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例中探讨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实例中探讨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华槿颜
众所周知,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人们普遍认为外部因素包含环境因素,即自然环境和教学环境,有人在自然环境下无意识地习得第二语言,有人在规律的教学环境下掌握第二语言。
这两种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更倾向于习得的自然属性,后者偏向于营造一种目的语环境,例如采用“沉浸式”教学法,让老师和学生完成处于目的语的教学环境中,模拟自然环境,来实现二语习得的目的。
除此之外,社会文化和社会距离等因素也是重要外部因素。
至于内部因素,则更加复杂,母语的迁移,智力,动机,学习态度,方法策略,情感认知等等,都会造成习得效果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在实际过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哪种因素的影响力更大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结合实例来探讨。
一、环境因素差异所导致的二语习得效果异同探讨
(一)自然环境下的的二语习得
自然环境,也就是指学习者处于自然的目的语环境中,生活在第二语言国家或者社团中,日常交际用语都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潜移默化和实际应用中不自觉习得目的语。
如同儿童习得母语,一直处于目的语环境,并没有老师系统地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就像儿童学习母语汉语一样,没有父母会按照“拼音,汉字,听说读写。
”的顺序,依照“语音,词汇,语法”的体系来讲解,但是儿童会从简单的字词习得,例如“爸爸”,从单字词过渡到双字词阶段,从电报式表达过渡到完整的表达。
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也具有某种相似性,目的语的输入刺激学习者进行分辨,在大脑中加工处理,在反复的实际操练和不断输出后,掌握目的语。
比如,很多人熟悉的日本乒乓球女子运动员福原爱,她对汉语的掌握就属于在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
她出生于日本,从小学习打乒乓球,四岁时来到中国,跟随中国教练学习,和中国孩子一起训练,十几岁时又加入辽宁乒乓球俱乐部,这样的经历让她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并且具有鲜明的辽宁口音,在词汇的使用上也习惯说东北方言词汇。
福原爱对汉语的习得就是在自然环境下实现的,她没有系统地针对性地参加课程,也没有以学汉语为主要目的,她只是生活在中国,不断的输入让她掌握了汉语的语音和含义,不断地输出让她有机会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操练汉语,因此她在长年累月中习得了汉语,而且是具有方言特色的汉语。
但自然环境下习得的她,在书写方面的能力却远远不如听说的能力,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谈到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的局限,自然环境下虽然是真实的目的语交际环境,但是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操练,虽然激活了LAD机制,让学习者大脑中的图示得以不断激活,保存,贮藏,阐出,但是无法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的整套语言规则,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这些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
(二)教学环境下的二语习得
教学环境是有意识地营造一种目的语的环境,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策略来教授目的语,学习者也是在一定的学习动机下主动地有规律地学习第二语言。
例如,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英语教育,也就是在课堂环境下,老师按照字母,单词,句子的顺序来教授,从语音,语法,语义角度来循序渐进地教授目的语的各项规则,学习者在合理安排的环境下有层次分阶段学习,例如,采取沉浸式教学法的普北班,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目的语环境中,教师虽然是双语者,但是竭力避免学习者用母语交流,设置一个完全的目的语环境,让学生在交际中和高强度操练下迅速提升二语水平。
可以看出,教学环境下的二语习得不同于自然环境的无意识属性,是学习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动机支配下采取各种学习策略,有规律地学习目的语。
教学环境下的习得,可以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的各方面知识,遵循学习原则,探索学习进程。
然而,和自然环境相比,教学环境是否也有不足呢?
我们来看,来中国高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他们在学校学习汉语,跟随老师,采用成体系的教材。
学校根据其自身水平分为初中高级班,各种课程交叉配合,力求学习者由易到难逐步学习第二语言。
除了个体因素差异在起作用,我们也发现,许多来中国学习语言课程的留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却无法比较流利地用中文交际,或者进步缓慢。
科学严谨的教学环境下,为何很多人还无法取得理想的进步呢?虽然教学环境下的习得,是有目的有规律地学习,而且学习者也会特意操练,但依然不是真实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的二语环境,还是有很大区别。
这就会造成学习者认知上的困扰,比如说,置身于课堂场景的学习者,在教师引导下,关注规则和记忆,也会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可以造出没有语法错误的句子,但是如果一直处于非真实的语言环境,他们的二语不会达到合乎语言习惯的流利程度。
二、语言迁移和社会文化距离影响二语习得
(一)语言迁移影响二语习得的实践考证
环境因素属于外部因素,而影响学习者的内部因素主要是在语言习得机制方面,也就是语言迁移,认知机制和语法普遍性。
在这里我们主要就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来寻求实例考证。
通常我们所讲的语言迁移,也就是指母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
把母语的规则或者特征迁入到目的语的系统之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的各个方面。
那具体的实际情况如何呢?以身边在中国学习汉语的韩国学习者为
. All Rights Reserved.
