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泥沙数据场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GIS的三维可视化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
基于GIS的三维可视化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一、概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水利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应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提高水利资源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我们提出了基于GIS的三维可视化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
该解决方案旨在通过集成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可视化技术、大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一个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可视化及决策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
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水利数据的实时采集、精准分析和高效管理,提高水利资源的监控和预警能力,为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分析:借助GIS技术,实现水利数据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提高数据的应用价值和决策精度。
三维可视化展示:通过三维建模和仿真技术,实现水利设施的虚拟展示和实时监控,提高管理的直观性和便捷性。
大数据分析支持:通过对海量水利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为水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云计算架构: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的弹性扩展,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该解决方案适用于水利行业的各个领域,包括水资源管理、水灾害防治、水利工程建管等。
通过实施该方案,可以显著提高水利资源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阐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与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水利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水资源管理效率、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手段。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背景源于日益增长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需求,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与应用。
在此背景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信息化技术有利于提高水利资源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通过对水情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够实现水利资源的实时监控与预警,进而做出更为科学、精准的管理决策。
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快速获取并处理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信息,为抗灾救灾提供有力支持。
海量数据仿真与分析关键技术探讨
何 量测 与分 析 , 据数 值计算 结果 在场 景 中进行 模拟 , 根
因此 对效率 、 精度 、 用性等 提 出 了很 高 的要求 。本文 易
以金 沙江水 文泥 沙信 息 系 统 为例 , 列举 出三 维 海 量 数
据仿 真与分 析 中存 在 的部 分 疑难 问题 , 这 些 问 题 进 对
G S数 据 的浏 览 问题 , I 但暂 不具 备 几 何 分 析 功 能 , 另 需
行开发。
一
图 2 基 于 平 面 和 球 面 坐 标 的三 维 系 统
3 解 决 方 法
图 1 多 分 辨 率 数 据 组 织
3 1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 影 坐 标 系 ) 案 . 投 方
司推 出 了 面 向海 量 空 间 数 据 的 A C L B 3 R G O E D组 件 ,
2 研 究 背景
金沙 江水 文泥沙 信息 系统 的 主要 目的是管 析 成果 , 分发 挥 它 们 在 金 充 沙江 下游 梯级 水 电站运 行 调 度 过程 中 的作 用 , 别 是 特
标 变换 的计算 代 价 。 能很 好地 同 时解 决 以上 问 题 的 商 用软 件很 少 , 支
真模 拟 , 三维 场景 中显示 河 床 冲淤量 分 布 , 在 以及不 同
时期 的冲 淤量变 化情 况 ;
( )在三维 场 景下 , 3 提供 基 于 三维 数 据 的几 何 分 析 功能 , 括量测 、 面分 析 、 包 剖 通视 分 析及 开挖 分析 等 ,
在工 程泥 沙调度 、 势 稳 定控 制 、 河 泥沙 预 报 预 测 、 床 河
仍然保 留 了 A C C N R S E E组 件 用 于 三维 空 间分 析 。除 了 A C L B 3 国内外其他著名 的“ 字地球 ” R G O E D, 数 系 统还 包括 S yie E k l 、 V—Go e G o l e等 , 中 S y n l 、 eGo b b 其 k— l e系列软 件 提 供 了完 整 的三 维 “ 字 地 球 ” 决 方 i n 数 解 案 , 中了较 多 的 G S三 维空 间分析 功能 , 集 I 与其 他软 件 不 同的是 , 的三 维分析 工 具都 是 针对 “ 它 数字 地 球 ” 的 特 点进行 了重 新设 计 , 如 通 视 分析 、 表 开 挖 、 表 例 地 地 量算 等 , 具有很 好 的计算 效率 和视 觉效果 , 也部分 导 这
学科发展规划
二、学科发展规划目录1 学科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1)1.1 学科发展现状 (1)1.2 学科发展面临的需求与挑战 (2)1.3 国内外发展态势 (3)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思路 (4)2.1 指导思想 (4)2.2 基本原则 (4)2.2.1 自主创新、重点突破 (4)2.2.2 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5)2.2.3 选拔人才、凝聚队伍 (5)2.2.4 全面规划、分期实施 (5)2.3 总体思路 (6)3 发展目标 (8)3.1 总体目标 (8)3.1.1 学科水平和技术支撑能力 (8)3.1.2 学科队伍建设 (9)3.1.3 科技平台建设 (9)3.1.4 国际竞争能力 (9)3.2 分阶段目标 (9)4 学科方向及重点领域 (10)4.1 水文学与水资源 (11)4.1.1 流域水文水循环模拟与调控 (11)4.1.2 生态水文学 (12)4.1.3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12)4.1.4 