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居民与聚落(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连云港)下列民居景观图中,反映当地湿热环境的是()
A. B.
C. D.
【答案】 B
【解析】【分析】读图可得,A图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B图是高架屋,适宜湿热的气候环境,C图所示的是冰屋,D图是蒙古包。
故选:B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双层木楼或竹楼;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寒冷地区为了抵御严寒,墙体厚实、窗户较小、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
2.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为某地民居及当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下列关于该民居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民居所处地区气候雨热同期
B. 墙厚窗小,利于隔热防晒
C. 多分布于东南亚地区
D. 高大宽敞,保暖性好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由图可知,图示民居墙体厚、窗户小,这是因为该地区属于热带沙
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墙体厚有利于隔热防晒,窗户小有利于防风沙;这种民居多在西亚地区。
故答案为:B
【点评】中东地区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它包括部分西亚和非洲埃及。
中东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
中东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欧洲和亚洲,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中东地区的人们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
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
但中东水资源十分缺乏。
也正是由于石油、领土、水资源和宗教文化的差异导致中东地区常年矛盾突出,十分不稳定。
3.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A. 美国
B. 中国
C. 巴西
D. 印度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约占世界人口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活富足,人口迅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
后来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了很大的控制,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每年人口还是在不断增长。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从2016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有效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
4.某国2018年人口出生率为10‰,人口死亡率为7‰,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A. 10‰
B. 3‰
C. 17‰
D. 7‰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7‰=3‰;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速度的指标,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两者之间的变动情况。
当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都高,则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当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死亡率低,则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当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死亡率也低时,则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低。
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高。
5.(梧州)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但人口分布不均。
图甲、乙、丙、丁中,人口相对稀少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解析】【分析】沙特阿拉伯有沙漠地带,所以人口稀少。
故选:A
【点评】从图中可知甲是西亚、乙是南亚、丙是东南亚、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再根据地形特点分析即可。
6.(广安)下列城市,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称为“圣城”的是()
A. 巴格达
B. 开罗
C. 麦加
D. 耶路撒冷【答案】D
【解析】【分析】耶路撒冷被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称为圣城。
故选:D
【点评】耶路撒冷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古城。
阿拉伯人习惯地把它叫做“古德斯”,即“圣城”。
在犹太人的语言希伯来语中,“耶路”是“城”的意思,“撒冷”是“和平”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和平之城”的意思。
耶路撒冷建城几千年以来,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奉它为“圣城”。
7.(昭通)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准确的是()
A.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 东南亚地区——高架屋
D. 中国南方——蒙古包
【答案】D
【解析】【分析】北极地区地处高纬,气候严寒,当地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用冰块建造了冰屋居住,保温功能很好;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东南亚地区气候湿热,当地民居多为高架屋,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还能抵御毒蛇猛兽的侵袭;内蒙古草原上,由于游牧方式,人们就居住在便于搭建、拆迁和搬运的蒙古包里。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依据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解答此题。
8.(宜宾)图中属于热带沙漠地区的景观图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图中民居B是西亚地区的碉堡屋。
西亚地区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多沙漠,其房屋特点是墙厚、门窗小,可以减少阳光和热风的影响,也可防止风沙进入。
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
9.读“世界人口增长表”和“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10年)表”,回答下面小题。
(1)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每增加10亿人口,所经历时间最短的是()
A. 10亿→20亿
B. 20亿→30亿
C. 30亿→40亿
D. 40亿→50亿
(2)下列大洲,人口数(2010年)最多的是()
A. 非洲
B. 欧洲
C. 大洋洲
D. 亚洲【答案】(1)D
(2)D
【解析】【分析】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各大洲差异很大,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大部分是人口增长缓慢,人口问题困扰着许多国家的发展。
(1)由表格数据可知,世界人口从10亿到50亿,每增加10亿人口,所经历时间最短的是40亿→50亿,只经历了12年,故选D。
(2)由2010年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数可知,各大洲中亚洲的人口数量最多,约41.56亿人,超过了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故选D。
故答案为:(1)D;(2)D;
【点评】(1)考查学生读表分析能力,答案完全在表里可以得出来,这种题目学生要细心和耐心一般都能答对。
(2)同样考查学生阅读能力,读图能力也是地理教学一块重要的内容,要注意在平时多练习。
10.(青岛)6月至7月,某探险队沿①到④线路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地理探险考察,
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沿途队员们发现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途中探险队员们曾遭遇“狂风暴雨”的天气,这个地点最有可能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3)在①地不能看到的现象是()
A. 排列整齐的橡胶林
B. 随风摇曳的椰子树
C. 一望无际的水稻田
D. 硕果累累的枣椰树
【答案】(1)D
(2)A
(3)D
【解析】【分析】(1)读图可得,①是东南亚地区,该地区人口稠密,②是高山高原气候,③是温带大陆性气候,④是寒带气候,图中的②③④三地人口稀疏。
(2)图中所示的是气候类型中,④是寒带气候,③是温带大陆性气候,②是高山高原气候,这三种气候降水稀少。
