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中图版)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3.1.2.33.1.2.4水盐调节、体温调节
[整理]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含解析.
课时作业32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解析:年龄组成只是种群数量的一个影响因素,种群数量与迁入率、迁出率、死亡率和出生率直接相关,譬如种群遇到严重病害,可能大量个体死亡,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杂草有很多种,而种群必须是同种生物的集合;人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演替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但影响演替速度,还能影响演替方向,如人类对自然的恶性掠夺,导致生态系统的环境恶化,物种减少。
相反如果人类合理获取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则会增强。
答案:C2.如下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个物种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
根据图中存在X的事实可推断出()A.这两物种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食物竞争B.两物种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C.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D.两物种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解析:两种群食物相同,在食物缺乏时就存在生存斗争——竞争。
夏季食区范围不同,不能随机交配;秋季食区范围有重叠部分,不存在地理隔离。
食区范围与氧气供应关系不大。
答案:A3.如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森林)和温度(高山)有关,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群落从而出现分层现象。
植物的分层现象引起动物的分层现象。
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譬如玉米和大豆间种,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2016届高考(中图版)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六)3.2.4生态环境的保护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六)生态环境的保护(40分钟100分)一、基础全面练(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解析】选D。
A项中,目前人口数量还没有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
B 项中,人不等同于其他生物,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项中,科技进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
D项中,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于资源短缺,就会盲目地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进而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2015·泰安模拟)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 )①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②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③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④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A。
由图示信息可以看出,甲与乙、甲与丙、乙与丙的自变量分别为N、P等矿质元素、生活污水和污染物的种类,所以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同理可推出②③正确。
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和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加都是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
3.(2015·临沂模拟)外来物种引进后若能在野外大量繁殖,以致影响当地原物种的生存,则称为入侵种。
入侵种不可能( )A.严重破坏本地生态系统的稳态B.与本地种杂交而改变本地种的基因组成C.受新的自然选择作用而迅速进化成新的物种D.含有某些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内【解析】选C。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 二 1.2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Word版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4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1.(2017·包头模拟)下列哪一实例能证明微量元素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世纪金榜77982626A.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B.油菜缺少B时只开花不结果C.哺乳动物血液中Ca2+含量太低会抽搐D.缺P会影响ATP的合成【解析】选B。
组成细胞的元素根据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包括Fe、Mn、B、Zn、Mo、Cu等。
Mg是大量元素,A错误;B是微量元素,油菜缺少B时只开花不结果,说明微量元素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元素,B正确;Ca是大量元素,C错误;P是大量元素,D错误。
【方法技巧】“谐音法”巧记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2.(2017·张掖模拟)P是生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下列有关P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玉米植株中,P的含量很多,是玉米必需的大量元素B.P参与构成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合物,如磷脂、RNA、脂肪等C.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都含有PD.P在维持叶绿体膜的结构与功能上有重要作用【解析】选B。
在玉米植株中,P的含量很多,是玉米必需的大量元素,A正确;脂肪中不含P,B错误;磷脂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中含有P,故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质网、液泡、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都含有P,C正确;磷脂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中含有P,故在维持叶绿体膜的结构与功能上有重要作用,D正确。
3.图甲表示几种生物体内的含水量,图乙表示人体内有关组织或器官的含水量,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世纪金榜77982627()A.水生生物的含水量一般比陆生生物高B.代谢旺盛的组织或器官含水量一般较高C.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是水D.血液中自由水与结合水之比大于1,而心脏中则相反【解析】选D。
2016届高考(中图版)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四)3.2.3.1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四)生态系统的结构(40分钟100分)一、基础全面练(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2015·潍坊模拟)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①D.①②④【解析】选A。
①中所描述的是同一种生物——三化螟,为种群。
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全部生物为群落。
生态系统包括全部生物和无机环境。
【方法技巧】生态系统与种群、群落的关系2.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部分代谢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能进行①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能进行②或者③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C.分解者不能进行①过程D.分解者可以进行②或者③过程【解析】选B。
图中过程①属于光合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自养型生物,其既包含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又包含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过程②属于有氧呼吸,过程③属于无氧呼吸,能进行②或者③过程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
腐生异养的分解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但一定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食草动物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如大肠杆菌D.能量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解析】选A。
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蜣螂。
自养细菌属于生产者,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生态系统除了包含生物成分之外,还有非生物环境。
4.(2015·泰安模拟)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 )A.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B.属于次级消费者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解析】选C。
