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工程地铁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
抗震专项论证
xx站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1.1 工程概况 (1)
1.2 结构特点及施工方法 (2)
1.3 设计依据 (3)
1.4 主要设计原则 (4)
1.5 主要设计标准 (6)
1.6 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 (6)
1.7 基坑专项论证专家意见及执行情况 (7)
第二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 (10)
2.1 工程地质 (10)
2.2 地层特征 (10)
2.3 水文地质 (12)
2.4 特殊性岩土及不良地质作用 (14)
2.5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结论 (15)
第三章抗震设防基本要求 (16)
3.1 抗震设防目标 (16)
3.2 抗震设计条件 (16)
3.3 抗震设计方法 (17)
第四章静力作用下结构计算分析 (19)
4.1 荷载分类及组合 (19)
4.2 计算模型与计算简图 (21)
4.3 主体结构计算及结果 (22)
第五章抗震计算 (24)
5.1 静力法计算 (24)
5.2 时程分析法计算 (31)
5.3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36)
第六章抗震构造措施 (39)
6.1 主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39)
6.2 非结构构件抗震措施 (45)
第一章概述
1.1 工程概况
xx站位于现状下堡路与塔浦路交叉口北侧,沿塔浦路向北方向布设,位于规划园二路下方,现状地面起伏较大、南高北低,站址范围内南北地面高差约1.4m~3.2m。
站址西南角为中国铁建海曦小区,东南角为空地,东西两侧及站址北端为东宅社2~4层民房、临街简易房或厂房。
本站为地下双层岛式站台车站,站台宽度为12m,有效站台长118m,主体结构采用双层三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3个出入口、两组风亭,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右DK36+070.447,车站主体结构外包总长213m,标准段宽21m,车站顶板覆土3~4.5m。
鉴于周边环境,结合本站的地质条件,车站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分两期施工,一期施工车站主体结构(含车站两端风道),二期施工出入口。
车站主体结构小里程端预留观音山站~xx 站矿山法区间出土口,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完后从本站施工观音山站~xx站区间。
图1-1 xx站鸟瞰图
1.2 结构特点及施工方法
主体结构设计方案
根据本站的地勘资料,车站范围内各岩土层的分布或厚度的变化较大,场地按基底标高开挖后平面分布上岩土层的种类较多,属土岩组合地基,持力层及受力层深度范围内的各岩土层的力学强度及压缩模量(变形模量)差异较大,且可选作持力层的岩土层底面或相邻基底标高的坡度值较大,故总体评价本场地地基均匀性较差。
车站开挖深度范围内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粉质粘土、残积砾质黏性土及全风化~微风化花岗岩。
地基持力层主要坐落于基岩风化岩上,属中硬~坚硬场地土或岩石,地基土强度及变形条件均可满足车站的设计要求,不至于产生地基下沉或滑移失稳等问题,地基稳定性较好。
xx站位于五通路与下堡路交叉路口,车站周围多为棚户区,施工场地条件好,在车站施工期间,五通路交通临时往道路左右两侧借道,并满足现有交通通行量,对现有交通影响较小,明挖法与其他功法相比无论从施工难度、施工工期、结构防水质量及土建工程造价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暗挖施工存在较大的施工风险。
因此本车站不推荐采用暗挖法施工。
主要设计参数及技术分析详见表1-1。
项目xx站现状方案
施工难度一般
1.2.1 附属结构设计方案
车站附属结构包括3个出入口,1个预留出入口,1个安全出入口,1个消防出入口,2组矮风亭,1部无障碍电梯。
附属结构均采用明挖法施工。
1.2.2 车站主体结构横剖面图
车站主体标准段横剖面图详见图1-2。
图1-2车站主体标准段结构横剖面图
1.3 设计依据
(1)《xx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会专家组评审意见
(2)《xx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xx站》
(3)xx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
(4)《xx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详勘阶段xx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14年10月,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xx地质工程勘察院)
(5)《xx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技术要求》(2014年10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6)《xx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系统对土建的要求》(2014年10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7)《xx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文件编制统一规定》(2014年10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8)《xx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组成》(2014年10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9)《xx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各专业设计接口管理细则》(暂行稿)(2014年4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10)技术联系单“铁四院【2号线总体】联字(2014)第130 号关于提供《施工图第一版线路资料》的函”
