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8篇)-西方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8篇)-西方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初中英语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摘要:语言的形成,无不受文化特点的影响,反过来文化特征也左右语言的发展。

一个民族因为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同,致使形成的语言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别。

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并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功能;教学效果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语言传承着文化,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
语言的发展。

所以语言和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标志。

语言的形成,无不受文化特点的影响,反过来文化特征也左右语言的发展。

一个民族因为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同,致使形成的语言内涵也有明显的区别。

汉语和英语之间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相互间语言学习的障碍,那就是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言内涵的差异。

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差异呢?
一、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集中体现。

国情不同导致文化也不同,英语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英语的运用。

语言的交流功能是第一位的,对文化的传承也是第一位的。

语言运用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交流的四大要素,在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能力也是一项重要技能。

所以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忽略了各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阻力。

简单地说,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交流就是要让语言的运用者知道在什么背景下说什么话。

二、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协调
在英语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有文化差异的。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特点,并且在实际力运用。

比如我们国家向别人道歉时的语言表达和英语国家的道歉方式是不一样的,comrade是我们常用的称呼,而西方人则称呼sir或者madam。

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这种差异,那么在交流中就可能会发生误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比如在英语中,教师一词只作为一种职业,而在我们汉文化中,尊师是传统,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称谓,是尊称。

这些文化的差异都反映在语言的运用中。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并进行协调,使学生顺利适应这种差异带来的不便。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文化的差异性,从而使语言学习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宋修臣.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协调的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7(21)
第二篇:包子和披萨中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包子的馅在里面,象征着中国人内敛的性格;包子总是一笼一笼的,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

披萨的馅在饼的表面代表着外国人开放的性格;披萨又总是被切割成单独的小块,正如西方人对个人主义的偏爱。

作者选择从饮食入手,首先了解西方和中方的饮食差异,再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于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文化沟通。

【关键词】包子;交流;披萨;文化差异;饮食文化
一、研究背景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饮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食品原材料的选择,到烹饪工具、烹饪方法的确定,都需要认真甄选、慢慢研究。

从狭义上说,饮食文化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人们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吃都是有考量的。

现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交流的更加频繁。

与此同时,中西方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进一步了解文化差异,我们应该首先知晓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异同。

中国的代表食物是包子,而西方的却是披萨,本文将通过包子和披萨的对比来反映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怀特曾说过,除了满足生理需求,饮食还能彰显一定的文化认同性。

也就是说,饮食不仅是满足人类一天三餐的需要,更能反映人类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差异。

通过对饮食文化的观察,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承、生活习惯、历史传统等等。

二、包子和披萨的比较
包子和披萨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各具代表性的食物,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能代表中西方的文化。

在中国,人们一日三餐都能吃包子,不同的烹饪方法能制作出不同种类和口味的包子,如果你不咬一口包子,你很可能不知道他是什么馅和什么味道的。

它像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如果你不深交就不能彻底了解他们。

披萨是一种在发酵的圆面饼上面覆盖番茄酱、奶酪和其他配料经烤制而成的食物。

披萨做为西方国家的代表饮食,只要一看披萨你就能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馅料的。

西方人的性格也是如此,他们表达直截了当,从不拐弯抹角。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

只通过观察你不可能知道包子是什么馅的,
但你却能清楚地知道披萨是什么馅料做的。

中国人通常保守,通过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言行举止,你一般很难猜到他们的真正含义。

然而,西方人坦率真诚,他们正如披萨一样表现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呈现给你什么样的性格。

1.中西方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不同的文化能衍生出不同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产物,表达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中国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西方国家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关键所在,他们是两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前者强调个人的利益得失,国家在做任何决策时要首先考虑到个人的利益,、平等、自由、隐私和等都是个人主义所提倡的。

后者强调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集体的利益实现了,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满足。

2.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特点
集体文化强调国家和团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需求。

当需要作出任何决定时,必须首先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是否和国家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如果不一致应该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待实现集体的利益之后再考虑个人的利益。

集体主义倾向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家和亲人聚会还是出门和朋友小聚,中国人在吃饭时都喜欢分享食物。

在外聚餐时,主人会首先让客人点菜,即使主人点菜也会考虑客人的喜好。

用餐结束时,大家争先恐后的买单。

分享的精髓从饭前贯穿到饭后,大家能很清楚地意识到集体主义在饮食中的作用。

个人主义主要体现在美国和西欧国家,强调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的得失,所以西方人有很强的竞争意识。