由题目可知,该甲虫是营腐生生活的,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位于能量金字塔底部的是生产者。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26含答案
课时跟踪练26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基因遗传病都是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B.某男性患者的母亲和两个女儿均患病,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某女性患者的父亲和两个儿子均患病,则该病也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某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且代与代之间连续出现,该病是遗传病解析:选C。
单基因遗传病可能由隐性致病基因引起,如白化病等,也可能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如多指等,A项错误;据B项、C项的描述不能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相关基因的位置,B项错误,C项正确;某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且代与代之间连续出现,该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如因饮食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D项错误。
2.国家实施三孩政策后,生育三孩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计划生育三孩的准父母们都期望能再多生一个健康的无遗传病的“三宝”。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推测白化病产妇后代的发病率需要对多个白化病家系进行调查B.通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红绿色盲等C.人类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D.胎儿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解析:选C。
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广大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A项错误;红绿色盲是单基因遗传病,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只能确定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 项错误;人类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是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C项正确;一些未知的致病基因导致的先天性疾病不能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D项错误。
3.(2024·梅州质检)已知一家四口人关于某单基因遗传病相关基因的电泳结果如右图所示,其中1、2为亲代,3、4为子代。
不考虑基因突变等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1、2为正常的父母,则该病一定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若1、2为患病的父母,则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一定为1/4C.若3、4均为正常的子代,则该病不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若3、4均为患病的子代,则1、2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一定为1/4 解析:选B。
2016《全程复习方略》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3.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40分钟100分)一、基础全面练(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在运动或举重项目中,某运动员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A.②④B.①③C.①②D.②⑤【解析】选A。
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神经中枢之前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完好,下肢没有受伤,说明效应器完好,可能是传出神经和神经中枢受到损伤。
【易错提醒】解答本题时容易忽视题干中的腰部受伤的信息,而认为是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的损伤,错选D。
因此,解答本类题目审题时一定要看清破坏部位。
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C.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D.信息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解析】选D。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过突触,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突触小泡的释放会发生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3.(2015·泸州模拟)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
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解析】选C。
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b为传入神经,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传入神经的胞体在灰质以外,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
4.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方式形成突触C.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D.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解析】选D。
高考(中图版)生物大一轮复习(课件+滚动练习+单元检测)
3.在制片时两次用到载玻片,作用分别是什么? 提示:一次是放置根尖;另一次是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目的是 使细胞均匀分散,防止盖玻片移动;同时,避免压碎盖玻片。 4.如果观察到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不完整的,原因是什么呢? 提示:压片时用力过大,细胞被破坏。 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哪个时期的细胞数目最多?为什么? 提示: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因为间期历时最长。
观察
低倍镜 高倍镜
中期
分生区
1.解离洋葱根尖时,为什么要控制解离时间? 提示:若解离时间过短,细胞在压片时不易分散;若解离时间过长, 无法取出根尖进行染色和制片。 2.为什么要将解离过的洋葱根尖先漂洗后再染色? 提示:漂洗目的是洗去根尖组织中的盐酸,有利于碱性染料着色。二 者不能颠倒,否则解离液中盐酸会影响染色效果。
探究活动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考纲考情】 最新考纲及要求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三年考情(以山东高考卷为例)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T4·选 择题
T4·选 择题
T4·选 择题
【实验原理】 1.高等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_有__丝__分__裂__较为旺盛。 2.细胞的分裂是_独__立__进行的,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通过 _高__倍__显__微__镜__观察细胞内_染__色__体__的存在状态,判断处于 _不__同__分__裂__时__期__的细胞。 3.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_碱__性__染__料__(如龙胆紫溶液)染成深色。
【实验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实验前3 d~4 d,待根长到约5 cm。
2.装片的制作:
取材:取根尖_2__m_m_~__3__m_m_
盐酸解离酒精 使组源自中细胞分离开漂洗洗去解离液
【高考总动员】2016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升练13
【高考总动员】2016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升练13课时提升练(十三)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参考时间:45分钟)A基础层1.根据图示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②,①→④的根本原因是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B.抑制DNA复制可使①→③过程停止C.经②④变化的细胞会逐渐呈现出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核变大等衰老特征D.细胞经⑤变化后,其物质运输效率提高【解析】①→②,①→④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抑制DNA复制可使①→③过程(即细胞分裂)停止;分化的细胞都要经过细胞衰老的过程,会逐渐呈现出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核变大等特征;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的运输效率越低。
【答案】 D2.(2015·河南开封3月模拟)下列数据是人体部分器官中所表达基因的估计数目,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器官或细胞眼唾液腺皮肤甲状腺血细胞心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肝细胞在衰老的过程中,细胞核结构发生的变化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为上述过程中的相关模式图,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②③④⑤【解析】(1)多细胞生物个体通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通过细胞分化,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
