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第一篇: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整个社会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创新型社会中,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包括:重视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紧跟形势,用好教材和超越教材及编写校本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师;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128-02
任何科学理论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前进中发展和完善自己,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德育科学理论也不例外,只有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逐步深化,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冲击和挑战。
中职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在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肩负起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和创新能力培育的重任,以适应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
本文讨论的是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的问题。
1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
1)中职学校传统的德育课教学往往是老师教政治知识,学生学政治知识,然而,由于思想政治课本身抽象性的特点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之间存在的差距,思想政治课往往很难上,更不要说上好了,也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没有兴趣。
2)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在学生的眼里是可有可无。
他们认为,他们是
来学技能的,学不学政治知识,知不知政治理论都无所谓。
这样的态度就造成了老师在讲台上讲,台下学生爱听不听,固然,这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但这也和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形成的“说教堂”“一言堂”等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种情形下,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提供学生的是一种知识的框架,对学生需要什么没有关注,因而不可能触动到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没有触动的教学,学生是难以参与其中的。
3)中职学校学生中存在对德育课厌烦现象,究其原因,不仅在于学生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在于教师所组织的教学过程单纯以教师教为主,忽视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2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德育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职学校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德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2.1重视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
用新理念武装思想,用新方法迎接挑战。
一直以来教学研究是职业学校比较薄弱的工作,也没有得到教师们应有的重视,在德育课教学的创新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作用。
首先,德育课教师应树立和强化科研先导意识,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课题研究理念,走“研究课题从教学中来,研究成果回到教学中去”的道路,进行教情、学情研究,探索出适合校情、学情的有效教学模式。
其次,德育课教师要发扬教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根据教学的需要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
发挥集体研究力量的作用,共同提高教师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
德育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才能不断创新和创造。
2.2紧跟形势,用好教材和超越教材及编写校本教材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各级政府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中职教育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
作为中职教育“出口” 的企业需要大批懂技术、操作能力强、肯吃苦、讲诚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劳动者。
据调查各类企业对中职培养的毕业生,技能方面比较满意,而对不少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职业态度等内在品德比较失望。
现在企业
明确提出:招聘员工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团队协作能力,然后才了解他的技能状态。
作为德育课教师对于社会发展、企业用人的新标准这些特征要有敏感度,要及时领会新的政策实质,把握住时代脉搏,心里明白要教什么给学生,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教学就不会迷失方向,视野开阔,不会仅仅盯着教材,能跳出教材。
德育课教材因受各种条件限制,教材内容的时空局限性和滞后性是存在的,这也需要教师去处理。
这时德育教材不应是“授业解惑”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
因此,德育课教师备课、组织教学时切忌不能只考虑教材是什么就教什么,可对教材重新组合,超越教材。
联系学生自身的经验、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审慎选取材料,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接通”,选取典型的校友创业就业成功的案例,编印相关资料作为教学内容,使书本知识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做到即不冲淡教学主题,又能强化育人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保持教学的活力。
2.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中职学生在行为养成习惯上最难的地方就是能不能把一个的习惯长期的坚持下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德育的老师要在教学环节上找到一些好的方法去帮助学生。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
要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首先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不要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科学的发明,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比如,我会在课堂上故意作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可以打破学生对老师“盲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现在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当作一群羊,驱赶着他们在一条狭长的巷道里“一直向前走,不要朝两边看”,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有创新的精神呢?如果我们的德育教师能作一些尝试,我想一定受益匪浅,学生的学习态度定会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
长此以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将会逐渐养成,创新的意识亦将由此而生。
有了创新的意识不等于就能进行创新。
我们的学生普遍地还缺乏
创新的胆识。
其实这胆识孩子们本来是有的,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胆识就在家长和老师的“紧箍咒”中逐渐消失了,我们的学生中经常会一些“不轨”行为,这种“不轨”之举一旦被老师发现,照例会遭到一通臭骂,可想而知,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冲动也就随着老师的臭骂声飞到了九霄云外。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学生的“胆”其实是教师给的。
当你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学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作声时,不要埋怨学生;当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因碰到困难而退缩时,不要埋怨学生。
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
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应该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
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坚毅的创新意志品质。
1)重视课堂导入艺术。
人际交往中存在“首因效应”,强调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中的作用与意义。
在德育教学中科学地运用这一理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育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导入,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
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诚恳、友好,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感受到德育课有趣、有意义,从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多用活动化教学模式和讨论式教学法。
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一些课堂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等,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形成激活学生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
要努力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大胆推理设想,把问题拓展延伸开,把思想和情绪激活,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3)多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把教学所涉及的重要问题抽出来,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拟定计划、方法以及最终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师作为研究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应予以适时的“扶”与“放”。
4)加强实践教学。
要真正使实践教学更富有实效性,就必须把实践教育纳入教学环节。
教师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或是从现实社
会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道德实际水平出发,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法制问题、经济问题、心理问题等应充分运用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鲜活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努力让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
5)要建立德育实践基地。
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区校外德育资源,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和规范、价值标准分辨社会中的各种真伪、善恶、美丑等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激发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情感,在活动中升华学生的理想信念。
2.4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德育课教师要恰当地使用电影、录像、幻灯、照片、录音及计算机等现代科技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进行教学,它比传统的教师口讲手写教学具有更多的优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或其他数字化载体构建一个全新的网络化教学模式,通过建立资源库、教学网页展示教学资源,建立德育课在线网站,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个性化和开放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2.5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引导学生学以至用
德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其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形成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因而与其它学科相比,在考试考核方式上应有所不同。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中存在一个显著弊端就是课堂上讲知识点,书本上划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阅卷中评知识点,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这是一种片面的考试评分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德育学科的考试将逐步走向科学化,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
