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第2课时学看地形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区别;
2、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3、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
起伏和坡度陡缓;
2、培养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陆地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展示图片)这些地表形态如何在地图上呈现出来呢?请看地形鸟瞰图和平面地图,说出它们的缺点。

看来这两幅图都不理想。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看地形图。

展示图片。

[讲授新课]
(出示教学目标)
(师)在这幅图上,这些带有数值的、封闭的曲线是等高线和等深线。

(展示模型)这是一个山体模型,通过测量能测出某点的海拔,现在我们找几个海拔相同
的点,如海拔为100米的点。

我们把这些相同的点连成线,就组成一条曲线,这就是等高线。

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200米、300米、400米、500米等等的等高线。

把这些等高线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得到由多条等高线组成的图。

(生)观察、讨论,交流意见。

师引导点拨
(结合模型、课件演示,以及学生观察和讨论的情况,总结等高线的特点)
总结:
1、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

2、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我们在这种绘有等高线的地图上,既可以清楚地读出各地的海拔,还能够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坡的陡缓。

像这种由等高线组成的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同样道理,我们还可以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叫等深线。

(点击出示)有了等深线就可以判断海底的深度和起伏。

等高线地形图
(过渡)知道了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那么,不同的地表形态,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显:山顶)
(师)山峰也就是山的最高处,有时人们也称山顶。

请同学们观察山峰景观图,对照图一、图二、图三,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找到它所在的部位。

(生)观察,对照,指图。

(可到屏幕前来指一指)
(师)学生找到指出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山峰的等高线形状特点,学会方法。

山顶等高线特征:闭合曲线,中间高四周低,▲符号。

(师)我们再来看鞍部。

(生)观察,对照,寻找,指图。

(可到屏幕前来指一指)
(师)学生找到指出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鞍部等高线形状特点。

鞍部等高线特征:两个▲之间的形状像马鞍的低地。

(师)大家再来看山脊,中间高、两边低,像脊梁,所以人们称为山脊。

(生)观察,对照,寻找,指图。

(可到屏幕前来指一指)
(师)学生找到指出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山脊等高线形状特点。

山脊等高线特征:等高线凸向低处。

(师)我们再来看山谷
(生)观察,对照,寻找,指图。

(可到屏幕前来指一指)
(师)学生找到指出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山谷等高线形状特点。

山谷等高线特征:等高线凸向高处。

(师)下面我们再看陡崖。

(生)观察,对照,寻找,指图。

(可到屏幕前来指一指)
(师)学生找到指出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陡崖等高线形状特点。

陡崖等高线特征: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分析了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

(屏显)练习题。

分层设色地形图
(过渡)你能判读出哪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屏显)
(生)讨论指图
(师)补充讲解盆地、高原的等高线特点
(过渡)有了等高线和等深线,哪里高,哪里低,哪里是什么地形,都看出来了。

但是这些线太多,看起来很费劲。

为了更清楚的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人们又在不同的等高线或等深线之间有规律的涂上深浅不同的颜色,用来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屏幕显示)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一般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的黄色表示高原、丘陵、盆地,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冰雪。

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能一目了然的看出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所以以后会经常用到分层设色地形图。

(屏显)这是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做练习。

[总结全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外延伸]
利用沙土、塑料泡沫等材料制作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等地形。

二字
吕、二、朋、从、出、多、林、串、圭、炎、哥、
三字
三、晶、磊、淼、犇、众、森、品、垚(yao)、丰、特殊字
甭、孬、汆、籴、粜、尖、尜、米、口、
【学看地形图】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任务较多,特别是不同地表形态等高线地形图难度较大,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

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中读图引导法要贯穿始终,充分利用教材中各种图像,适当补充一些多媒体资料,要求用课件展示各类资料,增强直观性。

【学看地形图】评测练习
1、
1.C点海拔多少米?
2.C、D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3.你估计山顶A的海拔约为多少米?
4.从E点爬到山顶和从F点爬到山顶哪个容易?为什么?
2、
1)A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_,G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__。

(2)CD、EF两处中表示山谷的是______。

(3)乙山与甲山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

【学看地形图】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材包括“学看地形图”部分内容。

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和“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在地形图上,等高线法是最主要的地貌表示方法,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征。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如果用一系列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与起伏的地面相截,那么在水平面和地面的交汇处,就会形成一系列的水平曲线。

如果把这些水平曲线都投影到一个标准的水平面上,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在图纸上,就得到了可以反映地面高低起伏特征的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这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识别”、“判读”、“估算”。

