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面对新课程改革、新的教育教学形势,农村初级中学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健全学生个性为特征的开放式的农村中学教学模式,以推动农村初级中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
为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
为使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下面就启发式的形式谈点肤浅的认识。
第一、反问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
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
)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第二、情境启发
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第三、判断启发
依据史实,经过点拔,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
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
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
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3、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4、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5、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设置“悬念”教学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
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
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第一、导入新课时,要有“悬念”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
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而且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也取决于能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如在学习《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这一节时,我讲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东征、西征使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有资料明证: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
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从而导入新课。
第二、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
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三、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
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
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
这些
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
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四、历史课的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
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老师归纳总结。
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
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诱惑性,能引起学生去思考。
第三步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
总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应重视确立自己的正确教学思想,转变、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改革创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农村中学历史科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