(11)xx市轨道交通公司提供的管线等基础资料
(12)与业主及其他设计单位的技术联系单及会议纪要
1.4 主要设计原则
(1)地铁结构设计应以“结构为功能服务”为原则,满足城市规划、行车运营、环境保护、抗震、防水、防火、防护、防腐蚀及施工等对结构的要求,同时做到结构安全、耐久、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地铁结构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耐久性,应根据结构特点进行承载力(包括失稳)计算,和抗倾覆、滑移、漂浮、疲劳、变形、抗裂或裂缝宽度验算,以及满足耐久性规定。
(3)地铁结构的净空尺寸应满足地铁建筑限界及各种设备使用功能的要求、施工工艺的要求,并考虑施工误差、结构变形和位移等因素给出必要的富裕量。
(4)地铁结构设计应以地质勘察资料为依据。
地质勘察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按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和目的确定工程勘察的内容和范围;考虑不同施工方法对地质勘探的特殊要求,并在施工中通过对地层的观察和监测进行验证和反馈修改勘察资料。
暗挖隧道结构的围岩分级宜根据现行《铁路隧道设计规范》确定。
(5)结构设计应减少施工中和建成后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并应考虑城市规划引起的周围环境的改变(包括未来地铁线的实施)对地铁结构的作用。
(6)地下结构施工方法应根据结构所在地段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场地条件、施工难度、工期和土建造价等多种因素经综合比较后确定,并应尽量减小施工期间对地面交通、房屋拆迁、管线改移的不利影响。
在含水地层中,应采取可靠的地下水处理和防治措施。
(7)地铁结构设计应根据施工方法、结构或构件类型、使用条件及荷载特性等,选用与其特点相同或相近的结构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
(8)地下结构设计应采用信息化动态设计方法,为此须建立严格的监控量测制度,监控量测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要求,应根据施工方法、结构形式、周围环境等综合分析确定。
(9)地下轨道交通结构的抗震设防分类均为重点设防类,按7度地震烈度进行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
在结构设计时根据规范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按住建部《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地下工程篇)》的要求进行专项论证。
地下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应根据设防要求、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埋深等因素选用能较好反映其地震工作性状的分析方法,并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提高结构和接头处的整体抗震能力。
(10)地下工程的工程材料应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的环境等选用,并考虑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主要受力构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材料,必要时也可采用金属材料。
(11)结构计算简图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条件,反映围岩对结构的约束作用。
当受力过程中体系、荷载形式等有较大变化时,宜根据构件的施工顺序及受力条件,按结构的实际受载过程进行分析,考虑结构体系变形的连续性。
结构设计时应按结构整体或单个构件可能出现的最不利荷载组合进行计算,并应考虑施工过程中荷载变化情况分阶段计算。
(12)当结构位于液化地层时,应考虑地震及车辆震动可能对地层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根据结构和地层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1.5 主要设计标准
(1)主要结构构件的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安全等级为一级。
(2)地铁结构中永久构件在按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进行使用阶段的承载能力计算时,取γ0=1.1 ,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能力计算时,取γ0 = 1.0 ,在按荷载效应的偶然组合进行承载能力计算时,取γ0=1.0 。
作为临时构件设计的结构,在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进行承载能力计算时,取γ0=0.9 。
(3)结构按7度地震烈度进行抗震验算,按抗震等级三级采取构造处理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4)严格控制工程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量。
一般情况下,地面沉降量控制在30mm 以内,隆起量控制在10mm 以内。
