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2.4.2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2.4.2 烛之武退秦师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

修1新人教版

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明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们再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他们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时机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1.以下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

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

C.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

D.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A项,“他爱发牢骚〞是因为他怀才不遇,郑伯请他时他说的话与后文的出面说服秦伯更能突出他的深明大义。这些不是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B项,文章四、五、六段多处显示他不是不想过问政治,而是没有时机。C 项,“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说法错误,烛之武为官三朝,仍未被发现,未被重用,不是官职太小的原因。D项,从佚之狐的推荐和烛之武的牢骚中可以看出,“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等〞才是真正原因。

2.文章引述了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了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B.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了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的爱国者。

C.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了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人〞的时机。

D.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说法错误,本文的中心是赞美烛之武的不畏逆境、终成大器的精神,文中每个例子都为这个中心效劳,有第三段最后一句话为证。

3.烛之武的例子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以下说法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时机。

B.能言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训练自己的口才,有时口才可以解救危难。

C.身处逆境时,不能轻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

D.德才兼备的人值得人们敬仰。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时机〞说法错误,文中的烛之武的“牢骚〞是有条件、有资本的,如果无才却整日牢骚满腹,只能让人生厌。且烛之武的“牢骚〞与其说是“牢骚〞,不如说是事实。

1.[高考源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开展有何关系?

答:

答案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开展作了铺垫。

①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②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高考源点:归纳内容要点]请用一个字概括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精髓所在,并具体谈谈烛之武游说秦伯采用了怎样的思路。

答:

答案(1)这个字就是“利〞。烛之武首先抓住了秦伯为利的心理,循循善诱地谈了“亡郑〞和“舍郑〞与秦国的利害关系,让秦伯感到“亡郑〞无益,反而有害,从而解除郑国之围。

(2)具体思路: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让秦伯权衡。

②“亡郑陪邻〞,让秦伯考虑是否要增强晋国的实力。

③“过河拆桥〞,晋国国君(晋惠公,晋文公的弟弟,前任国君)忘恩负义,请秦穆公三思而后行。

④“晋国扩张论〞,晋文公的胃口越来越大,矛头指向,秦穆公应该很清楚。

⑤“舍郑有益论〞,两国邦交,“共其乏困〞,多加一盟,加强力量,牵制晋国。

3.[高考源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本文是如何运用伏笔和照应的?

答:

答案这篇课文虽短,但在表达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宫之奇①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②。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一谓也!〞公③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