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淬火回火综合性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综合性实验
淬火、回火工艺对钢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淬火、回火工艺对钢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熟悉热处理的基本操作规程。

二、实验说明
淬火是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常用的淬冷介质有盐水、水、矿物油、空气等。

淬火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因而广泛用于各种工、模、量具及要求表面耐磨的零件(如齿轮、轧辊、渗碳零件等)。

通过淬火与不同温度的回火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金属的强度、韧性及疲劳强度,并可获得这些性能之间的配合(综合机械性能)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另外淬火还可使一些特殊性能的钢获得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如淬火使永磁钢增强其铁磁性、不锈钢提高其耐蚀性等。

淬火工艺主要用于钢件。

常用的钢在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时,原有在室温下的组织将全部或大部转变为奥氏体。

随后将钢浸入水或油中快速冷却,奥氏体即转变为马氏体。

与钢中其他组织相比,马氏体硬度最高。

淬火时的快速冷却会使工件内部产生内应力,当其大到一定程度时工件便会发生扭曲变形甚至开裂。

为此必须选择合适的冷却方法。

根据冷却方法,淬火工艺分为单液淬火、双介质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和贝氏体等温淬火4类。

回火是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一般紧接着淬火进行,其目的是:
(a)消除工件淬火时产生的残留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b)调整工件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达到使用性能要求;
(c)稳定组织与尺寸,保证精度;
(d)改善和提高加工性能。

因此,回火是工件获得所需性能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

按回火温度范围,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

(一)碳钢热处理工艺
1、加热温度
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一般为Ac3+30-50℃,过共析钢加热温度一般为Ac 1+30-50℃(淬火)。

淬火后回火温度有三种,即:低温回火(150-250℃)、中温回火(350-500℃)、高温回火(500-650℃)。

实际生产中可根据钢种及要求作适当调整。

2、保温时间
在实验室中,通常按工件有效厚度,用下列经验公式计算加热时间:
t=a•D
式中t----加热时间(min)
a----加热系数(min/mm)
D---工件有效厚度(mm)
淬火后回火保温时间,要保证工件热透,使组织充分转变,一般为1~3小时,实验时,可酌情减少。

3、冷却方式
碳钢淬火时常用水或盐水冷却,合金钢常用油冷却。

(二)碳钢及低合金钢淬火、回火后的组织
1、珠光体型组织
过冷奥氏体在高温区(Ar1至C曲线鼻尖)转变的产物。

随着奥氏体在冷却时过冷度的增加,依次得到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

他们都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细密机械混合物,但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片层间距依次减小,组织的强度、硬度递增。

2、贝氏体型组织
过冷奥氏体在中温区(C曲线鼻尖与马氏体转变点M s)进行等温淬火转变的产物。

贝氏体也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1)上贝氏体:是在珠光体转变区稍下温度等温形成的。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成束的铁素体向奥氏体晶内伸展,呈羽毛状。

(2)下贝氏体:是在马氏体转变点(M s)稍上的温度形成的。

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灰黑色针状或竹叶状。

与上贝氏体相比,下贝氏体不仅具有较高的硬度、强度、耐磨性,且有较高的韧性及塑性。

3、马氏体组织
过冷奥氏体在低温区(Ms以下)转变的产物。

马氏体是碳在铁素体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马氏体组织形态主要有两种:
(1)片状马氏体:高碳马氏体,主要在高碳钢淬火组织中形成。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呈针状或竹叶状。

马氏体针的粗细程度取决于淬火加热温度。

例如T10钢在淬火加热温度较低时(如760℃)由于奥氏体中的碳浓度不均匀,在光学显微镜下分辨不出它的形态,称之为隐针马氏体;淬火温度稍高时(820℃)可见到短针状马氏体;若淬火温度提高到1000℃,由于奥氏体晶粒粗大,从而获得粗大的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性能较硬且脆。

(2)板条马氏体:又称低碳马氏体。

主要在低碳钢淬火组织中形成。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呈一束束相互平行的细长条状。

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由几束不同取向的马氏体群,且束与束之间有较大的位相差。

它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与硬度,还具有良好的韧性与塑性。

淬火组织中总会有一定数量的残余奥氏体,并且随着钢中含碳量的增加,淬火温度的提高,残余奥氏体的相对量也会增加,残余奥氏体不易受硝酸酒精的侵蚀,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白亮色,无固定形态,难以与马氏体区分,因此常常需回火后才可分辨出马氏体间的残余奥氏体。

4、回火组织:
钢淬火后一般都需要经回火才能满足性能要求。

根据回火温度的高低,回火组织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回火马氏体:在150-250℃回火时形成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它是由极细小的弥散的ε-碳化物和а-Fe组成。

回火马氏体易于腐蚀,一般呈黑色,且保留原淬火针状马氏体或淬火板条马氏体的形态,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辨出其中的碳化物相。

具有较高的强度及硬度,且脆性较低。

(2)回火屈氏体:在350-450℃回火时形成的组织为回火屈氏体。

它是由细片状或细粒状渗碳体和铁素体组成。

在光学显微镜下,碳化物颗粒仍不易分辨,但可观察到保持马氏体形态的灰黑色组织,且马氏体形态的边界不十分清晰。

它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弹性极限和韧性。

(3)回火索氏体:在550-650℃回火时形成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

它是由粒状渗碳体和铁素体组成。

在较高倍数的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渗碳体的颗粒,此时马氏体形态已消失,600℃以上回火时,组织中的铁素体为等轴晶粒。

工业上称之为调质处理。

回火索氏体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
1、箱式加热炉、井式加热炉、淬火水槽、淬火油槽、砂轮机、抛光机、布氏硬度计、读数显微镜、洛氏硬度计、金相显微镜;
2、φ20X50mm45钢或40Cr钢试样,金相图片、金相砂纸,侵蚀剂。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全班分五组,每组领取试样一套;
2、每组将两个φ20X50mm、45钢或40Cr试样加热到850℃并保温40ˊ后,分别进行油淬和
水淬;
3、把三个水淬后的φ20X20mm45钢或40Cr试样,再分别进行180℃、420℃、600℃加热保温1小时空冷;把三个油淬后的φ20X20mm45钢或40Cr试样,再分别进行180℃、420℃、600℃加热保温1小时空冷;
将以上试样分别用砂轮机磨平后测出硬度并记录在表4-2;
5、按表4-1所列金相试样在显微镜下观察金相组织。

表7-1 45钢不同热处理下的显微组织特征
五、实验报告与要求
1、列出实验结果,并说明各种热处理工艺对碳钢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绘出所给试样显微组织示意图,用箭头表明图中的各组织组成物,并注明成分、热处理
工艺、显微组织、放大倍数及侵蚀剂;
3、谈谈实验体会。

六、实验注意事项
1、试样淬火时,一定要用夹钳夹紧,动作要迅速,并在冷却介质中不断搅动;
2、测硬度前,必须用砂轮或砂纸将试样表面的氧化皮除去并磨光。

每个试样应在不同的部位测定三次硬度,取其平均值。

退火、正火试样测HB值,其余测HRC值。

3、热处理时应注意:
(1)取放试样时,应切断电路电源;
(2)炉门开关要快,以免炉温下降和损坏炉膛的耐火材料与电阻丝的寿命;
(3)取放试样时,夹钳应擦干,不能沾有水或油;同时,操作者应带上手套,以免灼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