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感人的故事十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最感人的故事十三篇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1
1970年,吴永光调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配了一部专车。
但他除了外出办事,一般很少用车,上下班20多分钟的路程从来走去走回。
一次,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吴笑娜请老师到家里教小提琴,离开时突然下起了雨。
小女儿想用车送送老师,吴永光坚决不同意,说:“你送老师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车。
”最后,女儿只好打着雨伞,一步一脚泥水,送老师去坐公共汽车。
后来,吴永光病重,长期在军区总医院住院,而他的汽车停在大楼门口。
二女儿吴笑春在隔壁楼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她赶着要去火车站买出差的火车票。
吴永光的司机看不过去了,说:“我开车送你吧!”吴笑春婉言谢绝了:“爸爸都不随便用车,我办自己的事就更不能用了。
我还是坐公共汽车去吧。
”说完,就撑伞走向了瓢泼大雨之中。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2
解放后,吴德峰长期担任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
有一次,他继母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亲戚前来求情,他严肃地说:“我们是,不是国民党,求情无济于事”。
亲戚无功而返。
镇压反革命时,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群众举报,当地政府认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汉将其抓回保康县。
亲属们到武汉求时任武汉市长的吴德峰帮忙,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
吴德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一直说服亲属,要严格按照当地政府的政策办。
吴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原来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
他对来人说,“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爱护你。
我们都是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由于吴德峰总是把前来疏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他的勤务员常常感慨,“要走吴老的后门算是没门,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3
梁斌从1948年底到1952年初,在襄阳工作了五个年头,领受了四个第一。
即第一任宣传部长,第一任襄阳日报社长,第一任党校校长,第一任团青委书记。
在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亲手创办襄阳建国后第一张报纸《襄阳日报》等足迹,同时也为孕育《红旗谱》、《翻身记事》等宏篇巨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最终,梁老以其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为人们留下了以《红旗谱》为代表的数百万字的宝贵文化财富。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巨匠,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资格高官有位、享受特殊的人,却三辞官。
梁斌第一次辞官是1952年。
那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亲自点将,调他担任新武汉日报社社
长。
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辞官,为写他的长篇巨著《红旗谱》。
随后,他调任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只做一个机关党支部书记。
第二次辞官,是梁斌辞去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党支部书记,以便专心创作他的《红旗谱》。
第三次辞官,是梁斌找到中组部的领导要求辞去职务,那位领导准备安排他到天津去当副市长,又被他辞掉了。
后来梁老终于如愿,在河北省文联挂了个名,从此专心地创作《红旗谱》。
别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却主动要求越做越小。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4
1941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
办事处的财务工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
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
行包干调剂。
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
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
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坚持要做检讨,许多身边同志都安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检讨”。
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
”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牛顿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
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
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
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
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
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
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
当时,封建社会的英国等级制度很严重,中小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歧视学习差的同学。
有一次课间游戏,大家正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
牛顿的心灵受到这种刺激,愤怒极了。
他想,我俩都是学生,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早起晚睡,抓紧分秒、勤学勤思。
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班级前茅。
周处(236年~297年),字子隐。
东吴吴郡阳羡(今*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
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为了改过自新去找名人陆机、陆云,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
吴亡后周处仕西晋,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
西北*氐羌叛乱,遇害于沙场。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
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20xx年的春天,新冠肺炎肆虐威海,xxx博士带领省援威病毒检验专家组十几个昼夜如一日的奋战一线,从黎明到黑夜,与病毒争分夺秒。
高强度的工作导致白博士因劳累过度而去世,生命止于42岁,止于威海。
她以白衣作为战袍,以生命守护生命。
白xx博士用生命为美丽的威海保驾护航,不曾畏惧,不曾退缩,化作吹散阴霾的春日暖风,守护着每一位威海人的岁月静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她是我们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更是值得我们为之追悼与缅怀!