水资源保护 (13)4.1.5 水资源管理 (13)4.1.6 数字流域与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 (13)4.1.7 水教育 (13)4.2 水域环境与生态 (14)4.2.1 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污染水体修复 (14)4.2.2 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15)4.2.3 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影响与补偿 (15)4.2.4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与管理支持 (15)4.2.5 水环境标准化体系建设 (16)4.3 防洪抗旱与减灾 (16)4.3.1 洪水、干旱管理理论与方法 (16)4.3.2 洪水运动规律与调控措施研究 (17)4.3.3 洪水(干旱)管理辅助技术研究 (18)4.3.4 防洪工程技术研究 (19)4.3.5 水利史研究 (20)4.4 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 (21)4.4.1 水利水电工程水力学 (21)4.4.2 火电、核电工程及管道工程水力学 (21)4.4.3 水力控制(含冰水力学) (22)4.4.4 河流、河口海岸水动力学及环境水力学 (22)4.4.5 河流生态水力学及城市河流景观 (22)4.5 水沙科学与江湖治理 (23)4.5.1 江河治理与工程泥沙 (23)4.5.2 水库湖泊泥沙研究 (24)4.5.4 泥沙灾害与防治 (25)4.6 农田水利 (26)4.6.1 农业高效用水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26)4.6.2 精量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研发 (27)4.6.3 农田排水与区域农业水土资源保护及环境效应 (28)4.6.4 农村饮水安全技术与设备研发 (29)4.6.5 农业高效用水宏观战略及对策研究 (30)4.7 牧区水利 (31)4.7.1 牧区水草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 (31)4.7.2 草地高效用水理论与技术 (32)4.7.3 牧场安全供水技术 (33)4.7.4 草地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 (33)4.7.5 牧区水利宏观发展战略 (35)4.7.6 牧区水利技术体系及标准 (35)4.8 水土保持 (35)4.8.1 水土保持基础性、关键性科学问题研究 (36)4.8.2 水土保持治理关键技术 (36)4.8.3 水土保持监测和预报技术 (37)4.8.4 复杂条件下生态修复技术及设备研发 (37)4.9 岩土工程 (37)4.9.1 岩土工程基本理论研究 (37)4.9.2 高土石坝关键技术研究 (38)4.9.3 高边坡关键技术研究 (38)4.9.4 深埋长隧洞和大型地下结构关键技术研究 (39)4.9.5 环境岩土工程技术研究 (39)4.10.1 坝工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及新技术开发 (40)4.10.2 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方法及安全管理、分析、预警系统研发 (40)4.10.3 岩体裂隙渗流理论及大型地下结构分析技术 (41)4.10.4 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水工结构技术研究与开发 (41)4.10.5 水工混凝土高性能化和耐久性设计 (41)4.10.6 水工建筑物防渗止水材料与技术 (42)4.10.7 生态水工结构与材料应用技术 (42)4.11 工程抗震 (42)4.11.1 混凝土高坝的抗震关键技术及其安全评价 (43)4.11.2 全级配大体积混凝土材料动力性能 (43)4.11.3 水工程结构抗震、减震隔震关键理论与技术 (43)4.11.4 大坝强震监测及其地震动输入机制研究 (44)4.11.5 重大工程场址地震危险性评价与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44)4.11.6 混凝土大坝健康动力诊断研究 (45)4.11.7 动力模型实验技术及原型试验技术研究 (45)4.12 机电与自动化 (45)4.12.1 自动测控系统与技术 (46)4.12.2 水情测报与水库调度技术 (46)4.12.3 水电站机电装备与成套技术 (46)4.12.4 水轮机辅机控制技术 (46)4.12.5 水轮机监测与故障分析诊断技术 (47)4.12.6 水轮机试验研究与测试技术 (47)4.13 可再生新能源 (47)4.13.1 风能 (47)4.13.2 生物质能 (48)4.13.4 潮汐能与波浪能 (49)4.14 水工程安全与管理 (49)4.14.1 水工程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49)4.14.2 服役期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评价与管理 (50)4.14.3 大坝安全及病险坝评估和治理技术 (50)4.14.4 大坝正常工作年限及极限寿命 (51)4.14.5 水工建筑物老化病害检测、评估及修补加固技术 (51)4.14.6 水库诱发滑坡、崩岸等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技术 (52)4.15 信息化技术应用 (52)4.15.1 水旱灾害的遥感监测、评估、预警与应急响应技术研究 (52)4.15.2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遥感监测与评价技术方法研究 (52)4.15.3 水信息系统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 (53)4.15.4 多源水利信息快速获取、处理与共享技术研究 (54)5 学科建设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55)5.1 人才队伍 (55)5.2 平台条件 (56)5.3 保障措施 (57)“十一五”及2020年学科发展规划编制大纲(2006年12月)1学科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1.1 学科发展现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水科院”)历经近50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级水利水电科技研发中心。
金沙江下游水文泥沙信息化综合管理新技术探讨
为5 . 4万 k m , 仅 占金 沙江流 域 面积 的 1 1 %; 多年平 均 径 流量 为 2 6 9亿 m , 占全 流域 的 1 8 %; 而 多 年平 均 输 沙量为 1 . 4 7亿 t , 占全 流 域 的 5 7 %, 多 年平 均 含 沙 量
为 5 . 5 k g / m , 是 长 江 上 游 水 土 流 失 最 严 重 的地 区 。
右岸 汇入 的主要 支 流有龙 J i I 江、 普渡 河 、 小江、 以礼河 、
1 8 5 0多亿 千瓦 时 , 水库总库容 4 1 0多 亿 立方 米 , 总调
节库 容 2 0 4亿 m 。
2 水 文 泥 沙 管 理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
牛栏 江 、 横 江等 , 自左 岸 汇 入 的 主要 支 流 有雅 砻 江 、 够 鱼河 、 黑水 河 、 西溪河、 美 姑河 等 。根 据 实 测 水 文 泥沙 资料分 析 , 干流攀 枝花 站 以上地 区来 沙量较 少 , 金 沙江 的泥沙 主要 产生 于下游 区 , 且集 中在金 沙江 、 雅砻 江河
要作用。
关 键 词 : 水 文泥 沙 ;资 料 处 理 ; 信息化综合管理 ; 金 沙 江 下 游 水 电梯 级 开 发 中图 法 分 类 号 : T P 3 9 1 文献标志码 : A .