当周边有重要建筑(构)物及管线时,应控制在其允许的范围内。
(5)结构设计应按最不利情况进行抗浮验算,抗浮设计水位按100 年一遇洪水位设计。
在不考虑侧壁摩阻力时,抗浮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05,当计侧壁摩阻力时,抗浮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15。
当结构抗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抗浮措施,但不宜采用消浮或底板锚杆的措施。
(6)裂缝控制: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背土面为0.3mm、迎土面为0.2mm。
(7)xx站车站主体及附属结构防水等级为一级。
(8)本工程属于甲类人防工程,须具有战时防护功能并做好平战转换功能。
1.6 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及执行情况
(1)补充抗浮设防水位采用地表以下1m的依据。
执行情况:初步设计阶段抗浮设防水位根据总体单位与工点设计单位共同商讨的原则执行,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地质详勘报告,抗浮水位按照“设计地面线标高以下0.5m连成的水力梯度线考虑,以内插法取值”考虑。
(2)围护结构第一道支撑间距6m,偏小,建议调整到8~9m。
执行情况:根据地质详勘报告及详勘地层参数进行优化,第一道支撑按照9m间距布置。
(3)应补充风险工程设计与邻近建筑物(海曦小区)保护方案。
执行情况:在本册设计图纸中补充基坑施工对临近建筑物的保护措施。
1.7 基坑专项论证专家意见及执行情况
(1)该站基坑围护结构支护采用排桩+内支撑结构体系的设计方案基本可行。
回复:本条为肯定意见。
(2)补充有关的设计规范依据及更新旧规范,设计说明中《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应改为《岩土锚固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应补充(2010版),补充《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1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911-2013、《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 50652-20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控制技术规范》GB/T 50839-2013、《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 311-2013、和福建省地方标准《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DBJ/T 13-200-2014(2014年12月30日起实施)等。
回复:按照意见补充。
(3)车站地下水土的腐蚀性建议按福建省地方标准《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DBJ/T 13-200-2014规定的四个等级进行划分和防腐蚀设计(含各项设计参数指标)。
回复:按照总体统一标准执行。
(4)各土层的计算指标应按地勘单位的建议取值,中风化等岩层的C、Φ取值有误(偏低);冠梁的水平刚度取值应通过计算,一般建议不取值。
回复:核实计算地层参数取值,中风化岩层按照地勘报告按照等效内摩擦角取值;冠梁根据理正计算程序公式计算。
(5)拆迁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补勘,并根据勘察资料修正基坑设计。
回复:设计文件中明确。
(6)1#风道锚索施工进入建筑范围,建议改为内支撑体系。
回复:按照意见执行,1#风道调整为内支撑支护。
(7)风道设计只设一道内支撑,建议对基坑安全进一步核算;部分长斜撑应根据实际长度、角度进行核算。
回复:经核算,风道处基坑稳定性系数、抗倾覆、抗隆起等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对斜撑重新核算。
(8)对于施工可能造成距离车站基坑较近的周边民宅影响的区域,建议增加基坑坑外二次(第二道)旋喷桩止水措施。
回复:本站基坑开挖范围内主要为黏土层、全风化、强风化花岗岩,为弱透水层,维持桩间旋喷桩止水设计。
(9)吊脚桩部分建议采用岩石锚杆取代锚索,并优化长度。
回复:岩石边坡支护锚索调整为锚杆。
(10)细化三重管高压旋喷桩工艺参数。
回复:按照意见补充旋喷桩工艺参数。
(11)补充降水设计计算(含地表变形估算)和降水井平面布置图。
回复:补充降水井平面布置及降水计算。
(12)补充上部喷锚支护的计算及附属设施的支护结构计算。
回复:补充冠梁上部喷锚支护边坡计算机附属结构基坑计算。
(13)车站周边未拆除建筑应设置监测点。
回复:补充车站周边未拆除建筑物的变形监测点布置。
第二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
2.1 工程地质
本站工程区内地形欺负相对较平缓地面高程一般在18.5~22.5m范围,地形地貌较复杂,原始地貌以坡积台地为主。
2.2 地层特征
站址范围内上覆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s),第四系坡积层(Qdl)粉质粘土,第四系残积层(Qel)残积砾质粘性土,下伏基岩燕山晚期第二次侵入(ηγ53(1)b)花岗岩。
自上而上各岩土层基本特征简述如下:
<1-1>杂填土(Qs)
灰褐、灰色等色,干,呈松散状。
成分较杂,主要由砖、砼、瓦碎块等及部分粘性土组成。
该层广泛分布于地表,层厚0.5~3.5m。
总体评价该层密实度及均匀性差异大,工程性能总体不良。
<1-2-1>黏土质素填土(Qs)
褐红、肉红、灰黄色,总体呈稍密状。
主要由黏性土及等回填而成,回填时间一般≥5年。
场地内局部分布,层厚0.5~2.3m。
总体评价该层密实度及均匀性差异大,工程性能总体不良。
<10-1-2>粉质粘土(Qdl)
褐红色,可塑。
主要由粉、黏粒组成,干强度高,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钻探揭示层厚1.0~8.0m,顶板埋深0.5~3.5m。
该层共进行2次标贯,标贯实测击数平均值N=16.0击/30cm,标贯修正击数平均值N’=13.8击/30cm。
