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依法行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依法行政
第一篇:什么是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即一切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履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职责,一切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接受法律监督,既不失职,也不越权,对违法失职行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它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办事权限合法;二是办事程序合法。
第二篇:依法行政是依法治理工作的具体化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理工作的具体化,是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需要,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但我们相信,只要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就一定能够将依法行政向深入推进,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加强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战略任务,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
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将有力地促进依法行政工作更加公正、公开、透明。
因此,作为煤炭系统的执法人员只有深化监督机制为突破口,才能促进依法行政工作更加公正、公开、透明。
首先,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强化党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要逐步健全统一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界定行政执法过错行为,明确追究方式,追究程度。
错案追究不到位的,特别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的,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要切实做到权力民主行使、风险共同承担,要既追下又追上,既追人又追事,既追究具体承办人员责任,又追究单位主管领导责任。
要坚决杜绝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
同时,要努力拓展监督面,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变结果监督为过程监督,变部分监督为全面监督。
其次,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
督。
目前,行政执法之所以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阻力,之所以还有的群众不理解、不支持,说到底还是因为执法公开性不强,透明度不高、群众不信任、社会不公认。
因此,要把公示、公开作为公平、公正执法的重中之重;把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过程、执法结果、举报电话等重点内容,告之于民、公之于众,杜绝“暗箱”操作,预防执法副腐败,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还执法者一个清白,从而强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同时,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要主动争取和配合新闻媒体,加强对自身执法活动的监督,以促进严肃公正执法,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和体会到行政执法是公正、公开、透明的。
行政执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煤炭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严字当头,从严治政,坚决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坚持纠正行政执法过程中失之于松、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
对于违法者,不管是什么单位,什么人,都要依法严处,决不姑息迁就。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煤炭系统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加健康和和谐!
第三篇:论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第一次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
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完善和发展。
进一步理顺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关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1、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能依法进行,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它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
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活动。
它要求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充分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政职能,作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更不能非法侵(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依法行政的范围,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都要依法进行,其核心是行政执法。
因为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国家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对管理相对人采取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或者对管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直接进行监督检查并作出处理结果的行为,最容易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所以,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行政执法。
3、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依法治国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等内容组成。
在这些内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重点。
因为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不是靠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而主要是靠各级人民政府进行的。
如果各级行政机关都能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管理,那么,依法治国就有了基本保证。
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又为依法行政创造了大环境和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大环境,就根本谈不上依法行政。
但没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就会落空。
因此,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里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保证
1、行政权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决定要依法行政
所谓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内政、外交的权力,即各级行政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和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行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力。
它的管理对象是
社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都是由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的,行政机关能否合法有效地行使好行政权力,管理好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行政权力的建设和制约。
2、行政权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决定必须依法行政
由于行政权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公共权力。
因此,行政权力的行使具有自己的特征。
一是行政权力是由法律设定和权力机关的授权。
为了保证国家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与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不得不授予行政机关很大的权力,如行政立法权、管理权、处罚权和强制权等,而这些权力不受法律的约束,就有可能走向专横、滥用,甚至腐败。
同时,我国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也是法律的执行机关,因此,必须执行国家法律的规定和权力机关的意志,行政权的运用必须对权力机关负责,对人民负责。
因此,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在国家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不能越权。
二是行政权力属于国家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和单方面性。
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只能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作出各种行政行为,这些行政行为都是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志表示,不需要与管理相对人协商。
行政决定一旦作出,行政管理相对人就具有服从的义务,其他国家机关就具有协助的职责,而且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
如果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行政决定,行政机关有权采取强制措施或强制执行,强迫其履行。
三是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管理任务的繁重,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介入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国家刑事、民事问题。
如有的国家出现了“行政刑罚”现象。
在我国,象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不构成刑事处罚的,由政府部门的劳动教养委员会批准劳动教养。
行政司法、行政调解、行政仲裁、行政合同等都在急剧增加。
可以说行政权力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如果不对行政权力的行使加以规范和制约,那么,行政权力必然要走向专横、独裁、滥用和腐败,甚至影响
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四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国家为了保证行政管理的效率性,赋予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和较宽幅度的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是属于行政权的一部分,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措施,但行政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存在着某种扩张性和随意性。
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不仅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行政,而且还要根据依法行政原则拓展到自由裁量领域,即依据法律精神和立法目的行政。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要符合立法目的,作出的处理决定要合情合理,不能畸轻畸重。
由于上述行政权力的这些特点所决定,各级行政机关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时,只能依法行使,不能违法和越权。
否则,就会侵犯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甚至造成损害。
但是,由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法律意识的不同,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经常发生,有的十分严重。
如有的行政失职,应该作为的不作为,该管的不管,不履行法定义务;有的行政越权,不该管的乱管,违反法定职责;有的滥用职权,从个人私利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甚至有的干部贪污受贿,成为人民的罪人,等等。
这些违法行为严重地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
尤其是目前存在的乱处罚、乱罚款、乱集资和以权谋私等情况,严重地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挫伤了人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坚决地予以纠正和克服,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要坚持依法行政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也是一种法制经济。
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在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奠定微观经济基础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
调与发展。
在客观上要求我们不能直接地、过多地干预它。
但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掌握着对经济要素的控制权、物资分配权、资金调拨权、人事任免权等。