1 基 本 情 况
金沙 江下游 河段 ( 攀枝 花 一宜宾 段 ) 水 系 发达 , 自
不 均匀 , 汛期 的平 均输沙 量 占年输 沙量 的 9 5 %。
中国长江 三峡集 团公 司所 开发 的金沙 江下 游乌 东 德、 白鹤 滩 、 溪 洛渡 和 向家 坝 等 4座 巨型 水 电站群 , 总
要 靠文 件系 统 , 效 率低 下 , 查询 、 管理很 不 方便 。
水利水电工程三维可视化技术与应用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三维可视化技术与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3-01-16T01:23:13.427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9月17期作者:谢金记伍英伟武剑威刘卓[导读] 从社会经济效益的层面上说,市政水利工程的建设更好地发挥了我国河流资源优势,伴随科技快速演进,使得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谢金记伍英伟武剑威刘卓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530029摘要:从社会经济效益的层面上说,市政水利工程的建设更好地发挥了我国河流资源优势,伴随科技快速演进,使得我国水利水电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其中,三维可视化技术作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技术,利用高精准度的三维建模,从而实现数据立体化模式的呈现。
本文对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研究,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特点,期望能够为该技术的进一步运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三维模型;可视化技术;应用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水电水利乃至整个电力行业都迎来了信息化可视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综合监测数据大屏作为梯级电站与电网系统的综合信息交互显示系统,在现场调度会商、辅助决策等场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综合监视数据大屏在呈现了大量数据内容的同时,也真正反映了数据业务的关键水平和智能调度中心的技术保障水平。
我们通过着眼于创新三维可视化技术,探究出符合新兴技术对未来生产生活影响力的方法,这在水利行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关于水利水电工程,我们需要着重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1、三维可视化技术概述传统水电站运行监视系统是以报表、二维图表为主要展示容器,对于水情、机组出力、调度方案等专业信息也往往来源于各个项目的独立子系统,想要对电站全量监视信息进行整体综合展现是非常困难的。
此外,多维数据使用二维图表进行表达,并不能让人对项目有直观的认识,这就使得调度专业人员在数据应用流程上还不够顺畅,难以全局把控。
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做好水电场站集中管理,必须推行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可视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可视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数据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分析世界。
然而,大数据的复杂性和海量性使得传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面临挑战,数据可视化作为大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可视化研究。
我们将对大数据和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
接着,我们将分析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可视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包括可视化技术的创新、可视化需求的多样化和可视化应用的广泛化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可视化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如数据降维、可视化算法优化、交互式可视化等。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大数据可视化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践和效果评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大数据与数据可视化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大数据不仅指数据量的大规模,更是指数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些数据可能来源于社交媒体、企业运营、科学研究、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它们通常以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形式存在,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的难度日益增大。
数据可视化作为一种将大量数据转化为直观图形的技术,对于理解和分析大数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据可视化能够将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简化,帮助人们快速识别数据中的模式和趋势,揭示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可视化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从简单的图表展示到复杂的交互式可视化,其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多样。
大数据与数据可视化的结合,不仅提高了数据分析的效率,也促进了知识的发现和传播。
通过数据可视化,研究者可以直观地展示研究成果,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和接受;企业可以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进行市场分析、产品优化等决策支持;政府则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来监测公共服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运行情况。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实验研究是指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通过对实验对象进行操作和观察,来获取数据和验证假设的方法。
文献研究则是指研究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来获取研究对象的背景、理论基础和现状等相关信息。
技术路线: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数据采集和处理,主要包括采集实验对象的生理数据和行为数据,并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
