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汉宫春)(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专题训练------词牌类(汉宫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①堆盘:古时风俗,于立春日作五峰盘,并以黄柑酿酒,称洞庭春色。
②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一串,请齐人解环。
群臣莫解。
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词开篇从风俗民情入手,于哀怨中带嘲讽,“无端风雨”即喻时局未稳。
B.西园是北宋都城汴京西门之外的琼林苑,词人以梦到西园来表现愤懑之情。
C.“青韭堆盘”化用苏轼“辛盘得青韭,腊酒是黄柑”的典故,而反用其意。
D.“却笑东风”数句暗喻朝廷苟安享乐,使志士年华虚度,忧愁似连环难解。
E.“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几句在言语间流露出词人几多惆怅。
2.这首词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陆游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
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
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
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
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
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险峻的古垒旁,在辽阔的平川上,身背弓箭,臂挥雄鹰,手缚猛虎,直至暮色苍茫,笳声四起,这写的是词人在南郑的从军生活。
B.“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是说人们都错误地称赞词人笔有诗情,战有将略,那时的才气超群,“误”不是谦词。
C.“何事又作南来”句领起下文,而下文也表明作者由前方南郑到后方成都是为了看重阳药市或元宵灯山,与万人同乐。
D.这首词与作者晚年作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一样,都用了班超立功“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的壮志。
4.本词的主要艺术手法是对比,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汉宫春
赵汝茪
着破荷衣,笑西风吹我,又落西湖。
湖间旧时饮者,今与谁俱?山山
映带,似携来、画卷重舒。
三十里、芙蓉步障,依然红翠相扶。
一目清无留处,任屋浮天上,身集空虚。
残烧夕阳过雁,点点疏疏。
故人老大,好襟怀、消减全无。
慢赢得、秋声两耳,冷泉亭下骑驴。
【注】诗人是宋太宗第四子、商王赵元份的七世孙,生活在南宋时期。
5.下面对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着破荷衣”中的“荷衣”用了《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的典故,“着破”写词人穿这种衣服的时间已经很久,说明了词人归隐时间之长。
B.“又落西湖”点明词人此次到西湖是故地重游,“今与谁俱”是从旧时同酌共饮的朋友都无处可寻的角度来直接表现词人的孤苦,表现词人感时伤世之情。
C.“山山……相扶”几句以乐景写哀情,词人抓住西湖典型的景色,以艳丽的风景反衬零落的人事,抒写出世易时移、物是人非的悲凉情怀。
D.“一目清无留处”一句的意思是西湖美景如画,但词人没有可以定居的地方,该句的作用是总结前片写景生发的个人感受。
E.“任屋浮”两句从感觉方面写景,句前用“任”字委婉表明词人归隐是要与南宋王朝划清界限,“残烧”两句表现了西湖景色的萧瑟、凄冷等。
6.“慢赢得、秋声两耳,冷泉亭下骑驴”使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宋)辛弃疾①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
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
功成者去,觉团扇②、便与人疏。
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
千古茂陵词③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
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
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
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注∶①写作此词时,作者64岁,在闲置多年后,刚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②团扇∶圆形扇,夏用秋弃。
③茂陵词∶汉武帝刘彻著《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之句。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去年秋风到吾庐,既是写自己的身份和境遇的变化,也象征着南宋政权的衰落。
B.秋风、斜阳、落木、冷江,萧索的意象为全词笼上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C.词中写大禹、汉武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有对英雄的景仰,也有英雄不在的慨叹。
D.词中运用了几个典故,情切意合,巧妙自然,意蕴深婉沉厚,决无“掉书袋”的弊病。
8.这首词表达的情感十分丰富,试作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①
辛弃疾
秦望山头②,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
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
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③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④?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
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⑤,冷烟寒树啼乌。
注:①此词作于嘉泰三年(1203)词人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时。
②秦望山:在今浙江绍兴市。