其中“识别”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陆地地形、海底地形。

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山峰、山脊、山谷三个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则较难一些。

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判读”要求学生能简单了解等高线疏密代表的含义。

地形起伏的特点,就是通过有高程注记的一系列等高线的排列形式来表现的。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
说明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说明地面坡度和缓。

如果等高线间隔非常均匀,说明坡度均一;如果等高线的高处稀疏,向下逐渐密集,说明坡度上缓下陡;如果等高线的高处密集,向下变得稀疏,说明坡度上陡下缓。

“估算”首先要求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的数值特征(等高线值、等高距或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的高度表)读(估)出某地海拔,并能根据读出的海拔高度进行简单的差值计算——即相对高度。

在材料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本节教材重视图像的利用,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在用图上的优势,图像的数目较多,而且图像的清晰度、色彩的协调程度均较高,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和可读性。

另外,本节教材正文相当简洁,许多难点和重点通过“活动”的形式体现,注意以问题作为知识的切入点,开展探索式的学习。

“学看地形图”既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中体现的两条“标准”均落实在该内容之中。

教材正文简短的两行字只引导出地形图这个名称和简单功能。

主要内容是通过图像和“活动”展示出来。

首先通过一幅地形鸟瞰图引出等高线地形图,然后通过“玲玲”和“贝贝”的对话,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教材通过展示同一地区的四幅不同类型地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特点及阅读的方法。

再通过活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

以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
,这样就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学看地形图】教学反思
2015年5月26日,我给初中一年级讲了《学看地形图》一节课,得到了领导和各位老师的很多帮助, 同时收获也很多。

一、关注学情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所以, 当课题确定后, 我便对学生进行了分析,
1.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是初次涉及。

2.我校绝大部分学生从小生活在聊城, 对山区地貌陌生, 缺少感性体验, 对理解山体地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

3.我校是普通中学, 学生不擅长想象抽象的等高线图, 与重点中学的学生存在着差异, 他们需要从直观的山体地形中逐步建立起立体的山体形态, 并将其同等高线地形图联系起来, 从而概括出等高线特点。

此外, 我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被动接受新知识,较少能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缺乏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有着较强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

针对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策略。

二、制定教学对策
1.动画演示成图原理。

对于等高线的成图原理我利用动画进行了形象生动地解释, 帮助他们学习初中所学的知识。

2.拳头模拟地形部位。

对于学生陌生的山区中的不同地形部位教学时, 我让学生伸手握拳, 放在胸前, 用整个拳头模拟一座山, 手腕一侧为缓坡, 另一侧为陡坡; 指关节就是山峰顶部, 关节中间的地方是鞍部; 四根手指是山脊, 手指缝则为山谷。

这样, 各种地形部位一目了然, 学生学起来也很轻松。

3.活动设计贯穿始终。

4.学生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

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等高线的应用是本课的重点,
三、课后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公开课, 我也同样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在教学
上存在的很多不足。

1. 学生参与的热情并不高涨, 部分学生各自为战。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够, 教师的“导”多了点, 学生主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

由于平常缺少以小组形式开展的讨论, 在组织过程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展示发言时, 出现了超出预定方案之外的新问题, 经过这次
经历, 我将更注重课上生成的一些新问题, 充分备好课, 多方面考
虑问题, 从而更好地应对这些突发状况。

另外,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的交流,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 以后我应该认真地去反思、去捕捉, 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以便为今后的地理教学服务。

总之, 这节课让我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 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

人无完人, 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 不断进步, 不断完善, 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今后, 如果还有类似的机会,我会积极参与, 力求在短时间内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学看地形图】效果分析
地形图的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因为要用纷乱的二维地图来想象复杂的三维地形,对于立体感还比较差、见识也比较少的初一学生来说非常不容易。

因此,地
形图教学的初期还必须多增加一些关于地形的表象积累,以及二维地图与三维模型的比较学习。

1.利用地形教学模型演示
有些学校购置了地形教学模型,引导学生认真对比观察立体的地形与平面的地形图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直观又有效的手段。

2.利用电脑动画演示
如果学校教学条件允许,利用电脑动画能生动地演示出立体的地形如何绘制成平面的地形图的,反复演示,也利于帮助学生从平面的地形图想象成立体的地形,这是一种省事又有效的教学手段。

3.制作地形小模型
如果学校的教学设备有限,带领学生自制地形模型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立体的地形与平面的地形图间的思维转换,也利于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和实践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地图是今后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会判读地图是学生学好地理学科的重要前提,会运用地图是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非常有用的基本技能。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初步学会看地形图,大大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收到很好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