目区的生态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带来了一定的美学价值。

(1)小型水保工程措施
小型水保工程主要包括沟头防护、河道护岸、谷坊等。

(2)林草措施
包括沟头防护林、防风林带、水土保持林、河岸景观绿化带、护岸种草带、林草抚育等。

(3)封禁治理措施
在项目区北部荒山以封禁治理为主,注重天然植被的封育和改良。

1.5 施工组织设计
根据治理措施技术要求、施工标准,施工组织形式采取受益区农村集体组织施工和专业队施工等两种形式。

对于工程护岸等要求较高的主体工程采取专业队施工;造林整地与苗木栽植等技术性不强的工程,实行群众以村会战和义务投劳统一实施,村、组具体落实懂技术的人员实施。

1.6 水土保持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影响水土流失因子监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土壤侵蚀强度、土壤流失量的动态监测,水土保持效益监测,重大水土流失事件调查。

监测项目有坡面监测和沟道监测;实施过程中的进度监测、质量监测;工程完成后的经济效益监测、社会效益监测、生态效益监测。

质量进度监测由基层监测单位进行实地监测,上级进行验收确认。

社会效益监测和经济效益监测通过在项目区内设置监测地块和监测农户来获取基础数据,生态效益监测由综合监测站和监测点来获取基础数据。

经济效益监测土地利用、农作物面积、产量、收益,林产品数量、效益;社会、生态效益监测各措施拦沙、蓄水、灌溉、饮用水、保护下游安全、减少危害情况等。

1.7 技术支持
为了提高项目管理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计划在县内开展考察学习活动。

内容主要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造林技术、牧草种植技术等。

县级项目管理机构成立项目培训站,全面负责实施项目的培训。

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纳入项目技术支持服务建设内容。

项目实施中,与上级水保主管部门、水保科研院所建立长期业务联系,引进新优品种和先进的栽培与管理经验直接运用于生产实践中,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

对先进实用
技术及时进行示范推广,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项目科技含量。

1.8 工程管理
借鉴“一手抓流域治理开发,一手抓预防监督”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验,加强预防监督工作,预防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堵绝“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巩固治理成果,使项目区治理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加强群众参与监督管护工作。

项目区组建县、乡村两级水保监督网络,制定管护办法,落实管护责任,对主要的工程措施村上落实专人管护。

对田间工程和生物措施,落实“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

对破坏水土保持措施的行为及时向主管部门举报,依据《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法规,严肃处理,确保项目治理成果发挥效益。

1.9 投资概算与资金措施
项目总概算总投资为597.18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4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投入197.18万元。

分项投资包括:工程措施184.21万元、植物措施344.57万元、封育治理措施3.63万元、独立费用47.38万元、基本预备费17.39万元。

1.10 效益分析
各项措施实施后,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原来24%提高到45.13%。

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趋于优化,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

同时项目区新增治理面积459.03hm2,具有显著的蓄水保土效益。

项目实施后,使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减少泥沙、增加林草植被、减轻洪涝等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

综合措施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土地产值明显提高,扩大了劳动就业领域和途径,推动了项目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2.1 项目背景
根据2012年2月27日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和区生态建设规划办公室文件《关于做好2012年中央财政预算内水土保持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水保局发[2012]17号),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农业集约化生产、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县着手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

近几年来,根据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的要求,全区各地开展了以水土流失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

县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方式,以突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为重点,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水土流失防治与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等有效结合起来,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更为综合、更大范围地解决流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根据全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县属重点治理区,必须做好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预防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

为与区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相衔接,全面完成总体规划提出的治理任务目标,近几年来,县在区、市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开展了大量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由于受到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限制,要全面完成区、市提出的近期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在未来的几年时间内仍需加快治理步伐。

