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鹤君山水画中绘画语言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卓鹤君简介
提到现代山水画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卓鹤君。卓鹤君,1943年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省萧山市,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研究生班,师从陆俨少先生,并留校任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教师至今。1986年至1987年、1988年至1989年两次应邀赴美国讲学,举办个展,期间随访加拿大、英国、德国。1993年应台湾省美术馆邀请,赴台出席国际现代中国水墨大展及学术研讨会。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研究员。
二、卓鹤君笔墨的表现
卓鹤君的老家在英雄辈出的萧山的小镇坎山,这是一个思想开放、经济繁荣并且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地方。卓鹤君的山水画突破传统样式,往现代山水画方向转变,想必也是受地域包容开放的基因影响。
卓鹤君的山水画多以泼墨大写意为主,先泼墨后根据泼墨的墨迹再去勾线、皴、擦、点、染。泼墨是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纸上或绢上,画出物体形象的一种画法,像把墨汁泼上去一样,再根据其所显现出的不同形态,即兴发挥,泼墨挥毫,创作国画。卓鹤君作画的过程和一般泼墨不同,他把染色步骤提前,在染的时候把整个山石画得浑厚许多,这时需要水墨来渲染,染的时候用泼墨的手法,把这个步骤提前来做,使底色的墨色与颜色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呈现更加丰富的效果,这样会使画面更有氛围感,为以后的勾、皴、擦及后期整理收拾提供一个更整体的发挥空间。
卓鹤君在笔墨上用了披麻皴和斧劈皴做一些分化,将其灵活运用于山石、树枝,云与水相依相偎,山往往只有轮廓,涂上颜色,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卓鹤君的创新之处在于没有用以往文人画式的山石点染方式,反而注重画面中墨色墨块与点面之间的关系,将自然景观解体,把重新排列出抽象化的山水,山石平面化,形成构成式山水。他的笔墨没有依附于形体,泼墨时,等半干的时候用不同的墨色去渲染,或淡墨或焦墨或宿墨,再用水冲掉变成退墨,这时墨的变化比较丰富,画面更有生动性。他用笔墨做出云山的肌理感、冲刷感,使画面抽象化,而笔墨的抽象实现了山水造型的抽象化。在笔墨表现时用笔或轻快或稳健或遒劲都会现出墨色干枯浓淡等不同的变化,呈现出水墨淋漓、厚重浓烈、缥缈云烟的特别水墨效果,再加上画面中点、线、面的运用,留白的透气感,再对比不同墨色的墨块,灰墨、浅墨、重墨都能发挥各自的职能,使画面的层次感丰富。卓鹤君还更加注重墨色的流动感与墨块之间的对比,用色破墨或墨破色的手法,形成墨迹与水痕,墨块被冲刷过的痕迹,形成云山雾海一样的特殊效果,这样的效果让画面鲜活起来,具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卓鹤君的笔墨既继承传统又通过自身的笔墨语言特色,表达出现代山水画自身独有的笔墨魅力与审美内涵,以传统为根基,生长出现代的枝丫。笔墨当随时代,卓鹤君认为:“中国画的笔墨造型是以笔墨语言来塑造物象的,它表达了画家的造型能力及形象追求,并呈现着一种笔墨精神。”卓鹤君的艺术情趣与情诗画意通过笔墨特色跃然纸上,线条圆浑、水墨淋漓、气氛静谧是他的作品的韵味。学习国画大师也给卓鹤君带来启发,八大山人、黄宾虹、陆俨少都是卓鹤君喜欢的老师,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卓鹤君并没有了当直接地模仿,而是以大师为本,创造自己的笔墨内容。临摹古人可以靠近古人,但永远也不能超越古人,所以写生也是对笔墨训练的一个重要的事情。“师法自然”写生是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写生的训练有助于创作功力的提升。卓鹤君前后几次到黄山、武夷、五岳等地写生,把眼中山水的精华通过笔墨提炼到创作里,反映画家对自然的真听、真看、真感受,写生的训练会对笔墨和构图有个好的综合和规划,再诠释到卓鹤君完整独特的绘画语言中。
三、卓鹤君的构图形式与西方艺术语言的交融
中国画需要改革和发展,需要解决思想观念的融合。在20世纪初期,林风眠提出了中西结合,中国画的改良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如果在新的时代还沉浸在过去陈旧的观念和艺术程式里面,那这样的艺术就会失去它的魅力和生命力。20世纪初,因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卓鹤君山水画中绘画语言的运用
殷汪梦琪
摘要:卓鹤君的山水画突破传统山水画的程式,用中国绘画精神结合西方现代绘画语言,将西方现代绘画色彩构成等元素融合于山水画中,自成一派,成为现代山水画家中的突出代表。卓鹤君的山水画丰富多变,画面呈现的生命力旺盛,通过画面也可以感受到画家激情无限的梦幻世界。卓鹤君一直以一个探索者的角色去探索山水画的现代风格,他对绘画语言的大胆创新、合理化运用,给现代山水画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卓鹤君;现代山水画;平面构成;泼墨山水
【中国美术研究】
54
2020·09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产生,中国绘画也面对着发展和生存的问题。当时西方绘画对中国画产生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山水画也在逐渐改变。这时出现了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林风眠等山水画家,把山水画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艺境。卓鹤君的山水画通过笔墨表现抽象,也通过特殊构图形式形成了抽象式的“卓式山水画”。
