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2.口号:“扶清灭洋” 原因: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
“扶清”与清政府协同作战,争取部分
猪
强烈的 爱国官兵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缺乏认识, 反帝爱国 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借用儒家思想可以减少变法阻力(策略)
wk.baidu.com
3.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
类别
颁布的新法
作用
明 政治方面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 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定
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国 经济方面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 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举办邮政
北北京 京 渤
山
廊坊廊坊 天天津 津
直 隶 大大沽 沽
海
运
西
河 南
河 黄
济南 河山
东
东
胶州湾
海
江苏
(1)1900.06. 10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 进发, 在廊坊附近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廊坊、杨村阻击战)
(2)1900 06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 沽炮台,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 保卫战;
(3)1900.06.21慈禧向各国“宣战”;
(4)1900 08中旬北京失陷, 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西摩尔 (八国联军统帅之一)
三、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国变)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 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 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 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 皇城以外地区的情况亦皆如此。
——《庚子大事记》七月二十一日记
——义和团揭贴
2.具有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 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局限性:
存在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 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同时对西方工 业文明成果没有清醒的认识
三、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国变) 1.原因: 2.过程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积极性: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迫 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 (扶植傀儡政权,让清政府逐渐成为“洋人 的朝廷”)
材料二:周恩来在1954年更明确指 出:“义和团运动正是人民顽强地 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
材料三:“挑铁道,把线砍,旋即 毁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 升平。”
影响
经济掠夺, 加重财政负 担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 外交控制;
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国中之国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 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
军事控制 战略威慑
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惩办“首祸诸臣”“,洋人的朝廷” 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等。
人少势微
无兵无权
大权在握
势力强大
国门打开后,底层人民的反映: 一般民众出于最直接的感受,觉得……日子之所以一天比一天艰难,大
概是洋人来了之后所造成的,洋人在中国大规模造铁路、开矿山,将中 国的龙脉挖断了,地藏的宝气泄露了;洋人在中国城乡遍设教堂,把中 国传统神祇(地神)、祖先得罪了、侮辱了,这些神祇、祖先也不保佑中国 人了。
三、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国变)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1)东南 互保
2)俄国 乘机 侵占 东北
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扩张 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四、民族危机加深 1、签订《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奕劻)
内容
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 约9.82亿两
----张海鹏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1898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政治形势:《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3)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2.拉开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①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 变者天下之公理”。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四、民族危机加深 1、签订《辛丑条约》
直接侵华→以华制华
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提线木偶一样 逐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课堂小结
挽
背景:甲午战败
救
瓜分狂潮
民
族
过程:上层改良 下层革命
危
亡
结果:庚子国变
的
半殖半封
斗
争
公车上书(1895) 序幕
戊戌维新运动(1898.6-9)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是 文化教育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 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利于思想文化传播
军事方面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运动性质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早期:(慈禧)必曰:“汝但留祖宗神主不烧,辫发不剪, 我便不管……” 后期:“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愦, 不肖乃尔!”
第17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一目 戊戌维新运动 (社会上层改良)
第二目 义和团运动 (社会下层革命)
第三目 八国联军侵华
第四目 民族危机的加深
当时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完全处在下风。在国际 事务上,朝野上下软弱无能,内政一塌糊涂,经济增长乏力,贪污腐败成风,武 备不兴,民气不扬。这种状况对付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战败是必然的。
天 主
“灭洋”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但却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羊
( 毓贤、袁世凯 对义和团 先抚后剿)
明显的
洋 人
盲目排外 反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2.口号 3.评价
材料一: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如 此评价义和团: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 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 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戊戌变法特点
顽固派指责康有为: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马克思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 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特点:将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 阶级民主思想相结合
原因?