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切实搞好县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本着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解决群众生活、生产中的困难,确保群众生存发展的需求,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为目标,并为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通过对沟小流域进行的野外调查、勘测,调查了项目区及周边地形地貌、植被、水土流失类型、分布、侵蚀强度、面积,适宜当地生长的树种、草种及其种植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等,收集
了相应的资料,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开展了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于2012年04月编制完成了《县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县北部山区生态建设脆弱、环境恶劣。

通过改善该地区的环境来吸引更多的企业在此扎根,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节约耕地,加速县域经济发展,为山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后续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加快北部山区发展,是实现全县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要求,也是全县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1)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展现县城北大门秀美山川。

该地区地理条件恶劣,是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区。

长期以来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造成区域内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植被衰退,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通过项目的实施,扩大林带的种植面积,配套滴灌灌溉设施,扩大经济林与景观林带的种植面积,增加围栏封育建设,可直接增加地表覆盖度和植被覆盖率,有利于保水保土,减少扬沙起尘,充分发挥出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展现县城北大门秀美山川、弘扬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缩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发展山坡地的优势,为工业园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为包兰铁路的安全运行打下基础。

项目区紧靠工业园区和包兰铁路,工业园区作为自治区十大工业园区之一,位于县城以北,镇境内的北山南麓,规划占地面积384hm2,东起一七七处铁路专用线,西靠时庄沟,南至包兰铁路,北靠碱沟山。

项目的实施保证了洪水不下山、大风不起沙,为园区内工厂产品加工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包兰铁路从项目区穿过,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保证铁路不被洪水冲毁,为铁路的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

(3)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当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项目区处于干旱向荒漠过渡地带,水资源十分缺乏,成为制约当地农牧业发展、生态建设、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但该地区人均耕面积大,适宜发展林业、果业,结构调整空间大。

同时该地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作物光合产物的制造和积累,农产品干物质含量丰富,含有
糖量高品质优,商品性好;土壤、大气等污染小,农作物病虫害轻,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施药次数,具有发展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条件。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加快以压砂西甜瓜、枣等产业为主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和效益,可有效提高有限的水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合理配置光、热、水、土等资源,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形成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格局,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地区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该地区乃至全县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提高都将直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设计依据
(1)水利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
(2)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定额》、《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
(3)《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22-2008;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008;
(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方法》GB/T15774-2008;
(7)《回族自治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技术标准汇编》。

第三章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3.1 项目区选择
项目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少雨的艰苦自然环境已成为制约当地群众致富的一个主要原因,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并且当地群众在水土流失治理的认识水平较高,项目区通过综合治理工程将有效的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又使农村产业化,带动三大产业发展、促进流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2 项目区小流域概况
3.2.1 基本情况
县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位于东径105°33′40″~105°46′23″,北纬37°32′24″~37°38′20″范围内,地处县北部沿山地带,靠近工业园区,包兰铁路东西横穿而过,项目区内流域面积17.99km2,地形总趋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沟小流域属于县镇管辖区域,县共辖6乡5镇118个行政村。

镇现辖15个行政村。

3.2.2 自然概况
沟小流域属低山-中山地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拨1462m,最低海拨1195m,最大高差达267m。

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春季风沙严重。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3099h,多年平均降雨量223mm,其中夏季降雨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2%,蒸发量高达2100mm,最大冻土深度1.34m。

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霜冻、干热风和冰雹等。

土壤类型主要为灰钙土、草甸土、新积土和堆垫土,厚度在1~1.5m之间,下层为沙砾石,适宜种植经果林。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植被,天然植被覆盖度极低,一般在20%~35%之间。

项目地下水储量少,埋藏较深,开采利用难度较大,区域内主要的灌溉渠系是跃进渠及其所属的斗、农渠。

3.2.2.1 地质地貌
1)地质
表层多为洪积形成的粉砂质黄土,质地均匀。

区域地处香山北麓,其地质环境同属弧形旋卷构造边缘带,基本为“帚状”复式褶邹构造,属“祁吕贺”山字形构造体系和陇西旋卷构造体系复合带,组成近东西向褶皱。

地层除寒武系外,大部分是晚元古地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