③若耶溪:会稽南二十多里,相传为春秋时期越国美人西施浣纱之处。
④姑苏:这里指姑苏台,吴王曾与西施在此游宴。
⑤王亭谢馆:王、谢两家是东晋时豪门贵族,子弟众多,大多住在会稽。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望山头”三句,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倒立江湖”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风狂雨急之貌,语言鲜明形象。
B.词人从急遽的自然变化中,悟出一个哲理:事物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阴晦可以转为晴明,晴明又含着风起云涌的因素。
C.这首词上片从云雨到西风,再到明月天籁、万窍号呼,远近高低,由景到人,古今结合,大大超越了诗人所见所闻。
D.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以自然喻人事;下片怀古抒情,以历史比现实。
苍凉厚重,整体呈现自然蕴藉之美。
10.词人在下片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B 2.①怀念故国、心系故园的深情。
②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
不思恢复的不满。
③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伤痛。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A项,词的开篇并无哀怨嘲讽之意,而是写出对寒风冷雨阻碍春来的幽怨。
B项,词人以梦到西园表达忧国怀乡之情。
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
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何况“渡江天马南来”志在恢复中原的辛弃疾。
2.试题分析:题干问“这首词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赞助商考查诗词的思想情感,对于诗词的思想情感,作答时注意从题材入手,关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考虑等。
词中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何况“渡江天马南来”志在恢复中原的辛弃疾,表现了作者怀念故国、心系故园的深情。
下片“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语虽虚拟,实际表达了作者初归南宋急欲报国、收复失土的决心,深恐自己磋砣岁月,年华虚度。
这里说的“清愁”,实际是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问何人”一语凄侧,它向外探询的口吻,写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倩、生命之悲所萦绕,急于摆脱又无可摆脱的痛苦。
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统治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
学生作答时按点概括情感,再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
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3.C 4.①上下两阕两种生活的对比。
上阕写南郑的从军生活,让人振奋、回味;下阕写成都的繁华都市生活。
两相对比,词人心酸落泪,为人们忘记故土还在异族手中而痛心。
②上阕写自己才气超群与下阕写自己壮志难酬对比。
下阕词人写建功封侯的大事不信由上天安排,表达对朝廷压抑主战派,埋没人才的控诉。
③下阕中一般成都市民与词人的对比。
成都花会,万人游赏,贪享欢乐;而诗人却“欹帽垂鞭”“闻歌感旧”“时时”喝酒流泪,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解析】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下文也表明作者由前方南郑到后方成都是为了看重阳药市或元宵灯山,与万人同乐”理解错误。
一般人忘记了国家危亡,喜欢这样的生活,而作者绝无这种情趣,而是蕴藏着悲愤。
故选C。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
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本题的手法是对比,下片跟上片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繁华的成都,药市灯山,百花如锦,有人在那里沉醉。
可是,在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在词人的心眼里,锦城歌管,只能换来樽前的流涕了。
“何事又作南来”一问,蕴藏着多少悲愤在内!可见,词人面对这些所谓的城市文明不禁更是心酪。
这里的人们都已忘记了故土还在异族手里,往日的雄壮战场场面已被面前的一切所取代。
上阕写自己才气超群与下阕写自己壮志难酬对比。
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作者并不只是埋头于悲愤之中,而是作出了坚定的回答:“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陆游大量诗篇里反复强调的人定胜天思想,在这里再一次得到了体现。
心中犹存着重上抗金前线,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君记取、封候事在”,心中的爱国之志涌现在了读者面前。
这里表明了词人的意志,并没有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消沉,而是更坚定了。
以南郑的过去对比成都的现在,以才气超然对比流涕尊前,表面是现在为主过去是宾,精神上却是过去是主现在是宾。
5.BE 6.(1)从听觉的角度使用动态描写的手法。
“秋声两耳”是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景物,“冷泉亭下骑驴”使用动态描写的手法表现词人在萧瑟的秋风中骑驴慢慢行走的状态。
(2)刻画了一位失意落魄的隐者形象。
词人身穿破衣,骑驴行走在冷泉亭下,此时故人远去、秋声萧瑟,刻画出作为隐者的词人失意落魄的形象。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B项,“直接表现词人的孤苦”表述错误,应该是“侧面”表现。
E项,“委婉表明词人归隐是要与南宋王朝划清界限”表述错误,从后文分析,这句话主要表达的是词人对当时动荡不安的政局的忧愁,或者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王朝的失望之情等。
故选BE。
6.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词表达技巧和形象特征的能力。
