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原理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中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The Monitor Theory)并以五个假说为基础论。
此理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第二语言学习及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尽管围绕这个理论的争议不断,但毫无疑问的是它能够准确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及机制,完整地把握和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进而为更好地开展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本文拟从分析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入手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客观情况,探讨和摸索一种更具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模式。
二、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主要包括五大假说,即习得――学习假说(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和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1.习得――学得区分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
这是五大假说中最基本的。
在这个假说中,克拉申对“学得”(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的概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学得”和“习得”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这两种方式相互区别并且彼此独立。
“学得”指学习者在有意识的情况下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形式去获取语言知识;“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指注意力集中于意义层次上的交流,像儿童学习母语那样,在交际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学会使用第二语言。
只有“习得”的语言知识才能够表达与被理解,有意识的通过“学得”获得的知识只能发挥“监控”作用,就是监察表达的语言是否符合语言使用规则。
与此同时,“学得”和“习得”是不能相互转换的。
2.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根据克拉申的观察,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语法结构时,会遵循一定的可以预见的顺序,这一点和第一语言学习十分相似。
他在总结第二语言教学的经验时发现:无论学习者的母语是什么,受教育水平,文化背景差异有多大,他们掌握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的一般顺序是大致相同。
顺序如下:进行式(ing)、名词复数(plural)、连系动词(copula )、助动词(auxiliary)、冠词(article)、不规则的过去式(irregular past)、规则的过去式(regular past)、第三人称单数(third person singular)、所有格(possessive)。
3.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
克拉申“学得”的知识和表达的流畅度相关,“习得”与正确性相关。
“习得”的知识发挥着编辑者或者“监控者”的角色,对由“学得”体系发出的语言表达进行修饰和纠正。
此外,克拉申还列举出了监控假说的的三个条件:(1)语言使用者有充足的时间来提取库监控系统中的语法知识(Sufficient time);(2)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形式上而非语言内容上(Focus on form);(3)语言使用者须掌握相关的语言使用规则(Knowledge of rules)。
克拉申还根据语言使用者对监控体系的使用情况把使用者分为三类:监察过度使用者(monitor over- user )、监察使用不足者(monitor under- user)和监察适度使用者(optional monitor- user)。
4.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可能是当代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他认为接收“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指可以被学习者理解,但同时包含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语言结构的输入。
这种模式叫做“i+1”,其中“i ”表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1”的部分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
根据克拉申的观点,如果语言学习者接受了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那么在理解语言的意思的同时,语言的结构也被学习了。
5.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Dulay 和Burt在1977年提出“情感过滤器假说”是目的在于揭示情感因素如何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
他们将情感过滤器定义为:“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它可以在潜意识中通过情感因素来组织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与理解”“情感过滤”是一种假想的过滤器,第二语言学习不仅需要充分的可理解输入,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中包括学习者的动机(motive)、需求(need)、态度(attitude)和情感状态(emotional attitude)。
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达到语言习得器官,才能被大脑吸收(intake)。
情感过滤越弱,接受的知识输入越多;情感过滤越强,接受的输入则越少。
三、我国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
1.教学目的。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2011年《英语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而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完成包括词汇解析、语法规则讲解、篇章阅读、课后习题解答等在内的教学任务,因此导致了学生的英语能力仅局限于课本而难以在实际的语境中
灵活应用。
与此同时,经常性的考试与强大的升学压力迫使教师们为了迎合应试教育而采取填鸭式教学,如小学、初中、
高中英语教学目的围绕着升学及择校,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围绕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最终导致应用语言的能力的缺失。
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既是指导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又是引领教学质量评价、测试考试命题、教学体系完善的重要依据。
尽管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大纲对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但是外语教学大纲和各种语言考试大纲,都以词汇量为重要的考核目标和命题、选材的依据,侧重于对语言规则和形式方面使用能力的要求,缺乏对语言在实际环境中应用能力的明确描述,缺乏对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要求。
3.教学活动形式。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依旧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且是学习者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有意识的英语语言知识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 热身活动(warm - up activities) ,语法点解释( language points) ,复杂句分析( analysis of complex sentences) ,课后练习( post - reading exercises) 。