(2)细胞分化程度越低细胞的全能性越高,图中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最高。
能发生连续分裂的细胞都存在核膜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胚胎干细胞、皮肤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肝组织干细胞都能连续发生有丝分裂。
(3)衰老细胞的特征是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4)图中①是有丝分裂后期,②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是有丝分裂中期,④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⑤是细胞分裂间期。
题图发生的是有丝分裂,②④图错误。
2016届高考(中图版)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三)3.2.2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三)群落的稳态与调节(40分钟100分)一、基础全面练(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2015·济南模拟)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
下列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A.捕食关系B.竞争关系C.种内斗争D.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解析】选D。
根据题意,非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
A、B、C三项都与种群密度相关,只有D项符合题意。
2.(2015·青岛模拟)将若干只雌、雄鼠放在一定大小的笼子中饲养,让它们自由交配繁殖,并且给予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的数量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图中的( )A.aB.bC.cD.d【解析】选C。
饲料和水虽然充足,但空间受限制,鼠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
3.(2015·威海模拟)如图表示某种群在某稳定生态系统中数量变化曲线,K代表的是环境容纳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后呈现动态波动B.如种群数量的a等于K/2,则c等于2aC.种群数量小于c时,出生率不一定大于死亡率D.如b与c的值相差不大,则数量刚超过b之后种群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解析】选B。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后,数量在K 值处上下进行波动,所以K值应该在b与c之间;如果种群数量的a 等于K/2,则c应该大于2a,即c不是K值。
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食物链缩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D.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解析】选D。
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高,A错误。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食物链增长,不改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2016届高考(中图版)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四)1.2.1细胞中的蛋白质
课时提升作业(四)细胞中的蛋白质(40分钟100分)一、基础全面练(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2015·临沂模拟)如图是四种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简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甲乙丙丁A.构成上述氨基酸分子的基本元素是C、H、O、NB.上述四种氨基酸的R基依次是-H、-CH3、-CH2OH、-CH2-COOHC.R基中可以有氨基或羧基D.含有氨基和羧基的化合物都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解析】选D。
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中至少有一个氨基与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而D 选项只说明化合物含有氨基和羧基,但它们不一定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科学家培育出一种类似于细菌的“人造细胞”。
这种简单的“细胞”并不是真正的生命体,不能分裂和分化,但能连续数日生成蛋白质。
下列关于人体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蛋白质是肽链以一定方式形成的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B.每种蛋白质都由20种氨基酸组成C.每种蛋白质都含有C、H、O、N、S、P、Fe等元素D.蛋白质热变性时,肽键被破坏【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以下内容:(1)蛋白质变性时破坏的是其空间结构,并未破坏肽键。
(2)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C、H、O、N,而S、Fe是某些蛋白质的特征元素。
【解析】选A。
蛋白质热变性时,破坏的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而不是肽键;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但并不代表每种蛋白质都由20种氨基酸组成;每种蛋白质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一般没有P,许多蛋白质有S(二硫键),血红蛋白中有Fe;肽链经过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
3.分析多肽E和多肽F得到以下结果(单位:个)形成这两种多肽的氨基酸的数目最可能是( )【解析】选D。
根据每个氨基中含有1个N原子、氨基数=肽链数+R 基中的氨基数,可以判断出多肽E含有51个氨基酸,多肽F含有49个氨基酸。
2016届高考(中图版)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四)2.4.2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四)进化与生物多样性(20分钟50分)一、基础全面练(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B.种类繁多的各种生物在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C.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D.无机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条件【解析】选A。
生物多样性表现在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表现,故C正确;多变的地貌、气候、土壤等无机环境,为多种多样的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故D正确;多种多样的生物在生物体、器官、细胞等层次的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着统一的模式,故B正确;新物种的形成只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一个方面,A错误。
2.(2015·威海模拟)下图表示某种小鼠的进化过程,X、Y、Z表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小鼠原种与小鼠新种可组成一个种群B.X表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Y使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了进化的方向D.Z表示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导致新物种产生【解析】选C。
小鼠新种与原种已经产生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个种群;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Z表示生殖隔离而不是地理隔离。
3.下列关于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结构变异必然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的变化B.一般来说,种群内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解析】选D。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其中倒位能够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数目并不改变,故A 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故频率高的基因并不一定适应环境,尤其是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故B错误;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不能决定进化方向,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故C错误;在自然条件下能够相互交配,并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就是同种生物,故D正确。
2016届高考(中图版)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五)3.2.3.23.2.3.3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五)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0分钟100分)一、基础全面练(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1.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
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A.物理信息;行为信息;行为信息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D.物理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解析】选B。