这些年来,我在xx大学无论是教书还是做班主任工作,都使我对“教书育人”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记得中国现代教育家徐特立也说过:“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做人。
”徐老在强调教书育人时,明确提出教师应是“经师”和“人师”的合一。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传”,即讲清道理,也就是通过讲授教材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奋学习、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品德教育,是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不对的;二是“身教”,即一个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灵魂去“传授”品格。
教师的“言传”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用科学知识去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之懂得
做人的道理。
回想起十多年来做班主任工作的经历,感受颇深。
我做班主任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严师、益友。
但是,要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好班主任,首要的是责任心。
回想起来,我第一次接班主任工作时,心里是不太情愿的。
我从来没当过班主任。
由于没有经验,怕干不好。
但经领导的劝说后,还是欣然接受了。
我接手的第一个班是2000级小教班。
全班50名学生,大多数来自XX地区农村,均是中考的学生。
我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
学生们的学习劲头很足。
他们的勤奋,他们的朴实无华,他们的彬彬有礼,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想我有责任把这个班带好。
每天早上和我都和学生一起跑操,晚上和他们一起上自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和责任心,学校要求学生宿舍公共卫生区和教室及周边地带都由学生自己打扫。
宿舍每层楼有公共卫生间,学生们每天用刷子和洗衣粉将地刷干净;虽然教室的地面是水泥的,教室外面还是沙土地,但每天值日生都将地拖的锃亮。
2003我带的小教班共50多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说特殊是因为这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都比较好。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吃苦,懒散、学习目的不明确,卫生打扫不认真,抱怨多。
经过两年半的时间的管理,我用自己强烈的责任心改变了他们身上固有的不良习惯。
记得XX几个学生,上课睡觉,不学习,还顶撞老师,经常不交作业,任课老师经常上我那儿告状。
几次和他谈话都不起作用。
他们说,老师你别管我了,我就这样了,父母都拿我没办法,到现在我都不跟俺爸爸说话,就是因为他管我太严了,你何苦呢?有时间你好好照顾一下你的孩子多好呢。
说实话,当时心里很郁闷,也有过放弃他的想法。
但是转念一想,作为班主任有责任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如果放弃,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教育的失败。
不能,我一定会让他明确学习目的,端正他的学习态度,最终把他培养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他很重义气,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因此,在开班会时,他稍有一点点进步我就表扬。
为了让他按时完成作业,有时候下自习后我把他“揪”到家里写。
慢慢地他也了解了班主任的苦心,学习态度180度大转弯,毕业后他还经常给我打电话说,正是在学习的那段时间使他受益匪浅,他非常感谢“老班”。
你说,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更高兴的事吗。
作为班主任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学生,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上也关心他们,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003级的熊春香同学,家庭生活很困难,上学的学费都是家里贷的款。
由于来自农村,他英语基础不好,但是他很用功,天天早上早起读英语,背单词。
每天吃着馒头和咸菜,就这样坚持学习。
后来学校知道后,让他到半价窗口买饭,喝免费汤。
他非常感动,学习
更加努力了。
但是,在第三个学期刚刚开学不久,我就发现他情绪不太对。
他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与同学交流,上
课学习精力也不太集中。
为什么一个刻苦学习的孩子突然变得这么消沉呢?难道经济上有困难吗?他的学费全交了。
到底是为什么呢?问了几次,他都没说实话。
向班级同学了解,同学也不清楚。
期中考试,成绩下滑很快。
我很着急,一个学生学习不努力怎么行。
于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就他期中考试的成绩不理想一事,我非常诚恳地找他谈话,一谈就是一下午。
他终于告诉我,家里因为供他上学,妹妹高中未毕业,到江苏去打工了,暑假他才知道。
他觉得自己很没用,耽误了妹妹。
在江苏打工的妹妹每月发工资寄给父母,父母再寄给他做生活费。
知道了原因,便可对症下药。
我告诉他,他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将来毕业,自己有能力了,再来报答妹妹也不晚。
现在这种表现,更对不起妹妹。
从此他更加努力学习,积极为班级做好事,同学关系很融洽。
作为老师,没有比听到自己的学生进步更令人高兴的事了!他称我为恩师时,我感到非常惭愧。
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一个教师能把学生培养成知道感恩,成为品学兼优的人也是一种幸福。
一台水力轧花机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
当时,农村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前清时安装的农业机械。
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
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
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陈毅格外开心。
随后,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不久之后,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
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
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如今,这台水力轧花机仍然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
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
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
时间,它是人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它便悄然而去,不留下一丝痕迹。
人们常常在它逝去后,才渐渐发觉,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
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古人一声叹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时间流逝的无影无踪,去的快,来的也快。
而能否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陶渊明说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生短短数十秋,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登上人生的顶峰,谈何容易,也正因为如此,珍惜时间就显得异常的重要。
“亲爱的老婆:你在武汉辛苦了!视频看到你在那边没事,真好!你专心坚守自己的岗位,我和爸妈做你坚强的后盾……也请你照顾好自己,我们等着你们尽快打赢这场防疫战,早日回家团聚!”2月10日,是第二批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入驻武汉市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的第四天。
“90后”护士马玉洁收到了丈夫满怀深情的信,信息虽简短却饱含牵挂。
马玉洁是故城县人民医院ICU重症室的一名护士,她的丈夫曹子岩是该县的一名交警,两人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女儿三岁,儿子仅一岁。
“大年初二,玉洁跟我说,她想向单位请战,去湖北抗疫。
”曹子岩说,那时,新冠肺炎疫情日渐严峻,防控疫情阻击战的号角刚刚吹响。
“她说,病房是医务人员的战场,救护伤患是她的责任。
大疫当前,外表柔弱的她,骨子里满是坚韧和担当,纵然不舍我也必须支持她去。
”
2月5日13时20分许,正在单位值班的曹子岩接到了马玉洁的告别电话:“我的请战被批准了。
作为故城县第一批参加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成员,我们一会儿就出发,你要照顾好爸妈和孩子。
”“家里你放心,只管照顾好自己……”“通知我开会呢,我先挂了。
”未等曹子岩把话说完,妻子已经匆匆挂断了电话。
几乎是一瞬间,七尺男儿红了眼眶,轻轻呢喃,“一定要平安回来。
”抵达武汉后,马玉洁和队友们经过紧张的培训,在元宵节当晚便投入到了战“疫”一线。
“方舱医院原本是体育馆,里面分隔出一个个病区,摆满了床,触目所及都是
人。
”尽管已经提前获知了院内的情况,但眼前的情景还是令马玉洁深感震撼。
来不及多想,队友们迅速按之前的分组顺序进入工作岗位,“八九个人为一组,负责护理照顾区域内250张床位上的病患。
”
抽血、取咽拭子、测体温……自打进入医院后,马玉洁和她的队友们没有停歇过。
“护理站设在靠墙的一侧,就是一张桌子,上头摆放着体温计、胶带等物品,紧挨着护理站堆放着药品和供患者使用的一次性生活用品和食物,没有给护士们安排座位,当然,有座位我们也没有时间坐。
”马玉洁说。
换完班静下来时,马玉洁不免想念家人,尤其是两个孩子。
读完了“与妻书”,马玉洁潸然落泪,“来了这边都没敢跟他们视频过,实在忍不住了就看看他们的照片。
爸妈、老公,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
孩子们,你们听话,等着妈妈回去!”
