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小学六年级王勃复习资料(文学史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勃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
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
6年)卒,年28岁。
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 O年)。
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
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
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
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
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
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
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
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
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
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
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
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
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
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
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
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
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
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
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
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
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
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
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
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
《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
”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
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
笛的呢?(展示课件第四屏)
2.思考:为什么爷爷的芦笛声会让强强感到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呢?想象中的爷爷的芦笛声到底
给了强强怎样的感受呢?
3.带着美好的憧憬,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次笛声。
1.过渡:好玩的小闸屋,如诗如画的大海,有趣的芦笛,这一切让强强无限向往。
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与强强一起,来到苇叶葱茏的海边,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去亲自聆听爷爷的芦笛声。
2.默读 2—6 自然段,思考:美丽的大海,清脆的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
3.想想画面有感情朗读 2—6 小节。
二、细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第三次笛声)过渡:慈祥的爷爷,温柔的大海,丛生的芦苇,飞舞的海鸟,特别是清脆的笛声,给强强带来无比的快乐。
可这次海边之行,笛声带给强强的仅仅是快乐吗?学习课文 7 —13 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展示课件第五屏)1.默
读7—13 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
出描写大海和强强的句子。
2.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大海狂怒了?强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二)交流汇报大海狂怒的句子,体会强强的恐惧,(展示课件第六屏)指导朗读。
(三)思考:是什么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
(四)爷爷的芦笛声想告诉强强什么?
(展示课件第七屏)
: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这句话)
(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读书,通过朗读感受大海的美丽,爷爷芦笛声的美妙。
给孩子们足够的自学时间,大胆放手,鼓励他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培养他们不动笔墨就不读书的好习惯。
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大海狂怒的图片和声音,调动学生视听功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学生入情入景地聆听着,充分感受到海水是如何的汹涌,
语文(S)教学设
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
下册课文:语文百花园一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在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语海畅游”中的字词句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
2.“积少成多”中的内容,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文化。
引导学生多读多记,自己感悟。
学生如有疑问,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和讲解,丰富学生的积累。
3.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发展思维能力。
4.“能说会道”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表达真情实感。
锻炼学生听、说、评的能力。
5.“笔下生辉”利用例文引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类积累词语,让学生感悟一个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
2.小组交流,说说寒假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认真回忆事情的经过,注意别人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学习转述并评一评:是否讲得清楚明了,是否语句通顺。
3.指导学生阅读例文,了解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抓住重点、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借鉴例文的写法,以“话说寒假生活”为内容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注意写出寒假生活的情趣。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注意积累习作素材。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类积累词语。
2.引导学生把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寒假生活表达出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