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属于物理信息,雄鸟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属于行为信息,而通过化合物的分泌传递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2.(2015·滨州模拟)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和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这个事实说明( )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解析】选B。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
因此,题干信息表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B.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传递C.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信息传递【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明确以下两点:(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围是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
【解析】选B。
B项错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个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畴。
2016届高考(中图版)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十八)2.3.1.1遗传物质的发现
课时提升作业(十八)遗传物质的发现(40分钟100分)一、基础全面练(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和DNAB.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C.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D.果蝇的1个精原细胞至少产生两种遗传物质有差异的精子【解析】选D。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或DNA;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只有DNA;果蝇的1个精原细胞至少可产生2种(4个)遗传物质有差异的精子。
2.(2015·青岛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都应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B.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C.肺炎双球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没有对照D.二者都诱发了DNA突变【解析】选B。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应用同位素标记技术;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肺炎双球菌的实验是相互对照,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自身前后对照;二者都没有诱发DNA突变。
3.(2015·德州模拟)下列有关探究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以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得出的结论是DNA是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B.艾弗里以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得出的结论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以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噬菌体再侵染大肠杆菌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可检测出32P,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解析】选D。
格里菲思实验的推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艾弗里等对S型细菌的组成物质进行了提纯,并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得出的结论是DNA 是具有转化作用的遗传物质。
2016《全程复习方略》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三)3.5.1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时提升作业(三十三)生态系统的结构(40分钟100分)一、基础全面练(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科学家在水深约3 200 m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蠕虫。
这种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的附肢像树根一样伸入到鲸的骨髓里。
蠕虫附肢里存在一些特殊的细菌,这些细菌能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
有关上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蠕虫和细菌均为异养型生物B.细菌与蠕虫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寄生C.鲸骨架→细菌→蠕虫构成了一条捕食食物链D.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解析】选A。
蠕虫和细菌不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均为异养型生物。
细菌与蠕虫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互利共生。
鲸骨架→细菌→蠕虫不是从生产者开始,不是捕食食物链。
蠕虫和细菌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2015·绵阳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解析】选C。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光能、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易错提醒】(1)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一定是生产者,反之亦然。
(2)腐生型生物(包括腐生细菌、真菌及腐食动物等)一定是分解者,反之亦然。
3.(2015·宜宾模拟)某生态系统中只含有甲、乙、丙、丁4个种群,图a为某段时间内该系统中的食物关系,图b为甲、乙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七)水盐调节体温调节(40分钟100分)一、基础全面练(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流行于夏季的霍乱传染病,发病急骤,先泻后吐呈喷射性呕吐,早期无腹痛、体温不高。
除对患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外,还应特别注意给予补充( )A.水和K+B.水C.水和Na+D.水和Na+、K+【解析】选C。
当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或患某些疾病导致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时,就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钠盐),导致机体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及时补充生理盐水,就可以缓解上述症状。
因此据题意应特别注意给予补充水和Na+。
2.(2015·青岛模拟)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肾小管、抗利尿激素【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关键是明确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及抗利尿激素有减少尿液形成的作用。
【解析】选C。
下丘脑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引起渴觉。
另外神经冲动传到垂体,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对水的重吸收。
【易错提醒】渴觉产生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而不是在下丘脑。
3.冬泳运动能强身健体,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
在严寒的冬季,冬泳运动员刚开始训练时在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解析】选D。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过程。
在严寒的冬季,当冬泳运动员进入训练时,冷觉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纤维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并沿传出神经纤维传到甲状腺、肾上腺、骨骼肌、立毛肌、皮肤血管等部位,引起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加强,机体耗氧量增加,立毛肌、骨骼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反应。
由于人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体温不会下降,而是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4.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使体内的细胞具有稳定而适宜的存活条件。
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0℃升到35℃时,体温、甲状腺激素、尿液量的变化依次为( )A.升高、增加、减少B.不变、减少、减少C.升高、减少、增加D.不变、增加、减少【解析】选B。
当环境温度从20℃升到35℃时,体温不会随着变化,因为体内有相应的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相对稳定。
甲状腺激素参与了体温调节,因外界属于炎热刺激,不需要再加强促进组织细胞产生大量热量,所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应有所减少,因汗液的分泌量增加所以尿液量减少。
5.尿崩症患者因某种激素分泌不足,每天尿量可多达十几升,且尿液的渗透压低于正常人,这最可能是下列哪种器官或组织病变所致( )A.下丘脑—垂体B.肾上腺C.肾脏D.胰岛【解析】选A。