老师主宰教学计划的内容和进度,学习者只需要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4.教材的编写。
一套教材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但我国英语教学许多所采用的教材更新速度慢,长期老化,教材编写难
以跟上第二语言教学新思想的发展,而且有一些教材没有创新意识和时代感,缺乏对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关注,难以适应当前英语教学的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
四、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第二语言教学思想,根本目的是结合我国的具体实情,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更有力地帮助英语学习者的学习。
1.加强“习得”的作用。
“习得”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且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可以使语言学习者的输出表达更加流畅,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
(1)频率效应。
频率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因为语言规则来源于学习者终身对语言输入分布特点的分析。
“频率效应”是指某一事物出现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被人识别。
语言输入的频率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一直受到普遍重视。
行为主义将频率看作是连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重要因素。
至于重复多少次至今尚无定论,但Saragi,Nation& Meister发现至少10次重复人们才能记住一个单词,学习中的反复操练对技能培养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
重复输入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码能力,也可以提高阅读流畅程度和理解率。
(2)真实语境的创设。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只有当学习者真正理解第二语言的语意时,输入的材料才会产生意
义,否则只是杂乱而无序的噪音。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语意的传达而非表达的形式。
可以对学习者的错误采取更宽容的态度,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表达的意义上。
2.注重输入材料的质和量。
可以把对输入材料的要求分为两个部分,即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
对质的要求包括三点,一是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二是语言材料既要有趣又有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三是非语法程序安排(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英语教学中的“理解”指的是学习者关注语言的意义而非形式。
可理解的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前提和核心,也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对于学习者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当输入的语料与要习得的知识既有趣又相关时,学习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使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语言知识。
与此同时,通过大量有效的可理解输入学习者可以自然而然地按照一定的内在顺序获得新的语言结构,而不需要有意识的语法教学。
语言输入的量要重组(sufficient input)。
传统的英语教学偏重语法、词汇等的讲解,因而限制了学习者的可理解输入,对学习者在实际环境中应用语言造成阻碍。
英文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剧等都是理想的输入材料,它们不但能够真实地反映目标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又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国家的思想文化。
3.发挥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大量的语言输入不代表语言的吸收,也不意味着能够学好语言。
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多少还要取决于情感过滤的强弱,情感过滤强,语言知识吸收少;当情感过滤弱时,吸收语言知识就多。
影响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三方面:(1)动机。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否强烈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动机强烈,进步快,效果好;反之则学习成效差。
(2)需求。
当学习者对学习的需求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要求时在学习中
表现更好;而当学习者怀着一种被动的需求时则表现较差。
(3)态度。
态度积极进取学习效果好;态度消极抵触则效果差。
(4)情感状态。
这一概念主要指的是焦虑程度。
焦虑感强烈者,情感过滤大,知识得输入少;反之则知识输入更多。
这些要求教师需充分调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习者提供熟悉、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能放松心态,降低焦虑感;改进课堂上的纠错方式,多采用自我纠错和同伴纠错来保护学习者的自尊心;完善评价体系,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学习者;调整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承担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非控制者;鼓励学习者参与课堂环节,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建立学习者的个人档案,关注学习者的进步与成长,以便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任务。
五、结语
评价一个理论的优劣需把它放在实际应用中,观察其指导意义的大小。
在我国英语教学的改革中,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求新。
怎样积极稳妥地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第二语言教学思想,是当务之急。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对我国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应该结合我国实情加以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Krashen,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 Pergamon Press
Ltd..1982.
[2]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3]Dulay H.C,Burt,M K,and Krashen,S. Language TWO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4]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5]Saragi,T.,Nation I.S.P.& Meister,G. V ocabulary learning and reading [J].System.1978.
[6]宋志强,郭彩凤.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J].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7]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6.
[8]杨芹.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与我国外语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