<11-2>残积砾质粘性土(Qel),为花岗岩风化产物,根据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可分为可塑状残积砾质粘性土<11-2-2>及硬塑状残积砾质粘性土<11-2-3>两个亚层:
<11-2-2>残积砾质粘性土(Qel)
灰白、肉红色,可塑,主要以长石等矿物风化后的粘性土为主,含石英颗粒在20~25%,可见少量黑云母碎片,粘性较差,韧性低,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切面粗糙。
场地范围内大部分钻孔有揭示该层,钻探揭示该层层厚2.4~6.9m,顶板埋深0~3.7m。
<11-2-3>残积砾质粘性土(Qel)
灰黄、灰白色,硬塑,主要以长石等矿物风化后的粘性土为主,含石英颗粒在20~26%,可见少量黑云母碎片,粘性较差,韧性低,干强度低,无摇震反应,切面粗糙。
场地范围内广泛分布,钻探揭示该层层厚3.8~10.4m,顶板埋深0~9.61m。
<17-1>全风化花岗岩(ηγ53(1)b)
灰黄、浅黄色,花岗结构尚可辨认,岩石已风化成砂土状,岩芯呈土柱状,手捏易散。
场地范围内广泛分布,钻探揭示该层层厚1.7~6.3m,顶板埋深7.9~13.5m。
该层共进行标贯35次,标贯实测击数平均值N=38.6击/30cm,标贯修正击数平均值N’=29.6击/30cm。
<17-2>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ηγ53(1)b)
褐黄色夹点状灰白色,花岗结构,岩石已风化呈土状及砂土状,岩芯呈土柱状,手捏易散。
场地范围内广泛分布,钻探揭示该层层厚0.8~8.2m,顶板埋深9.8~17.7m。
该层共进行标贯35次,标贯实测击数平均值N=65.5击/30cm,标贯修正击数平均值N’=47.3击/30cm。
<17-3>碎裂状强风化花岗岩(ηγ53(1)b)
褐黄色、灰黄色,岩芯呈碎块状。
碎裂状结构,矿物成分由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等组成,风化较强烈,裂隙发育,岩体破碎。
场地范围内局部钻孔有揭示该层,层厚0.6~2.7m,顶板埋深15.0~22.7m。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Ⅴ级。
<17-4>中等风化花岗岩(ηγ53(1)b)
灰白、浅灰、浅肉红、暗色,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暗色矿物,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5~30cm柱状,部分为块状,岩质较硬,锤击声脆。
场地范围内广泛分布,钻探揭示该层层厚1..2~9.5m(部分钻孔未揭穿),顶板埋深13.3~24.3m。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
Ⅳ~Ⅲ级。
<17-5>微风化花岗岩(ηγ53(1)b)
灰白、肉红色,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暗色矿物,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裂隙稍发育,岩芯多呈10~50cm短柱状、柱状,部分为块状,岩质较硬,锤击声脆。
场地范围内局部钻孔有揭示该层,钻探揭示该层层厚2.5~12.4m,顶板埋深13.7~24.0m。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Ⅱ级。
2.3 水文地质
(1)地下水的类型与赋存
拟建区间所在区域由西侧山前向东侧海域方向倾斜,地下水根据含水层岩性不同,可将区域内含水岩组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风化残积孔隙裂隙含水岩组及基岩构造裂隙含水岩组三个类型。
各含水岩组特征评述如下:
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主要由上部人工填土层组成,人工填土层场地内广泛分布,该含水层中地下水属上层滞水~潜水性质,渗透性较好,但勘探期间基本不含水。
2)风化残积孔隙裂隙含水岩组:岩性一般由砾质粘性土组成,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下渗及外围基岩裂隙水的侧向渗透补给,并顺地形向低处相邻冲洪积含水层迳流排泄。
属弱透水及弱含水层,富水性差,动态也受气象因素控制,年水位变化幅度约1~2m。
3)基岩构造裂隙含水岩组:主要分布于场地下部岩体,岩性主要由花岗岩组成。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或邻近含水层的侧向补给,一般向风化残积层或相邻第四系冲洪积含水层迳流排泄。
基岩的含水性、透水性受岩体的结构、构造、裂隙发育程度等的控制,由于岩体的各向异性,加之局部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导致岩体富水程度与渗透性也不尽相同。
岩体的节理、裂隙发育地带,地下水相对富集,透水性也相对较好,反之不然。
总体上,基岩裂隙水发育具非均一性。
(2)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
大气降水的渗入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次为相邻含水层的侧向补给。
降雨、蒸发量的大小对区域地下水的丰富程度有很大的影响。
地下水的分布,受地貌、岩性、构造等因素控制。
地下水运动,主要受地形、地貌的控制。
在丘陵区,基岩裂隙水或残积层孔隙、裂隙水在降雨补给下,形成强烈的交替作用,地下水沿裂隙向低处汇流或渗流补给邻近含水层。
第四系潜水,受地形控制,地下水流向各处不一,各自向低处汇集。
风化孔隙裂隙含水岩组与基岩裂隙含水岩组之间没有稳定的隔水层,地下水相互间水力联系密切。
地下水的动态类型主要分为两种,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为日间周期变化型,水位变化频率较高,但升降幅度不大;风化残积孔隙裂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多为年周期变化型,一年之内有一个水位高峰和一个水位低谷,滞后于降雨时间较长,水位升降幅度较大。