病人的尿量增加,与尿量增加有关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此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经垂体释放的。
6.(2015·济宁模拟)以下为人体的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a、b、c、d代表各激素。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可以通过神经和激素作用于垂体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的分泌均会增加C.大量饮水后d的分泌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D.体温和水盐平衡的维持都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作用的结果【解析】选C。
根据产生激素的器官和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判断a是促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d为抗利尿激素。
d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当大量饮水后,d 的分泌量减少。
7.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④摄水量增加⑤减少尿的排出A.①→②→④和①→③→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①→④→③→⑤D.①→②→④或②→①→③→⑤【解析】选A。
人体内环境水盐平衡的调节既受神经调节又受体液调节,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平衡得以维持;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其兴奋时,一方面按①→②→④途径完成神经调节,另一方面按①→③→⑤完成体液调节。
8.(2015·烟台模拟)下列情况中,可使尿量减少的是( ) A.下丘脑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时B.肾小管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发生障碍时C.盐丢失过多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D.将甘露醇(一种肾小球能够滤出而不能重吸收的药物)由静脉注入血液后【解析】选A。
抗利尿激素增多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肾小管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发生障碍时,导致尿液中有葡萄糖,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尿量增加;盐丢失过多,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使尿量增加;甘露醇是一种利尿剂,使尿量增加。
9.(2015·滨州模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加B.某流感患者的体温持续维持在38℃,说明其体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冬天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时,促甲状腺激素的活动要较其他过程更早更强D.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量的过程只受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控制【解析】选A。
体温恒定,则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活动要比促甲状腺激素的活动更早更强;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活动的结果。
而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控制躯体的运动。
【加固训练】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多B.炎热环境中,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导致的,与体液调节无关C.寒冷环境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促进机体产热D.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增多,这一过程受神经—体液调节【解析】选D。
在炎热的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中暑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紊乱导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和内脏器官产热增多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关。
10.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分别表示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的曲线依次为( )A.①②③B.①③③C.③①②D.①①②【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体温恒定的根本原因是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其次是明确环境的改变对体温造成的影响。
【解析】选D。
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为了维持体温恒定,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低温环境下,汗液分泌量减少,机体多余水分主要通过尿液排出,尿量增加;因为小白鼠为恒温动物,因此其体内酶活性基本不变。
二、能力培优练(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11.(2015·济宁模拟)人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室外时,他们身体里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
下列生理变化与图示相符的是(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②身体耗氧量的变化③肾上腺素分泌量④汗液的分泌量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③【解析】选A。
由题干获得的主要信息有:①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室外;②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变化。
具体的体温调节过程如下:12.(2015·潍坊模拟)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导管输送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C.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D.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解析】选B。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的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
三、大题规范练(共3小题,共38分)13.(12分)(2015·济南模拟)超低温的天气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带来死亡。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时,体内的________、__________含量上升,以加快全身细胞的物质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
其中________还能与胰高血糖素共同作用,升高血糖。
(2)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其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神经冲动可由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
(3)若人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则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________。
正常情况下该部分可以合成____________使人体尿量减少。
(4)室内外温差较大时,人易患感冒。
从感冒发热到体温恢复正常,机体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体温恒定的根本原因是产热与散热相等。
(2)明确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液的生成。
【解析】(1)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下丘脑接受刺激后也可以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加速细胞代谢产热。
(2)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兴奋状态下,膜外为负电位。
(3)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通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来使尿量减少。
(4)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下维持的。
答案:(1)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2)由正变负轴突树突或细胞体(3)下丘脑抗利尿激素(4)神经—体液—免疫14.(11分)(2015·威海模拟)请回答下列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问题。
(1)如图为某科研小组探究饮水量对人体尿量生成速率的影响,获取相关数据后所描绘的曲线。
据曲线分析:某健康成年人一次性口服 1 L 清水后1 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变化。
请根据图中所给的相关信息,在图中画出抗利尿激素相对量随时间(0.5~3.5 h 之间)变化趋势的曲线。
(2)产生抗利尿激素的部位是__________,抗利尿激素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
(3)在尿排出过程中存在神经调节。
当尿量增加时,刺激位于膀胱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位于____________的排尿低级中枢,最终到达效应器,形成排尿反射,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