美国人提倡自主、自力更生,只有通过竞争才能确保个人利益的实现。

像婚姻状况、年龄、收入这些都属于敏感话题,西方人不希望被提及自己私人范畴内的问题。

在美国,政府鼓励大家勇于争取自己的利益,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天助自助者”能很好地表达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倾向。

西方人喜欢吃自助餐,每人把菜盛到自己的餐盘里,而从不使用自己的餐具在公共的盘子里夹菜或者盛汤。

“AA制”在西方国家很流行,聚餐时每人支付自己的用餐费用,从不给他人造成困扰。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

中国的文化偏向保守,与其长期的闭关锁国有关,而西方的文化开放深受其统治和航海运动的影响。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人大都谦逊礼让。

这种性格人说的少想的多。

古语有云,“祸从口出”,“沉默是金”。

中国人之所以保守和封闭,跟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西方文化是开放的。

西方文明是一部游牧文明发展的历史。

西方人开阔的地理环境和传统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又带来了启明运动,人们开始摆脱宗教枷锁的,着手追求自己的权利。

所以西方人勇于直言自己的观点,跟披萨一样,能从其表面看到其材质,绝不有所隐藏。

1.保守和开放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塑造了不同的性格。

孔子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所提倡的大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孔子的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里,造成了他们保守、礼貌、传统的个性。

中国人同时又是含蓄的。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见证了中国人独特的性格,诗歌的发展更验证了中国人那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象征、隐喻、明喻和其他修辞方法借用间接和委婉的表达来抒发诗人的情感,避免因直抒胸臆带来不必要的尴尬和不便。

西方国家的封建历史时期没有中国的长。

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他们追求平等、自由、博爱。

他们不被传统的和封建的思想所,开始向其他国家学习先进文化和先进文明来发展自己。

跟其他国家的交流越频繁,他们能取得的进步越大,西方人变得也越来越开放和自由。

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有时我们应该像包子一样保守,不随便表达自己的观点以防被卑劣的人伤害。

有时我们又要像披萨一样勇于直言,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优势。

2.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比分析
所谓集体主义,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
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至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它是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又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原则和道德原则。

个人主义认为个人虽然不能离开集体存在,但正是因为个人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该优先考虑个人的利益。

在某种程度上,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满足个人私从而不考虑集体利益的价值观。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前者提倡集体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后者呼吁个人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集体主义虽然代表的是一种集体荣誉思想,以实现集体的利益为最终目标,但偶尔也会出现为了实现集体利益而忽略个人利益的时候。

同理,个人主义虽是代表普通百姓的利益,但也会出现为了盲目实现个人利益而视集体利益而不顾。

所以,应该客观对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及其所代表的国家文化,不应该片面的判断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的好坏。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优势和劣势。

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一方面热爱自己的国家,捍卫国家的权益,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另一方面,人们应该学会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

五、结语
通过对以上文章中包子和披萨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包子馅和披萨馅可以反映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从而彰显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其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也丰富多彩。

西方国家也有自己别具一格、高雅精致的饮食文明。

本文主要侧重于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来比较文化的异同。

随着中西方国家经济文化的交融,中国开始接受和引进异域文化,的饮食文化更加的多元化国际化。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开始认同中国的餐饮特色,面条、饺子深受西方国家的喜爱。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人应该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传播中国优良的传统,不遗余力的向外国人展示自己的文化。

同时,每个中国人又有义务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以防自己的文化被他国文化所同化。

参考文献:
[1]Chang,K.C.FoodinChineseCulture:AnthropologicalandHistoricalPerspec tive[M].USA:TheVail-BallouPressInc.,1977:35~304.
[2]党冰花.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刍论[M].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
[3]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5.
第三篇:中西方文化下动物词汇的隐喻差异
【摘要】隐喻性思维受到文化的制约作用,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采取的隐喻方式有所不同,本文以动物词汇为例进行分析,相同
动物在中西方隐喻表达存在差异,研究不同文化下隐喻的差异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隐喻;文化;思维
隐喻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我们每天所产生的语言表达许多都是与隐喻相关的。

我国隐喻研究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已得到各界学者广泛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