《红房子》这一幅画如万花筒般绚烂多变,卓鹤君用不同的三角形去分割画面,每个三角形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重色墨块与留白、树枝的走向、三角形的红色一角,给人以视觉冲击,精彩绝伦。这幅画视觉的中心在中间,由红色三角形组成,三角形中心体现立体感。卓鹤君常常以墨块及留白分割各种空间,使同一画面出现多种情形、多种空间结构,呈现出宏大的宇宙空间感,山石与树成剪影状出现,墨色与颜色留白对比,水痕和墨痕交融,各种几何图形在画面里分割,红色印章的大小合理分配,整幅画面对立又统一,却气氛融洽,浑然一体。
西方现代绘画语言与东方艺术精神融合的现代艺术观念,是中国发展的成果。卓鹤君吸收了康定斯基、莫奈、夏加尔、蒙德里安、马蒂斯、毕加索等西方艺术语言的大师们的绘画语言。卓鹤君在参考西方形式语言的时候,还运用了西方现代色彩构成表现方式,丰富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如《山上一枝梅》墨色背景气氛浓烈厚重,画面中心红、黄、蓝不同几何形状的对比形成了视觉中心。这是卓鹤君创新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融合东西方绘画的成功作品之一。《红长城》这幅画,在墨色之间,橘红色的长城像丝带一般贯穿着东西,如同卓鹤君的山水画一样串联东西方的文化。红色表达了画家心中最炙热的情感,也显示了画家心中的气魄,浅墨的山与重墨的树,墨色浓淡之间的橘红色长城,有种沧桑感,又有种生命力,就像现代的山水画,从魏晋风范走到中西融合,每一个阶段每一次发展,都展现着这门艺术旺盛的生命力与包容性,契合了现代山水画的美妙节奏。通过融合西方与东方的实验,卓鹤君艺术形式走向对立统一,这也是山水画家卓鹤君的绘画艺术成就。
卓鹤君还经常把书法印章结合在画面里。背板文字镶刻在背景或山巅或留白处,文字内容经常是一些诗句,文字内容与画面意境相适应,传达更多的文化意义,并与通过文字表现画面以外的内容,展现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些背板文字起着强化秩序的作用,效果显而易见,表达卓鹤君对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世界的理解。这些都是卓鹤君在坚持传统山水画的同时,又融合西方现代绘画语言形式的成果。
卓鹤君的绘画形式语言是独一无二的。卓鹤君作为创新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在拆解传统笔墨构架、创新运用中获得了出色的成绩,并且在西方现代艺术语言方面的运用中转化和融合了东方精神。他通过努力,还为山水结构语言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图式。卓鹤君的成绩不是简单模仿古人就能获得的,也不是闭门造车得到的灵感,是经过对中西方文化多年学习才获得的。
四、卓鹤君的绘画特点与审美情趣
卓鹤君师从陆俨少,深受陆俨少的影响。卓鹤君的画也变化多端,气韵生动。读卓鹤君画,他的画面形象抽象,色彩丰富,笔墨畅快,画面具有大气磅礴、气象峥嵘等特点,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尤其是他独创的程式与神奇的笔墨风貌,其审美品格令人神往,具有引人入胜的美感。
卓鹤君说:“要合理地运用时代赋予的个性,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看得多,要有自己的识别能力。”笔者认为,想告诉我们,通过更多的渠道学习并结合自己的能力,创造出高品质的作品。卓鹤君还提到陆俨少对他的启发,要做好传承,发挥传统优秀文化。卓鹤君牢记这一点,所以他的作品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脉,才能开出更加灿烂的花。
通过了解卓鹤君,笔者领悟到,艺术家的品行越高,艺术生的命力越强。所以说人格决定品格,品格决定艺术品格。卓鹤君77岁还保持童真、童趣、浪漫,保持初心,这说明保持自己的心态对艺术创作很重要。我们需要向艺术家学习,要多看多去体验生活,提高自己的品味,读万卷,行万里路,最后还要注意继承传统和发展传统,让传统的绘画与现代社会形式延续,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李仲芳.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卓鹤君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
[2]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画品丛书:卓鹤君篇[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3]卓鹤君.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卓鹤君[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卓鹤君.卓鹤君画选[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5]徐学凡.中国山水画远式空间建构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
[6]谷利民.全神尽相:中国传统山水画研究[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6.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8]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9]冯民生.意象与视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0]郎绍君.卓鹤君的山水探求[J].诗书画,2013(4).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
通讯作者:
徐辉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