需注意的是,拟建工程施工时,受临近区间隧道的挖掘和施工排、降水影响,预计将会引起地下水运动方向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周边影响半径范围内的地下水都将向隧道方向运动。
(3)抗浮水位
抗浮设计的最高地下水位按水力梯度线取值:即按设计地面线标高以下0.5m连成的水力梯度线考虑,以内插法取值。
(4)地层渗透性
各地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及渗透性见表2-1。
表2-1 地层水文特征及渗透性表
(5)地下水的腐蚀性
站址范围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状态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带具弱腐蚀性。
综合判定场区地下水为一般环境,作用等级Ⅰ-C。
表2-3 地下水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
2.4 特殊性岩土及不良地质作用
(1)不良地质
本站站址范围内无不良地质现象。
(2)特殊岩土
特殊岩土为人工填土、残积土和风化岩。
(1)人工填土
人工填土根据其成分不同可分为素填土和杂填土两类。
人工填土多具不均匀性、自重压密性及低强度、高压缩性等不良工程特性,不利于边坡稳定,但拟建区间段该层为表土分布且厚度总体较小,对车站工程有影响程度一般~较小。
(2)残积土和全、强风化岩
花岗岩残积层均匀性较差,强度不一,接近地表的残积土受水的淋滤作用,形成网纹结构,土质较坚硬,而其强度较低,再下由于风化程度减弱强度逐渐增加。
残积层及全、强风化岩在地下水形成一定高差(落差)的动水作用下,在人工扰动时具遇水软化、崩解,强度急剧降低的特点,且同一开挖断面上具有上下、左右软硬不均的特点,人工开挖形成临空面时,在动水作用下易软化垮塌、强度急剧降低、自稳性变差。
另外,残积土和全、强风化岩颗粒成分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即颗粒成分中,粗颗粒(>0.5mm)的组分及颗粒小的组分(<0.075mm)的含量较多,而介于其中的颗粒成分则较少,这种独特的组分特征,使其既具有砂土的特征,亦具黏性土特征,同时也为小颗粒从大颗粒的孔隙中涌出提供可能的条件,因此当动水压力过大时,容易产生管涌、流土等渗透变形现象,应采取有效的止、排水或注浆加固措施,避免残积土及风化岩遇水强度降低,甚至产生管涌、流土等渗透变形现象。
(3)球状不均匀风化体(孤石)
根据xx花岗岩地区的风化特征,球状不均匀风化较发育,应考虑孤石或不均匀风化残留体存在的可能性,属地下障碍物种类之一,对地下结构施工不利。
本站勘察时钻孔内未揭露有孤石或风化不均匀体分布,但不排除钻孔间存在孤石或风化不均匀体的可能。
2.5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结论
本站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近场区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
车站工程场地类别为Ⅰ1类,根据场区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等地质条件来看,场地不具备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黄土震陷、岩溶塌陷、地裂缝等地震地质灾害的地质条件,所以可不考虑发生上述地震地质灾害的情况。
第三章抗震设防基本要求
3.1 抗震设防目标
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的《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地下工程篇)》及《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并考虑到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重要性和震后修复难度,抗震设防目标如下:
(1)结构在遭受相当于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即475年一遇地震动作用下,不破坏或轻微破坏,应能够保持其正常使用功能,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不应因结构的变形导致轨道的过大变形而影响行车安全;
(2)结构在遭受高于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高于设防烈度1度)影响时,即2450年一遇地震动作用下可能破坏,经修补,短期内应能恢复其正常功能,结构局部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
475年一遇地震作用,对应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作用,即《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送审稿)》中E2地震作用。
2450年一遇地震作用,对应50年超越概率2%地震作用,即《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送审稿)》中E3地震作用。
3.2 抗震设计条件
根据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xx市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乙)。
依据提供的《xx市地铁2号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xx站地表面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加速度峰值为179.5gal,地表面50年超越概概率2%的地震加速度峰值为327.4gal,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表3.1.3中抗震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抗震设防烈度烈度对应关系,本站动峰值加速度位于属于区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