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淮南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淮南是安徽省下辖地级市简称淮,古名州来,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滨,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淮南的名胜古迹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淮南的名胜古迹
寿县古城、天宝双遗文化园、古寿州窑遗址、大通万人坑、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春申君陵园、赖山村、古佛寺、廖氏宗祠、汉淮南王宫、华夏第一人文洞府、观音寺
淮南的民俗文化
综述
淮南文化底蕴厚重。
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纂了千古名篇--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淮南子》,发明了华夏美食--豆腐。
淮南名胜古迹众多,有被中外考古学家称道的“五古”(即古战场、古墓群、古寿州窑、茅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其中的淝水之战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淮南市力打“淮南子”文化、花鼓灯文化、豆腐文化、少儿艺术和八公山旅游文化“五张牌”,激活“文化强市”。
积极推动《淮南子》“古为今用”,大力宣传《淮南子》,扩大影响。
一批花鼓灯专业表演团体,多次代表国家和安徽省组团出国演出,展示花鼓灯艺术的品牌优势。
从1992年开始,由中国商业联合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淮南市承办的中国豆腐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17届。
主要文化
寿春楚文化
楚文化是古中原文化与楚蛮(今江汉一带)区域性土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基本要素是:青铜冶铸工艺、纺织和刺绣工艺、老庄哲学、屈原的诗歌和庄子的散文、美术音乐舞蹈等。
寿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与楚文化互相影响、渗透、融合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古文化。
寿县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馆”,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启
金节、郢爰等。
花鼓灯
淮河流域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
它是中国九亿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间舞蹈,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
推剧
推剧是安徽省地方戏曲之一,属于稀有剧种。
推剧又名“四句推子”,是在民间舞蹈“花鼓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年轻剧种。
淮南的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市境属“淮夷”之地。
西周分封诸侯,市境为州来子国所辖;春秋末期,诸侯纷争。
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市境属吴;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国被迫几度迁都,求救于吴。
为便于吴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吴国帮助蔡国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
战国初期,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市境属楚。
战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寿春,改寿春为郢,市境成为楚国的京畿之地。
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市境淮河以南属九江郡(郡治寿春),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属泗水郡。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
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获罪流放,死于途中。
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
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废淮南国,复为九江郡,治寿春。
西汉时期,市境先后属淮南国、九江郡所辖,凤台县属
沛郡下蔡县。
东汉时期,市境及凤台县均属九江郡所辖,分属寿春县、下蔡县。
汉末,袁术据寿春改设淮南郡。
入魏仍称淮南郡,治寿春。
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为淮南王,明帝青龙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
其间,市境及凤台县均为淮南郡所辖。
西晋初年,淮南郡迁治于寿春,市境为其所辖。
永嘉乱起,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江淮郡县大批废弛,北人南迁。
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于湖,市辖境则为侨置的南梁郡。
南北朝期间刘宋、萧齐、萧梁沿袭东晋侨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先后有豫州、梁郡等侨置郡县。
北魏、北齐、北周、隋时,市境复为淮南郡所辖,凤台县属汝阴郡下蔡县。
唐置淮南道,市境属淮南道寿州所辖,凤台县属河南道颍州下蔡县。
五代十国时期淮南道称谓不变,寿州、下蔡先后为吴、南唐所有。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属淮南路寿州所辖。
熙宁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市境属淮南西路寿州所辖,淮河以南属寿春县,淮河以北属下蔡县。
后宋金和议达成,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市境淮河以北属金国,淮河以南为宋地。
元代,市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分属寿春、下蔡两县所辖。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怀远县,今市区东部属怀远县所辖。
明代,全境属南直隶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包括今凤台县)、怀远县、凤阳。
清代,市全境属江南省凤阳府,安徽省凤阳府。
分属寿州、怀远、凤阳所辖。
雍正十一年(1733年)从寿州分置出凤台县,辖故下蔡县地,同城分治。
同治三年(1864年)凤台县迁治于下蔡县故地(今城关)。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
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
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
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