其次是算法实现,将得到的数据和处理结果运用到机器学习算法中进行训练和测试。
最后是应用验证,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实际场景中进行验证和评估。
实验手段:本研究主要采用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实验手段。
具体而言,采用生理监测仪器对实验对象的生理数据进行采集,如脑电图、身体姿态等;同时利用VR技术模拟各种情境,获取实验对象的行为数据,如操作反应时间、运动轨迹等。
此外,还将采用相关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和统计分析。
关键技术:本研究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1.生理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采用多种生理监测仪器和相关软件工具,对实验对象的生理数据进行高质量的采集和处理。
2.VR技术和行为数据采集技术:采用各种VR情境,设计合理的实验任务,获取实验对象的行为数据。
3.机器学习算法:选择合适的机器学习算法,将采集得到的生理和行为数据进行训练和测试。
4.数据可视化和统计分析:将处理得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和研究成果。
地质勘查数据的可视化与分析技术研究与发展
地质勘查数据的可视化与分析技术研究与发展地质勘查是一项复杂且关键的工作,其目的是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组成和演化过程,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在地质勘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有效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对于准确理解地质现象、发现潜在规律以及做出合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质勘查数据的特点地质勘查数据具有多源性、复杂性、时空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多源性是指数据的来源广泛,包括野外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分析、遥感影像等。
复杂性体现在数据类型多样,涵盖了数值型、文本型、图像型等。
时空性则表示数据与时间和空间位置密切相关,反映了地质过程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变化。
不确定性源于地质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测量误差等因素。
二、地质勘查数据的可视化技术1、二维可视化传统的地质剖面图、平面图等是常见的二维可视化形式。
通过将地质数据以线条、符号和颜色等方式绘制在平面上,可以直观地展示地层分布、构造形态等信息。
然而,二维可视化在表达复杂地质结构的三维空间关系上存在局限性。
2、三维可视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质勘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常见的三维可视化方法包括表面建模、体素建模和混合建模等。
表面建模适用于描述地质界面,如地层表面、断层表面等;体素建模则可以更精细地表示地质体的内部结构;混合建模则结合了两者的优点。
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地质工作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地质体,更直观地理解地质结构的空间关系,发现隐藏的地质特征。
同时,还可以进行虚拟钻探、剖切等操作,进一步深入分析地质数据。
3、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VR 技术通过创建沉浸式的虚拟环境,让用户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地质场景中。
AR 技术则将虚拟的地质信息叠加在真实场景上,为野外地质调查提供实时的辅助信息。
这两种技术不仅增强了地质数据的可视化效果,还为地质教学和培训提供了新的手段。
三、地质勘查数据的分析技术1、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对地质数据进行基本描述和概括的方法,包括均值、方差、频率分布等统计量的计算。
金沙江下游水文泥沙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信息 管理 分析 系统 。系 统 重点 实 现 如 下 功 能 : 内外 一
体化 的水 道地 形 自动 成 图 与 图形 编辑 , 安 全 可 靠 的 数 据综 合管 理 , 方 便快 速 的信息 查 询功 能 , 功 能强 大 的水
文泥 沙分 析与 预测 功能 , 形象 逼 真 的三 维 可视化 功 能 。
作 系统环 境 下 , 基于 G a e a E x p l o r e r 平台 、 A r c E n g i n e组 件和 V S 2 0 0 8开 发环境 编程 实 现客 户 端 应用 程 序 以及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1 2—1 8
该 模块 基 于 A r c G I S E n g i n e开发 实现 , 制 图数据 为 G e o — d a t a b a s e 数据 , 包括 水道地 形 2 7层标 准数 据 。
1 系 统 软 件 体 系结 构
系统 采用 B / S架 构 与 C / S架 构 混 合 模 式 进 行 开
水 道地 形 自动成 图模块 可完 成河 道测 量地 形信 息
的数据 更新 、 显示 、 查询 、 输 出等 功 能 , 具 体 包括 : 将 预 处 理 的河道 测量 数据 读 人 ; 根 据 测 点 生成 等 值 线 及 数 字 高程 模型 ( D E M) 、 分 幅及 要 素 提 取 ; 测 图打 印 输 出 。
站及其 监 测数 据 的长期 有序 、 安全 有效 的管 理和 应用 ,
中 国长江 三峡集 团公 司于 2 0 0 8年会 同长 江 委 水 文局 联合 开发 了金 沙江 下游 梯级 水 电站水 文泥 沙数 据库 及
2 水道地形 自动成 图与图形编辑子 系统
2021年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2.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重点研发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重点研发项目申报指南整体要求:围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解决行业重大关键瓶颈技术制约问题,重点面向高端成长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省优势特色产业,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产学研联合,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组织申报,支持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各市(州)布局的重大产业化项目。
实施周期:一般为两年,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
支持额度:经费支持额度50—150万元,具体见指南有关说明。
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先进能源电力、智能制造、先进轨道交通、节能环保、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市(州)重点产业等十大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一、高端集成电路与特色电子器件(一)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产业化前景的芯片开发。