9
例,在韩语中,“见面”这个动词可以后接宾语,导致许多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会造出“我见面他。
”这样的句子,这就是语法规则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观察很多二语学习者,不难发现诸如此类的情况。
除了语法规则的母语迁移,还有语用习惯上的迁移,不止一次地听到来华学习的初级阶段留学生在见面打招呼时,会脱口而出“今天怎么样?”这就是英语母语者在语用上的迁移,错误地把“How do you dou?”翻译成汉语,忽视了汉语的语用习惯。
当然,许多留学生在掌握了“吃了么?”“你去哪儿啊?”这类具有中国色彩的见面语后,依然无法得体地使用,比如在洗手间也会脱口而出以上两句话,很明显是不得体的。
总之,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社会文化距离对二语习得具有重要影响
以上谈到了环境因素和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前者属于外部因素,后者属于内部因素,这里要再谈一下社会文化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社会文化距离属于外部因素,但又和学习者个人的内部心理状况相关,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群体接触的程度不同,对学习者的学习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社会群体在文化上是否认为彼此平等,是否愿意目的语学习者被同化,或者适应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但不放弃自己的价值观等,都会造成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差异。
来看例子,许多出国访学或者短期交流的学者,或者外出的商人,这部分成员在社会文化距离上是比较远的,个人没有强烈的意愿融入目的语群体,学习者和目的语群体都认为二者联系不够紧密,存在较大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再比如,很多美国球员选择来中国的CBA 打球当外援,有的球员在中国会生活几个赛季长到几年,但是依然只会简单的“你好”“再见”“厕所在哪?”等汉语,这就是社会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在起作用,这些人不认为自己会被同化,在情感上也与目的语群体较远,依赖翻译和英文标示,在汉语学习进程中,难以取得进步。
三、个体因素造成的二语习得差异
(一)学习态度,动机,策略,语言学能等对二语习得成果的影响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研究表明,个体差异因素会造成二语习得效果的不同,这些理论我们已经十分熟悉。
但是具体的情况也要因人而异。
首先来看学习动机,动机决定了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动力,直接影响对目的语的操练和学习时长,动机的强弱也可以直接对学习成果进行预测,如同Ellis将学习动机分为融合型,工具型,因果型和内在兴趣型动机,普遍认为融合型动机更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动机也和学习态度直接相关,动机的强弱也决定了态度是否积极端正,克拉斯认为:“学习者的情感就是动机,需求,态度和情感状态,这四点被看成是可以调节的过滤器,语言输入通过这四点才能最终达到LAD,进而被大脑吸收。
”因此,情感过滤越降到最低程度,学习者学习二语的态度和动机则有利于目的语学习,反之亦然。
来看一个例子,美国著名球员马布里在中国北京打球,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六年,基本上一年中一半时间都与中国队员教练在一起,然而,他虽然十分喜欢北京但是依然倾向于依赖翻译,学习汉语的动机不强,他的女儿生活在美国,在美国学习汉语,他女儿的汉语水平要比他高很多,这充分说明了不一定在目的语环境中就可以无意识地学会第二语言,自身情感,态度也十分重要。
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时长,学习策略也包括语言学能在起作用。
学习策略也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技巧和规则。
学习者策略的缺失会造成二语习得的失败或者不尽人意。
例如在应试需求下,我们习惯性采取补偿策略,利用上下文字义来推敲猜测,而忽视了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应用,以记忆策略为主,又常常喜欢回避难点和不足,忽视情感上的调节,封闭学习环境,不善于使用社交策略,都会造成二语习得效果的不如意。
例如,我国普遍存在的高分低技能,“哑巴英语”现象。
除此之外,语言学能也十分重要,语言学习天赋是存在的,例如赵元任先生,赵先生不仅掌握多种外语,而且只要在国外某个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就能掌握当地的方言,这是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的。
(二)年龄对二语习得具有关键作用
在影响二语习得的诸多因素中,年龄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因为不受人为操控而成为不可改变的因素,我们都知道,成年人学习语言的能力不如青少年,青少年不如儿童,而随着年纪增长,对语言的感知和学习能力也在不断下降。
有学者提出证据表明六岁以上的学习者很难形成和母语者发音相似的语言,青少年也很难掌握与母语者相似的语法语用规则,因此二语学习,应该抓住关键期,从儿童时期开始。
例如无数移民到英语国家的家庭,父母无法较好地掌握移民国家语言,需要花费很多时力,但是在家庭中依然习惯用母语交流,读写也喜欢使用母语,但他们的孩子,尤其是幼儿时期便跟随父母移民的孩子,对英语的习得可以和母语者相媲美,真正达到了双语水平,而有趣的是,这类孩子由于在英语学校就读,除了回家以后,基本接触到的都为说英语的人,所以对第二语言的掌握反而逐渐超过第一语言,日常生活也倾向于使用英文,导致很多父母怕孩子遗忘母语,而强制使用汉语与他们交流。
由此可见,抓住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对二语习得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结语
总而言之,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也是十分复杂的,不同的案例中也会有不同的情况。
分析各种复杂的因素,有利于学习者调整学习方法,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更好地调节,也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挖掘学习主体的潜能,根据不同学习水平,性格,风格的学习者,来合理安排二语教学计划。
不可否认,这些影响因素都具有不稳定性,随着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我们还需要多加关注各方面因素,包括智力,非智力因素,不同环境对学习者潜能的激发程度等。
加强对复杂多变因素的探讨,才能努力提高二语习得的成效。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 All Rights Reserved.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