年降水量最大的是①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雨季多暴雨。
(3)读图可知,图中①地为东南亚地区;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东南亚各国普遍种植水稻,故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枣椰树是热带和亚热带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西亚的伊拉克是椰枣的主要出产国,其产量居世界首位。
【点评】世界人口分布、亚洲气候和农作物的分布。
11.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个地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②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气候湿热
C.③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降水少,气候干燥
D.④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势高,高寒缺氧
(2)下列关于图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所示动物主要分布于①区,是当地居民饲养的唯一牲畜
B.图中所示景物主要分布于②区,该区以白色人种为主,主要讲法语
C.③区有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
D.④区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答案】(1)D
(2)C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①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纬度高,气候寒冷,故A错误;②地区是干旱的沙漠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人口稀少,故B错误;③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故C错误;④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势高,高寒缺氧,故D正确;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2)图中所示的动物为三河牛,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地区,而不是①俄罗斯东部地区,故A错误;图中所示景物为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主要分布于②地区,该区以白色人种为主,说阿拉伯语,故B错误;③亚马孙平原地区有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的亚马孙河,也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故C正确;④地区是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而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故D错误;依据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1)目前世界大量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地方,多属平原、丘陵,地势低平,土地利用率高,负载量大,人口往往集中。
气候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等都是人口分布比较稀疏的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很差,生存条件恶劣,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
(2)亚马孙河位于南美洲北部,是世界上流量、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是世界第2长河,世界流量第一的河流。
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上游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年雨量2000毫米以上。
著名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就生长在亚马孙河流域,这里同时还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
12.(怀化)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A. 巴拿马运河
B. 苏伊士运河
C. 白令海峡
D. 德雷克海峡
(2)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和最小的大洲分别是
A. 印度洋、亚洲
B. 北冰洋、南极洲
C. 大西洋、非洲
D. 太平洋、大洋洲
(3)下列地区中人口较为稀疏的是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4)③处分布着因纽特人,他们属于()人种
A. 白色人种
B. 黄色人种
C. 黑色人种
D. 混血人种【答案】(1)A
(2)D
(3)C
(4)B
【解析】【分析】(1)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是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故选A。
(2)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洲是大洋洲;故选D。
(3)世界上绝大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口更为集中,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
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人口稀疏;图中人口稀疏的是③处北冰洋沿岸地区,故选C。
(4)因纽特人属于黄色人种,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要理解答题。
13.(盐城)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读下列四幅聚落景观图,完成小题。
(1)下列聚落与分布匹配正确的一组是()
A. 蒙古包﹣青藏高原
B. 竹楼﹣西双版纳
C. 窑洞﹣云贵高原
D. 冰屋﹣东北平原
(2)目前,图中窑洞分布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 水土流失
B. 湿地破坏
C. 森林砍伐
D. 河流污染【答案】(1)B
(2)A
【解析】【分析】(1)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竹楼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传统民居,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冰屋是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传统民居。
故选:B(2)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黄土高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故选:A
【点评】(1)我国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2)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14.小瑜跟随爸妈去某地旅游,他们在该地参观了如图所示的民居景观,欣赏了极具当地特色的舞蹈。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民居建筑风格反映出当地_______的自然环境特征。
()
A. 湿热
B. 干旱
C. 冷湿
D. 高寒(2)根据图中的民居和舞蹈判断其民族类别及所在省区的简称()
A. 藏族、藏
B. 维吾尔族、新
C. 傣族、滇
D. 蒙古族、内蒙古
【答案】(1)A
(2)C
【解析】【分析】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明显的国家,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如云南省的南部、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1)由图中民居的建筑风格可以看出,该建筑底层架空,多用竹木为材料,说明该地区湿热的自然环境特征。
(2)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民居是底层架空的竹楼,右边表示的舞蹈是傣族的孔雀舞,这是主要生活在云南南部傣族的民居和舞蹈;云南省简称云或滇。
故答案为:(1)A;(2)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典型的民居及独特的民族风情,把握有特色的民族风情是答题的基础,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助于答题。
15.下图,为1750年—2100年世界人口增长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世界人口年增长率最高出现在()
A.1850-1900年间
B.1950-2000年间
C.2000-2010年间
D.2050-2100年间
(2)图示反映出()
A.1750-1850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都低于0.5%
B.1800-1950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持续增加
C.1950年世界人口数量达到25亿,增速开始放缓
D.2010年世界人口数量达到70亿,增速逐步下降
(3)预计2100年()
A.世界人口超过100亿,耕地资源可能更短缺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差异缩小
C.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均衡
D.科技进步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全部人口、环境问题