开发应用于5G及下一代WiFi通信系统的毫米波射频前端SoC芯片,包括相控阵智能天线、T/R模块和射频采样ADC等。
开展极低功耗物联网IP平台和SoC芯片的产业化开发,其中重点实现MCU模拟平台和嵌入式存储技术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
开发应用于保密等设备的低功耗Micro SD安全芯片,由自主CPU、运行算法及安全引擎、SRAM/Flash存储器等组成,实现保密信息安全可控。
开发应用于光纤通信的高功率、高速EML激光器芯片,知足10Gb/s及以上通信标准和实用化要求。
有关说明:拟支持4项,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150万元,实施周期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
要求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自筹与申请经费比例不低于2:1。
二、基础核心软件(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开发环境及工具。
研究完整集成开发环境,集成代码编辑、代码分析、代码调试和图形用户界面工具等,支持软件的快速发布。
可按照行业或领域特定业务的自动化建模,可进行服务装配;提供开放和标准的接口,可通过量种方式与第三方系统对接,能实现异构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及同步,研究功效需在行业或领域三家以上单位示范应用。
测绘技术中的水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测绘技术中的水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测绘技术在现代社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测绘技术的应用领域中,水文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水文数据是指与水相关的各种数据,包括水位、流速、降水量等。
以下将从数据收集和处理两个方面来探讨水文数据在测绘技术中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
一、数据的收集1. 实地观测法实地观测法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水文数据收集方法。
通过派遣工作人员前往实地,在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直接进行观测,收集数据。
这种方法具有直接、准确的特点,但是工作量大而且费时费力,只适用于采集点较少的场合。
2. 自动站法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自动站法逐渐成为主流的一种数据收集方法。
自动站通过布置在水体中的传感器不间断地记录水文数据,并将其上传到远程服务器。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高效、准确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数据收集的效率和精度。
3. 卫星遥感法卫星遥感法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水文数据收集方法。
通过利用人造卫星在轨运行的高分辨率传感器,可以获取大范围的、连续的水文数据。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全球范围内水文特征的监测和分析,提高了水文数据的时空分辨率。
二、数据的处理1. 质控与校正在水文数据收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误差。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需要进行质控和校正的工作。
质控是指对数据进行筛查和排除异常值,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连续性。
校正则是指对数据进行修正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 数据分析与建模收集到的水文数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建模,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空分布分析等,可以揭示水文过程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的水文状况。
此外,利用建模方法可以模拟水文系统的运行,为水文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数据可视化与展示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水文数据,需要将其进行可视化和展示。
通过绘制曲线图、柱状图、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式,将数据以更直观、更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
数据可视化不仅可以加深对数据的理解,还可以方便专业人士和决策者进行数据分析和利用。
清华大学泥沙研究回顾_王光谦
DOI:10.16239/ ki.0468-155x.1999.06.005泥沙研究 1999年12月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第6期清华大学泥沙研究回顾王光谦,张 仁,惠遇甲,王桂仙,王兴奎(清华大学,北京100084)中图分类号:N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68-155X(1999)06-0021-051 基本情况简介清华大学泥沙研究室是国内外著名的泥沙研究基地之一,它的前身起始于1971年的清华大学水利系三门峡基地。
泥沙研究室成立于1978年,是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宁教授创建的。
现有在职人员17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5名。
林秉南院士、谢鉴衡院士、窦国仁院士、梁应辰院士为兼职教授。
共培养出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在读研究生近20人。
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3名。
泥沙研究室所属的泥沙实验室为清华大学一级实验室。
实验室面积4750平方米。
模型大厅长120米,宽24米。
有大型可调坡活动水槽1座(长64米,宽1.2米),中型活动水槽4座,及直径2-8英寸、长133米的四条循环管道和水沙分离系统。
实验室还有先进的测量仪器,如开发研制的图象显示流场测量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流量自动控制系统及红外测沙仪等获得清华大学实验设备奖。
泥沙研究室自创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六五”至“九五”攻关课题,完成黄河洪水和泥沙问题综合治理研究、长江葛洲坝泥沙模型试验、长江三峡水库回水变动区泥沙模型试验、长江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及平面二维数学模型计算、秦山核电站取水口及循环系统泥沙问题、高含沙水流运动、固体物料管道水力输送等重大课题。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多项奖励。
完成学术论文及科研报告6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0部,曾获得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和高教出版社优秀图书特等奖。
