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
1.教学评价
答: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常见的教学评价有以下三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把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导向、激励、调控等功能。
2.上位学习
答: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奥苏贝尔认为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上位学习就是认知同化过程的一种方式。
3.成就动机
答: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最早集中研究成就动机的心理学家
有默里、麦克里兰、阿特金森等人。
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①力求成功的意向;
②避免失败的意向。
阿特金森创建了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他认为趋向成功的动机受三种因素的影响:①成功诱因值(Is),即对实现目标的价值判断;②在某任务中成功的可能性大小(Ps);③成就需要(Ms),即主体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
这三种因素发生综合影响,其结果使个人接近与成就有关的目标倾向。
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4.教育准备说
答:教育准备说也称教育预备说,是指教育要为未来的完满生活作准备。
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并将评价知识价值的标准定义为对生活、生产和个人发展的作用,知识对生活的作用越大则价值越大。
根据这个标准,斯宾塞确定了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从而反对古典主义不实用的知识和教育。
斯宾塞按对个人生活的重要程度把人类活动归纳为五类: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目的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他认为所学的东西都应该有作为知识的价值和作为训练的价值,应该从这两方面来考虑它在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效果。
5.苏湖教法
答:苏湖教法,又称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及教学管理的方法。
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选择学习儒家经义,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旨在培养具有专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
在教学
方法上,不同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胡瑗讲习解经,联系实际,提倡实地考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这是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把一些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的教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开创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河。
6.平民教育思潮
答:平民教育思潮是指提倡教育平等、保障平民教育权利以及推行教育普及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思潮。
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思潮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和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民主思潮的演进而变化的。
平民教育思潮最初旨在打破中国传统教育的贵族化倾向,推动教育的平民化和普及化,特别是为处在社会下层并构成社会主体的工农阶层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其中可以分为两种倾向:①倾向改良者,希望通过平民教育逐步提高国民素质;
②倾向革命者,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代表,主张平民教育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与技术,更重要的是唤起民众的革命觉悟。
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具有重要意义,它传播了新知识、新思想,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要启蒙;影响了当时教育宗旨和政策的制定;推动了平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和义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男女教育机会的平等。
二、辨析题
1.课程内容即教育内容。
答:错误,课程内容不等同于教育内容。
(1)课程内容是指特定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往往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下来,具有法定的地位,因而是相对稳定、不能轻易改变的。
(2)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所实施的各方面教育的总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方法化处理,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它既是教师教的项目和过程,也是学生学的项目和过程。
(3)区别:
①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育内容则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景,因而是具体的、个别的,并能体现差异;②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育内容是具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直接操作的对象;③课程内容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法、观念、实践操作等。
2.智力水平高的人创造力也高。
答:错误。
智力水平高的人创造力不一定高,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1)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创造性与智力相关,但是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在一定范围内,智力的分数和创造力分数之间成正相关,但智力分数超出某一水平后,智力分数和创造力分数就不再相关了,所以,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髙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但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可能具有较低的智商,但也可能有较高的智商,高创造性必须有中等以上水平的智商。
所以智力水平高的人创造力也高的说法错误,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蔡元培在北大改革时提出的指导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指所有的思想无所不包。
答:错误。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指导思想,蔡元培明确声明,在学术上“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在学术上“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在课程设置上融合中西,择善而从;在教师聘任上,以学诣为主要标准,广纳不同学术思想的优秀教师,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
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绝对的自由和无所不包,是有限制的,其特定意义不在守旧,而在创新,其本意就是要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包容和扶植革命的新文化。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师角色冲突的主要表现。
答:教师角色冲突是由于教师在社会中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个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
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楷模”与“普通人”的角色冲突。
社会期望教师“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社会的楷模,但这种期望对教师要求过严、过高,许多教师做不到也不愿充当这样的角色,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社会人”,应当用对其他职业统一标准来要求他们。
(2)“令人羡慕”的职业与教师地位低下的实况冲突。
①教师头上有许多“令人羡慕”的桂冠,但是教师的社会地位仍很卑微;
②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由于分配不公,教师在经济上仍很拮据、捉襟见肘,使许多教师的心理及生活都处于极其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
(3)教育者与研究者的角色冲突。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也有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进行研究与创造的需要。
然而,教师角色却要求他与“一群儿童”时时维持一种密切而持久的关系,这种时间与精力的全身心、较持久地投入,使许多教师产生“被抽空”“被耗干”的感觉,形成教师教书育人与自身的发展及研究创新的矛盾。
(4)教师角色同家庭角色的冲突。
教师为教育献身的时候没有尽到家庭责任,引发家庭矛盾纠纷,使老师陷入苦恼中。
2.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答: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知识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
教育内容集中反映在课程上,而课程本身既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也是一种特定文化形式。
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①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必须受到特定的文化模式所制约。
文化模式确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社会成员,无论何人,都无法逃避它的影响,这也就是生活在经济政治制度大体相同而文化模式迥异的国家里的国民,其国民性却大相径庭、各有千秋的主要原因。
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
如东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和谐、崇尚德性、关注整体;西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征服、崇尚理性,关注个性。
沿着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发展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目的、内容与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