这些权力是与经济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的身份相适应的,如果没有这些权力,就无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
因此,企业办成了政府的附属物,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行政命令和强制措施等手段,对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行政事务进行集权式的管理。
行政命令就是这种体制运行的准则和依据。
不需要法律的调整和规范,那时也没有法律。
主要是靠行政命令,实行“人治”。
现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和干部的思想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干部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
但在少数干部中,仍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概念束缚着思想和手脚,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特有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这种思想反映在实践中,欲干怕犯错误,不干怕掉队,表现出瞻前顾后,左右观望。
还有些干部对市场经济存在误解,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搞市场经济,政府什么都不要管了,一切都由市场机制来调节。
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大撒手”,该管的不管,该检查的不检查,放纵了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
结果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牟取暴利的情况十分严重。
这些思想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还是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没有认清。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强调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个精辟的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全党和全国
人民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因此,我们各级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2、政府管理机构和管理手段不适应
现有的政府机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它适应的是当时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现在国家确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模式,那么,国家的管理职能、管理机构都必须转变,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规律。
但目前的政府管理机构,远远不适应新形势要求。
具体表现如下:政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效率低下。
尤其是少数行政职能部门,运用手中的权力,以履行行政职能的形式,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运行进行操纵,甚至形成“行政垄断”。
这与商品经济的高效率发展格格不入,严重地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所以,国务院下决心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精干的政府领导机构,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作出了榜样,各级政府也必须抓紧进行机构改革和精简人员,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反映在管理手段上,各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仍习惯采用行政手段、长官意志和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粗暴的管理,直接决定各种经济活动,不会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结果必然压制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是指从过去政府机关直接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身份,转变为间接地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宏观调控的行政主体身份。
在新形势下的政府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即“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高服务和检查监督,采用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促进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把属于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坚决、彻底地下放给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把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切实地转移给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基础作用。
而政府不再以经济活动主体身份出现,而是以公共权力享有者的身份对企业发展共同需要的外部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秩序等进行维护,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当前依法行政急需作好的几项工作
1、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
人治与法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方面,“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规范是靠人来制定、靠人来推行的,在形式上很难分开。
但二者又截然对立。
法治,就是指法律至高无上,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必须遵守,一切管理都必须按照法律来进行,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目前,我国基本上还是“人治”。
虽然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
但人治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影响极深。
解放后又没有进行彻底的批判,相反,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继续实行人治。
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法治,认为那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无产阶级不能接受。
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政命令、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涉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现象还十分严重。
所以人治思想在广大干部思想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艰苦探索,才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法律观、法治观,树立依法治理社会、依法管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观念,依法管理好本部门的工作。
当前要树立法治观念,必须首先树立法律支配权力的观念,纠正权力支配法律的错误思想。
封建社会是权力支配法律,“法由君出”,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国王就是法律,行政权力支配法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支配权力,“法律应该成为国王”。
马克思主义主张实行权力制衡,建立强有力的制约机制,认为过分集中和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导致专断和腐败,这种制约机制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
在国家各个生活领域中,法律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各机关、各部门、各政党都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各级政府都必须依法行政。
这样才能做到法大于权,法律支配权力。
2、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强化法律意识,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更为重要。
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遵守与执行法律,只有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作到依法行政。
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对公民来说,通过普法宣传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在全民都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大环境中,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能加以批评、抵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纠正违法行政。
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知法、懂法、守法就更为重要和更为紧迫。
只有领导干部增强了法律意识,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方略。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做到依法行政。
很难设想在一支没有法律知识的法盲(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干部队伍的带领和管理下,能建设法治国家。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领导干部学法讲座班上强调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已成为一项紧迫要求。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并且要形成制度”。
“领导干部学法不仅有助于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和带动全党学法守法,依法办事,而且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所以,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增强了,法律素质提高了,依法行政才能有保障,依法治国才有希望。
3、加强政府的行政监督检查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后,必须更新管理方式,各级政府由过去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
加强宏观管理的力度,就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督检查职能,加强行政处罚职能。
对市场主体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或者执
行行政机关的决定、命令,履行法定义务,都要通过行政监督检查来查证处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会出于小集团或个人的利益考虑,有可能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出现偷税漏税、假冒伪劣、欺诈、垄断、暴利或者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
这就必须加强政府的监督检查的职能,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我们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如行政处罚法,赋予了行政机关行政处罚权;行政监察法,赋予了行政机关监督监察权;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审计监督权;统计法,赋予统计机关统计监督权;会计法,赋予财会人员监督权。
这些行政监督机关,都要认真负责地行使监督职权,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促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真履行法定义务。
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安、司法、工商、税务、商检、海关等职能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充实和加强行政监督检查队伍建设,以保证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的实现。
4、加强法制监督,建立完整的法律监督体系
有权力就必须有监督。
要使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就必须把行政执法活动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专门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和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的监督。
这些监督从不同的渠道保证了行政机关对行政法律规范的正确实施,对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法律监督工作仍然不够有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上的错误,也有监督体制上的问题。
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体系。
一是从思想上要进一步提高对法律监督制度的认识,充分认识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的权力,最终将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
二是在体制上要进行改革,并完善监督程序。
将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督,改革为以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的外部法律监督体系,确立国家权力机关在法律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行政内部监督机关改为直接向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加强立法监督,尽快制定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