一、隐喻的含义及特征
隐喻是一种很常见的比喻方式,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

(LakoffJohnson,1980)但隐喻又不只是语言问题,更是认知问题。

各种思维活动,不管它是关于情感的、关于社会的、
还是关于人格的、关于语言的或者是关于生与死的,都与隐喻有关。

[1]隐喻对于想象和对于理性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LakoffTurner,1989)隐喻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的,即两个概念域之间存在相似的地方,人们通常用较熟悉的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即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隐喻的使用能够反映人们的思维方式。

词语本身并不具有隐喻性,但是当人们使用隐喻性思维进行概念表达的时候,就将词语赋予隐喻意义,也就是说隐喻表达是人们思维的语言表征。

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的隐喻表达就不尽相同。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动物隐喻
中西方由于不同文化的影响,隐喻性思维存在差异,对同一个事物,会产生不同的隐喻表达。

(一)以狗为例
中国人喜欢用狗隐喻不好的东西,比如走狗用来隐喻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因为狗通常都会跟在主人后面,听主人的话,与那些趋炎附势的人跟在上级后面,巴结上司存在相似性,因此建构成走狗这个隐喻表达。

再比如说:狗眼看人低,用来隐喻高傲自大,看不起别人的人,狗仗人势,字面意思是狗依仗主人的威势乱咬人,用来隐喻借权势欺凌弱小的行为,狗咬吕洞宾,用来隐喻不识好歹,诸如此类,狗在中国文化中用于贬义比较多。

[2]但是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里面的“dog”通常都是褒义的。

比如说:luckydog,用来隐喻幸运儿,loveme,lovemydog,就是爱屋及乌的意思,everydoghasitsday,意思是人皆有得意时,风水轮流转,dog就用来隐喻一个风光的人。

同样是动物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这个词的隐喻使用大相径庭,中国人眼中狗是比较低贱的,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小动物,喜欢狗,也有越来越多的爱狗人士,可是即使这样,被别人称为狗还是不高兴的,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外国人通常把狗看作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倍加爱护,在西方文化里不存在狗低贱这一概念。

可见文化差异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影响着隐喻生成。

(二)以龙为例
龙是我国的神异动物,我们都喜欢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中国人的思维中龙是有灵性的物种,龙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出现了龙头老大这种表达,用来隐喻某个行业的领头人,两者存在能力强、力量大这个类空间,因此从龙的概念域映射到商业的概念域。

除此之外,龙还被中国人看作是吉祥物,进而引出龙头虎跃、龙马精神、等隐喻表达,用龙来隐喻欢乐、吉祥等比较积极的概念。

龙是中华民族的支柱,是中华人民所信奉的神灵,所以与龙相关的隐喻表达通常都是褒义的。

在西方人的思维里面,dragon就是怪兽,所以会用来隐喻令人难以忍受之人,两者存在相似性—奇怪、不正常,进而通过概念整合,引出难以忍受这个概念。

除此之外,龙在西方国家还被用来隐喻凶猛的人,专制的力量,凶恶的人等等。

[3]因为在西方文化里dragon被看成是恶魔撒旦的化身,因此dragon的形象就被丑恶化,所以西方人常常用dragon隐喻一些消极的、可怕的东西。

同一种动物在不同文化下隐喻表达大相径庭,可见文化对隐喻思维起到制约作用。

(三)以牛为例
牛在中国文化中给人的印象就是兢兢业业,谈到牛,人们总会最先想到吃苦能干,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会出现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表达,用牛来隐喻兢兢业业、勤奋能干。

有时牛还会被用来隐喻高傲自大,比如牛哄哄,牛气。

但是在西方文化里却找不到这种相似的隐喻。

西方文化里存在斗牛这种活动,牛在看到红色时会暴躁、窜跳,所以牛会用来隐喻冲动,鲁莽,急躁。

而在中国文化里没有这项活动,自然就没有这种隐喻表达,当然两者也有相似之处,比如中西方文化中牛都是特别强壮的,因此都可以用来隐喻身体强壮,比如牛高马大,abullofman等等。

总之文化影响着隐喻的表达,文化差异造成隐喻表达存在差异。

[4]
(四)以鹰为例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鹰是特别勇敢的动物,所以会用来隐喻积极的事物,隐喻有气势,有力量,比如雄鹰展翅,鹰击长空,鹰的眼睛
是特别明亮的,所以会用来隐喻某人眼光像鹰一样敏锐,但是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owl却大不相同,西方人会说asblindasaowl。