主观: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 客观: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
资产阶级维新派
义和团运动兴起(1898-1900)
借口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农民阶级 东南互保
《辛丑条约》(1901) 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思维深化
中国如何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列强侵略
4.变法失败
①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再次临朝 训政。 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 ③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 免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
(1)P103.具有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器物→制度 (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6.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2)客观原因:P103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2.口号:“扶清灭洋” 原因: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
“扶清”与清政府协同作战,争取部分
猪
强烈的 爱国官兵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缺乏认识, 反帝爱国 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借用儒家思想可以减少变法阻力(策略)
wk.baidu.com
3.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
类别
颁布的新法
作用
明 政治方面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 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定
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国 经济方面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 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举办邮政
北北京 京 渤
山
廊坊廊坊 天天津 津
直 隶 大大沽 沽
海
运
西
河 南
河 黄
济南 河山
东
东
胶州湾
海
江苏
(1)1900.06. 10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 进发, 在廊坊附近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廊坊、杨村阻击战)
(2)1900 06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 沽炮台,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 保卫战;
(3)1900.06.21慈禧向各国“宣战”;
(4)1900 08中旬北京失陷, 慈禧携光绪出逃西安。
西摩尔 (八国联军统帅之一)
三、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国变)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皇城之内,杀戮更惨,逢人 即发枪毙之,常有十数人一户者, 拉出以连环枪杀之。以致横尸满 地,弃物塞途,人皆踏尸而行。 皇城以外地区的情况亦皆如此。
——《庚子大事记》七月二十一日记
——义和团揭贴
2.具有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 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局限性:
存在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 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同时对西方工 业文明成果没有清醒的认识
三、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国变) 1.原因: 2.过程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积极性: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迫 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 (扶植傀儡政权,让清政府逐渐成为“洋人 的朝廷”)
材料二:周恩来在1954年更明确指 出:“义和团运动正是人民顽强地 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
材料三:“挑铁道,把线砍,旋即 毁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 升平。”
影响
经济掠夺, 加重财政负 担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 外交控制;
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国中之国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 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
军事控制 战略威慑
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惩办“首祸诸臣”“,洋人的朝廷” 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等。
人少势微
无兵无权
大权在握
势力强大
国门打开后,底层人民的反映: 一般民众出于最直接的感受,觉得……日子之所以一天比一天艰难,大
概是洋人来了之后所造成的,洋人在中国大规模造铁路、开矿山,将中 国的龙脉挖断了,地藏的宝气泄露了;洋人在中国城乡遍设教堂,把中 国传统神祇(地神)、祖先得罪了、侮辱了,这些神祇、祖先也不保佑中国 人了。
三、八国联军侵华 (庚子国变)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1)东南 互保
2)俄国 乘机 侵占 东北
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扩张 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四、民族危机加深 1、签订《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奕劻)
内容
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 约9.82亿两
----张海鹏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1898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 (1)政治形势:《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3)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2.拉开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①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 变者天下之公理”。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四、民族危机加深 1、签订《辛丑条约》
直接侵华→以华制华
清政府就像列强手中提线木偶一样 逐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课堂小结
挽
背景:甲午战败
救
瓜分狂潮
民
族
过程:上层改良 下层革命
危
亡
结果:庚子国变
的
半殖半封
斗
争
公车上书(1895) 序幕
戊戌维新运动(1898.6-9)
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是 文化教育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 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利于思想文化传播
军事方面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运动性质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早期:(慈禧)必曰:“汝但留祖宗神主不烧,辫发不剪, 我便不管……” 后期:“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愦, 不肖乃尔!”
第17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一目 戊戌维新运动 (社会上层改良)
第二目 义和团运动 (社会下层革命)
第三目 八国联军侵华
第四目 民族危机的加深
当时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完全处在下风。在国际 事务上,朝野上下软弱无能,内政一塌糊涂,经济增长乏力,贪污腐败成风,武 备不兴,民气不扬。这种状况对付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战败是必然的。
天 主
“灭洋”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但却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羊
( 毓贤、袁世凯 对义和团 先抚后剿)
明显的
洋 人
盲目排外 反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2.口号 3.评价
材料一: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如 此评价义和团: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 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 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戊戌变法特点
顽固派指责康有为: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马克思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 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特点:将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 阶级民主思想相结合
原因?
主观: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 客观: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
资产阶级维新派
义和团运动兴起(1898-1900)
借口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农民阶级 东南互保
《辛丑条约》(1901) 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思维深化
中国如何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列强侵略
4.变法失败
①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再次临朝 训政。 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 ③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 免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
(1)P103.具有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器物→制度 (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6.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2)客观原因:P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