研究方向包括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河工模型试验、河流海岸动力学、泥沙数学模型、高含沙水流、固体物料管道输送、两相流基础、泥石流、治河工程、水土保持等方面。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和深入。
其中,在海洋开发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本文将会从海洋勘探、水文预报、海洋气象、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海洋勘探海洋勘探是指以海水、海底、海岸线地质状况为对象进行勘探研究的一种科学探索。
在海洋勘探中,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海底勘探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各种图像处理技术对海洋底质进行成像和分析,帮助勘探人员确定海底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分布情况。
另外,计算机科学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海洋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卫星获取海洋大气、水文、生物等信息数据,进而推测海洋物理环境,为海洋勘探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水文预报水文预报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的水位、水流量、水质等水文情况进行预测,从而为水库调度、防洪排涝、航运等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在水文预报过程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首先,在数据采集方面,传感器、遥感和GPS等技术可以有效地获取水域中各类数据,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这些数据的集中储存、处理和分析。
其次,在预报模型方面,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可以利用模型来对水文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在相应的软件平台上,提供给用户可视化的动态展示。
三、海洋气象海洋气象主要研究海水、大气相互作用、气象现象与受海洋影响的天气形成的交叉学科。
在海洋气象研究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是必不可少,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应用。
首先,计算机模拟可以对大气动力学和海洋物理过程进行有效的建模和计算。
在研究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风浪互作用过程以及大气潮汐过程中,计算机模拟都非常重要。
其次,在数据处理方面,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以数据为驱动的风浪预测、潮汐预报、海浪模拟、台风路径预测等工作。
四、海洋环境保护近年来,海洋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计算机科学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此领域。
水利大数据研究综述
水利大数据研究综述随着水利行业的快速发展,水利大数据研究日益受到。
本文将概述水利大数据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综述水利大数据的研究现状,包括基于云计算和技术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同时总结研究成果和不足,指出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水利大数据是指涉及水利行业的相关数据,包括水文、水质、水资源、水工程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具有体量大、种类多、更新快等特点,对于水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利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效率和利用效率,为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提供有力支持。
目前,水利大数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与处理、应用场景等方面。
在数据采集与处理方面,研究者们积极探索基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方法。
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水文数据的实时监测和采集,利用大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对水资源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和预测等。
在应用场景方面,水利大数据已广泛应用于水资源管理、水工程规划、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等领域。
例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水资源智能调度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和管理效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提高防洪减灾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
尽管水利大数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首先,数据质量是影响水利大数据应用的主要因素。
由于数据来源多样、数据格式不统一等问题,往往导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给数据的应用带来困难。
其次,现有的水利大数据研究多集中于应用层面,而对数据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不够深入。
最后,跨学科合作是推动水利大数据研究的重要方式,但目前相关领域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仍显不足。
展望未来,水利大数据研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水利大数据的深度应用。
随着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水利大数据研究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自主化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峡工程坝区水文泥沙观测与研究
不 同 的 观 测 项 目采 用 不 同 的 观 测 方 法 。 水下地 形 及 固 定 断 面 测 量 19 9 3年 前 采 用 经
纬仪 前 方 交 会 法 定 位 、 回深 仪 测 水 深 、 断 面 横 法 、 工 绘 图 ;9 4年 引 进 G S后 , 用 动 态 人 19 P 采
断 面 形 态 呈 “ ” 和 “ 型 ; 峡 工 程 坝址 位 u型 w” 三 于 三 斗 坪 中堡 岛 。 导 流 明 渠 通 水 后 , 流 河 截 段 又成 为分 汉 河 道 。河 段左 岸 有 太 平 溪 、 靖 江溪 、 天 溪 和磨 刀溪 入 汇 ; 岸 有 茅 坪 溪 入 乐 右
