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课堂实践教学经验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控制理论”课堂实践教学经验浅谈作者:郭强,闫艳燕,张燕,高国富,赵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6期
郭强,闫艳燕,张燕,高国富,赵波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针对当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及多数大学生过惯“养尊处优”生活的实际情况,并且对于大学相对较为开放的课堂,使得学生主观上有抵制课堂教学的倾向,尤其针对“现代
控制理论”比较难以理解的专业基础课,如何使学生愿意去课堂,愿意听课是本文试图理解和
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生活联系课堂实践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并进一步采用“反馈式”
课堂交流的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上着重训练动手能力(生活实践能力)与加入网
络热点,使本课程理论化繁入简,活跃课堂气氛。为理论上较强的专业理论课教学提供一种切
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实践性;反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6-0212-02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JG082);“研究生精品课程项目”(72705/001/026)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支持
作者简介:郭强(1983-),男,内蒙古化德人,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闫艳燕(1979-),女,山东烟台人,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张燕
(1980-),女,河北宁晋人,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高国富(1956-),男,河南济源人,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赵波(1956-),男,河南济源人,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生活了10 多年,他们已经有了
抵制困难的倾向。在机械学科中,“现代控制理论”[1] 是一门控制理论与机械学科紧密结合
的机械工程类和机电类相关专业师生的必选课程。该门课程主要与前期所学“线性代数理论”、“矩阵理论”密切相关,并且主要以分析计算为主,同时引入了状态空间的概念,这给师生学
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达到培养效果,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验,总结出几点经验。
一、实例性教学方法,入门教学的关键
学好一门课,第一节课对这门课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通过第一节课的讲解,要让学生对
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实践性教学方法,即列举大量同学经常能够接触到或者了解到
的事物,如让学生拿出手机感受一下有重力感应的游戏(即使手机里面没有,他们也肯定见识过),为什么会有重力感应呢?中国神舟飞船上天直播过程中工程师和远在太平洋控制船上的
工程师们是如何控制飞船的?飞船在姿态变换过程中,这些工程师是如何控制的?都在干些什么?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解答这些问题的渴求,进而引出控制的概念,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继续
深入学习这门功课的动力;此外,为了让大家掌握“状态空间”的概念,我们可以首先给学生
列出一个复杂的常微分方程与传递函数(传统线性定常系统),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当他们看到这几个等式时,立刻就会觉得这种方式太难了,很难学进去,从而产生退缩心理,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即:“如果给学生们一种选择,这种选择能够实现同样的
功能,同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们愿意吗?”至此肯定能够形成共鸣。此时再引入“状态空
间”的概念就可以使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了。因此,在第一堂课采用实例教学和问题教学刺激
学生的求知欲,为我们后期的课程开展开了个好头。
二、交互式(反馈式)问题探讨,深化理解的阶梯
由于各种原因,当代的学生基本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所以在课堂上,每个问题对他们来
说都是新的,没有接触过。开始学习时,即使讲台上教师讲得再出色,学生当时听得很清楚,
同时也理解教师想表达的意思,但是做题时依然错误百出。如何使学生在渴求的状态下学习完
概念后,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呢?作者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概念讲授完成后,提出一
个问题,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带着渴求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与周围同学
交流,与教师探讨;同时,教师不应该只站在讲台上,而应走到学生的中间,实时讲解,这样
能够形成反馈式教学模式,够使学生深化认识,深化理解,更容易让他们达到“课堂上学会,
课堂下不易忘记”的状态。
三、动手能力的利用,兴趣爱好的建立
这里的“动手能力”不是去实验室做实验,而是在课堂上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理解的物体,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一做。例如在讲到“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的问题时,就可以利用学生非常熟
悉的骑自行车的例子,让他们回忆一下骑车的时候,刚起步时是什么感觉?起步以后是什么感觉?停车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在骑车过程中为什么会摔倒?等等。学生经常骑自行车,那么针
对这些问题,他们肯定会有各式各样的答案,肯定有的同学会回答正确。这时,在交互过程中,讲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之所以骑车过程中感觉很平稳,甚至有些技术高超的可以脱
把骑行,是因为骑行过程中他们很好的做到了平衡性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李雅普诺夫稳定性
定理的相关内容:开始起步到停车的时候,实际上是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度,这进一步解释了
稳定性的相关概念。在讲授倒立摆控制理论时,讲师就可以利用另一个学生小时候经常做的动作,即家里面有“鸡毛掸子”或者一根长棍子,拿手指或者手掌顶住一端,然后手臂在下面运动,从而保证其可以保持倒立状态一段时间不倒,这和下图中老大爷剑鞘顶剑[2]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为进一步讲到倒立摆实验缓解了思想上的压力,并且使学生有了学习倒立摆的控制原
理“渴求”式的动力。
有时候讲课教师举例说明时,想到的实例可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并且非常熟悉的,但不一
定会恰到好处,这个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追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管是白猫黑猫,只要
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即在教学实践过程,举到的实例可能不是很符合某个定理的说明,但是,只要有利于学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只要不涉及到法律禁止的、低俗的内容,只要学生乐于接受,不管是什么样的示例,我们都可以采用。
四、网上热点的加入,课堂气氛的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