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老“八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老“八三”
作者:张海庆
来源:《北极光》2015年第05期
在上个世纪,在广袤的松辽大地,曾经发生过两次有关石油的大会战。
一次是发生在60年代,大庆石油大会战,把中国贫油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塑造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另一次是发生在70年代,“八三”管道建设大会战,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大口径的原油输送管道,解决了大庆原油外运的难题,缔造了“八三”管道精神。
——题记
为牢记大庆精神、“八三”传统,大庆分公司举办《关于开展迎“八三”庆“国庆”系列活动》,听老“八三”讲故事,我有幸和参加大庆石油会战、“八三”管道建设的张学茹老师傅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
现年79岁高龄的张雪茹师傅虽已是白发稀疏,可谈起当年大庆石油会战、八三管道建设时,他的脸上显得是无比激动和自豪。
当他回想起过去石油会战、“八三”会战场景时,很是激动,讲得清清楚楚,记忆犹新,听起来不像讲述过去,好像那些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张师傅1959年从部队转业到玉门油田工作,1961年,服从命令听指挥,从西北来到东北,扎根荒原,参加大庆石油会战。
1971年的2月,张师傅再次被组织从大庆油田采油一部调到“八三”工程建设筹备组工作,是他为“八三”管道建设和发展而无私奉献的开始,直到1992年光荣退休。
1971年2月,他为“八三”管道建设打过前站,在筹备组负责培训技术人员工作。
当时就住在安达的一个大车店,几十人住在一起。
可大家学习都很认真,也没有别的想法,真是一门心思的学习,都怕学不好。
后来又到生产科调度室从事输油调度工作。
在生产科当调度要24小时值班,为管道安全运行默默地坚守着……在“五家子”当站长期间,更是艰苦,那真是一片荒凉,没房子就住帐篷,后来盖起了房子,条件有了改善。
由于工作需要,张师傅又主动去了嫩江边工作。
当时江边的条件非常艰苦,交通又不便,回趟家特别不容易,所以没人愿意去。
可张师傅在那里一干就是近二十年。
虽说家里的人口又多,孩子小,负担重,可他为了输油事业、管道安全运行,一直坚守在那里。
当时粮食紧张,都是供应量,也就是吃饭都限量,吃不饱。
为了能有足够的粮食吃,我们就在江边种了很多地,进行粮食储备。
虽说那时条件很艰苦,可人的思想却都很单纯,工作热情都很高,不攀比,都比着干。
当谈到在家里出现困难的时候,张师傅的表情有些凝重。
那是在江边工作期间,儿子得了脑膜炎,发高烧。
自己由于工作和道路不通的原因,没能及时回去,只有妻子带孩子看病。
接着张师傅又补充一句:当时都这样,不光我一人是这样。
就那个年代,那样条件,这都没啥。
谈到现在生活时,张师傅很是满足,儿女都有工作,自己有退休金,衣食无忧。
平时经常教育子女要好好干工作,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在谈到管道发展时,张师傅顿时来了精神,讲述了今年矿区组织去林源输油站参观,看到自动化输油,厂区建的跟花园一样,特别高兴。
临走的时候,他说:现在的条件多好,你们年轻人好好干,我们这些老“八三”给你们加油鼓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