赏析诗词表达技巧,要先点出是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词是如何运用该技巧的,最后点出运用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赏析诗词形象特征,要结合诗词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要求结合全词简要概括“慢赢得、秋声两耳,冷泉亭下骑驴”使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
回答本题,应注
重把握词句描写的具体内容。
这三句在结构上,“秋声”“冷泉亭”等照应上阕的“西风”“西湖”等;在手法上,从听觉的角度及动态描写的手法刻画词人形象;在情感上,“赢”表面看反映的是词人的旷达乐观,但结合“慢”分析,体现的是词人对南宋王朝没落的失望和悲伤之情;在形象上,这三句刻画了一个骑驴行走的失意落魄的隐者形象。
【点睛】诗词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词意、诗词的思想主旨、诗词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词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词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词意思要读懂诗词,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词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
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7.A 8.①悲秋;②国土沦丧的悲愤;③功成被弃、壮志难酬的愤慨;
④归隐而又不甘的彷徨。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既是写自己的身份和境遇的变化,也象征着南宋政权的衰落”理解有误。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大意是说“秋风亭上的秋风姗姗吹过,拂拭着我的脸;记得它去年曾到过我的家”。
起句化用《九歌·湘君》“袅袅兮秋风”句,全词紧紧扣住“秋风”着
笔,浮想联翩却又自抒胸怀。
但并无“既是写自己的身份和境遇的变化,也象征着南宋政权的衰落”之意,此种说法过度解读了。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该词抒发了怀古之幽情。
全词紧紧扣住“秋风”着笔,浮想联翩却又自抒胸怀。
该词层层铺叙,笔笔联想,将家国之叹、兴亡之感以及个人遭遇之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该词雄浑沉郁,体现了词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令人敬佩的高风亮节。
(1)开篇三句“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词人紧扣“秋风”着笔,自然而然生发“士悲秋”的情怀,秋风亭上的秋风姗姗吹过,拂拭词人的脸;他记得它去年曾到过他的家。
字里行间渗透着悲秋的情结。
(2)“山河举目虽异”二句,是用《世说新语·言语》中典故。
东晋时南渡士大夫常到新亭聚游饮宴,周侯中坐而叹,说:“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
皆相视流泪。
作者登秋风亭时与东晋士大夫有同感,看到风景依旧,山河破碎,西风苍凉,因而无限感慨。
北望中原,被金人的铁蹄侵占,故生发国土沦丧之愤慨。
(3)以下“功成者去”二句连用典。
这二句作者借以对宋廷排挤抗金爱国将领的作法表示不满。
(4)“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作者看到,秋风中夕阳西下,可是当年大禹治水的遗迹已茫茫不见,无处寻觅了。
辛弃疾言外之意也是追忆大禹拯救陆沉的勋业,慨叹南宋无英雄人物能力挽
狂澜。
(5)在下片词人提及历史上一位英雄君主。
汉武帝巡行河东时作有《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辛弃疾在秋风亭上联想《秋风辞》,不仅只是节令上的偶合。
他借以缅怀汉武帝为抗击匈奴、强盛帝国所作的杰出功绩。
这三句表面是说,汉武帝传颂千古的风流辞章,足可以与司马相如的辞赋媲美。
这里似是赞扬汉武的文采,实是歌颂他的武略,暗指宋廷的懦弱无能。
(6)作者用此怅望江南半壁河山,缅怀大禹、汉武帝,情绪依然十分愤慨。
接着说:朋友们来信劝告我,不要留恋官场而忘记归隐。
“莼鲈”用东晋张翰因秋风起思归故乡的典故,这里以友人来信的口气说出,还是弃官退隐吧。
这是作者回顾历史以后,面对冷酷的现实所产生的心理矛盾。
结尾却并不回答朋友,只是说:谁曾想到在这清凉的秋夜,我正挑灯攻读太史公书。
《史记》其中一系列爱国英雄的纪传,如廉颇、李广等,效命疆场、威震敌胆且晚年倍受压抑,悲愤壮烈,曾深深激动辛弃疾夜读之心。
这时辛弃疾64岁,其老骥伏枥之志不衰。
总结:词中运用典故描绘秋天景象,并表现了怀念北方的爱国思想和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悲凉情绪。
篇末通过对友人的答话,表现自己不甘心于长期退隐,而积极关心政治,准备有所作为。
9.C 10.词人先借范蠡携西施到吴国导致吴灭越兴的典故,表达对范蠡雄才大略的赞美;然后借至今越人希望范蠡归来表达对像范蠡这样的英才的思念;最后以王亭谢馆的凄冷景象表达对往日风流人物已
经成为历史陈迹的感伤。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远近高低,由景到人,古今结合,大大超越了诗人所见所闻”错误。
这首词上片“从云雨到西风,再到明月天籁、万窍号呼”中写景只有高处的“云雨”“明月”,低没有体现。
再结合“秦望山头”引出内容,可知上片的景象只有现在,没有古代。
因此古今结合不对。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下片引用典故,“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麇鹿姑苏?”这里用的是春秋时吴越争霸的故事,是说吴国国王因为不图长远之计,耽于安乐而亡国,而范蠡携西施到吴国导致吴灭越兴的典故,表达对范蠡雄才大略的赞美;
“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可是至今越国人仍盼望西施坐船归来,盼西施,实则是在盼范蠡,由此借至今越人希望范蠡归来表达对像范蠡这样的英才的思念;
“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作为答句,引出最后一句“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难道你没有看见,像王亭谢馆那些当年的行乐之地,现在已是一片萧条冷落,烟雾笼罩着秋天的树木,乌鸦在悲凉地叫着!作者以王亭谢馆的凄冷景象表达对往日风流人物已经成为历史陈迹的感伤,无奈伤感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