坚 实 基 础 。三 峡工 程 大江 截 流 水 文 泥 沙 监 测 系统 突 破 了常规 水 文 测 验 及 其 技 术 方 法 和 手 段, 因时 、 地 制 宜 , 新 性 地 综 合 开 发 和 有 因 创 效应 用 系 统 工 程 的 理 论 方 法 和 现 代 高 新 技 术 , 立 起 新 一 代 的工 程 截 流 水 文 泥 沙 监 测 建
维普资讯
三 峡 工 程 坝 区水 文 泥 沙 观 测 与 研 究
三 峡 工 程 坝 址 位 于 湖 北 省 宜 昌 市 三 斗
汇, 为保 护 茅 坪 溪 流 域 兴 建 茅 坪 溪 防护 坝 和 泄水 隧 洞工 程 , 坪 溪 改 道 经 隧 洞 在 导 流 明 茅
造 了经 验 。
分 流 比等 , 创 了 长 江 干 流 上 水 利 工 程 截 流 开 水 文 监 测 的先 河 , 累 了宝 贵 经 验 , 后 来 创 积 为
建 三 峡 工 程 大 江 截流 水 文 泥 沙 监 测 系统 打 下
长江河道地形DEM生成与管理关键技术探讨
长江河道地形DEM生成与管理关键技术探讨翁正平;王伟;田宜平【摘要】长江河道地形数据是水文泥沙监测与分析工作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针对多测次、多比例尺、多坐标系统、数据量巨大、现势性强的长江河道地形数据分析和管理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归一起点,分块计算”的DEM生成方法,采用主题式的对象-关系数据库进行DEM的存储和管理,实现了长江河道DEM的可视化及其在水文泥沙专业分析中的应用.简要介绍了可视化的实现过程和应用情况.【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4(045)002【总页数】4页(P71-73,77)【关键词】水文泥沙;河道DEM;可航区;长江河道地形【作者】翁正平;王伟;田宜平【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430074;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文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1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长江河道地形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以及分析是实现长江流域水文泥沙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如何统一生成、管理、可视化及应用河道地形DEM,成为实现数字长江的关键技术之一[1]。
长江河道全长6 300 km,跨近10个高斯3°带,其原始河道数据具有多测次、多比例尺、多坐标系统和海量数据等特征[2]。
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河道地形数据统一管理、调度和分析应用的难度。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系统研究了长江河道DEM的统一生成、管理、可视化及应用等关键技术,并基于QuantyView(原名GeoView)平台研发了“泥沙冲淤实时分析系统”,实现了长江地形数据的实时入库、科学管理及调度显示,并应用河道DEM数据实现了水文泥沙分析、库尾河段河床冲淤实时分析、河道可航区分析等专业计算。
1 长江河道DEM生成数字地形数据是用精确坐标来描述空间和属性的数据组合,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3]。
因此,河道地形DEM数据是长江地理信息的重要基础,为河床演变、河床冲淤、航道条件分析等提供了数据支持。
探讨水库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关键技术
探讨水库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关键技术摘要:随着人类对水资源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水库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逐渐成为实现有效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工具。
本文探讨了水库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应用集成与决策支持、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以及智能维护与管理技术。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水库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水库运行状态、优化资源分配,并制定更科学的决策,以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
关键词:水库;信息管理平台;关键技术引言:水库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储存与调配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变得尤为关键。
水库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水库管理者提供了实时、准确的数据信息,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水库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有效采集和传输水库相关数据对于保障水库安全和高效管理至关重要。
数据采集技术涵盖多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如水位、流量、温度等传感器,通过无线传输、卫星通信等方式实现实时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这有助于及时掌握水库运行状况,实现预警和决策支持[1]。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的创新体现在智能化和自动化方面。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传感器能够自动感知数据,并将其上传至云端服务器。
这种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不仅提高了采集效率,还减少了人为误差。
同时,数据传输技术的创新也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采用加密传输和冗余备份等手段,可以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在水库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中,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还与大数据分析紧密结合。
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隐藏的规律和趋势,为水库管理提供更精准的参考。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为水库安全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水库综合信息管理更加高效、智能和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G i s 组件 ( ) D e n G I / D 3 ) I D B M S 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
~
:
——、
—
l
面 (丽
数学模型 原型观测
域 基 础 空 间 / 实 体 模 型
、毁 据库Fra bibliotekl M D I G 、 D O M 、D R G
区域 的 数 据 分 布 情 况 , 并将 其 演 变 为二 维数 据 场 。 工 程 应 用 表 明 , 基 于数 字 地 球 球 体 模 型 的 水 文 泥 沙数 据 场