学生的成绩评定应实现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克服片面强调记资料,观点的倾向,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
引导学生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走出课堂,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教材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
淡化分数,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参评三结合的方式,最终给予综合评定。
既考查了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学以致用、落实到行动中的实际效果;既培养了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能力,又发挥了同学相互之间互帮互学的积极性;既考查了学生的主观认识,又考查了学生的一惯表现。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前进,教育对象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中职学校德育课还会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思想、新的内容、新的方法。
同时,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过程,德育教育的作用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让中职学校德育课教育在创新意识的推动下发展壮大,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唐剀鳞.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谢树平.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陈静.浅谈德育课程的模块化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第二篇: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
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
德育课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对学生的吸引力小,而且德育课理论性强,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这些因素叠家加在一起,造成学生不爱学习德育课。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是德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以下是我本学期所尝试的调动学生喜爱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方法,效果较好。
一、案例分析法(马加爵临刑前声泪俱下读遗书)
1.在教学中,筛选案例时尽量选用学生身边和周围所发生的人和事来进行设计,但必须要以课本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为依据,不能离题太远,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广泛收集素材,把学生要学的东西和学生的实际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以学生身边事例为内容,力求教育无痕。
德育课最忌讳说教。
要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展开讨论,隐化教育痕迹。
2.在课堂教学中,设法用生动深刻的案例使学生入情以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
尽管使学生入情的方式因人而异,因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动情。
教师强烈的感情,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启学生感情的心扉。
二、情境教学法(导游现身说法)
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专家孔子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礼仪是普通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基础,是一个领导者治理好国家、管理好公司或企业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
模拟情境
场景一:当你想向同学借东西时,你该怎么说,怎样做呢?场景二:如果课间你不小心碰掉了同学的铅笔盒,你该怎么办? 场景三:当家里来了客人,你怎样招待他?
许多人在生活中时往往因为没有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就与人产生矛盾;面试的时候仅仅因为挠头抓耳、抖腿,着装不当,进退场没有注意打招呼,就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可见,讲礼仪必须从日常行为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才能形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
只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一定会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的好习惯。
三、学生现身说法
让学生列举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事件,学生积极性高,绘声绘色,教师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量化加分奖励。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将课本的学习内容进行任务分解,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上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方法学生更乐于接受。
第三篇:关于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探
关于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探
瑞安市轻工学校机械组李军
科技要创新,这是勿庸置疑的;教育要创新,似乎宣传和实践却做得很不够。
事实证明,要造就创新的人才,必先有创新的教师。
而要成为创新型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教师创新素质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教师创新素质是应对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创新是21世纪的一个显著标志。
未来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竞争,不仅仅是人才数量的竞争,而且是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
在21世纪,人的有效的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人口或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关键是教师。
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应对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二)培养教师创新素质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促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世界各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浪潮此起彼伏。
就我国而言,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必须改变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单一化、封闭式的办学体制和教学模式,变之为多元化、开放型的办学体制和教学模式,真正发挥教育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而作为教育改革主力军的教师,就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增强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另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将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并产生深刻影响。
传统的“粉笔+黑板+讲授”的教学方式遭受到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的严峻挑战。
新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国际互联网营造了信息和知识来源多样化的教育与学习环境,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受和传送信息,这也就使学习的行为空前地个别化。
在这新的环境中,如何处理好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师、人与机的互动关系,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都是摆在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都有
赖于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培养教师创新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满足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这样的教育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创造性行为的形成。
而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育模式刻板,教学方法陈旧,也与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
显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
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最懂得怎样把学生引入创新的殿堂,使学生发挥出创造性的才能。
教师的创造性是形成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因此,教师应自觉地从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强创新素质的自我培养。
二、培养教师创新素质应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
21世纪的到来,给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我们也应看到,旧的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旧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为“三型”(封闭型、重复型、记忆型)和“三性”(专制性、权威性、统一性)。
很明显,它们是与现代教育的“三型”(开放型、创造型、思辩型)和“三性”(科学性、民主性、多样性)的理念相悖的。
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对习惯化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深刻审视和反思,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并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结合教研实际,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改革要做,要常抓不懈,不能敷衍了事,半途而废。
但是反观现实,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即使改革也做不到持之以恒。
如优质课比赛,从赛前的准备到比
赛都很投入,也有一些改革的表现。
可一到平常就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
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教学观念上。
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
所以语文教学改革也好,培养教师创新素质也好,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这是转变教学行为,实现教学创新的前提。
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观念要转变:
(一)变“教师中心”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传统教育的主体观只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性
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学生智能的培养,它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在肯定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求:
1、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2、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3、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将作为衡量教学的重点。
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的转变,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二)变“教师权威”为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权威。
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等教学管理角度看,还是从知识体系选择、观念更新、思想信念的确立等“价值取向”角度看,教师的权威是不容学生漠视的。
在教师绝对的“权威性”打压下,学生的选择只能是“听话”,不乱来,按照教师的吩咐去做。
这样,学生匍匐在教师的“权威”面前,交出了自我发展的主体性,放去了自由意志。
而现代教育强调确立民主平等教育观,这一观点认为,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
变教师权威为民主平等观,使教师成为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变单一性教学观为多样性教学观
单一性教学观过于强调统一,以单一的标准、内容、方法去统一个性多样的学生。
教学结构的单一性,表现在课堂教学结构基本是“教师--教材--学生”的单向传递,缺乏师生、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信息交流。
教学评价的单一性,表现在只要求同一的一个分数评价,只重视结果评价,缺乏过程评价,只有教师的评价,缺乏学生的自我评价。
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只用“一言堂”、“满堂灌”的讲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