【答案】(1)B
(2)D
(3)A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世界人口年增长率最高出现在1950-2000年间。
(2)读图分析可知,1750-1850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首先是低于0.5%,后来高于0.5%;1800-1950年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首先是降低,后来增加;1950年世界人口数量达到25亿,增速持续增加;2010年世界人口数量达到70亿,增速逐步下降。
(3)读图可知,预计2100年世界人口超过100亿,耕地资源可能更短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差异加大;受自然条件影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科技进步不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全部人口、环境问题。
故答案为:(1)B;(2)D;(3)A;
【点评】(1)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
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的总人口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则为负值.因此,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
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是欧洲,最高的大洲是非洲。
16.“一带一路”将沿线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给沿线国家经济带来了活力。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马六甲海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它连接的两个大洋是()
A.太平洋和印度洋
B.太平洋和北冰洋
C.北冰洋和印度洋
D.大西洋和北冰洋
(2)图中①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地,①地区是()
A.欧洲西部
B.东南亚
C.南亚
D.西亚
(3)内罗毕所在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种多为()
A.白色人种
B.黄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棕色人种
【答案】(1)A
(2)D
(3)C
【解析】【分析】(1)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也是联结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故答案为:A。
(2)①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故答案为:D。
(3)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的居民是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故答案为:C。
【点评】(1)马六甲海峡地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全长约900千米,可通行载重25万吨的巨轮,太平洋西岸国家与南亚、西亚、非洲东岸、欧洲等沿海国家之间的航线多经过这里,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
海峡沿岸国家有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其中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最窄处,交通位置尤其重要。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这也是一些大国争夺的原因。
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经霍尔木兹海峡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中一些大型油轮需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差异划分的。
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部等地的人种主要是黄色人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种主要是黑色人种。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北非以及北美洲、大洋洲。
17.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均表示乡村聚落。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三处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靠近公路
B. 丁处聚落位于两条公路及河流交汇处
C. 图中四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丙处
D. 如果四处聚落房屋建筑均如图右下方所示,那么图示区域位于炎热多雨地区
【答案】 D
【解析】【分析】据图可知,甲、乙、丙三处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靠近河流。
丁处聚落位于两条公路交汇处。
乙处位于河流两岸,且有公路经过,水陆交通便利,故图中四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乙处。
如果四处聚落房屋建筑均如图右下方所示,那么
图示区域应位于炎热多雨地区。
故答案为:D。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18.如图是某游客旅游时拍摄的一张照片,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④交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游客发展聚落里有好多古建筑,且有保护标志。
你认为当地保护这些古建筑的主要原因是()
A.它能适应当地环境
B.它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
C.它比现代建筑好看
D.它记录的信息具有研究价值
【答案】(1)D
(2)D
【解析】【分析】(1)读图可得,图中聚落分布在山谷地带且沿公路线分布,所以说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交通。
(2)当地保护这些古建筑的主要原因是它记录的信息具有研究价值。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
(2)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
情感的纽带。
一些古建筑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我们要促进遗产保护立法严格遵守遗产保护法相关规定,不乱丢垃圾、破坏文物,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制止他人破坏遗产的行为,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宣传,提高身边人保护遗产的意识。
19.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1)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B.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C.人均粮食不断上升
D.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增加
(2)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导致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②人均粮食持续上升③自然资源枯竭④环境污染加重⑤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人均粮食先上升,后降低;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减少。
所以正确的是B。
(2)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带来还很多问题,导致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人均粮食持续下降、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等现象。
所以正确的是B。
【点评】(1)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
到2011年10月底,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
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其中非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欧洲很多国家人口呈现负增长或零增长。
(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20.(长沙)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当地民居多为人字型屋顶,窗户较小的木屋,该民居结构主要功能是
A. 防御风沙
B. 防御台风
C. 防御风雪
D. 防御地震【答案】 C
【解析】【分析】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每到冬季,这里就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厚厚的积雪,构成童话般的冰雪梦境。
当地人将粗大笔直的红松整木两端挖槽,相互嵌扣,木头之间的缝隙用泥巴粘合,屋顶普遍采用人字形,以便于防御风雪。
故选:C。
【点评】考查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要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