(五)以孔雀为例
在中国文化中,孔雀是美丽的象征,人们在进行概念投射的时候都集中在孔雀开屏这一角度,所以就形成了美丽、优雅这一类空间,通过概念整合用来隐喻人们的美好愿望。

此外,孔雀开屏的瞬间令人感到惊喜,所以也会用来隐喻吉利的事情要发生。

相比之下,孔雀在西方文化里就没有那么受欢迎,我们会听到asproudasapeacock这样的表达,用来形容像孔雀一样骄傲自大,爱慕虚荣的人。

(六)以老鼠为例
老鼠看见人就会跑掉,在中国文化中关于老鼠的隐喻就聚焦在这一点上,进而抽象出胆子小这个类空间,所以后来出现了胆小如鼠这种表达,用来隐喻胆子小的人。

同时,老鼠通常会为了一点点食物而被人们设计捕捉到,所以会用来隐喻目光短浅的人,比如鼠目寸光。

西方文化里,会用老鼠隐喻穷人,比如aspoorasachurchmouse.因为教堂里人们在虔诚地做礼拜,当然没有人在里面吃东西,自然就没有食品橱,所以老鼠想在教堂里找到吃的很不容易,所以教堂里的老鼠会挨饿,进而引申到穷这个概念。

因为西方文化中的宗教活动相对于中国更普遍,所以西方人在建构隐喻表达时会聚焦在与宗教相关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文化对于隐喻建构的影响。

还有许多动物相关的词语在中西方隐喻中存在很大差异,这里就不一一列举,除了动物外,其他词语的隐喻也会受到文化的制约而有所不同。

隐喻方式的不同一方面是由于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相同事物的聚焦点不同,另一方面是文化遗留下来的概念不会轻易改变。

[5]
三、结语
本文以动物词汇为例子,阐释东西方文化下隐喻思维的不同,体现在
语言层面上就是语言表达的不同,隐喻是语言表达的一部分,我们在使用隐喻时是不需要下意识思考的。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人类认知世界起到重要作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隐喻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文化是经过人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每一种文化的精髓都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文化对隐喻思维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了解不同文化下隐喻思维的差异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Aristotle.Rhetoric[M].Trans.W.RhysRoberts.NewYork:NewYorkRandom House,1954.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3]LakoffGTurnerM.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9.
[4]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4):50.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四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影响分析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结晶;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智慧瑰宝;翻译是指把一种已知的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即意义的传递),它需要译者熟悉掌握两种语言环境。

想要翻译得准确且适宜,一定要明白这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一、启蒙教育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心理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在认知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一部分差别。

(一)宗教信仰
中西方文化信仰的不同也对其思维方式有重大影响。

中国宗教信仰主
要是儒教、道教、佛教。

西方国家则更信奉基督教,认为主宰世间万物,西方人在遇到困难时经常会说:"Godblessme."(保佑我)。

在进行翻译时要注意精神实质的不同、汉语和英语间的协调转换,切不可失去原文的宗教色彩。

(二)教育方式
中国古时候的学校主要是私塾的形式,老师们的教学方式为灌输式,即参照书本加以理解、举例、总结和归纳。

这其中必定加入了老师个人的思想及情感,甚至会将个人喜好、偏见等传授于学生,较少注重学生对事物的主观思考和意见,而西方国家恰恰这种教学方式,老师们更加注重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信息的捕捉,给学生足够机会来自主探索,在思考中权衡利弊,斟酌反思,自主地进行体会领悟。

二、文化习俗的差异
(一)打招呼与道别
在中国,自古以来朋友见面打招呼都喜欢问“吃了吗?”,“去哪啊?”。

而英美人的问候通常是”Howareyou?”,”How’sgoing?”或者谈论天气等等。

且英美人更加注重隐私,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打个招呼而问他们”Whereareyougoingnow?”,”Didyouhavedinner?”,他们会想“难道是在邀请我共进晚餐?”很可能会引起双方不快,显得奇怪而唐突。

在中国,道别的时候,如果你说“我该走了”,随即起身准备离开,那么主人一定会出来送客,并不断说“慢走,下次再来啊。

”这时你也会告诉主人“好的,快回去吧。

”这一情景放在英美国家,客人通常会提前表达准备离开的意思,十五或者二十分钟之后再起身离开,主人一般也不会将客人送出门外或者楼下,如果像中国人那样说”Donotcomeoutside.(别出来了)”,“Gobackquickly.(快回去吧)”则会显得滑稽搞笑。

(二)餐桌礼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