可视 化 方 法 , 能 很 好 地 表 现 流 域 范 围 内水 沙 运 动特 点 。 关 键 词: 水 文 泥 沙 分析 ;数 据 场 ;三 维 可视 化 ; 数 字 水 文
第4 5卷 第 2期 2 0 1 4 年 1月
文章编号 : 1 0 01—4 1 7 9( 2 01 4) 0 2—0 0 8 6—0 4
人 民 长 江
Ya n g t z e Ri v e r
VO 1 . 45. NO . 2
J a n ., 2 0 1 4
水 文 泥 沙 数据 场 可视 化 关键 技 术 研 究
叶 松 , 黄 艳 芳 , 张 煜 , 沈 定 涛
( 1 . 长 江 科 学 院 空 间信 息 技 术 应 用 研 究所 , 湖北 武汉 4 3 0 0 1 0 ; 2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 究院 建 筑设计 院, 湖
北 武汉 4 3 0 0 1 0)
第 2期
叶 松, 等: 水 文 泥 沙数 据 场 可视 化关 键 技 术 研 究
8 7
下 文分 别一 一讨论 。
空 间 流 场 泥 沙 水 位 水 淹 适 航
面、 线性 插值 、 双 线性插 值 、 克里金 插值 等多 种算 法 , 以 上各 算 法 的基 本原 理及适 用性 在本 文 中不做 赘述 。
产 的矢量 场可 视化 方法 , 如线 积分卷 积法 ; 基 于光 学特 性 的矢量 场 可视 化 方 法 , 如 粒 子 法
一
( P, m) = L ( m, n )+ ( P, n )
( 4 )在 同一 断 面上 , 为方便处 理 , 设定 其属 性值 相 等, 即断面线 为 等值 线 ( 图 3中 ‘ , 方 向线 , 如 m) 。 以 断
④
(: : : )
图 1 水 文 泥 沙 数 据 场 可 视 化 方 法
( 1 )在河 道 地 形 D E M 基础上 , 设 定 一 高程 水 位 线, 采 用种 子填 充算法 ,计算河 道 淹 没线 , 经 矢量 化 得 到淹没 多边 形 , 并将 河道 中淹 没 最 深 的 点依 次 连 接 得
动画 中 的一 系列 关键 帧 图片 , 然 后 以一 定 的 时 间 间隔 顺 序播 放 , 形 成 水 文 泥沙 数 据 场 动 态 可 视 化 结 果 ( 见
图 1 ) 。
使 越来 越 多 的 目光 聚焦在 各类 基于 数字 地球球 体 数据
的三维 表达 上 。为此 , 有必 要 研 究 基 于 数字 地 球 球 体 数据 场 的可视化 方法 。 为 了更 好地 表 达水 文 泥 沙 数 据 的空 间特 征 , 本 文
到深 泓线 , 同样 进行 矢量 化和化 简 。 ( 2 )将 淹没 多边 形 经 曲 线 化简 , 得 到综 合 后 的 多
2 关键技术
2 . 1 动 态 可 视 化
为 了直 观地 显 示 水 文 泥 沙 数 据 场 的 时 空 变 化 过 程, 采用 动 态演进 的形 式 显 示水 文泥 沙 数 据 场 的连 续 变化 , 即针对 水文 泥沙数 据场 的 时空过 程可视 化 , 根据
致, 一 般 的插值 算 法难 以获 得 较 好 的可 视 化 效 果 。常 规 的反距 离加权 算 法 在 河 湾处 存 在 问 题 。在 图 2中 , 利用 反距 离加权 插值 获得 0点的数 值 , 在插值 半径 为 r 时, 由于 在河道 弯折 处 , 0点的数 值获 得 A点 的“ 贡献” 大 于 曰点 , 但 其反距 离权 重却 是 曰点大 于 A点 , 出现 了 错误 的权 重值 。为解 决 这 类 歧 义 问题 , 本 文采 用 一 种
体 模型 上 。
( 3 )正交格 网分 为 2个方 向 , 水 流 方 向为 , 方向,
在水 文 泥沙数 据 分析 时 , 水 力 学 计 算模 型结 果 中 的水位 、 水深 、 流量 、 含 沙 量 等数 据 均 以标量 场 的形 式
出现 , 标 量场 的动态 可视 化是 将不 同时期 获取 的数 据 , 通 过颜 色映 射转换 为 云 图 , 多期 云 图依 据 时 间轴 顺 序 播放 形成 动 画 。 矢量 场 可视化 既 要展 现 矢 量 方 向 , 又要 展现 矢 量 大小 , 目前 还 没有一 种直 观 、 普 遍认 同 的矢 量场 几何 图 形 映射方 法 。常见 的 矢量 场 可 视 化 方法 包 括 : 基 于 几
在 上述 可视 化方 法 中 , 动态 可视 化 、 空间 数据 内插 以及 基 于球面 坐标 系数 据 场 可 视 化技 术 为技 术 难 点 ,
提 出一种 改进 的反 距 离加 权 算 法 , 实 现 在 散 点 数据 空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2—1 8
基金项 目: “ 十二五” 科 技 支撑 项 目“地 质 灾 害 监 测 预 警 与 风 险 评 估 技 术 方 法 研 究 ”( 2 0 1 2 B AK1 0 B 0 0) 子 课 题 “山 洪 灾 害监 测 预
工程 管 理和梯 级水 电站运 行 调 度 过 程 中 的 作 用 , 特 别 是在 工 程泥沙 调度 、 河势稳定控制 、 泥 沙 预 测 预报 、 河 床演 变 预测方 面 的作用 。
数据 ; ② 物 理模 型试 验数 据 。③ 数 学模 型 计 算 成果 。 从 维度 上划 分 , 水 文 泥沙 数 据 场 主 要 划分 为 标 量 场 和 矢 量场 , 其中, 标量 场要 素 占绝 大部分 。
基础, 在高精 度数 字地形 景 观基础 上 , 将水 文 泥沙原 型
河 道观 测数 据 、 物理模型试验数据 、 数 学 模 型计 算 成 果, 运 用数据 预处 理 技术 , 包 括数 据 格 式 转 换 、 空 间 插
值、 坐 标 匹配技 术 , 形 成不 同显示 条 件下 的物 理标量 场 和矢量 场 , 其 结合 计算 机 图形 图像 编 程技 术 , 生成可 视
中图法分类号 : T P 3 9 1
文献 标 志 码 : A
水库 泥沙 问题 是水 电站 的关键 技术 难题 之一 。在 梯 级水库 管理 运行 过 程 中 , 随 着 水 文泥 沙 监 测 和 研究 工作 的不 断展 开 , 积 累 了 大量 的水 文 泥 沙数 据 。水 文 泥 沙数据 场 是流域 内水 沙 运 动特 性 的反 映 , 其 数 据来
P到断 面线 m 的距离计 算公 式 为式 ( 2 ) , 其中L ( P, n ) 的计算 可直 接转 化为计 算 P到断面 线 m 的垂 线长 度 。
n一1
L ( m, n ):
J -一
L ( i , i +1 )
( 1 ) ( 2 )
=
m
何形 状 的矢量 场可 视化方 法 , 如点 图标法 ; 基 于纹理 生
一
数 据
杳 询 分 析
震
化
视 可
化
水
。 地 形
分 析
区 计
算
维水 动力学 模 型计 算 结 果 的数据 , 自上游 到 下
游按 照水 面 沿 程线 呈 一 维 数 据 点 分 布 。 由 于 数 据 稀
少, 直接 可视 化难 以获得 良好 的视 觉效果 , 必 须进 行空
警 关键 技 术及 集 成研 究 与 示 范 ” 课题编号 ( 2 0 1 2 B A K 1 0 B 0 4 )
作者简介 : 叶
松, 男, 工程师 , 主 要 从 事 空 间信 息技 术 应 用研 究 工作 。E—m a i l : y s y e s o n g @g m a i l . c o n
面问深 泓线折 线 长度 三的 倒数 为权 重 , 利 用 反 距 离 加 权 计算 公式 ( 3 ) 获 得各个 断 面线插 值结 果 。 ( 5 )在 各 自断 面线 上 , 根据 上述 设定 , 断 面线 即等
。将 粒 子 的某
具 体性 质如 位置 、 速度 、 运 动方 向等 与矢 量场 中的矢
边形 , 利用 计算 流体 力学 软件 中的河 网划 分工 具 , 按 一 定 采样 间 隔 , 将 淹没 多 边 形 划分 为正 交 格 网 。若 无 划 分软件 , 可 以采 用人 工编辑 的方 式 , 划分 为近似 正交 格
网。
用 户任 意选 择 的空间 范围和 时 间跨 度 实时动 态地 抽取 或 生成数 据 , 并 以动 态 演 进 的方 式 显 示 在数 字地 球 球
间 内 内插 数据 使其 成 为 二 维 数据 场 。应 用表 明 , 基 于
数字 地球 球体 模 型 的水 文 泥沙 数 据 场 可 视 化方 法 , 能
很好 地表 现流 域范 围 内水沙运 动 特点 。对 水文 泥沙 数 据 场进行 后处 理 和高效 可 视化 , 可 有 效 地 管 理 和 使 用
量联 系起 来 , 在流场 中 , 将 速度 矢量 映射 为粒子 运动 的
T
l 数 字 流 域 景 观
T
l 空 间 数 据 插 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