抗击疫情感人故事(二)
“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从1月26日大年初二接到任务后,zz 交通运输分局zz商城治超站站长zz就没有离开过疫控卡点工作岗位,直至1月30日上午11时发生心梗晕倒。
为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按照zz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1月26日上午,zz交通运输分局负责协调设立公路交通疫控卡点。
接到任务,zz同志主动请缨去辖区内最远、情况最复杂的zz高速服务区。
作为卡点负责人他一边协调解决活动板房搭建,工作人员的饮食、休息,防护等后勤保障问题,一边组织卡点工作人员召开现场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卡点的各项工作任务,要求大家要严格按照要求逐一登记过往车辆和人员,协助医护人员测量体温,严防疫情扩散。
在没有隔离服和防护服的情况下,zz总是抢在其他同志的前面,去询问来往车辆的情况。
卡点任务较重,人员有限,执法人员按照24小时轮班制,但zz心系疫情防控,从年初二到年初六没有
离开过zz高速服务区疫控卡点,卡点条件有限,累了就只能和衣而卧,饮食只有简单的快餐及方便食品。
鉴于zz服务区车辆流动量大,工作量较重,局领导安排zz交管站站长zz峰协助他工作,年初六上午8时本该他下夜班,他向zz峰交接了相关工作后并没有离开岗位,上午10时左右连续奋战了近百个小时的zz感觉胸闷、气喘、出冷汗,他也没有和同事们说起,只是说zz站长来了,他就可放心下班了。
他还说从年前到现在忙着工作都没有时间回家看看生病在家的老父亲,准备回家洗个澡换件衣服去给老人做顿饭,陪陪他老人家。
可是上午11时,刚到家的zz便晕了过去,家人急忙拨打120,将他送往zz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抢救。
由于救治及时,目
前已脱离了生命危险,正在ICU病房进行密切观察。
经诊断,zz本来就患有高血压,又因长时间熬夜、工作劳累,这才导致突发下壁心梗。
得知zz生病后,分局领导立即赶到医院探望,zz见到领导的第一句话就是,疫控卡点的情况如何?防护服、防护口罩、吃饭问题、人员紧缺解决了吗?一线的执法人员有没有被感染?当得知一切工作正常,各种问题都已解决,他才松了一口气。
在日常工作中,zz作为zz交通运输分局治超站站长,一名普通的员,他长期坚守在工作一线默默耕耘,不计名利,踏实工作,经常熬夜加班。
面对疫情,他更是发挥员先锋模范作用,用极短的时间就协调建好4个疫控卡点16座活动板房,保障了卡点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
zz的工作也赢得了过往车主旅客、服务区同仁和兄弟单位同事的一致称赞,他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一个人的初心使命、一个交通人的爱岗敬业精神。
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还有许多的员、基层干部、交通执法人员,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众志成城,筑起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为保护全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燕——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
陈燕,女,汉族,1973年生,视力残疾,一级钢琴调律师,北京市人。
现北京新乐钢琴调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系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分会会员。
幼年患先天性白内障双目失明。
22岁毕
业于北京盲校钢琴调律班。
2002年10月创建北京钢琴调律网,2004年出版《陈燕:耳边的世界——中国第一位女盲人调律师的自传》,同年12月被江苏卫视和新浪网评为《感动2004》十大真情人物。
盲人钢琴调律师陈燕的故事有点传奇,但都是真的。
3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先天性残疾,陈燕被父母遗弃,是姥姥收养她并抚养成人。
陈燕自小对音乐比较感兴趣,学过很多乐器。
自打学调琴开始,她每天总是十三四个小时泡在钢琴边,仔细摸,用心记。
学调律还必须会修琴,一个盲人手拿锤子钉钉子、刨子刨木头,受伤总是难免的,学习调律那段时间,她手上就没有一块好肉。
4年学习,陈燕掌握了欧美最先进的钢琴调律技术,但信心满怀的她马上遭遇了残酷的现实,当时国内的人还无法接受盲人调琴师这一行业。
几经周折,一家大的琴行经理考核后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